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麗
(文山學院音樂系,云南文山 663000)
泛音是聲樂學習中必須掌握的演唱技巧之一。在歌唱時,由于氣息的流動,使喉頭和聲帶在發(fā)聲過程中產(chǎn)生一種有規(guī)律的自然顫動,顫動伴隨著聲音通過口腔、鼻腔和頭腔等發(fā)聲腔體送出體外發(fā)出聲音,這樣產(chǎn)生的聲音在聲樂教學中稱為泛音,它是歌唱中表達情感和歌曲風格的一種手段,也是天外之音和余音繞梁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聲樂歌唱者們想盡辦法來學習泛音。然而,由于他們對泛音的理解不夠,采用了不當?shù)膶W習方法,進入了泛音誤區(qū),出現(xiàn)不良泛音,導致歌唱聲音不動聽、不優(yōu)美,失去了繼續(xù)學習聲樂的信心,阻礙了其歌唱事業(yè)的發(fā)展。
不良泛音的形成主要是歌唱者在學習和運用泛音時沒有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泛音演唱規(guī)律,走入了泛音誤區(qū),導致泛音變得不規(guī)整。常見的泛音誤區(qū)主要有以下幾種。
模仿性泛音是歌唱者在學習泛音時不清楚、不了解泛音的產(chǎn)生過程,也不結合自己的聲音特點,故意模仿他人的泛音而獲得的泛音。比如模仿京劇中的顫音,這種顫音和聲樂中的泛音是完全不相同的。京劇中的顫音主要是靠喉頭及聲帶故意上下顫動而產(chǎn)生的一種聲音,由于沒有腰、腹部良好氣息的支撐,聲浪顫動幅度較大、慢且夸張。因此,“在京劇中泛音顫動的頻率是每秒鐘 2次以下”。[1](P66)模仿這種方法發(fā)出的泛音是慢搖音,是聲樂中不正常的一種泛音,它聽起來音高不夠,給人一種搖晃、懶散、疲倦、底氣不足和不穩(wěn)定的感覺,就好比年齡較大的老人在唱歌,有氣無力。
歌唱家演唱時的泛音是通過正確的方法長期學習和練習漸漸掌握的,他們的泛音振幅適中,頻率均勻規(guī)整,聲音聽起來自然、流暢、圓潤。模仿歌唱家的泛音是聲樂初學者和業(yè)余歌唱者學習唱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歌者,他們聽一些歌唱家的 CD,模仿學習他們的泛音。但是由于沒有經(jīng)過正規(guī)的聲樂訓練,沒有掌握正確的氣息運用方法,這種在演唱高音時特意模仿歌唱家的聲音抖動聲帶或喉頭來獲得的泛音就成了聲樂中常提到的不正常泛音中的“碎抖”?!八槎兑粢彩锹晿分凶罴芍M的一種泛音,它振幅窄,振動頻率較快,每秒鐘在 8次以上且無規(guī)律”。[2](P62)這種聲音聽起來有點偏高,給人一種刺耳、緊張、心慌、不安和不舒服的感覺。
在聲樂教學中,也經(jīng)常會遇到模仿老師泛音的學生。聲樂教師是學生學習聲樂的第一任導師,是學生崇拜的對象,他們會有意或無意地模仿老師的聲音,當然包括老師的泛音。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聲音特點,以及氣息的掌握情況循序漸進地講解泛音的運用方法,避免學生出現(xiàn)不良泛音。
泛音不僅是歌唱者追求的聲音,也是聲樂教師必須傳授學生的一種演唱技巧。在聲音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泛音,在學生發(fā)聲或演唱時拉著他們的手臂故意來回抖動,讓身體的擺動造成喉器或肌肉的抖動而產(chǎn)生泛音,讓學生體會泛音的感覺,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原因一,由于身體的擺動,氣息也隨之來回晃動,使氣息產(chǎn)生了不穩(wěn)定感,從而不能很好地支撐發(fā)音,聲音忽大忽小;原因二,由于身體的擺動,連帶脖子和頭部也跟著擺動,必定會影響喉頭的穩(wěn)定,致使聲音不順暢,忽上忽下;原因三,這種方法產(chǎn)生的泛音時快時慢,身體抖動得快,泛音就快,身體抖動得慢,泛音就慢,由于它是通過外界力量來發(fā)聲,聲浪顯得不規(guī)則和不均勻,聲音會發(fā)出“呃呃”或“嘚嘚”的雜音,聽起來有絞帶的味道;原因四,讓學生產(chǎn)生誤會,誤認為泛音的發(fā)聲是靠身體的某個部位和器官抖動而產(chǎn)生的,使學生形成不良泛音,這種情況在今后的聲樂學習中難以糾正。因此,一般不提倡使用這種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泛音。
聲樂學習過程中也有人會采用小聲哭泣的方法來學習泛音,經(jīng)過多年的聲樂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這個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模仿小聲哭泣的感覺確實能幫助聲樂初學者尋找頭腔和體會面罩唱法,但它不是學習和尋找泛音的最佳方法。因為小聲哭泣時上腹肌會時收時停、氣息短而淺、喉頭也會跟著來回抖動,它發(fā)出的是 “嗯嗯……”的聲音,這種聲音是有點像泛音的感覺,但它并不是歌唱中需要的泛音。況且,它會讓初學者認為泛音就是這樣故意抖動喉頭的,因此,在今后的歌唱中會有意識地抖動喉頭來發(fā)出泛音,造成了聲樂中常說的不良泛音。
這里講的濫用泛音是指已經(jīng)初步掌握泛音技巧的人在歌唱中沒有根據(jù)歌曲風格特點運用泛音,即歌唱者不論是什么風格的歌曲都用一種泛音技巧或一樣特點的泛音技巧來演唱和表達情感。歌唱中的泛音是歌唱者追求的一種聲音,但它必須應用得當、恰如其分方能體現(xiàn)出泛音的優(yōu)勢。
聲樂一般可分為三種唱法,即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那么,在這三種唱法中泛音應用的程度應該不是完全相同的?!捌渲忻缆暢ǚ阂魬米顬閺V泛,它產(chǎn)生于意大利,并屬于高雅藝術,他們十分注重高位置和高泛音的發(fā)聲特點。因此,西方的作品——詠嘆調和歌劇以及中國采用西洋音樂手法創(chuàng)作的美聲歌曲,必須用具有高泛音的聲音去演唱和表達,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歌曲風格?!盵3](P1-2)
其中:n=0,1,…,N-1,N為最大循環(huán)迭代次數(shù);Sn等于1或-1,表示矢量旋轉角度的方向:-1對應順時針旋轉;1對應逆時針旋轉.
民族唱法也采用了泛音的演唱形式,但不是整首歌都用泛音演唱,它大部分用在抒情歌曲或在歌曲中長拍位置上的尾拍。民族唱法采用的泛音和美聲唱法采用的泛音也不完全相同。由于美聲歌曲創(chuàng)作的手法不同,演唱時的泛音振幅大、波速較民歌稍快,顫動頻率一般是每秒鐘 6~7次,因此,美聲大都比較平穩(wěn)、莊重、洪亮,具有很好的穿透力。而民族唱法雖然借鑒并吸取了美聲唱法的一些科學內(nèi)容,但它是采用我國民族調式創(chuàng)作,并以我國民族語言為基礎的一種演唱形式,[4](P1)演唱的泛音振幅不是太大,波速適中,顫音頻率一般每秒鐘 5~6次,因此,民歌嗓音清脆明亮,具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說法。
演唱通俗歌曲時會無意間帶上泛音,往往打破了通俗歌曲中具有的通俗、直白的味道,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當然,通俗歌曲中也有用泛音演唱的歌星,如李娜、劉德華、周冰倩等。但通俗歌曲中的泛音一般和民歌的泛音相似,較為柔和及平穩(wěn)。
因此,歌唱中的泛音雖然是歌唱者追求的一種聲音,但它必須應用得當、恰如其分方能體現(xiàn)出泛音的優(yōu)勢。
走入泛音誤區(qū)的人,常常會出現(xiàn)不良泛音,那么出現(xiàn)不良泛音應該怎樣來糾正它呢?
氣息是歌唱的動力和支柱,在發(fā)聲之前我們首先要吸氣。吸氣時橫膈膜收縮下降,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時兩肋擴張,使胸腔全面擴大,此時肺部充滿了氣息,腹部和腰部向外膨脹,之后聽到聲音時則是呼氣的過程,這時氣息下沉,腹肌向里收,這個過程我們叫做保持和控制氣息的過程。[3](P24-25)造成不正常泛音的主要原因是保持和控制氣息過程不得當。
泛音慢搖晃主要是在發(fā)聲過程中,喉頭下降過多,音色變暗,聲音過分靠后,加上氣息下沉時,腹肌向里收的力量太弱、速度過慢,沒有和下沉氣息形成對抗力,影響了氣息的運動,沖擊聲帶的力量不夠,聲帶顫動頻率較慢,聲波也相對較慢。因此,聽到的泛音搖搖晃晃,有音高不夠的感覺。反之,由于腹肌向里收的力量過大,超過了沉入丹田的氣息,向上沖擊聲帶的力量太強,使它處于十分興奮的狀態(tài),導致聲帶顫動頻率過快,波速變快,泛音成了碎抖,給人聽起來有緊張、不舒服和音高向上飄的感覺。因此,要糾正不良泛音首先要學會控制氣息。
控制氣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練習,如:
1.哼鳴練習法:要求盡量把聲音位置掛在面罩上,笑肌提起,自然面帶微笑,喉嚨打開,并在橫膈膜有力的支持上哼。[3](P38)
3.發(fā)“呲”的聲音:先把氣吸到肺部,牙齒合攏,舌尖貼著牙齒內(nèi)壁,雙唇微張,牙齒稍外露,然后發(fā)“呲”,之后聲音從牙縫出來。要求音量均勻,并漸漸體會控制氣息的感覺。
穩(wěn)定喉頭能改掉泛音搖晃的現(xiàn)象。意大利聲樂家巴拉曾說:“歌唱好比風吹旗桿,旗桿不動,旗幟嘩嘩飄揚。”穩(wěn)定喉頭就如“旗桿”牢固的根基一樣。[3](P27)因此,發(fā)聲過程中不能故意抖動它,應讓它在合理氣息的控制下自然、規(guī)律地顫動。可發(fā)單音 “i、o、ü”來練習?!癷”口形扁闊,口角略向兩邊用力,上齒微露,舌背與上腭接近。音質明亮,較尖銳;“o”口作圓形,雙唇略向外突出,臉頰向內(nèi)收;“ü”口形較 “o”狹小,撮口音。[5](P59)發(fā)這三個音時喉頭相對較為穩(wěn)定。
和搖晃泛音相比,造成碎抖泛音的原因除了氣息控制不好,就是發(fā)聲時喉肌和聲帶較緊,這種情況應使下腭和舌根放松,從而帶動喉肌和聲帶的放松。一般可采用半打哈欠 “哈”和嘆氣 “唉”的方法練習,但半打哈欠和嘆氣需由上往下,肩、胸部放松,氣息下沉。
形成不規(guī)整泛音的原因主要是氣息控制不當,發(fā)聲位置不準確。因此,在發(fā)聲過程中,應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調整發(fā)聲位置,避免氣息對聲帶的強力沖擊,以及腹肌力量的控制??山?jīng)常用中弱的音量練唱中聲區(qū),要求聲音走直線,在唱高音時,聲音力求平穩(wěn)??捎?“啊”、“呃”、“咿”、“烏”、“迂”來練。[5](P79)
唱歌的目的就是向聽眾或者觀眾傳達歌曲的思想感情,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是傳達的重要手段,泛音則是美好聲音的組成部分。因此,演唱者需根據(jù)歌曲風格及思想內(nèi)容選擇恰當?shù)姆阂魜硌莩?。例如歌曲《斷橋遺夢》和《小河淌水》,都屬于民歌類,但由于創(chuàng)作手法和表現(xiàn)內(nèi)容不同,它們運用泛音技巧演唱的手法也不相同。《斷橋遺夢》是借鑒了美聲唱法的一些創(chuàng)作因素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藝術民歌,運用泛音演唱的次數(shù)較多,泛音波動頻率在每秒鐘 6次左右,振幅較美聲唱法稍窄,這樣的泛音演唱方能表現(xiàn)出作品的豐富情感和大氣。而《小河淌水》是我國典型的民族五聲調式,表現(xiàn)了云南大理彌渡縣青年男女夜晚談情說愛的甜美景象,此歌在第 5、7、9、13、17、19、21小節(jié)末拍處運用泛音演唱較為恰當,且泛音波動頻率不宜太快,聲浪振幅較《斷橋遺夢》稍窄,每秒鐘 5次左右。
泛音是歌唱聲音的靈魂,在歌唱中如果沒有良好泛音的支撐和點綴,歌聲將蒼白無力,作品情感也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因此,泛音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艱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聲樂歌唱泛音誤區(qū)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學習之前,歌唱者首先要了解發(fā)聲腔體,以及吸氣、呼氣的運用規(guī)律,學會控制氣息,掌握正確的發(fā)聲位置,使聲音上下通暢,并結合自己的聲音實際情況逐步學習,避免走入泛音誤區(qū)。
以上提出的幾點糾正不良泛音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和絕對的,歌唱者應根據(jù)自己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無論是泛音初學者或走進泛音誤區(qū)的歌唱者,只要在良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習和糾正,相信每個人都會唱出動聽的歌聲。
[1] 周天星.論音樂中顫音的各種形式及運用 [J].歌海,2009,(3):66-67.
[2] 李丹.試述泛音在歌唱中的作用和運用[J].歌海,2009,(3):62-63.
[3] 王如湘.跟我學唱歌·美聲唱法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4] 李萍.跟我學唱歌·民族唱法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5] 湯雪耕.怎樣練習歌唱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