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也是古代財政支出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早在夏商周時代,祭祀與打仗一樣重要。凡戰(zhàn)爭前后,外出打獵、春種之前、秋收之后等諸多重大活動,都要耗費財力舉行祭祀活動
在中國財稅博物館古代財稅歷史陳列廳中,人們在看完禹殺防風(fēng)氏場景后,一轉(zhuǎn)身就可以看到很多出土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制品,有鼎、鑒、鐘、簋……這些精美的青銅器是當年國君和貴族用于祭祀神靈的禮器,它不僅是財政的重要支出,并且是涉及群體利益的公共財政支出。直至今日,中文的詞語中還印刻著它們的足跡,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鐘鳴鼎食、以史為鑒、印鑒、鑒定、鑒別、借鑒、定鼎……
在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的中國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產(chǎn)生的風(fēng)暴、雷電、地震、山洪等諸多災(zāi)變,極其驚駭,以為世間萬物皆由神靈主宰。由于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由天、地、人三要素構(gòu)成,從而導(dǎo)致古人把眾多的神靈分為天神、地祗和人鬼三類。天界神靈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風(fēng)云諸神。地界神靈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動植物諸神,它們源于大地,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guān)。人界神靈種類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賢神、行業(yè)神、起居器物神等等。難怪漢字的“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標志著上面一畫是天,下面一畫是地,中間一畫是人,當中一豎為貫通,強調(diào)貫通天地人者才稱得上“王”。
為了消災(zāi)避難,人們不得不千方百計地討好神靈,運用莊嚴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xiàn)的愿望。把人與人之間的求索酬報關(guān)系,推廣到人與神之間,從而產(chǎn)生了“有求必應(yīng)”的祭祀。
祭祀,要以獻出禮品為代價。由于古人一直以為神靈和人一樣,“神嗜飲食”、“鬼猶求食”,便以最好的食物,配置最好的青銅禮器來供奉。食物中,又以肉食最為珍貴。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后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魚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商周時代,每逢重大祭祀,大量殺牲,常常多至數(shù)百頭。也有用人作祭品的,殷墟王陵東區(qū)191個祭祀坑考古中就發(fā)現(xiàn)埋有1178個奴隸。從出土甲骨文中,也載有用人作為犧牲,進行祭祀的事實。
歷史上著名的“河伯娶親”就是用人祭祀的故事。故事說:戰(zhàn)國時魏國西門豹奉王命治鄴,在“河伯娶親”的祭祀活動中,他以姑娘不漂亮為名巧妙地把騙人的巫婆投進了漳河,讓她去通知河伯,西門豹打算另找漂亮的姑娘,擇日送上,從而機智地救出了那位差點兒被投入河中做犧牲品的姑娘。
河伯是男神,為男神提供美女是以活人作為祭品的一大特點。隨著青銅時代的到來和爭霸廝殺的開始,體力成了決定社會地位高低的關(guān)鍵,婦女由于體力上的不足,失去了母系社會的尊貴,漸次淪為男性的奴隸,其生產(chǎn)、生殖能力也被貶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由于迎合男性統(tǒng)治者泄欲的需要卻突出起來,于是面目姣好的女奴就成了色欲的犧牲品。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早在夏商周時代,祭祀與打仗一樣重要。凡戰(zhàn)爭前后,外出打獵、春種之前、秋收之后等諸多重大活動,都要耗費財力舉行祭祀活動。凡不祭祀者,都被認為是對天地神靈的不敬,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如商湯伐夏前,首先翦滅夏的屬國葛,而伐葛理由是葛伯不舉行祭祀,是大逆不道,違反天意,應(yīng)遭征討。
西周時,民間基層組織為邑、里,供奉土地神“社”和谷物神“稷”。由于奉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地方稱為“社”,所以土谷兩神亦被合稱為社神。魯迅在《阿Q正傳》中就曾寫過:“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蔽闹械耐凉褥艟褪俏髦軙r代社神崇拜在近代紹興地區(qū)的反映。當時,在社的周邊皆植大樹,進行定期祭祀和公共性集會。今日中國不少農(nóng)村村頭都有“風(fēng)水樹”,作為村民在樹蔭下納涼、集會議事之用,就是歷史的延續(xù)。今天我們從“村”字的“木”和“寸”的偏旁結(jié)構(gòu),還能悟出“村”不僅要種樹有“木”,還能夠讓人們在樹底下有分“寸”地議事的歷史淵源。
翁禮華,1945年生,畢業(yè)于原杭州大學(xué)化學(xué)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勞模。20世紀80年代從政后歷任奉化、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省地方稅務(wù)局局長及國資辦主任。2003年從財政廳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經(jīng)濟建設(shè)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財政部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xué)特聘教授、財經(jīng)文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