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強 張忠德 韓 云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510120)
晁恩祥教授系全國名中醫(y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急診學會主任委員,在中醫(yī)肺系疾病與急癥的治療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F對其治療急癥的學術思想進行初步總結。
晁師認為急癥一般起病急,傳變快,危害大,故需要根據辨證迅速祛除病邪。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雖虛實夾雜,但宜以祛邪為先,或解其表,或清其里,或溫化寒痰,或清化肅肺,或燥濕理氣。再如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常表現邪實之象,故應根據外感邪氣性質,及時清除病邪,如熱邪壅盛者,應清熱解毒;寒邪凝滯者,應辛溫散寒;濕邪為患者,宜淡滲利濕,或芳香化濕,或清熱燥濕等;燥邪傷人,可生津潤燥。因此,急癥階段當以祛邪為要,中醫(yī)截斷思維即是此意。邪氣漸減時,當及時固護正氣,或施以扶正祛邪之法。
下法是通過蕩滌腸胃、排出糞便,使停留在腸胃的有形積滯從大便而出的一種治法。適用于燥屎內結,冷積不化,瘀血內停,宿食不消,結痰停飲以及蟲積等。下法有溫下、寒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之別?!端貑枴の迮K別論》曰“魄門亦為五臟使”?!捌恰蓖ā捌伞?。肛門傳送糟粕,故名魄門。肛門乃人體九竅之一,在生理、病理上與五臟有密切關系,其正常啟閉有賴于心神的主宰、肝氣的條達、脾氣的升提、肺氣的宣肅、腎氣的固攝。同時,五臟濁氣通過肛門排泄,若肛門不能為五臟泄?jié)?,則五臟功能亦可因此失調。從現代醫(yī)學的角度上看,下法可使胃腸蠕動加強,促進排便或排氣,腹壓降低,使膈肌運動幅度增大,直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下法還可使滯留于腸道的病原體及其毒素和各種腸源性有害物質、機體代謝產物排出體外,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改善微循環(huán),從而保護機體重要臟器心、肺、肝、腎、腦生理功能,起到通腑護臟作用。依據此理,下法可用于治療多種臟器的疾病,尤其治療危重癥如心肌梗死、支氣管哮喘、呼吸衰竭等疾病可獲顯著療效。
在內科急癥中,晁師下法常用于退熱、消脹止痛、平喘、止血、解痙、醒腦開竅以及逐水等方面。如里熱實證,可用承氣輩下之;如寒積腹痛,可用大黃附子湯、三物備急丸;如胸脅滿痛者,可用大柴胡湯;里熱熾盛、腑實燥結所致神昏竅迷者,選用通腑泄熱法,可用牛黃承氣湯;傷寒或溫病,邪熱內結;或熱痢里急后重,選用急下瀉熱,除陽明腑實之積滯,使熱結從下而解,同時寓急下存陰之意,可用寒下之承氣類;用下法治療實喘,選用宣肺通便瀉熱,可用宣白承氣湯;肺胃熱盛傷及血絡所致的吐血、衄血,選用瀉熱通下、釜底抽薪而達止血之法,可用涼膈散、瀉心湯等;陽明熱盛,灼傷陰液,筋脈失養(yǎng)而致的痙病,可用大承氣湯或增液承氣湯;水濕內聚于胸腹,或水停胸脅而暴腫脹滿,氣急喘促,或腹大如鼓,二便閉結,水飲內停,病屬危急,脈沉實有力,苔白膩者,選用急攻水飲之法,可用舟車丸、十棗湯、牽牛子粉、甘遂末等逐水通腑。
喘證是以呼吸喘促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可因肺系疾病或其他臟腑疾病引起肺氣上逆,肺失宣降所致。臨床可見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喘證有虛實之分,急性發(fā)作者以邪實為主,外感六淫、痰飲、肺火、肺郁等均為常見之邪氣,邪氣不除,肺氣不降,故氣喘難平。因而晁師在治療喘證時注重祛邪氣以平喘,如晁師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與風邪相關,因而確定疏風宣肺、緩急解痙、止咳利咽的主要治法,基本方組成為炙麻黃、紫蘇子、紫蘇葉、杏仁、蟬蛻、地龍、僵蠶、射干、牛蒡子、炙杷葉、紫菀等。但由于個體差異,治療應隨證加減。如同為風邪犯肺,偏風熱者,常見有咽中癢有少許黏痰不易咯出,或咯出少量黃痰,加入清肺化痰藥。又有風邪犯肺,見有寒象者,如少痰、見冷風咳嗽加重、咽中癢,常加入疏風散寒辛溫之品。因肺與大腸相表里,在肺之邪濁可通過清瀉腸胃而得以治療,故可用下法治療實喘,選用宣肺通便瀉熱法以平喘。
急性熱病包括了急性感染性疾病與傳染性疾病,如2003年流行的SARS及現有散發(fā)的流行性感冒與人禽流感等。晁師認為中醫(yī)學對溫熱病、溫疫病治療有豐富的經驗,可運用于傳染病,既往SARS從整體出發(fā)進行辨證論治取得了一些效果。晁師強調目前仍應當繼續(xù)努力,不斷分析傳染病的病因、病機,注意疾病的動態(tài)發(fā)展。例如對于SARS治療,晁師認為,從該病的發(fā)病過程看,病機為病毒傷人,正邪博擊,出現以肺為中心的熱毒損傷,同時溫邪內蘊,脾胃受邪,后期出現氣陰兩傷與血瘀痰阻。該病變化多端,治療亦應用溫病理論辨證論治,應用祛邪、解毒、清熱、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祛濕、瀉肺、化濁、養(yǎng)陰、益氣、降逆、活血、健脾、和胃等法,視患者邪正情況的不同選用不同治法治療。晁師參與人禽流感的救治與國家中醫(yī)藥防治人禽流感的方案的制定,其認為人禽流感發(fā)熱時間較長,符合溫病學家描述的溫疫發(fā)熱,即《溫疫論》所謂“溫者熱之始,熱者溫之終,溫熱首尾一體……又名疫也”,具有起病急、來勢猛、傳變快、變化多的特點,具備了毒、熱、濕、瘀、虛、臟衰的證候要素表現,乃病毒潛于半表半里發(fā)病,邪傳于表發(fā)于衛(wèi)分、氣分,傳于里而入肺胃,毒熱傷及營血及臟腑陰陽。因此毒犯肺衛(wèi)者,予以清熱解毒,宣肺透表;毒傷肺胃者,予以清熱解毒,祛濕和胃;毒熱壅肺者,予以清熱瀉肺,解毒化瘀;熱入營血證者,予以清營涼血,活血通絡;元陽欲脫者,予以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晁師治療急癥,除強調“急則治標”、“急癥當祛邪,邪祛正自安”外,還注重辨證論治,重視對疾病過程、階段證候的治療。尤其是對急性病毒性疾病,中醫(yī)清熱、解表、化濕等方藥可能具有抗病毒作用,但并非完全針對病毒,而是強調整體觀念及辨證用藥,針對證候和病機的變化過程整體治療,從而達到改善癥狀,調節(jié)機體抗病能力等目的。因此,從另一個角度講,中醫(yī)藥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特異性抗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