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孫樹枝 崔占義
河北省沽源縣中醫(yī)院(河北沽源076550)
呃逆為胃氣上逆動膈,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xiàn)的。頑固性呃逆持續(xù)時間超過48h,一般治療無效,致使患者精神痛苦,病情加重。西醫(yī)認為頑固性呃逆是由于迷走神經(jīng)反射或膈神經(jīng)受到刺激,膈肌與肋間肌不自主的同步猛然收縮伴聲門閉合,從而發(fā)生特殊吸氣及不適感[1],亦有學者認為可由藥物引起血 Na+、K+離子等的變化,影響膈神經(jīng)的興奮性而發(fā)生[2]。呃逆的誘因與情緒、飲食、藥物、手術刺激、病后體虛等有關。長時間的呃逆可影響患者的呼吸和進食,繼發(fā)引起嘔吐,嚴重者可導致賁門部食管及胃底黏膜撕裂出血、水電解質(zhì)紊亂、抑郁、體質(zhì)量減輕、失眠等,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3]。筆者于2009年7月-2010年6月期間應用延長電針留針時間治療頑固性呃逆19例,并與臨床常規(guī)治療時間治療者對比療效?,F(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觀察38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1)呃逆持續(xù)發(fā)作超過24h,(2)嚴重影響工作和休息,(3)經(jīng)用一般鎮(zhèn)靜劑及解痙劑治療無效。凡符合以上3條標準者,按照掛號單雙號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9例,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齡21~72歲,中位年齡48歲;病程 3d至 3年 5個月,平均8個月;中醫(yī)辨證為胃中寒冷者3例,胃火上逆者4例,氣機郁滯者7例,脾胃陽虛者2例,胃陰不足3者。對照組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齡 18~61歲,中位年齡 46歲;病程 4d至 4年2個月,平均9個月;中醫(yī)辨證為胃中寒冷者2例,胃火上逆者4例,氣機郁滯者8例,脾胃陽虛者1例,胃陰不足4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取穴:膻中、足三里一組;攢竹、內(nèi)關一組;公孫、中脘一組;胃中寒冷者加膈俞、胃俞一組,胃火上逆者加天樞、陷谷一組,氣機郁滯者加俠溪、太沖一組,脾胃陽虛者加脾俞、氣海一組,胃陰不足者加胃俞、太溪一組。(2)操作方法:觀察組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用75%乙醇棉球穴位常規(guī)消毒,先將毫針常規(guī)刺入每次所選的8個穴位,針刺得氣后將針療電麻儀(無錫市安全滑觸線有限公司金城儀器廠,DM701-IIA)的輸出線分別夾持在毫針針柄上。第1組正極連接膻中,負極連接足三里,然后用低頻連續(xù)波型,連續(xù)開關調(diào)至8~9,輸出開關調(diào)至1.0~2.0,使穴位有抽動麻木感,電流強度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觀察組每組穴電針刺激30min后再刺激第2組穴,依此類推,4組穴共計留針120min。對照組同樣穴位每組穴電針刺激10min,4組共計留針40min。兩組均每天1次,治療7d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 治療后呃逆完全停止為痊愈;治療后呃逆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超過50%為有效;治療后呃逆發(fā)作次數(shù)無明顯減少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采用χ2檢驗、t檢驗及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19例,臨床痊愈17例,顯效2例,全部有效;對照組19例,痊愈9例,顯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78.95%。兩組比較,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中醫(yī)學認為,引起呃逆的病因很多,但主要是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沖動膈肌所引起?!鹅`樞·口問》云“谷入于胃,胃氣上注入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近年來,電針治療呃逆時有報道,但療效不甚理想,多有反復性。留針是針刺治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意在候氣、補瀉和鞏固療效。留針時間應根據(jù)病證、針刺經(jīng)脈腧穴、患者體質(zhì)、病程長短及治療季節(jié)等的不同而定。留針時間古今變化較大,臨床存在很大隨意性;針刺療效與留針時間密切相關,研究針刺時效關系,尋找不同狀況下最佳留針時間,對于提高針刺療效具有重要意義[4]。本觀察目的在于了解電針不同留針時間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療效差異,結(jié)果表明,每組穴位電針留針時間延長至30min時,療效優(yōu)于每組穴電針留針10min者。這可以說明,電針留針時間偏短則治療效果不佳,只有達到一定的留針時間才會對疾病產(chǎn)生影響,從而提高療效。本觀察取膻中、足三里、攢竹、內(nèi)關、公孫、中脘諸穴加減,旨在理氣調(diào)中、降逆止呃,從而達到治愈呃逆的目的。但是,電針留針時間10min時往往達不到滿意的刺激效果,這可能與刺激強度不夠有關。筆者在臨床上應用電針療法并且延長留針時間治療頑固性呃逆,因為此疾病情頑固,常有復發(fā),故需要較大刺激量才能有效抑制迷走神經(jīng)的異常興奮性[5]。如果4組穴同時電針刺激,就可能導致體內(nèi)4股電流相互影響,不能起到疏通、緩解的作用;而且4組電針同時刺激時電流量過大,可能會使患者無法忍受,所以依組相電針刺激效果會更好。本觀察表明每組穴電針留針時間延長至30min時療效最為顯著,每組穴電針留針30min可能是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最佳時間。
[1] 何成.頑固性呃逆的治療進展[J].中國綜合臨床,2003,19(1):11.
[2] 劉志新.阿普唑侖治療藥源性頑固性呃逆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2004,8(2):3.
[3] 王亞珍,鄭振茹,李淑坦,等.癌癥患者伴頑固性呃逆護理綜述[J].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2007;8(2):47~48.
[4] 原理,何揚子.留針時間規(guī)律及與針刺療效關系探討[J].山西中醫(yī),2002,18(3):36-37.
[5] 包飛,梁中,王鳳琴.針刺不同留針時間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3,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