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是一次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實踐的全面創(chuàng)新的改革,是一場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經過我校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既感受到了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喜悅,又面臨著一些問題與困惑。
一、對新課程的再認識
首先,新課程標準反映了對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三維要求。過去,教師只需通過對課程標準的認真學習、耐心研磨,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實施建議等內容后,更準確地把握教材,指導教學即可。而新課程改革則要求教師做課程的開發(fā)者,在“一綱多本”的時代,如何在課標的指導下,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內容處理教材,是新課改中教學創(chuàng)新的起始點。
其次,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歷史課教師不僅要努力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能較好地掌握知識,而且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引導他們將傳統(tǒng)的歷史學習方式逐步轉變?yōu)榭茖W的歷史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比如學習《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我們應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講授法、討論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等,讓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認識“歐共體形成原因”和“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通過觀看“歐共體形成”的視頻,讓學生感性地了解歷史,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歷史產生哪些影響”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圖示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使其所學的知識更具體、直觀、人性化,進而體現(xiàn)整個歷史教學的人文關懷。
最后,新課程以培養(yǎng)多元智能為宗旨,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創(chuàng)新,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在觀看《大國崛起》視頻時,要求學生寫出觀后感。學生的情緒高漲,觀看之余,積極撰寫觀后感。寫觀后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他們的心靈感化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升華。
二、存在的問題與困惑
1.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jié)
我校不少學生初中歷史知識貧乏,進入高中后,嚴重影響高中知識的正常學習。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使初、高中教學內容嚴重脫節(jié),而且,從深度上講,初中內容如蜻蜒點水,高中則要求入木三分,這就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同時,高中歷史的有些觀點過于“超前”,與初中所學存在矛盾,讓學生無所適從。
2.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進入高中后,便不知如何下手學習,不懂得適時做課堂筆記。有些學生雖然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但每一次考試前,卻不知如何自主復習。很多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通過及時復習、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采取的對策與措施
1.落實課前預習,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差、方法落后的實際,我們應努力改變傳統(tǒng)的封閉式教學,采取開放式教學法。應讓學生在課前就預習將要學習的知識,指導他們去查閱資料,必要時還可進行社會調查。這樣,學習新知前,學生不再處于“零”起點,而是一直在主動探索。讓學生在課前學習中,盡可能多地了解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通過有效交流,實現(xiàn)資源共享,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教師合作教學觀念
新教材在知識容量和難度上不同于舊教材,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加強集體備課、評課議課,真正做到合作教學。當然,這種集體備課不僅可以是面對面交流,也可以是進行網上交流;不僅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校際間、地區(qū)間、甚至更大范圍的。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是個新事物。我們只有堅定信念,迎難而上,內強素質,大膽實踐,才能完成課程改革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