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江面風(fēng)和日麗,青山簇?fù)碇唤G水,奔流不息。遠(yuǎn)處白帆點(diǎn)點(diǎn),近處在耀眼的陽光照耀下,千點(diǎn)浮金,閃閃爍爍,令人眼花繚亂。江邊人頭攢動,一座放生臺在市民褒貶不一聲中終于落成了。放生臺長上千米,寬幾十米,由淺入深,分三級由水泥結(jié)構(gòu)建成,豎在深水處的黃蠟石上刻著“放生臺”三字,既圓潤又顯眼,據(jù)說是出自知名大法師的手筆。
隨著一陣刺耳急促的喇叭聲臨近,從貨車上卸下幾十桶、上千斤的黃鱔、鯉魚、甲魚……接著被一群善男信女抬上江邊的放生臺,片刻,隨著“咚咚……”清脆洪亮的鐘聲敲響,發(fā)饋振耳,人們的神經(jīng)末梢被挑動興奮而又發(fā)緊。接著只見二位穿著黃色袈裟的大法師,面向江水,虔誠合手,朗誦《大悲咒》,經(jīng)聲佛號像在喚醒蕓蕓眾生,又在警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迷途之人。約過了半個時辰,一大群衣著光鮮的善男信女,卷起褲腿和袖子,一張張的臉被興奮鼓蕩得略顯微紅,一條條的魚從他們手上放進(jìn)了映襯著太陽光的江里,很快就被江水卷走了,唯有甲魚在江水上半浮半沉,轉(zhuǎn)了幾個圈,不一會兒也不見了。
此時此景,我心里感觸良多,同時也很矛盾。放生,對于出家人和持長齋的居士來說,他(她)有著對佛的無限信仰,受佛理的教誨和啟迪,自然無可厚非。像不久前,我到印度這個釋迦摩尼修行成佛的國度,在孟買就見到百分之六十的居民持齋食素,各種魚肉類與他(她)們一生無緣。但是在這群放生的男女中,我倒認(rèn)識其中幾位小老板,他們?nèi)靸深^進(jìn)賓館、吃大餐,他們也是吃腥吃葷,酒肉穿腸過,就算佛祖心中留,放生對他們又有何益?于是,不久后,我見到寺院一位大法師,我們有以下一段難忘的對話。
我雙手合掌,虔誠地問:“法師,放生,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有何教益?”
大師臉上泛著紅光答道:“放生,就是救命,讓無數(shù)垂危的生命獲得自由,重拾生機(jī)。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每一條生命都同樣彌珍貴重。放生就是積最大的善福。對于眾人來說,就是還債,出錢出力救贖眾生生命,以償還我們平生積欠無數(shù)的殺業(yè),既消災(zāi)避禍,又功德無量?!?br/> 我又問:“法師,如果每天我們都吃魚吃肉,放生對于凡人是不是毫無意義?”
大師答:“阿彌陀佛,放生,就是覺悟眾生平等,眾生皆有貪生怕死,趨吉避兇的本性,皆有與我相同的喜怒哀樂,眾生皆具備真如佛性,一旦業(yè)盡情空,皆能成佛,救一命如救一佛子,等于救未來佛。放生以慈悲為懷,佛心就是大慈悲心。通過放生,可以滋養(yǎng)和生長我們的慈悲心,與佛心更相契。一旦擁有慈悲心,你們吃魚吃肉就會愈來愈少,甚至齋戒?!?br/> 我再問:“法師,佛祖最初因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的苦業(yè),為普渡一切苦厄,才出家修行成佛。如果人生病,到了生命垂危又亟需魚肉補(bǔ)充營養(yǎng)之時,捕魚吃肉,這是否也算救贖生命?”
大師再答:“施主,你心未明也。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一切因果皆有報應(yīng)??嚯y和疾病,都源于殺業(yè)而來,應(yīng)遭受報應(yīng)。我們在放生的過程中,積福行善,誠心懺悔,消除宿業(yè),償還業(yè)報,病苦自然好轉(zhuǎn),人的命運(yùn)完全可以改變。放生延長無數(shù)眾生的壽命,同時也延長了自己的壽命。”
問到這里,我心領(lǐng)了,只能合掌說聲:“阿彌陀佛,謝謝法師,一切隨緣吧!”
無獨(dú)有偶,在距離生放臺三公里的江面下游,水閘附近,市釣魚協(xié)會筑起了一座釣魚臺,設(shè)施雖簡陋些,但卻經(jīng)常聚集了一大班釣魚高手。
禮拜天的清晨,微風(fēng)輕拂,東邊泛紅,我漫步于江邊。見垂釣者一邊放桿,呼吸著江面的新鮮空氣,一邊抽煙閑聊,海闊天空,輕松自在,悠哉悠哉,其樂融融。
我國垂釣活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垂釣文化悠久厚重。古代就有姜太公釣魚臺、莊子釣魚臺、屈原釣魚臺、韓信釣魚臺……等十大古釣魚臺。且有詩為證,李白在《路難行》中寫出:“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白日邊”的佳句。柳宗元在《江雪》中寫下膾炙人口的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dú)釣寒江雪?!编嵃鍢蛟凇兜狼椤防锸㈨炨烎~翁的閑適生活:“老漁翁一釣桿,靠青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UtGxvV1xIjRbG97nzM5OmUHaqXUEP4jGmU+AQlUTwdc=”充滿詩情畫意。
我走進(jìn)了垂釣的人群中,選擇與身邊一位年約四十來歲,身寬體胖,臉色白凈,戴著一雙眼鏡的先生聊起來。
我一邊遞給他一根香煙,一邊問:“老兄,近來收獲如何?”
胖先生答:“釣魚這玩藝,愿者上鉤,不愿順?biāo)?。生于茲,食于茲。垂釣者是與大自然談判的代表,像我釣到小魚都會放回江里,我想釣到的是十多斤、二十來斤的青魚、松魚、鯉魚……,當(dāng)然靠運(yùn)氣?!?br/> 我感覺此人有點(diǎn)文化修養(yǎng),是個健談的人,值得一聊。我單刀直入地問:“上游有放生臺,下游有釣魚臺,一邊是放生,一邊是釣魚,這是不是很矛盾嗎?”
胖先生可能覺得我的話唐突些,沉思片刻答:“道不同,放生圖的是精神享受和心理滿足,釣魚圖的是物質(zhì)享受和一飽口福。出家人有‘五戒’的清規(guī)戒律,我們都是凡人,有‘七情六欲’,是食人間煙火的。我們這群垂釣者當(dāng)中,我是寢食無憂之人,但生活層次不一樣,有些人還是失業(yè)者,還得照顧家里的柴米油鹽,‘兩個字’為了生活。”
說到這里,江面上出現(xiàn)了不少水花、魚星(氣泡),浮椎在水面上半浮半沉漂動起來,魚開始咬鉤了,胖先生頓時來了精神頭,屏住呼吸,沉住氣,一會兒,提桿拉線,一條二斤多重的鯪魚活蹦亂跳地給釣了上來。那動作干凈利索,一看就知道是個釣魚的行家里手,他把魚扔給了附近一個瘦老頭的桶里,瘦老頭輕輕說聲:“謝謝?!?br/> 等他重新捏好魚餌下桿后,我們再次聊開了。
我又問:“佛門弟子說,放生是行善積德。那么釣魚吃魚是否屬不善良的行為?”
他笑了笑,狡黠的反問我:“上至國家總理,下至庶民,除吃齋者外,哪有人不吃魚?全國全市那么多的家庭、賓館餐廳吃什么?那么多的漁民又在干什么?行善不僅僅是放生,渠道太多了。如果是作孽深重的人,放生也無濟(jì)于事。人們的善良在于心?!?br/> 他的一席話,說得亮堂堂的。本來談到這里就可以打住了,我不甘心地最后再問:“像你這里生活富裕的人,釣魚也是為了物質(zhì)需要嗎?”
他不加思索地答:“不是!我釣魚是釣個心境,一種精神放松,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的貪欲無止境,太累了。我通過釣魚磨煉恒心,戒去浮躁,圖個心靜。”
這不就是一個垂釣者的文化修養(yǎng)嗎?甚至是一種精神升華。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弊錾剖碌淖罡呔辰缦袼粯?,有利于萬物的生存、生長、發(fā)育,而不善于表現(xiàn),不爭功邀寵。善良是埋藏于人的骨子里,心靈深處,貫穿于一生的行為和實(shí)踐。善舉無處不在,哪怕是給人一個微笑,拾起路上的一塊香蕉皮,給饑渴者一口水喝……,都是善行。不論大善或小善都應(yīng)默默無聞,而不是沽名釣譽(yù)的偽善,這才是人的善良本質(zhì)。放生也好,垂釣也罷,這僅是人的行為表象,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見仁見智,我們的心里似乎都應(yīng)有一個答案。
選自《羊城晚報》2010年4月13日
黃國欽(潮州市)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