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又一春
陽春三月,教育部加速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將信息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部信息化工作總體設想中,推進優(yōu)質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務之一。
如果把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階段劃分為“有無”、“能用”、“好用”三個階段的話,各級各類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僅處于“能用”階段。因此,加快優(yōu)質資源庫的建設、建立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良性建設模式,啟動優(yōu)質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成為當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總體設想中指出,要以需求為導向。但放眼望去,校園中的需求可謂千差萬別、千變萬化。如何才能算是前瞻性的部署?大學是培養(yǎng)人才和生產知識的所在,著眼于提高學生和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著眼于推進人才的培養(yǎng)、科研的創(chuàng)新,未來的數(shù)字校園才能找到他的位置,發(fā)揮真正的效益。
隨著iPhone、iPad更新?lián)Q代,移動終端應用進入白熱化。美國EDUCAUSE的應用研究中心ECAR去年底做了一次調研,針對美國高等院校中本科生應用信息技術情況進行調查,根據調查情況發(fā)布年度本科生與信息技術情況調查報告。調查數(shù)據表明,學生的硬件設備趨于移動化,有80%以上的受訪者擁有筆記本電腦,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有手持上網設備。
在校園中,數(shù)字圖書館是教育資源應用的重要陣地,數(shù)字大學的需求迅速放大,圖書館的變遷即是最好的例證,圖書館的服務通過新技術延伸到了數(shù)字終端。掌上國圖、手機圖書館、移動圖書館的出現(xiàn)意味著以往一大早排隊借書還書、進了圖書館像進一座迷宮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汗牛充棟的藏書被壓縮在方寸平板之間,讓人不禁感嘆科技力量的神奇。
移動圖書館方興未艾,問題也紛至沓來。知識產權、隱私問題、網絡費用、服務費用、安全問題……新技術的出現(xiàn)意味著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如何在法律政策框架內調動各方積極性,如何創(chuàng)新資源服務模式?如何落實共建共享激勵機制?如何使學校的需求與社會的需求接軌?這些都是設計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無論是應用為王,還是終端為王,誰把住了用戶的脈搏,誰就將成為未來IT社會的強者。
曾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