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玲
(新邵縣人民醫(yī)院 湖南邵陽 422900)
新生兒出血癥為新生兒自然出血,是由于維生素依賴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引起的一種自限性疾病。多在生后發(fā)病,以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1]。為探討新生兒出血癥的最佳護理對策,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兒出血癥患兒,報道如下。
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兒出血癥患兒,男64例,女36例,入院時日齡<1d32例,2~4d36例,>4d22例,胎齡<37周28例,37~42周72例。顱內(nèi)出血24例,消化道出血44例,臍部出血16例。并發(fā)新生兒硬腫癥4例,肺炎8例,缺氧缺血性腦病6例。皮膚出血16例,皮膚廣泛出血,表現(xiàn)為局部及全身多個部位皮膚對稱性分布散在瘀斑。
病房應保持空氣新鮮、溫度為22~24℃,濕度在60%~65%,每天紫外線燈照射30min,床、地面、桌椅等用5%過氧乙酸消毒、擦洗,保持室內(nèi)安靜,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注意保溫、及時吸氧。每天3次口腔護理,便后用溫水洗臀部,防止紅臀發(fā)生。每次護理病人前后均應洗手或用0.5%碘伏擦手。
空氣消毒每日2次,床椅地面桌每日用84消毒抹洗2次,病房每日定時通風2次,顱內(nèi)出血的護理中應保持病房安靜,患兒頭肩部抬高,右側(cè)臥位,治療護理盡量集中進行,操作輕柔以減少不必要的搬動,以免加重出血,密切觀察患兒的神志、瞳孔、呼吸、面色、四肢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通知醫(yī)師。消化道出血應禁食,使用胃腸外營養(yǎng)密切觀察有無腹脹、嘔吐物情況,大便性狀。嘔血時頭偏向一側(cè)以防窒息,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注意觀察患兒皮膚情況以及出血的部位性質(zhì)、范圍,盡量避免肌肉注射,可采用皮下注射,注射后可采用壓迫止血,按壓時臍部出血用無菌紗布加壓包扎護理患兒時,盡量減少拖拉,保持床單位平整。
急性重度顱腦損傷,尤其是開放性顱腦損傷,接診患者時,盡量使傷者頭部保持靜置,減少不必要的搬動,有活動性出血時,即用鉗夾對出血點止血或行簡單消毒后傷口包扎;嚴密觀察患者的血、脈搏、呼吸等主要生命體征的變化,若出現(xiàn)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大汗淋漓、脈搏快且細弱或觸摸不清,血壓低或測不到說明患者發(fā)生失血性休克,應迅速擴充血容量,必要時輸給使血壓迅速回升,糾正休克,并進行有關并發(fā)癥預防。
觀察體溫、呼吸、心率、血壓的變化,顱內(nèi)出血時,可有煩躁不安嗜睡、尖叫、精神不振等癥狀,盡量避免搬動患兒頭部。
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兒出血癥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中以嘔血為早期癥狀。失血量大的病例給予輸血,糾正貧血,禁食期間靜脈輸入脂肪乳、愛咪特等以提供能量。所有病例在出血停止后均根據(jù)患兒胎齡、日齡盡早給予母乳、早產(chǎn)兒奶試喂,以促進腸道菌群的建立,有利于維生素K的合成。試喂期間應注意奶溫不宜高,奶的濃度不宜大,少量多次(每2小時喂1次),同時最好置胃管密切觀察胃內(nèi)容物、有無鮮血等。
新生兒的防御機制尚未發(fā)育成熟,且發(fā)生新生兒出血后免疫功能低下,故進行各項操作時,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程,防止感染。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單、口腔、皮膚清潔及干燥,為了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新生兒室與普通病房分開,減少病房人員流動,每日定時空氣消毒。
轉(zhuǎn)歸:治愈86例,占86%,自動出院10例,占10%,死亡4例,占4%。
新生兒易發(fā)生維生素 K缺乏性出血癥,主要與如下因素有關:(1)維生素K經(jīng)過胎盤通透性低,僅1/10的量達胎兒體內(nèi),早產(chǎn)兒更少;(2)新生兒腸道內(nèi)尚未建立菌群,所以不能合成維生素K,故易缺乏;(3)母乳中含維生素K(15μg)為牛乳的1/4,本組病例母乳喂養(yǎng)兒多見,也支持這一觀點;(4)新生兒易發(fā)生腹瀉、肝膽疾病等,影響維生素K吸收而導致缺乏。
維生素K缺乏之所以導致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主要在肝微粒體內(nèi)合成,此過程需要維生素K參與,故有肝臟疾病患兒易患本病。維生素K參與本病主要過程在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谷氨酸殘基羧化為γ羧基谷氨酸,只有羧化后才有生物活性。而新生兒由于其肝臟未成熟,影響凝血因子的合成。以上凝血因子在生后48~72h中度下降,7~10d回升至出生時水平。當凝血酶原降至成人水平30%,即有出血傾向,至20%時即出血[2]。
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兒出血癥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中以嘔血為早期癥狀。顱內(nèi)出血是造成新生兒出血癥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加強臨床觀察,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處理,是挽救新生兒出血癥患兒生命的關鍵。
本臨床觀察可知,嚴密、細致、有效的護理對降低新生兒出血癥的死亡率,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促進患兒迅速康復有重要作用。
[1]張會豐,王衛(wèi)平.晚發(fā)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3970例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兒童保健雜志,2006,12(1):31~32.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