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e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是常用的傳統(tǒng)中藥之一[1]。其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具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的功效。中醫(yī)理論以其中和之性,具調(diào)和諸藥之功,行佐使之用在方劑配伍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為臨床最常用的藥物之一,有著中藥“國老”的美譽。隨著中醫(yī)藥與國際的接軌,循證醫(yī)學在中醫(yī)藥發(fā)展中地位逐漸攀升。本文結合甘草在臨床應用的經(jīng)驗,結合其所含化學成分藥理毒理加以剖析,為臨床合理使用甘草飲片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jù)。
1.1 在肝病中的應用 選取2011年3~5月份我院門診乙肝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性別及年齡無差異。對照組給予抗病毒、保肝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甘草粉膠囊,3次/d,口服3粒/次。采用自身對照及試驗對照的方法,以患者用藥前后ALT、AST指標及肝臟彩超肝纖維化程度為參考指標。結果:1月后復查患者肝功能及肝臟彩超發(fā)現(xiàn):實驗組AST、ALT較對照組值明顯好轉,肝臟彩超實驗組較對照組纖維化程度較實驗前進展控制顯著,提示甘草在治療肝臟疾病上有較好的輔助效果。
1.2 在高脂血癥中的應用 選取2011年4月份我院門診心內(nèi)科高脂血癥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性別及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10 mg,口服,4次/d;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甘草粉膠囊,3次/d,每次2??诜?。采用自身對照及試驗對照的方法,以患者用藥前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值為指標。結果:1月后復查患者肝功能及血脂:實驗組較對照組低密度脂蛋白及總膽固醇明顯好轉,肝功能未見明顯異常,提示甘草在治療高脂血癥上有較好的輔助效果。
1.3 在消化性潰瘍中的應用 選取2011年5月份我院門診消化內(nèi)科HP(+)的胃潰瘍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性別及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聯(lián)療法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甘草粉膠囊,3次/d,口服3粒/次。采用自身對照及試驗對照的方法,以患者用藥前后HP監(jiān)測結果及回訪胃部不適發(fā)作程度為評價指標。結果:1月后復查患者HP結果及回訪問卷:實驗組較對照組幽門螺桿菌陽性率明顯下降,回訪問卷胃潰瘍胃部不適較用藥前實驗組比對照組好轉率明顯,提示甘草在治療HP(+)的胃潰瘍方面有較好的輔助效果。
甘草“能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阿狄森氏病、病毒性肝炎、腫瘤、咳喘、皮膚炎癥、心悸和防治藥物中毒等有肯定療效,為此對甘草進行了中藥現(xiàn)代化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2]得知:甘草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類、黃酮類、多糖類、香豆素類、生物堿類和氨基酸等。
2.1 三萜皂苷類 研究發(fā)現(xiàn)甘草根和根莖中含有多種三萜皂苷,包括:甘草酸(5% ~11%)、甘草次酸(3% ~7%)、甘草甜素、甘草內(nèi)酯及異甘草內(nèi)酯等,其中甘草酸是甘草中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判斷甘草藥材質量優(yōu)略的主要指標。甘草甜素為甘草酸及其鉀、鈣鹽,它是甘草的甜味成分。
研究[3]發(fā)現(xiàn):甘草酸具治療乙型肝炎、抑制肝纖維化的保肝護肝作用;甘草甜素能延緩、降低鎘引起的血清轉氨酶的升高,顯著減輕了肝細胞腫脹、壞死及肝線粒體、滑面內(nèi)質網(wǎng)病變的程度,保護肝臟;此外:甘草酸還具有治療腎病、心臟疾病和抗病毒抗菌作用。同時甘草酸銨及甘草次酸還有抗炎、止癢等藥理作用。
2.2 黃酮類 從各種甘草中分離得到的黃酮類成份有150多種,主要包括:黃酮類、黃酮醇類、異黃酮類、查爾酮類、雙氫黃酮類、雙氫查爾酮類等。它們是一類具有黃酮類成分是一類具有C6-C3-C6基本母核的天然產(chǎn)物,C3部分可能為脂鏈,也可能與C6部分形成六元和五元氧雜環(huán)。甘草黃酮類化合物在不同種間的分布是不同的。有研究示在6種甘草屬植物根中,脹果甘草中黃酮類化合物種類最多。
此外,研究[3]發(fā)現(xiàn)甘草所含的黃酮依據(jù)其結構的不同,藥理作用也有較大差異,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1)影響皮膚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細胞周期發(fā)生非常規(guī)變化從而達到抗腫瘤作用;(2)甘草中黃酮類成份普遍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作為自由基清除劑,從而降低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3)甘草中的黃酮類還具有抗菌作用,對革蘭陽性菌具有較強的抑制活性,同時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的活性;(4)甘草水溶性總黃酮可抑制自由基引起的損傷,降低MDA含量,保護心肌的收縮性,具有明顯的抗心肌缺血活性。(5)甘草黃銅還具有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降糖和治療腎炎的藥理活性。
2.3 甘草多糖 甘草多糖組分主要有鼠李糖、葡聚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組成,并以葡聚糖為主鏈。關于甘草多糖藥理的文獻還較少,主要是關于抗病毒、抗腫瘤、提高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2]顯示甘草多糖對牛艾滋病病毒、腺病毒Ⅲ型和柯薩奇病毒有抑制作用,可能與之對特異性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而且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有關。
《千金方》記載“甘草能解百毒”,如藥物中毒,動物毒素中毒,細胞毒素中毒及機體代謝產(chǎn)物中毒等,研究[4]發(fā)現(xiàn),其解毒機理與其所含化學成分有關,其解毒藥理作用為:①甘草酸與毒物結合,使其轉化為毒性較小或無毒性的物質以達解毒之功能。如甘草酸與喜樹堿結合的單胺鹽比原喜樹堿毒性降低而抗癌作用增強;②甘草甜素吸附毒物以解毒,其解毒作用與吸附率成正比關系。如士的寧、水合氯醛、阿托品均為被吸附而解毒;③甘草甜素及水解后生成的葡萄糖醛酸具有保肝解毒和誘導藥酶加工處理毒物之功能。葡萄糖醛酸經(jīng)脫水后可與體內(nèi)一些含有經(jīng)基或淡基的有毒物質如醇、酸等結合變成無毒的化合物由尿排出體外而起到保肝解毒作用;④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提高機體對外界刺激的適應性并能起到保護機體作用;⑤甘草甜素尚具有阻抑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激在肝臟的代謝功能,從而相對增強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激反應作用。
此外,楊明[5]等研究認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為甘草對附子減毒增效的物質基礎,其減毒機理主要表現(xiàn)為甘草中的酸性物質與附子中的醋型生物堿的沉淀反應,以及甘草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增效機理主要表現(xiàn)為附子與甘草中各成分間的相互作用。鄺棗園[6]等經(jīng)研究顯示升麻甘草湯的解毒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內(nèi)毒素誘發(fā)的腫瘤環(huán)死因子-α(TNF-α)升高有關。
綜上所述,甘草的作用相當廣泛,從古至今,在臨床應用中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防治作用,筆者結合門診各科室臨床應用實踐,在充分印證了甘草在肝病、高脂血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潰瘍中的治療作用后,又深入研究甘草飲片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解毒作用機理,為臨床甘草飲片的合理應用提供了循證醫(yī)學證據(jù)。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59-60.
[2]叢雅琴,孔令嘉,樊友平.甘草研究新進展.日本醫(yī)學介紹,1991,12(6):286.
[3]田慶來,官月平,張波,等.甘草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06(18):343-347.
[4]高同銀,崔同淑,孫國香.淺談甘草解毒作用.河北中醫(yī),1994,1 6(3):46.
[5]楊明,劉小彬,黃慶德.附子甘草配伍減毒增效機理探析.時珍國醫(yī)藥,2003,14(4):197-198.
[6]鄺棗園,劉倩嫻,陳妙歡,等.升麻甘草湯解毒作用的實驗研究.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5,15(3):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