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歌賽中的綜合素質考核值得音樂教育者深刻反思。無論從事何種專業(yè),豐富自我,提升品質永遠是成就各種事業(yè)的基石。缺乏文化的藝術是不完整的藝術,只有二者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藝術珍品。
關鍵詞:青歌賽;綜合素質;考核;點評
一年一度的“青歌賽”吸引了太多國人的眼球,可謂是舉世矚目。回顧歷年的青歌賽中的綜合素質考核試題,內(nèi)容無外乎文學、文化、藝術史等基本常識問答、言語理解等題型問題,試題的難度不大。選手們在綜合素質考核中良莠不齊的表現(xiàn),尤其是對許多常識性問題的迷茫,引發(fā)了諸多觀眾的議論,這一現(xiàn)象更值得音樂教育者深刻反思。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選手們的藝術素質或綜合素養(yǎng)如此之低。筆者想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科學時代、財富時代的來臨讓人們變得急功近利,在許多學習領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浮躁的“速成”潛在心理,從而忽視了對包含思想修養(yǎng)、文化底蘊等綜合素質的學習與培養(yǎng)。這種綜合素質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有具體的指標來考量,退一步講,即便是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在學習、生活、工作中也很難讓人見到與其綜合素質相匹配的“實惠”。另一個原因出現(xiàn)在音樂教育本身,現(xiàn)在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過于注重音樂本身技巧的訓練,簡單地認為歌手只要把歌唱好就行了,從而忽視了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教育,這無疑是片面的。對于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而言,本身專業(yè)技巧訓練固然重要,殊不知學習是一個整體性的綜合過程,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陸游告訴自己的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況且,不同門類的藝術之間也有其相通性,是可以觸類旁通、相得益彰的。僅就演唱而言,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有助于歌手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從而在演唱中唱出生命的體驗,增+XUsBBOFijJjMr1nVUzDiw==強歌曲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鑒于青歌賽綜合素質測評環(huán)節(jié)選手們的表現(xiàn),一些人認為該環(huán)節(jié)可有可無。實則綜合素質考核環(huán)節(jié)恰恰是不可或缺的,這足以令選手們乃至藝術教育者們自省。毫無疑問,藝術教育院校應該自覺加強對藝術人才綜合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和教育,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水平,夯實他們的文化底蘊,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
筆者感覺余秋雨作為綜合素質點評評委的繼續(xù)介入對“青歌賽”人文的這一塊領地較之以往更加增添了幾分濃厚的學術色彩,成為了青歌賽的另一看點。據(jù)觀察和統(tǒng)計,余先生的點評收視率覆蓋全中國熱愛文化的各個階層。上至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大學校長,下至大中學生、一般市民,收看“青歌賽”相當大的目的是為了看他的點評。
余先生的點評,恰恰是最不“娛樂”的。他把厚重如石的文化,碾碎成細膩的知性粉末,讓受眾更方便接受,更容易接納?;肆夂途δ胨榈姆勰^不等于輕浮的娛樂“灰塵”。而余秋雨先生這種把古今中外人文知識中的精采部位,用最感性的語言傳達給廣大觀眾的能力,尤其讓人敬佩,這就是文化之化,把難的化簡約了,把復雜的化簡明了,簡約簡明可不等于簡單。其中至少有1/3內(nèi)容,連一般文史專家也不熟悉,他卻讓大家如履平地。例如,他對曹操文化歷史地位的裁斷,對顏真卿、柳公權在書法上不能平列的解釋,對錢鐘書“通感”學說的講述,以及對西方美學中“拉奧孔”、“鮑豪斯”的介紹,對歐洲文藝復興為什么沒有理論形態(tài)的分析,都是大多數(shù)大學教授都還未曾作出深入研究的課題,他卻在一夜之間讓幾千萬中國觀眾全明白了。
余先生知道自己傳播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不可能來為難年輕的歌手。他的態(tài)度,是一個辭職二十年的高校校長對新考生一樣的態(tài)度,溫和、寬厚、慈祥,幾乎沒有歌手為余先生的態(tài)度而痛苦。余秋雨的參加,不少學者認為是“殺雞用牛刀”,但也恰恰說明了這是象牙塔內(nèi)學術、學者和通俗歌賽的媒體結合。當然,公眾的各種評議諸如點評用詞不準、引文出入有誤等等不斷于廣大民眾之中。筆者認為,凡事當以兩面說之,總要看其重要一頭。余在“青歌賽”的點評總的來說是深刻入理的,其中不乏精彩珠璣,不但使得選手受益匪淺,也同樣使得廣大觀眾得以有機會明晰一些基本常識的淵源。有了這樣一課,即使是“不準確”,也增加受眾者評論的談資和相關知識點的推敲,這樣所謂“知其然”而后的“知其所以然”不乏是一種受教之道。
綜合素質的點評對世人的教化意義固然重要,但筆者覺得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對于以坐在評委席上的一些當前國內(nèi)資深音樂人為代表的音樂演藝界領軍人物,余的點評可以說也是給他們上了很好的一課。雖然說術業(yè)上各有專攻,但就我國目前的藝術教育情況來看,數(shù)年的單一性專業(yè)訓練導致很大部分藝術從業(yè)者的文化素質修養(yǎng)明顯不足,有些甚至讓人汗顏。這其中就包括很多在評委席上就坐的“大家大腕”們——對于選手們回答的綜合素質題目,同樣也會考倒很多評委。藝術從業(yè)者追求的是從受眾最直觀的感覺中獲取對其的價值肯定,然而就是這最直觀的感覺雖然是真實但卻往往缺乏理性。當受眾在缺乏理性思考前提下以直覺作為判斷價值的主要方式時,就會很容易簡單而盲目地進行推捧和崇拜。而藝術從業(yè)者也當然樂于接受這種推捧,這就會直接導致藝術從業(yè)者很容易在并未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內(nèi)涵修養(yǎng)前提下盲目自大。余先生的點評從這一側面上期望能使得這些領軍人物多一些有關的思考。作為藝術從業(yè)者的代表,評委們不用回答問題,笑看選手百態(tài)盡出,但明者自明。
對于我國目前藝術行業(yè)總體情況來說:在認識上感性大于理性、盲目大于自覺是始終存在的問題,也許是行業(yè)本身性質所導致。藝術行業(yè)的特性決定它是最直觀面對受眾的,它的言行帶給公眾的影響可以輕而易舉地超過學校課本,其教化意義不言而喻。但“玉不琢而不成器”,萬事皆如此。在“娛樂至上”、“演藝無邊”的現(xiàn)今藝術發(fā)展態(tài)勢中勢必要注入文化的因素,畢竟文化是根基?!皶x多則必然自省”,這對于引導那些價值觀還未成熟的孩童少年健康成長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百姓常言“做事先做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他的社會價值,所以無論從事何種專業(yè),豐富自我,提升品質永遠是成就各種事業(yè)的基石。
“青歌賽”雖然是舉世矚目的國家級大賽,在其中獲取獎項也自然是選手們定為人生坐標的大事,但舞臺的輝煌和歌聲的婉美都無法匹及文化淵源之娓娓道來中所蘊含的人類文明精髓。缺乏文化的藝術是不完整的藝術,只有二者融為一體才是不折不扣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