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推動流通經濟理論創(chuàng)新促進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中國流通經濟》出版二百期紀念

      2011-02-20 02:01:44陳建中
      中國流通經濟 2011年5期
      關鍵詞:刊物流通學術

      陳建中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推動流通經濟理論創(chuàng)新促進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
      ——《中國流通經濟》出版二百期紀念

      陳建中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我國出版體制改革已經進入關鍵時期,學術期刊要適應形勢發(fā)展與市場需要,深入推進期刊改革。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辦刊理念,即轉變傳統(tǒng)的被動的政治宣傳為主動的輿論引導;轉變傳統(tǒng)的“等米下鍋”辦刊模式為積極主動的“找米下鍋”辦刊模式;轉變傳統(tǒng)的“輸血功能”為現在的“造血功能”經營理念;轉變過去“研究推動刊物”為現在的“刊物引領研究”的理念。專業(yè)學術理論刊物要成為該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的領頭羊、火車頭、助推器,引領和推動本學科的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一是把握時代脈搏,站在學術前沿,以發(fā)布最新成果的領先地位與龍頭刊物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二是緊扣最新動態(tài),搞好選題策劃,凝聚學科研究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引領學術研究;三是建立創(chuàng)新平臺,舉辦流通論壇,就一些專題問題為作者提供自由討論、自由交流和探索的園地來推動理論發(fā)展。

      學術期刊;流通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式轉變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從1987年創(chuàng)刊,到2011年5月,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已走過25年歷程,出版發(fā)行200期。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的創(chuàng)刊,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計劃經濟時代,是生產決定流通,因此“重生產、輕流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流通引導生產,流通決定生產。正是在這種時代的呼喚中,中國流通經濟雜志誕生了,她與中國經濟改革同呼吸、共命運。她既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又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者,同時還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記錄者。回顧中國流通經濟發(fā)展歷程,她記錄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步伐,也為我國流通經濟理論研究和流通體制改革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平臺。

      一、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把握輿論導向,做到守土有責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創(chuàng)刊25年來,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刊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一方面要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做到守土有責,其根本任務就是宣傳黨的思想路線與方針政策;另一方面,又要鼓勵學術爭鳴與理論創(chuàng)新,提倡理論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與客觀公正的歷史態(tài)度。進一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加強學術文化交流,為改革開放建言獻策,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

      首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改變過去那種被動的政治宣傳為主動的輿論引導。即改變過去脫離社情民意和群眾思想實際,僅僅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而圖解中央政策的空洞的宣傳說教,結合當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新自由主義思潮、貧富差距問題、就業(yè)問題、物價上漲問題等,積極主動地進行輿論引導,了解社情民意,結合群眾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分析、疏導,積極主動地引領社會思潮,把握輿論導向,而不是消極被動地當消防員或事后諸葛亮,到處滅火和宣傳解釋。只有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社會思潮,才能化解矛盾,樹立社會正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

      其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努力把刊物辦成宣傳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的陣地。一個時期以來,一些人在網絡及各種媒體上宣揚“學術自由”等新自由主義思潮,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的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等,不少報刊缺乏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責任感,把關不嚴,發(fā)表了一些違反四項基本原則,違反黨的方針政策的錯誤觀點的文章。中國流通經濟堅持堅定的政治立場,能從思想上、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與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到守土有責。雜志總編與全體編輯時刻牢記輿論導向是個嚴肅的政治問題,毛澤東、鄧小平等黨的幾代領導人都強調政治家辦報辦刊,特別是總編輯作為一個刊物的首席編輯、第一小提琴手、第一責任人,其主要職責就是要嚴把政治關、學術質量關、編校質量關。雖然說“學術研究無禁區(qū)”,但我們黨又堅持“理論宣傳有紀律”,能發(fā)表什么文章,不能發(fā)表什么文章,這是原則問題。有的作者提出“文責自負”,而一些帶有政治傾向性的文章一旦發(fā)表,其造成的嚴重社會影響并非是作者能負得起的。學術研究不是獵奇,也不能追求轟動效應,所以在審稿過程中首先要嚴把政治關。遇到有政治觀點錯誤的文章,堅持原則,堅決不發(fā),嚴把學術質量與編校質量關。

      再次,關于一些涉及國家政治、經濟、商業(yè)、科技機密或者技術性的問題,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出版政策法規(guī),予以恰當處理。例如,2002年4月,北京市一位主要領導同志《在加快推進北京市流通現代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北京市食品安全問題時曾點名批評了一些食品企業(yè)。全文在《中國流通經濟》發(fā)表時,總編輯認為領導在工作講話中點名批評一些企業(yè)是正常的,但要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表則要慎重,以免造成國際政治影響和法律侵權問題,主張刪去企業(yè)名字,并得到領導贊同。2002年11月國家信息中心一位研究人員在一篇文章中公布了大量國家未公布的財政、金融、科技、商業(yè)統(tǒng)計數據,該同志以資料詳實要求盡快發(fā)表??偩幷J為在國家統(tǒng)計局未公開公布這些數據前,這涉及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及商業(yè)機密,學術研究應以國家公布數據為準,而不應搶“新聞”,并決定該稿緩發(fā)??傊?,雜志能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嚴格把關,做到守土有責,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因此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無論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還是面對指導思想多元化等新自由主義思潮,都能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認識報刊出版所肩負的重要責任,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在事關政治方向和原則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真正把刊物辦成宣傳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

      二、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加強科學管理,不斷提高刊物質量

      當前我國出版體制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出版市場化已是大勢所趨。學術期刊如何適應形勢發(fā)展和市場需要,進一步推進期刊改革,是每個學術期刊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流通經濟雜志自創(chuàng)刊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始終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文化體制改革相伴隨,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試圖探索一條新時期學術期刊發(fā)展道路。

      1.堅持開放的辦刊方針,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是“等米下鍋”,來什么稿發(fā)什么稿?,F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找米下鍋”。在期刊林立、競爭激烈的今天,編輯工作也要走向市場,所謂“找米下鍋”,就是要積極主動地搞好選題策劃,了解當前本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和前沿問題,積極主動地與重點作者和科研人員聯系,了解他們的最新研究動向和研究成果,主動地向他們組稿約稿,也要根據當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制定選題策劃與規(guī)劃,使刊物緊扣時代脈搏,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2]此外,堅持開放辦刊方針,還要積極與一些學術團體加強聯系或合作辦刊。2001年以來,雜志首先與中國市場學會(國家一級學會)商談,借船出海,使雜志成為該學會會刊。同時,加強了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北京開達經濟學家咨詢中心以及全國80多所經濟院校的聯系與合作,充分利用其資源優(yōu)勢特別是人才優(yōu)勢,既保證了刊物有充足的高質量的稿源,也大大提升了刊物的地位,進一步擴大了刊物的影響。

      2.突出刊物特色,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刊物質量。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經濟發(fā)展一直是“重生產、輕流通”。而市場經濟是流通引導生產。根據雜志的學科領域和專業(yè)范圍,要突出刊物的特色,就是要把加強流通理論創(chuàng)新,推動流通體制改革,實現我國流通現代化作為刊物的特色和目標,逐步形成以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為特色的刊物個性與特點。鄒韜奮先生認為:“沒有個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fā)展更沒有希望了?!备鶕逃俊懊麢诿こ獭保s志把“現代物流”、“流通現代化”、“綠色流通”作為重點欄目建設,同時也注意加強了“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市場分析”、“采購管理”、“市場營銷”、“流通法學”等欄目的建設,既要保持純學術刊物的高雅品位,又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編輯個性與風格:莊重、平和、流暢、深遠、客觀、公正等,把雜志辦成特色鮮明、品位高雅的純學術刊物。

      3.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人力資源是期刊的第一資源。不論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還是企業(yè)的競爭,說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學術期刊也不例外。加強作者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是刊物有充足的高質量的稿源的有力保證。俗話說,“人氣旺才能事業(yè)興”。一個學術理論刊物,只有將本學科的著名學者凝聚起來,得到他們的肯定與支持,促使他們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源源不斷地投寄給刊物,保證刊物有充足的稿源,不斷地推出高水平的精品文章,才能確立刊物在本學科的龍頭地位,也才能得到學界認可,引領本學科的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3]近十年來,雜志與一批部委領導和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取得聯系,陸續(xù)編發(fā)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原副委員長成思危、蔣正華,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杜青林,原物資部部長柳隨年,原內貿部部長張皓若以及俞曉松、陸江、張志剛、謝旭人、周伯華等領導的文章,編發(fā)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埃德蒙·菲爾普斯、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埃里克·馬斯金以及田村正紀、馬克西姆采夫、斯旺森等國際著名經濟學家的文章,也編發(fā)了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劉國光、厲以寧、王夢奎、吳敬璉、宋濤、蕭灼基、張卓元、周叔蓮、徐壽波、李京文、林毅夫、高尚全、吳樹青、谷書堂、烏家培、劉詩白、何煉成、衛(wèi)興華、何偉、曉亮、王玨、趙海寬、戴園晨、吳念魯、楊啟先、萬典武、茅于軾等的論文,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極大地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

      4.加強經營管理,樹立市場意識,不斷提高刊物的經濟效益。我國高校與科研院所主辦的學術刊物,其經費來源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大多數刊物都難以為繼甚至賠錢。因此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輸血功能”為現在的“造血功能”的經營理念。計劃經濟時期,期刊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即“輸血”來維持生存。近年來,盡管期刊改革經歷了“事業(yè)編制、企業(yè)管理”以及“轉企改制”等轉變過程,但不少期刊仍然享受著財政補貼等政策。當前出版業(yè)“轉企改制”,期刊也面臨徹底的轉型。不少期刊要徹底走向市場,自負盈虧,包括學術理論刊物,也面臨嚴峻考驗。期刊總編要樹立市場意識,改變過去那種“等、靠、要”的思想觀念,樹立市場意識,加強經營管理,變過去的“輸血功能”為現在的“造血功能”,縮短“斷乳期”的陣痛,轉變經營管理理念。[4]中國流通經濟雜志近年來加強了廣告經營管理,廣告效益明顯增強。

      5.堅持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學者化和專家辦刊的方向。一流的刊物,需要一流的編輯。這就要求不斷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提高編輯人員業(yè)務素質與科學素養(yǎng)。“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高端學術刊物要求編輯既要有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又要精通編輯業(yè)務。沒有學術專業(yè)基礎,必然缺乏學術眼光、學術氣魄、學術品位;不精通編輯業(yè)務,必然缺乏編輯敏感、編輯視野、編輯藝術,自然就選不出好文章。專業(yè)學術理論刊物的編輯,只有學者化,成為該學科的行家里手甚至學養(yǎng)深厚的大學者,才能慧眼識珠,編出精品文章,也才能高屋建瓴,指引和推動本學科的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5]

      6.貫徹雙百方針,提倡學術爭鳴,發(fā)揚學術民主,鼓勵理論創(chuàng)新。要堅持以質取稿的原則,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名家但不唯名家,善于發(fā)現人才,推出新作,努力為小人物鳴鑼開道。一個高水平的學術理論刊物,要引領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必然要能夠兼容并蓄而不囿于門戶之見,只有海納百川,集百家之言,才能推陳出新,引領學術創(chuàng)新。[6]如何做到以質取稿,我們在審稿選稿實踐中確定了4個標準:一是作者提出了別人沒有提出過的獨創(chuàng)性的新理論、新觀點,目前這類稿件少之又少,可以確定為一類稿件,作者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猶如開掘了一個新的泉井,我們稱之為掘井者;二是對原有理論有豐富、有發(fā)展的稿件,因為作者對原有理論進行了修正或補充,為二類稿件,我們稱之為淘井者;三是文章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為三類稿件;四是通過社會調查和市場調研,提供了大量新的數據或新的事實材料,能夠為理論研究人員提供事實材料和具體數據,為四類稿件。以上標準為編輯選稿提供了科學的客觀尺度和選擇依據。

      7.加強科學管理,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長效管理機制。近十年來,雜志社加大改革力度,加強科學管理,建立了各項規(guī)章制度,如《中國流通經濟雜志職責范圍》、《中國流通經濟雜志職業(yè)道德準則》、《期刊總編崗位職責》、《期刊副總編崗位職責》、《期刊編輯部主任崗位職責》、《中國流通經濟雜志辦公室崗位職責》、《編輯崗位職責》、《出版工作崗位職責》、《發(fā)行工作崗位職責》、《廣告部崗位職責》、《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管理條例》、《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社考核實施細則》等規(guī)章制度并先后頒布實施,使管理工作逐漸走向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同時,進一步加強編排規(guī)范化管理,逐步與國際接軌,加快期刊數字化建設,除出版光盤版外,還與中國知網、龍源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加強合作,加快期刊網絡數字化建設。

      8.樹精品意識,創(chuàng)名優(yōu)刊物。根據教育部正在實施的名刊工程,自2003年以來,雜志社制定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目標與發(fā)展規(guī)劃。第一步,苦練內功,加強管理,實施編排規(guī)范化,達到與國際接軌,不斷提高刊物質量;第二步,科學決策,準確定位,堅持開放辦刊方針,加強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搞好兩個隊伍建設(作者隊伍與編輯隊伍),使刊物成為品牌;第三步,樹精品意識,創(chuàng)一流刊物,實施名刊工程,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長效管理機制,爭取把刊物辦成名牌刊物。現《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第一步、第二步已經實現,第三步正在實施,并一步步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近年來,雜志連續(xù)多次被評為北京市一級期刊,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評為全國百強社科學報,2009年被評為中國北方(11省市)優(yōu)秀期刊,2010年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社科期刊和北京市高校社科學術名刊,其“現代物流”欄目被評為全國高校學術期刊特色欄目、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名欄。雜志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經濟類)、“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并連續(xù)10年排在物資流通學科第一名,發(fā)行美、英、法、德、俄、意、日、加、韓、新等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并成為中國流通領域的龍頭刊物。

      三、堅持學術理論刊物要引領學術理論研究的理念,推動全國流通理論研究,為實現中國流通現代化作出貢獻

      長期以來,學術期刊界似乎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辦刊理念,即學術刊物僅僅是為該學科的研究成果提供一個發(fā)表的園地和平臺。其實,一個高水平的學術理論刊物,更重要的是要成為該學科學術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引擎和領跑者,也就是說,專業(yè)性學術理論刊物要引領本學科的學術理論研究,成為該學科科技創(chuàng)新與理論創(chuàng)新的領頭羊、火車頭、助推器,是該學科學術研究的一面旗幟,引領和推動本學科的學術理論創(chuàng)新,引領和推動社會思潮和科技發(fā)展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是一個學術理論刊物最神圣的歷史使命。

      如何引領該學科的學術理論研究,中國流通經濟雜志主要抓了以下幾點:

      1.把握時代脈搏,站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前沿。

      學術理論刊物要引領本學科學術理論研究,必須站在時代的潮頭,把握時代的脈搏,對本學科學術理論研究的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動態(tài)有深入的了解,包括本學科的領軍人物們正在研究什么、研究進展到何種程度,本學科研究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有哪些等等,并且及時跟蹤研究進展情況,及時將最新成果刊登出來或公布于眾,保持刊物在該領域甚至在世界范圍內刊發(fā)最新和最高成果的領先地位、權威地位,成為推動該學科學術理論研究的助推器和龍頭刊物。

      2.緊扣最新動態(tài),搞好選題策劃。選題策劃是高端學術理論刊物引領學術理論研究的利器,也是現代科學研究對學術刊物提出的新要求。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那種“等米下鍋”的辦刊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研究推動刊物”,而不是“刊物引領研究”,其最大弊端是刊物發(fā)表的文章散、濫、差,因為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選題,如果刊物沒有選題規(guī)劃,只靠自然來稿,來什么稿發(fā)什么稿,必然會出現選題過于分散、選題過多過濫、質量參差不齊等現象。由于自然來稿帶有盲目性,很難使刊物形成重點和核心競爭力。刊物只有緊扣學科最新動態(tài),站在學科前沿,搞好選題策劃與規(guī)劃,才能避免被動性,增強主動性;克服盲目性,提高計劃性;消除散、濫、差現象,形成合力,突出重點,提高質量,增強核心競爭力。

      3.建立創(chuàng)新平臺,舉辦流通論壇。要引領該學科領域的學術理論研究,必須搭建創(chuàng)新平臺,給學者們一個自由討論、自由交流的園地。國外學術研究機構及學術期刊常常組織學術沙龍,或形成不同學術流派,或舉辦學術論壇或年會,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學界同仁就某一專題或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成為推動學科發(fā)展的引擎。[7]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生產成本較低,而流通(交易)成本很高,流通體制改革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瓶頸,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從2007年~2010年發(fā)起并參與組織舉辦了四屆“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為推動我國流通體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設性意見與建議。

      2007年4月6日至8日在北京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加強我國流通經濟理論研究,發(fā)揮流通業(yè)在經濟發(fā)展中的先導作用,發(fā)展社會化大流通,推動中國流通現代化,實現流通產業(yè)跨越式發(fā)展。發(fā)展現代流通業(yè),提高企業(yè)競爭力,降低流通成本,不僅關系到中國流通業(yè)本身的發(fā)展和競爭力的提高,而且關系到中國經濟整體發(fā)展的重大問題。舉辦論壇,就是要為官、產、學、研各方面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為我國流通現代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設性意見。同時舉辦論壇對于提高我國流通經濟理論研究和學科發(fā)展也是一個有力推動。大會主要就現代物流、現代商業(yè)、流通現代化、綠色流通、流通產業(yè)發(fā)展、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九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陳錦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等致信祝賀。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歷以寧、張卓元,中國市場學會會長俞曉松,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陸江,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高鐵生,中國期刊協(xié)會會長石峰等為大會題辭。與會代表有來自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務院國資委、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市場學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水產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開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等全國60多所大學的知名學者和專家,還有來自美、俄、澳、日、韓等國的專家學者共300余人匯聚一堂,就共同關心的流通經濟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為我國流通現代化建言獻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十多家媒體對大會進行了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008年5月10日,召開了第二屆“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國際物流與采購。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原國家經貿委副主任、中國市場學會會長俞曉松,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高鐵生,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出席并講話。來自中、日、法、德等國經濟界、學術界、企業(yè)界的代表200余人就共同關心的流通現代化、現代物流、采購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問題及相關理論、政策與實務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都對大會進行了報道,有力推動了我國流通現代化建設。

      2009年5月16日,召開了第三屆“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這次論壇的主題是:物流產業(yè)振興戰(zhàn)略。來自中、俄、韓等國物流領域的專家學者300余人出席了論壇。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陸江,中國市場學會會長俞曉松、理事長高鐵生,俄羅斯駐華商務總代表齊普拉科夫,韓國平澤大學校長趙基興等出席大會并發(fā)表講話。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北京電視臺等十多家媒體記者出席大會并進行了報道,有力推動了我國物流產業(yè)的發(fā)展,提高了雜志在全國流通和物流領域的影響力。

      2010年10月17日,召開了第四屆“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這次論壇的主題是:搞活流通,擴大內需,加快現代服務業(yè)發(fā)展。來自中、日等國流通與物流領域的專家學者300余人出席了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等發(fā)來賀信,全國政協(xié)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厲以寧,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國光,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何黎明,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高鐵生,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周叔蓮、丁俊發(fā)、王之泰,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壽波,日本物流學會副會長丹下博文,日本流通經濟大學原校長野尻俊明等出席大會并發(fā)表講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等十多家媒體記者出席大會并進行了報道。

      學術期刊舉辦論壇有幾點好處:一是凝聚了一批國內外物流與流通領域的專家學者,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學術交流平臺,把大批本學科的科研人才團結在一起,形成學科人才優(yōu)勢,也形成了較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二是凝練了本學科學術研究的熱點難點問題,每次論壇一個主題,推動本學科學術研究,就像一面旗幟,引領本學科的學術研究,推動物流與流通學科發(fā)展。三是凝結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每次論壇都匯集了大批優(yōu)秀研究論文,為本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稿源。四是有利于推動北京物資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北京物資學院是全國最早開設物流專業(yè)的院校之一,而且學校的目標定位是以物流與流通學科為特色,創(chuàng)建高水平、特色型大學。中國流通經濟雜志是物資學院主辦的唯一一份學術刊物,舉辦論壇,以此為平臺,可以擴大我校的學科影響力,爭取在全國努力形成一個以雜志與論壇為核心的物流與流通研究中心。五是有利于培養(yǎng)我校的青年科研人才。通過參加論壇活動,促進我??蒲腥藛T特別是青年科研人才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對話,不斷提高我校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傊?,我們希望把“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堅持辦下去,辦成品牌,每年突出一個主題,以引領和推動我國流通現代化發(fā)展進程。[8]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25年來,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由一棵幼芽長成了大樹,這中間既傾注了我們無數的心血與汗水,也凝聚了作者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同時也體現了廣大讀者的關愛與支持。感謝作者,是你們將高質量的稿件提供給我們;感謝讀者,是你們的厚愛支撐著我們。沒有你們,我們走不到今天,也難以走向明天!

      [1]、[2]、[3]、[4]、[5]、[6]、[7]、[8]陳建中.堅持學術理論刊物要引領學術理論研究的新理念[J].中國出版,2008(12).

      Break New Ground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irculation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For the Two Hundredth Issue of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CHEN Jian-zhong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is in the crucial time,th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requirement and further promote reform in the journals.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to manage the journals.Hence,we should transform from passive way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to active guidance of the media;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waiting”to the positive mode of“exploring”;from “receptive”operation to“productive”operation;from“research pushing journal”to“journal leading research”.In order to lead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a certain discipline,professional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lead and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is discipline.Firstly,w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issue the up-to-date journals;secondly,we should keep to the current issues,choose the hot,focused and difficult issues and lead the academic research;thirdly,we should create a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hold the forum on circulation to provide the authors with a place for free discussion,communication and discovery on some topics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cademic journal;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circula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pattern

      F252

      A

      1007-8266(2011)05-0008-06

      陳建中(1953-),男,山西省萬榮縣人,北京物資學院教授,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總編輯,編審,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北京開達經濟學家咨詢中心理事,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被評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

      陳靜

      猜你喜歡
      刊物流通學術
      刊物賀詞
      飛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爾鎏金銅佛流通考察
      系列刊物介紹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流通空間”的中西方比較
      行業(yè)刊物介紹(十七)
      我最喜歡的刊物
      快樂語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
      商貿流通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4
      學術
      凤山县| 鄱阳县| 汶上县| 宣城市| 镇安县| 晋江市| 松溪县| 牡丹江市| 容城县| 星座| 沙坪坝区| 沭阳县| 沽源县| 镇巴县| 绥芬河市| 垦利县| 城固县| 南开区| 肇州县| 无棣县| 惠安县| 海林市| 江永县| 普定县| 元氏县| 黑龙江省| 始兴县| 花莲市| 喀什市| 奉化市| 宜川县| 茶陵县| 开封县| 土默特右旗| 太仓市| 图木舒克市| 县级市| 广丰县| 行唐县| 巫山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