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軍
吉林省洮南市洮府鄉(xiāng)衛(wèi)生院,吉林 洮南 137100
麻杏石甘湯始見于《傷寒論》。原治太陽病變癥。發(fā)汗未愈,風寒入里化熱汗出而喘的邪熱雍肺癥。后世醫(yī)家化熱或風熱所傷,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喘息。品渴脈數,無論有汗、無汗等癥,便以本方加減治療,往往取得滿意療效。
《傷寒論》第63條曰:“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p>
跟據原文不難看出,麻杏石甘湯癥的原因前提多為肺中素有蘊熱,風寒外閉,汗后造成邪氣不隨汗解,一般為汗不如法或藥不對癥,盡管汗之,熱郁肺中,或下后,表邪隨之入里,入里后到什么地方,則據病為依據,在此入肺,造成邪郁肺中,肺失宣降,而見本癥。即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太石膏湯?!?/p>
根據原文不難看出,麻杏石甘湯癥的成因前提多為肺中素有蘊熱,風寒外閉,汗后造成開掘邪氣不隨汗解,一般為汗不如法或藥不對癥,盡管汗之,邪仍不隨汗解,熱郁肺中,或下后,表邪隨之入里入里后到什么地方,則據病人某臟有病為依據,在此入肺,造成邪郁肺中,肺失宣降,而見本癥。即汗出而喘,無大熱。
這里的喘即為本癥的主證。因熱邪壅于肺中,使肺失肅降而喘,臨床上多表現為喘促氣粗,呼吸困難,在小兒則可見鼻翼煽動。同時亦可見到咳嗽的癥狀,并吐黃痰,粘稠不易外出。汗出則為里熱外蒸,津從毛竅外泄之故。無大熱是指表無大熱,即熱勢不高,因為里熱轉盛,汗出表熱隨之放散之故,所以在表之熱勢反無。由于里熱外蒸脈象可見浮數或滑數,舌則可見質紅,苔薄黃。
既為熱邪壅肺而喘,治則即要清熱宣肺定喘,故投予麻杏石甘湯。方中用麻黃為主藥以開泄肺氣,用石膏則直清里熱,佐杏仁潤肺,降氣,平喘,配甘草以甘緩益氣和中。其中麻杏配之來加強宣肺定喘之力;麻黃、石膏互以清肅肺熱,且比例為1:2,臨床一般為1:3,石膏、甘草配之以達清肺益氣之效。關于無大熱用石膏,有汗而用麻黃兩個問題:認為無大熱是指表無大熱,并非里無大熱,表熱不高是因為有汗出之故,而石膏的作用清里熱,直折熱勢,不在于表無大熱,甚至表無熱亦可用之。關于有汗而用麻黃的問題,本癥汗出能否用麻呢?答案是肯定的。但這里解釋有二:一是這里的麻是指麻黃湯,并非針對單麻黃而言;二是石膏倍于麻黃是借以鑒制麻黃辛溫之性而轉為辛涼清熱用。所以有汗可以用麻黃并石膏 而清透里熱。再者麻黃 作用有二,看如何配伍;如配桂枝則透汗,如配石膏則平喘清熱。本方配石膏、杏仁牽扯之入肺平喘,因而有可用之,是要看什么情況。況且本方不需加被取汗。所以,有汗或無汗、汗多或汗注少,均可使用,并不計較麻黃單味之辛散。在臨床上一般習慣于用炙麻黃以減弱它的發(fā)汗之弊,略增潤肺之功。如遇熱熱較高者,亦可生用,以達宣肺透熱,挫其高之勢。
因為麻杏石甘湯癥的主證為喘,所以臨床上有必要和有關喘癥相鑒別。《傷寒論》有關喘癥的條文共八條,包括本證共有5個湯證,但糾其病因、病機、主要脈癥、治則處方,治療目的各有不同,現分述如下:
(1)麻杏石湯癥為外感風熱之邪,內迫于肺或麻疹之毒內攻或病后余熱迫肺而氣不得宣降,上逆而喘。癥見身熱,汗出而喘,可鼻翼煽動,口唇發(fā)紺,痰少而黃,口渴脈數,治療則清肺熱以平喘。
(2)小青龍湯癥以表有寒邪,里有痰飲,寒與痰飲相摶,停飲不化,肺答宣降,所以咳喘不能平臥,吐白痰呈泡沫狀,口不渴,脈浮緊或惡寒;治則溫肺遂飲平喘。
(3)麻黃湯則寒從外來,腠里閉實地考察塞,肺衛(wèi)同病,肺氣不宣,上逆而喘,癥見寒熱無汗,關節(jié)疼痛,氣喘脈浮緊。治則開腠里,發(fā)汗平喘。
(4)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癥 新感引動宿疾或誤下喘,病理素有喘病,外感風寒,表里同病,癥見汗出惡風,脈浮緩,微有氣喘。治以和營衛(wèi)降氣平喘。
(5)葛根芩邊湯癥 為誤下邪熱入里,犯肺喘,病機為里熱熾盛。影響肺氣的宣降及大腸的傳導功能。癥見腹瀉,喘而汗出,治宜苦寒清里,瀉熱平喘。
《傷寒論》辯證為脈癥合參,細致而全面,治法用藥嚴謹,而又靈活。具體到麻杏石甘湯亦是如此,藥雖四味,但配合嚴謹,用量亦經斟酌,尤其治肺熱用麻黃而配石膏,是深得配合變通靈活之妙處,所以在臨床上應用很多,效果亦頗為滿意可靠。但應用的范疇也在不斷地拓寬,方藥的加減也有不小的變化。臨床此方不公用于熱邪壅肺、肺失肅降的喘癥。而且,經過化裁亦用于哮癥、咳嗽、小兒白喉、頓咳、痹癥,蕁麻疹、肺癰等病癥。
自麻杏石甘湯聞世以來,經過千余年的歷代醫(yī)家的臨床實踐及驗證,的確不失經典良方。但在臨床應用中,亦不乏力薄之嫌,可視具體兼癥等做如下化裁:
(1)酌加桔梗、川貝母、前胡、瓜蔞等藥以增其清化痰熱之力。
(2)選加雙花、連翹、黃芩、大青葉、魚腥草之屬,以強清解瀉熱之功。
(3)強加葶藶子、桑白皮、款冬花、紫杷葉、蘇子等,以利止咳平喘。
(4)亦可加牛蒡子、薄荷、荊芥、淡豆豉等解表之品,使在表末盡之風得宣。
(5)加麥冬、知母、蘆根等滋陰生冿類,使肺熱盡泄。
(6)另外兼見胸痛者可加茜草、白毛根等等,可隨癥加減化裁。
這樣方中有清有泄,有升有降、加強了原方的力量,自然可使熱清氣平而喘愈,能使本方在臨床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傷寒論》是祖國醫(yī)學辯證施治的的典范,其理方藥確能指導臨床實踐。具體到麻杏石甘湯證治亦只有在理解原文的情況下,才能理論聯系實際,將古人經驗靈活地運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