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鴻 楊萬風
草莓角斑?。ˋngular leaf spot of strawberry)是草莓生產(chǎn)上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為黃單孢桿菌屬草莓黃單孢菌,屬細菌草莓角斑病菌。1962年首次報道于北美洲,草莓角斑病會引起產(chǎn)量下降,但一般不是毀滅性的。已有該病害發(fā)生的國家包括:歐洲的法國、希臘、意大利、葡萄牙、羅馬尼亞、西班牙;非洲的留尼汪;美洲的美國、阿根廷、巴西、委內(nèi)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我國將該病菌列入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在歐洲及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PPO)為A2類檢疫性有害生物。該病可隨著草莓繁殖材料的引進而迅速傳播,因此,必須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防止該病菌通過貿(mào)易傳入我國。
草莓角斑病菌屬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薄壁細菌門(Gracilicutes),暗細菌綱(Scotobacteria),假單胞桿菌科(Pseudomonadaceae),黃單胞桿菌屬(Xanthomonas)。
廣泛種植的草莓(Fragaria ananassa)是該病原菌的主要寄主。Fragaria ananassa是智利草莓(F.chiloensis)和深紅莓(F.virginiana)的雜交種,病原菌對草莓屬的其他品種的致病性變化較大。人工接種情況下,弗州草莓(F.virginiana)、野草莓(F.vesc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委陵菜(P.glandulosa)均可被草莓角斑病菌侵染。草莓屬(Fragaria)植物中僅麝香草莓(F.moschata)對草莓角斑病菌免疫。
草莓角斑病菌初侵染時在葉片下表面出現(xiàn)1~4 mm大小的水浸狀紅褐色不規(guī)則形病斑,病斑擴大時受細小葉脈所限呈角形葉斑。病斑在可見光下照光呈透明狀,但以反射光看時呈暗綠色。病斑逐漸擴大后融合成一體,逐漸變成淡紅褐色而干枯;濕度大時葉背可見溢的出菌膿,干燥條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出現(xiàn)在葉尖或葉緣處,嚴重時使植株生長點變黑枯死,葉片發(fā)病后常干縮破碎形成孔洞。在適宜的條件下,花萼也會受到侵染。另外,該細菌還可導致維管束病變。
無莢膜桿菌,單個、成雙或成短鏈,具單根極鞭,革蘭氏染色陰性,大小約為0.4μm×1.3μm。病菌生長較慢,在培養(yǎng)基上4~5 d(天)才能形成菌落。營養(yǎng)瓊脂上,菌落圓屋頂形,邊緣整齊規(guī)則,有光澤,黃色奶油狀。好氧菌,氯化鈉最大耐受力為0.5%~1.0%,生長最適溫度25℃,超過33℃不能生長。明膠液化、淀粉水解,不水解七葉苷,不從阿拉伯糖、半乳糖、海藻糖、纖維二糖溶液產(chǎn)酸,不能利用天冬酰胺作唯一碳源和氮源。
病葉殘渣和帶菌植株是發(fā)病的初侵染源。在病殘葉和土壤中,病菌能夠存活到下茬作物;在實驗室保存的干燥病葉片中,病原菌至少可存活兩年半。在草莓開始生長時,病原菌由病殘葉傳播到幼葉上,細菌可從侵染區(qū)沿著幼葉基部葉脈擴散。病原菌可通過氣孔侵入,也可通過局部傷口或下方的病葉侵染,在整個生長期發(fā)生多個侵染循環(huán),病菌可侵染花,但不侵染果實。中等偏低的日溫(大約20℃)、夜間低溫及較高的濕度更有利于該病菌的侵染。
草莓角斑病菌可以通過雨水和田間灌溉飛濺進行局部傳播、擴散,攜帶病菌的草莓苗以及夾雜在草莓苗中的病殘體都可能隨貿(mào)易進行短距離和長距離的運輸傳播。
首先,檢查病害癥狀,看草莓托葉上有無角斑癥狀;其次,檢查有角斑癥狀的病葉,是否有該病原菌存在,可以通過直接分離法和間接分離法。即將具水浸狀病斑的葉片放在研缽中,加少量蒸餾水研磨浸漬,制成細菌懸浮液,然后,用間接熒光免疫抗體染色法(IFAS)檢查。必要時可以采用劃線分離該病原菌。通常是在YPGA等平板上劃線,并在25℃下培養(yǎng),5~7 d(天)后就可以看到第1批菌落。菌落圓形,大小為0.5~1.0mm,黃色,圓頂狀,邊緣規(guī)則。該病原菌的純培養(yǎng)和其他黃單胞菌不同,超過33℃不生長,七葉苷不水解,對氯化鈉的耐受度為0.5%~1.0%。由于病原菌在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很慢,直接分離時常被其他快速生長的微生物所覆蓋,因此較難成功。IFAS技術能成功地檢測濃縮的細菌懸浮液及10倍稀釋液。當檢測結(jié)果為陽性時,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幾百個小而圓的熒光細菌,在使用抗血清的不同稀釋度時,沒有其他細菌發(fā)生干擾。
對無癥狀的枝頭進行檢測難度較大。任何受感染的枝頭葉窩只要通過組織檢測就能檢測到細菌,一般只用1個枝頭檢查。最近,有人在研究檢測無癥狀枝頭的方法,即將枝頭洗凈、搗碎、拌勻,用離心的方法將菌液濃縮,再用IFAS檢測。雖然該方法不是很靈敏,但作為初步檢測是很有用的。
PCR分子檢測方法可以克服以上弊端,取待測樣品或分離培養(yǎng)菌株,利用DNA提取試劑盒提取DNA,也可直接用培養(yǎng)的菌株稀釋懸濁液作為模板進行PCR反應。測試菌株經(jīng)PCR反應后,如果PCR產(chǎn)物與陽性對照條帶一致(537 bp),且陰性對照和空白對照均沒有相應條帶,則能證明所測菌株為草莓角斑病菌。否則,則判斷為不是。該方法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重復性好、快速等優(yōu)點,適合口岸快速、準確的工作特點。
草霉角斑病于1962年發(fā)生在北美,感病植株葉片出現(xiàn)病斑、干縮、穿孔,造成草莓大量減產(chǎn)。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農(nóng)村經(jīng)濟政策的落實,在一業(yè)為主、多種經(jīng)營方針的指導下,草莓生產(chǎn)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草莓科研工作也有了明顯進展,建立了品種資源圃,每年從國外引進了上百個優(yōu)良品種,但良種的引入必然帶來草莓角斑病等有害生物傳播的巨大風險。為保護我國草莓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我國及時將草莓角斑病列入新的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深入、細致地研究該病的發(fā)生特點和檢測技術,確保引進種苗的健康安全。同時要密切關注草莓角斑病的侵入和發(fā)生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必須進行有效的除害處理,避免該病傳入、傳播,以保護我國草莓產(chǎn)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