課堂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學生、學習內(nèi)容和媒介四個基本要素構(gòu)成的,在實際教學中,這四個要素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缺一不可的,這四個要素的有機結(jié)合構(gòu)成一個又一個運動著的整體,這就是教學過程?,F(xiàn)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和生生多方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過程永遠是流動的、發(fā)展的、變化的,具有不確定性。教學就是在教與學組成共時、多向、交互的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之間思維碰撞、情感溝通、智慧互補、資源共享,從而不斷“生成”新的思路,形成“生成鏈”,產(chǎn)生生機勃勃的教學生態(tài)。
作為構(gòu)成課堂教學過程要素之一的媒介一直被廣大教育者所關注。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日益推進,交互式電子白板以其操作便捷、功能齊全、資源豐富等優(yōu)勢被引進了課堂教學中。而交互式電子白板是促進教學互動的有力媒介,充分發(fā)揮其功能,將會使師生互動方式更多元,教學效果更顯著,同時也更利于促進師生共同成長?,F(xiàn)結(jié)合教學實際來談談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和思考。
興趣的滋生點,情感的催化劑
興趣是語文教學最好的老師,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有生命,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有效。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情感,使其在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下走進文本并浸潤其中,與文本、作者多維度、深層次地對話。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詠華山》時,在指導誦讀“?。∪A山真高哇!”時,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單純要求學生讀出華山的高,學生往往讀得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泛泛而讀,缺少的是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為此,在指導朗讀時我們可以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促進學生的感悟。在一個學生朗讀后,請班上一個同學上講臺并提問:你剛才聽了這位同學的朗讀,你覺得華山有多高呢?請你畫一畫!隨著學生在電子白板上的現(xiàn)場操作,學生從畫面上感受到了華山的高度,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繪畫和朗讀情況及時點撥,讀、畫、悟循環(huán)往復,華山的高自然而然根植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產(chǎn)生我聲音中的華山、畫面上的華山、腦海中的華山要比其他同學高的心理,爭先恐后要求朗讀。學生朗讀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了,圖文結(jié)合,互動參與,有效提高了學生感悟水平、朗讀水平。再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這篇課文將咚咚的安塞鼓聲演繹為一首感人肺腑、激動人心的鼓曲,傳遞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渴望,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課文開頭遠鏡頭推入,由遠及近,近鏡細拍,結(jié)尾又遠鏡頭淡出,遠近遙相呼應,充滿空靈的藝術境界。值得關注的是課文頭、尾則是靜態(tài),中間呈現(xiàn)動態(tài),課文用語短小精練,對偶回環(huán)舒緩,排比氣勢磅礴,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因此,這篇文章在教學時宜讀不宜研,為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感悟空間,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可以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提供的音樂、視頻,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配上相應的音樂、視頻,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互動評議,逐步深入,讀出場面的靜謐、場面的歡騰,讀出黃土高原人民的精、氣、神,從而體會到濃郁的民族風味、深厚的民族文化,凝結(jié)著的中國情結(jié)。
學習的資源庫,語言的發(fā)展區(qū)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區(qū)信息中心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內(nèi)置資源庫,根據(jù)各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收集、整理配套資源,并按照圖片、動畫、文本、視音頻等歸類放置在資源庫中,上課時充分依據(jù)學生個體情況靈活運用資源,為有效教學提供了便捷。在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生活境遇、認知水平等原因造成個體情況不一,因此對資源運用的時間、數(shù)量、次數(shù)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水鄉(xiāng)歌》時,一位教師在蘇州執(zhí)教,在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文本重難點——“千首曲,萬首歌,裝滿一籮又一籮,唱咱水鄉(xiāng)新生活”后安排了仿照詩歌表達形式“水鄉(xiāng)多?______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學生創(chuàng)編詩歌,由于學生生活在水鄉(xiāng),站起來發(fā)言頭頭是道,課堂高潮迭起。后來應西藏相關學校邀請,基于西藏學生對江南水鄉(xiāng)特點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白板存儲資源功能,靈活改變教學程序,先讓學生觀看相關圖片、視頻,運用遠程功能采訪生活在江南同年齡的孩子、農(nóng)民,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詩歌創(chuàng)編,這樣既進行了語言訓練又很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同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品味辨析、進行比較揣摩,了解語義的細微差別,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語言。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臺灣的蝴蝶谷》一文中有這么一段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在這句話中,作者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將蝴蝶趕到山谷聚會的情景描寫得準確生動,特別是一串動詞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而我們教學的對象是二年級小學生,他們對這些動詞的理解是模糊的,至于這些動詞的細微差別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理解上更是有一定難度的。為了讓學生感悟文本的語言美,品味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受到美的熏陶,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電子白板創(chuàng)設出爭奇斗艷的花叢、高聳翠綠的樹林、清澈透亮綢帶般的小溪,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同學上臺幫助電子白板上的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到山谷中聚會。在學生拖拉被無限“克隆” 的蝴蝶中,教師就可以借助這一活動幫助學生辨別“飛過”、“穿過”、“越過” 這些動詞的細微差別,從拖拉速度上引導學生感受蝴蝶去山谷聚會的迫切心情,也理解了作者用“趕”這個詞的精妙。
思維的加油站,創(chuàng)新的發(fā)源地
語文教育離不開語言,離不開思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而結(jié)合文本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合理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 例如在教學《奇妙的克隆》時,由于學生對克隆技術不是很了解,但又對這種技術充滿了好奇心,具有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學生想了解馬鈴薯切成小塊后如何收獲許多新鮮的馬鈴薯;被切成小塊的仙人掌落地不久如何生根,長成新的仙人掌;“多利”是如何克隆的……而交互式電子白板則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及時播放、停止、放大,展示教學材料的動態(tài)和細節(jié),在必要時可以回溯和重現(xiàn)克隆過程和細節(jié),讓學生對克隆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由于了解了克隆的原理,學生在圍繞“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這句話展開想象時沒有無依據(jù)、不切實際的想象,而是敘述得當,想象合理,有一定創(chuàng)新意識。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課文用了一系列的數(shù)字來說明胡夫金字塔的宏偉和精致。對于中心詞“宏偉和精致”學生在初讀課文后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但是課文如何描寫金字塔的宏偉和精致呢?學生在充分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在白板上面親自操作,通過白板隨機標注、圈劃等功能展示出學生的思維軌跡,可以一覽無遺地看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廣闊性等,而在師生互動交流評價中則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緊密,幾千年過去了,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币酝膱D片只能展示金字塔的遠景,而對細微之處,圖片是顯示不了這一細節(jié)的,而交互式電子白板則可以采用放大的功能展示石塊的接縫,通過展示,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金字塔的精致,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而“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彪m然文本用舉數(shù)字和作比較的方法來說明金字塔的高大,但是在教學中如果引進電子白板效果就不一樣了。先利用白板拍攝功能,給一個學生現(xiàn)場拍照,通過白板上的金字塔按比例縮放與學生照片相比,學生比對后無不被金字塔的宏偉高大所折服,從而產(chǎn)生探究“古埃及人民到底是通過什么樣的技術建造成這樣宏偉、精致的金字塔的”,“我們現(xiàn)在還能運用高科技建造出怎樣完美的建筑呢”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生探究與創(chuàng)新的意識。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要追求整體的和諧。這好比烹飪一道菜,主料、配料、佐料都要搭配得恰到好處,烹制時的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到好處。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因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交互式電子白板而更豐富、飽滿、充盈、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