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達 辛玉芬 金宏林 劉 峰 于 華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yī)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6)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及聽力下降為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又稱為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導致中耳負壓的因素有:咽鼓管通氣功能,中耳黏膜氣體交換功能,乳突氣化程度,中耳的清潔功能,中耳黏膜厚度,鼓膜彈牲等[1]。因此,本文對來大慶市人民醫(yī)院就診的9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96例病患中,男56例(72耳),女40例(54耳);年齡5~69歲,平均年齡32.2歲,病程3d~3年,其中有耳內(nèi)脹悶感89耳,聽力因低頭或躺下而改善31耳,有耳痛29耳,耳鳴32耳,電測聽顯示傳導性聾35例。
①細菌涂片和培養(yǎng),細菌涂片和培養(yǎng)取中耳積液少許均勻涂于載玻片上,直接鏡檢找細菌;②內(nèi)毒素檢測取標本0.1mL加入到0.1mL的筐試劑中,標準內(nèi)毒素作陽性對照,以無菌無熱原注射用水作陰性對照。
①患者有耳悶塞感,聽力下降,可有耳嗚,無眩暈、惡心、嘔吐等前庭癥狀。②鼓膜完整無穿孔,呈淡紅色、淡黃色,典型者可有頭發(fā)絲狀,液平之鼓室積液征。③純音測聽呈傳導性耳聾,A-B gap>20 dB。
本組96例(126耳),治愈70例,好轉17例,無效9例,結果證明分泌性中耳炎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對防聾、治聾有重要意義,針對病因進行積極的治療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治療方案的重點則是恢復和保護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恢復中耳通氣功能。
中耳生理氣壓的維持主要受咽鼓管通氣頻率的影響。許多學者認為腭帆張肌等控制咽鼓管活動的肌肉,如果有功能不良,更易引起咽鼓管通氣不良,導致中耳負壓。近年來,其發(fā)病率明顯增高,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礙、廣泛病毒流行感染或上呼吸道病毒、細菌感染、抗生素使用不當和免疫反應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發(fā)現(xiàn)分泌性中耳炎成為耳鼻喉科兒童常見病[2]。袁美玲等[3]認為,有腺樣體肥大的患兒是否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關鍵在于咽鼓管圓枕是否受到壓迫和侵犯,因而咽鼓管阻塞加感染是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導致中耳負壓的因素有:咽鼓管通氣功能,中耳黏膜氣體交換功能,乳突氣化程度,中耳的清潔功能,中耳黏膜厚度,鼓膜彈牲等[4]。盡管分泌性中耳炎傳統(tǒng)上認為屬于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但自1958年Senturia等在40%的中耳積液中檢出致病菌以來,其屬于無菌性炎癥的觀點被推翻,故抗生素的應用自然順利成章。用抗生素治療者,中耳積液無明顯改變(P>0.05),而用氫化考的松治療中耳積液明顯減少(P<0.05)。有人認為彈性乳膠堵塞咽鼓管導致中耳積液并非炎癥和單純的中耳負壓引起,可能與乳膠刺激引起的變態(tài)反應有關。經(jīng)驗用藥仍是臨床用藥選擇的主要方式,中耳內(nèi)給予地塞米松及a-糜蛋白酶混合液可以減輕中耳及咽鼓管的炎癥,利于積液排除;根據(jù)積液細菌培養(yǎng),選用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消炎。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認為,中耳是一個獨立的分泌免疫防御系統(tǒng),變態(tài)反應是SOM致病因素之一,咽鼓管與呼吸道上皮相連,吸入變應原后可能引起變態(tài)反應,變應性鼻炎黏膜腫脹使咽鼓管功能受損。細菌產(chǎn)生的毒素特別是作為革蘭氏陰性細菌胞壁成分的內(nèi)毒素,能引起中耳黏膜結締組織增厚,細胞密度增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腺體及杯狀細胞增生分泌增加,促進中耳積液的蓄積,導致SOM的遷延不愈。
往往環(huán)境因素也是使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的關鍵,例如吸煙,通過破壞黏膜纖毛清除機制,影響?zhàn)ひ汉土康淖兓爸袛嗬w毛揮動或破壞中耳和咽鼓管的纖毛細胞,也可因化學物刺激和抑制免疫功能從而引發(fā)感染。在炎性積液中分離出致病菌、病毒及衣原體,提示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可能與細菌、病毒的感染有關系[5]。
綜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很復雜,現(xiàn)在的觀點認為,咽鼓管功能障礙并非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生的必要條件,而感染因素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另外,免疫因素及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也至關重要,我們提倡在充分保護和恢復咽鼓管生理功能的基礎上,探索和開創(chuàng)新的治療方法,并且認真、客觀地總結經(jīng)驗。只有這樣,這些新方法才會被更多的人接受并在臨床得到推廣應用。
[1]汪吉寶.對分泌性中耳炎臨床工作的幾點看法[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15(10):435-436.
[2]江靜,全蓓文,游向陽.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內(nèi)毒素和免疫球蛋白測定[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2,27(3):162-163.
[3]隋秀麗,李慶.乳突氣房發(fā)育與分泌性中耳炎[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31(6):331-333.
[4]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837-843.
[5]侯昭暉,肖玉麗,徐秀玉.表面活性物質(zhì)在分泌性中耳炎應用的研究進展[J].2004,38(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