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警察個人在非官方網站上“人肉搜索”犯罪嫌疑人行為的法律性質、其合法性、是否侵權、是否適當及其優(yōu)劣,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人肉搜索是把雙刃劍,用之不當則違法或犯罪,對其予以法律規(guī)制是一種必然。有關機關對警察“人肉搜索”也應制定相應的制度,采取必要的規(guī)范措施。
關鍵詞:人肉搜索;警察;法律;個人信息
一、案例
2009年7月16日上午,大河網的大河論壇上出現了一個警察利用網絡人肉搜索犯罪嫌疑人的帖子,題為《洛陽市汝陽縣發(fā)現破壞銀行ATM機誘導取款人轉賬詐騙案件》,發(fā)布者的網名為“國際刑警”,落款人為“汝陽縣公安局”。帖子里稱此文是為“公安協查”,并附有一張名為“犯罪嫌疑人照片(銀行監(jiān)控錄像截?。钡膱D片,還號召“廣大網友積極提供破案線索”。帖子正文共三部分,首先介紹了一起由被害人報案的案件的基本情況。該案嫌疑人涉嫌利用自動取款機盜取銀行卡用戶資金的犯罪。接下來帖子還分析了嫌疑人作案手段及特點,并且給出了幾點打防建議。該帖子還貼有“趙警官”的手機號。有網友將此帖稱為“人肉搜索通緝令”。經《河南商報》(2009年7月17日報道)記者的采訪證實,發(fā)帖者正是汝陽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偵查員趙冠樂?!霸摪讣揭呀浟福捎谌觋柡苌侔l(fā)生此類案件,且通過大量排查,初步判斷疑犯是流竄分子,不是汝陽當地人。就是想通過在網上‘人肉搜索’,把犯罪嫌疑人找出來。就是找不到這個嫌犯,我將這個案例公布在網上,也能給廣大網友一個警示作用,再遇到此類事情也好提高警惕?!壁w冠樂這么解釋自己在網上發(fā)帖的初衷?!耙郧霸浛吹揭粋€溫州一嫌犯尾隨搶劫的案例,就是通過人肉搜索把疑犯找到的,就想著試一試,通過各種資源,通過網友,借助網絡力量,迅速抓獲疑犯,挽回受害人損失?!?br/> 二、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的法律性質和合法性
對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的法律性質以及是否合法問題,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
1.否定的觀點認為,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是違法的行為
主要理由是:(1)人肉搜索行為是網民出于善良和正義通過集結私力、形成民間的力量完成義舉的一種私力救濟形式。對于國家權力,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不得行使。公民個人和群眾的行為則法無禁止即可行,警察執(zhí)法應嚴格依法進行,法無授權即不可行。由于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人肉搜索這種國家權力的形式,所以,運用國家權力進行人肉搜索是不合法的。(2)公民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是憲法規(guī)定的權利。犯罪嫌疑人不是罪犯,疑犯在未確定有罪前,不得公開犯罪嫌疑人的隱私,包括姓名、年齡、身份、照片等。擅自將其照片貼于網上并進行人肉搜索,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和程序,是違法行為,侵犯了我國憲法、民事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的人格權利。(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享有特殊保護的權利。未成年人犯罪,尚處于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的,不能確定年齡、不能認定有罪的,面向社會公眾發(fā)布該疑犯的私權資料,屬于禁止行為,更不能使用“人肉搜索”的方式公開其私權資料。(4)公民非經法定手段和程序不得對其實施刑事偵查。根據法律規(guī)定,偵查一般秘密進行,為了查獲犯罪嫌疑人及事實、證據,偵查機關可以采取多種偵查行為和強制措施。發(fā)布通緝令是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偵查行為,針對的是對于應當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發(fā)布通緝令,是偵查機關專屬行為,不是個人行為,具有權威性、強制性、法律性。發(fā)布通緝令,要說明犯罪嫌疑人的姓名、面貌特征、年齡、衣著等特征,追捕歸案,并可以要求公眾提供線索、檢舉甚至可以協助抓獲疑犯,但必須履行法定的審批、實施程序。使用“人肉搜索”的方式查獲疑犯,貌似通緝令,但屬于違反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行為。這種行為首先超越了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授權和偵查手段形式,其次以警察個人名義發(fā)布,也不適當。(5)人肉搜索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網絡通緝形式。通緝是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偵查手段中的一種,而現行法律并未規(guī)定警察有權利用發(fā)帖人肉搜索的方式來查找犯罪嫌疑人。(6)從新聞來看,并無確實充分的證據證明別人有犯罪事實。在這種情況下由警察在網絡上發(fā)布這些信息,進行人肉搜索,一旦涉及別人的隱私,就侵犯了別人的隱私權。(7)警察的所發(fā)人肉搜索嫌疑人的帖子上根本沒有提到嫌犯是否屬被通緝人員,假設警察網上“人肉搜索”的帖子是真實的通緝令,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即使是被公安機關的通緝的嫌疑人也是根據發(fā)布機關的不同而限定通緝的范圍。如果該通緝令真是汝陽縣公安局發(fā)布的,所通緝的人也確系應當通緝的犯罪嫌疑人,那么其發(fā)布通緝令的行為也明顯違反了有關通緝令發(fā)布范圍的規(guī)定。(8)警察不是在公安機關的官網上,而是在公共論壇上發(fā)布“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時,行為事件的性質就不同了,就是一種非法的公權力行為。(9)目的正當不是警察“人肉搜索”合法的前提。不能以目的正當為由就認為行為合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觀點和做法顯然是不成立、錯誤的。
2.肯定的觀點認為,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是合法的行為
主要理由是:(1)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條確立了依靠人民群眾辦案的基本原則,同時,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公安機關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計算機網絡等媒體發(fā)布通緝令、協查通報或懸賞通告。因此,人肉搜索是具有法律法規(guī)依據的。(2)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應當是一種走群眾路線、發(fā)動群眾參與,從而獲得案件線索的偵查行為。網上發(fā)帖尋找犯罪嫌疑人,不是通緝,也與偵查實踐中常常采取的通報措施不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薄叭罕娐肪€”是我國刑事偵查領域的傳統(tǒng),也是寶貴的經驗總結。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3條規(guī)定:“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機關可以發(fā)布通緝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歸案?!笨梢?,通緝有著嚴格的適用條件。通緝對象是依法應當采取逮捕的強制措施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其姓名和身份等相關情況也是被偵查機關確實掌握了的。并且只有縣級以上的公安機關有權發(fā)布通緝令,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單位、組織和個人都無權發(fā)布。通緝令是可以對犯罪嫌疑人實行抓捕的法定依據。通報,也稱協查通報,是一種較為傳統(tǒng)和常用的偵查方法,只面向公安機關內部,一般是對案發(fā)情況和線索的說明,并請求其他地區(qū)公安機關協助偵查。(3)警察人肉搜索的目的正當。警方的偵查手段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只要不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就可以運用。公安部門出于合法的目的來使用人肉搜索不違法。警察的目的是快速破案,是維護社會安定,出發(fā)點是好的,所以人肉搜索的方式可以利用起來。(4)警方發(fā)動人肉搜索是在正常使用權力。出于國家利益、百姓利益,警方通緝嫌犯、進行協查通報則是正常使用權力。
三、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是否侵權
對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是否侵權問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
1.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是侵權行為
理由主要有:(1)人肉搜索的對象是未被確定為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警察為了搜集線索而將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或影像資料公布在網絡上的行為,侵犯了相關公民的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等權利。(2)在網絡上發(fā)布案情,特別是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或資料,如果發(fā)布行為違背法定程序,或者被公布照片、影像資料者最終被證明沒有實施犯罪,那么就有可能侵犯公民的權利。當被公布實施犯罪行為的嫌疑人最終被證實沒有實施犯罪,公安機關則構成侵權,應由公安機關依照國家賠償法,承擔國家賠償責任。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警方侵權或者到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3)警察發(fā)帖人肉搜索犯罪嫌疑人是一種個人行為,不同于通緝令,是侵權行為。198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堅決制止將已決犯、未決犯游街示眾的通知中明確要求不得對已決犯、未決犯游街示眾,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嫌疑人的名譽等權利,而該河南警察在沒有明確載明嫌疑人涉嫌何罪、證據是否確鑿的情況下,將嫌疑人的照片公開發(fā)布與將已決犯、未決犯游街示眾的做法有相同之處。(4)警察在公共論壇上發(fā)帖人肉搜索,可能侵權。在官方網站發(fā)布信息,是政府行為,象征著公信力、權威性和相應的責任。每個公民都可以信賴公安部門官網上的通緝令,并按其照片舉報或抓捕嫌疑人,如果通緝令出錯,被無辜牽連的公民可以依法要求國家賠償。相反,公共論壇上的發(fā)言都是個人行為,這也決定了公共論壇上的信息真假和發(fā)言者身份缺乏制度保證。任何在公共論壇上首發(fā)“犯罪嫌疑人”信息的帖子,即使落款為“汝陽縣公安局”,發(fā)帖者也真是警察,也只能被視作“人肉搜索”的個人行為,并可能涉及侵權。
2.警察網上“人肉搜索”行為不是侵權行為
理由主要有:(1)警察把報紙、電視以及街頭包含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在內的懸賞破案公告的形式換成網絡搜索,沒有侵犯有關當事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和個人信息類的隱私權。判斷網絡人肉搜索犯罪嫌疑人是否侵權,不在網絡人肉搜索這種形式,而在公布的犯罪行為是否真實。只要公布的犯罪嫌疑人的情況真實,就不構成侵權。只要有證據證明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和帖子中的“嫌疑人”是同一個人,侵犯當事人的肖像權、名譽權就無從談起,這與民警將印有犯罪嫌疑人照片等資料的通緝令叫老百姓辨認或者將通緝令發(fā)布于其他平臺沒有本質區(qū)別。(2)通過合法程序在網上發(fā)布照片沒有侵犯隱私權。如果發(fā)布的程序正當,照片上的人又確實是犯罪嫌疑人,就不涉及侵犯隱私權。因為首先照片是在公共場所留下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隱私。其次,如果照片拍攝的是犯罪行為,就更談不上侵犯隱私權問題?;谕瑯拥览?,在這種情況下該活動不涉及對榮譽權或其他公民權利的侵犯。(3)警察網上“人肉搜索”的目的正當,與在網上發(fā)帖,惡意侮辱、誹謗他人的侵權行為有著本質的不同。(4)“人肉搜索”的內容符合事實。警察發(fā)帖的內容是已經掌握的涉嫌犯罪事實,所發(fā)照片也是已經查明的嫌疑人照片,它是客觀的事實,沒有編造、歪曲。(5)警方公布嫌犯的照片、作案鏡頭,是實施抓捕嫌犯的一種行為,沒有損害公眾利益,如果是普通公民之間用“人肉搜索”,則會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名譽權。(6)倘若認定侵權,不利于對犯罪嫌疑人的查獲。警察發(fā)帖搜索疑犯,與公安部門在電視、報刊等媒體發(fā)布通緝令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查獲犯罪嫌疑人。倘若警察發(fā)帖構成侵權,則會制約公安機關,不利于對犯罪嫌疑人的查獲。
四、對警察“人肉搜索”行為的規(guī)制
就警察個人在非官方的公共網絡上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人肉搜索”這種行使國家公權力的行為,只有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實體條件和程序要求,才能認定其合法,才能盡可能地避免侵犯公民的肖像權、隱私權和名譽權。第一,刑事偵查不得隨意化。偵查機關偵查破案,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措施,不能隨心所欲自創(chuàng)偵查措施,更不能利用大眾網絡侵犯其權益。第二,警察在網絡上發(fā)布信息,尋求大眾提供線索,必須是在立案之后。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立案是指司法機關對犯罪案件審查后,決定列為訴訟案件進行偵查或審理的訴訟活動,是訴訟活動的開始階段。在立案之前,偵查活動還沒有正式開始,偵查機關和相關人員當然沒有權力進行此類涉及面較廣的行為。同時,在網上發(fā)布案情,請大眾協助偵查的這類活動,也不屬于需要緊急處理的情況。通常如果發(fā)現了命案線索,或者接到犯罪行為正在發(fā)生的舉報,偵查人員是需要馬上采取行動的。而發(fā)布信息請求大眾協助顯然不具有這種程度的緊迫性,因而其必須在立案程序之后才能進行。第三,發(fā)布的相關案件的材料和犯罪嫌疑人的信息要經過嚴格審核。發(fā)布的材料要達到兩個標準,一是不泄密,二是要準確。不泄密,意味著在網絡上發(fā)布的案情相關情況不能涉及到應當保密的證據材料和偵查手段,尤其是在之后的訴訟程序中應當由偵查機關提供證明的材料,不能夠泄露。發(fā)布的案件介紹情況和犯罪嫌疑人特征等,一定要準確,不能張冠李戴。犯罪事實要有證據予以證明,并且證據到達一定的證明標準?!叭巳馑阉鳌钡膬热菀惨拗圃谂c犯罪有直接關系的信息范圍內。第四,民警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代表的是公權力,在發(fā)布人肉搜索公告、查找犯罪嫌疑人線索時,應當履行嚴格的審批手續(xù)。在網絡上發(fā)布信息之前,必須經過偵查機關負責人批準。該負責人的級別應當是某一轄區(qū)的公安局局長或者檢察院檢察長。辦案民警將嫌疑人的照片在公共網上公布,這必須經過上級機關的批準。按照規(guī)定,如果要在全國的公共網站上發(fā)布,必須要得到省公安廳的審批。如果在市級區(qū)域發(fā)布,也要得到當地市級公安局的審批。第五,有關機關和單位組織要嚴格依法監(jiān)督人肉搜索行為。發(fā)布“人肉搜索”的網站及公安機關負有審查信息內容、刪除不良信息的責任,可消除網絡審判的壓力。
同時,為了規(guī)范警察的“人肉搜索”行為,有關機關應該盡快出臺相應的規(guī)定,如警察網上辦案指導規(guī)則、辦法、意見等,辦案民警應合理合法使用,防止使用不當產生不良后果。參與互聯網的網民們也要加強自律,遵守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網絡秩序,增強網絡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侯艷芳,賴玉中,劉喜中,王旭.警察發(fā)帖人肉搜索疑犯應否禁止[N].檢察日報,2009-07-27(6).
?。?] 李晶晶.刑警網上“人肉搜索”嫌犯是否侵權[N].檢察日報,2009-07-21(3).
?。?] 車浩.警察個人能否對疑犯“人肉搜索”.正義網.2009-07-20.
[4] 李克杰.“人肉搜索”危害嚴重者應負刑責[N].檢察日報,2008-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