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秋日的縉云山一片喜慶,漫山遍野,人頭攢動。成熟的果子黃透了整個山頭,而檸檬顯得格外耀眼,散發(fā)出金黃色的喜悅?!肮麍@詩人”傅天琳為縉云山乃至整個山城迎來另一份收獲與祝福。
2010年10月19日,在魯迅先生誕辰74周年的日子里,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揭曉,傅天琳的《檸檬葉子》名列其中。
“檸檬葉子”里的生命體悟
從來沒有挺拔過
從來沒有折斷過
當天空聚集暴怒的鋼鐵云團
它的反抗不是擲還閃電,而是
絕不屈服地
把一切遭遇化為果實
——《檸檬黃了》節(jié)選
出版于2009年12月的詩集《檸檬葉子》,收集了傅天琳從2004年到2009年的作品,《檸檬黃了》是其中一首,是詩人發(fā)自靈魂的呼喊。選用“檸檬葉子”作詩集的名字,是因為傅天琳對果園一往情深。
1961年,15歲的傅天琳從重慶電力學校(現(xiàn)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畢業(yè),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被分配到縉云山果園。在縉云山上,一邊是山清水秀、花紅葉綠的果園,一邊是受血統(tǒng)影響而需艱苦勞作的郁悶心情,這種矛盾,使得感情極為豐富的傅天琳,急需尋找可以抒發(fā)的平臺。
此時,她碰到了一位從公安局來的嚴超奎老師。嚴超奎喜歡寫詩,這些詩又成為農(nóng)場文工團的演出節(jié)目。嚴超奎是“摘帽右派”,沒有運動時和其他干部一樣,運動來了就是有問題的人。傅天琳一直很尊重他、崇敬他,因為嚴老師有一個寫詩的本子。在筆記本的世界里,縉云山的石頭能沉思,小溪能微笑,葉兒、花兒、果兒都披上一層迷人的輕紗,這深深地吸引了傅天琳。
于是,16歲的傅天琳也有了一個筆記本,開始了寫詩。在詩的世界里,傅天琳找到了安寧。
1966年,傅天琳寫詩的本子被沒收,鎖進工作隊的抽屜里,并被派去照守西瓜。
30多畝西瓜,種在縉云山東邊的山崖上。弱小的傅天琳要在孤寂無助的山野中,對付山豬、野貓和最可怕的偷瓜人。
艱苦的勞動,使得原本就體弱的傅天琳患上肝炎、腎炎和膽囊炎,場部醫(yī)生多次建議免除她的體力勞動,但是沒被批準,她必須和強勞力一樣上山挑糞,掄鎬刨土。因體力難支,她好幾次昏倒在山坡上。
身體上的痛苦也就罷了,更難堪的是精神上的負擔。在那個重視血統(tǒng)的荒唐年代,傅天琳純凈的果園詩篇和入黨申請,都因為出身不好而遭受過批判和拒絕。
傅天琳曾在1979年第4期的《詩刊》上發(fā)表《血和血統(tǒng)》一詩,反映了詩人當時的處境:“……批斗會上,這可成了重大問題/要老實交代:獻血的動機/血呵,你能救活一個工人階級兄弟的生命/為什么——卻不能屬于這個階級……”
誤解使傅天琳背負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但這并未打垮她,她從未抱怨過。她從詩歌中尋找醫(yī)治心靈的良藥,以詩的方式、檸檬的方式反觀自身、反觀生命。1980年離開農(nóng)場后,她在更為繁復(fù)的事物中認識生命、思考人生,從而形成了她低調(diào)而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
傅天琳在縉云山上曾管理過十多年檸檬樹,檸檬那酸澀的內(nèi)心展示了傅天琳的生命體驗,它那在秋日反射出橙色的甜蜜回光和那寧靜的充滿祈愿的姿態(tài),就是傅天琳所歌唱的果園之歌、生命之歌。
“花甲女生”的純真情懷
一大早我就敞開胸懷
從里到外推開六十道門
放出六十只雀鳥飛向山林
一大早就開始清掃
全身掛滿消毒水,塑料袋
我要清掃整整六十年的垃圾
…………
做一回花甲女生又何妨
——《花甲女生》節(jié)選
傅天琳特別喜歡孩子,因為孩子是天真,是純潔,是可以期待的未來。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傅天琳已走出果園,開始新的生活。在一天夜里,傅天琳從市里開會后搭乘夜班車回北碚的家,剛下車就看到遠處昏黃的路燈下站著她的兩個孩子,頓時一陣酸楚和感動涌上心頭,一首《夜班車》,從此開啟她兒童詩的創(chuàng)作,詩集《在孩子和世界之間》很快出版。
2000年,傅天琳的外孫女出生,她放棄詩人的榮譽,離開重慶去北京當了三年多“全職保姆”。她每天買菜、帶孩子,尿布和搖籃成了生活的變奏曲,小區(qū)里沒人知道她詩人的身份,她也樂得享受這份深藏不露的神秘。
傅天琳稱自己的外孫女為 “妹妹”。有一次,她帶著“妹妹”在雪地里玩,“妹妹”使勁地刨埋在雪地里的樹枝,小手通紅:“我想讓它重新回到樹上,雪地里麻雀找不到吃的?!?/p>
第二天“妹妹”抓了米去等,念叨著:“說好了給你們帶米來,你們怎么不來呀?”這一切,深深地感動著傅天琳。
從2004年開始,傅天琳重新拾起筆,一口氣寫下30多首兒童詩,并于2007年出版兒童詩集《星期天山就長高了》,這部詩集入圍了2010年與“魯獎”有同樣高度的全國兒童文學獎。傅天琳幽默地說:“這本詩集完全是帶娃兒帶出來的……”
傅天琳在生活中,在孩子身上,尋找到了另一種詩意。雖然因照顧外孫女而有過短暫停筆,但她并不后悔,正像她所說的:“停一停和它生起來,和自己熟悉的詩歌內(nèi)容有點距離,然后再寫。好像水有點濁,經(jīng)過時間、距離,自己就沉淀了,泥沙全在底下,面上全是清水。”沉淀之后,如今的傅天琳迎來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春天。
浮華世界里的詩意堅守
果園,請再次接納我
為我打開芬芳的城門吧
為我的胸前佩戴簇新的風暴吧
我要繼續(xù)蘸著露水為你寫
讓花朵們因我的詩加緊戀愛
讓落葉因我的詩得到安慰
——《果園詩人》節(jié)選
2010年11月2日下午,傅天琳帶著詩集《檸檬葉子》回到果園,回到原點。
在縉云山的金果園,祝賀傅天琳獲獎的“北碚詩會”正在舉行。黃色彩帶掛滿道路兩邊的橘子樹,每條飄帶上都印著傅天琳獲獎詩集《檸檬葉子》的名字。整個果園依舊跟過去一樣,充滿濃郁的詩意。
此時的傅天琳感慨萬千,她講述了自己在果園的經(jīng)歷,和老姐妹一起唱了勞動歌并朗誦了自己的詩。她的朋友來了,她的老姐妹來了,她的崇拜者來了……大家聚集在一起,為了情誼,為了詩。
從16歲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的傅天琳,如今已年過花甲,在半個世紀里,無論是19年的艱苦果園生活,還是新時期以后面對的更為寬廣的社會,她都沒放棄過詩歌創(chuàng)作。
從1981年傅天琳帶著全國首屆優(yōu)秀詩集獎《綠色的音符》走入人們的視野開始,這串從縉云山上飄來的“綠色音符”,就憑借那份清新、自然與真誠,洗禮著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那浮躁、麻木的心靈。
而今,2009年出版的《檸檬葉子》榮獲“魯獎”,再次為人們帶來一份甘甜可口的精神水果。
面對榮譽與祝福,面對社會的紛繁復(fù)雜與誘惑,傅天琳仍保持著一貫謙虛的姿態(tài)與平和的心情。正像“魯獎”初評評委蔣登科教授所評價的那樣:“她眼光向下,感覺向內(nèi),精神向上,親切真實中達到一種超越境界?!?/p>
喧囂過后,傅天琳說,她會繼續(xù)守候詩歌、守候生命、守候時代。正如她在感言中說的:“一片薄薄的干干凈凈的葉子,永遠與土地與時代血脈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