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黨育
河南理工大學 資源環(huán)境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建設具有專業(yè)特色的高校雙語教學
——以“地球科學”雙語課為例
宋黨育
河南理工大學 資源環(huán)境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雙語教學目前已經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雙語教學開展時間短,不同學科和學校間課程設置的差異性,導致雙語教學的目標、定位和雙語教學實施中存在一些不同的認識或誤區(qū)。結合“地球科學”雙語教學的實際經驗,本文分析了雙語課教學的定位,同時根據“地球科學”的專業(yè)特色,總結了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就如何組織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拓寬視野,改變思維方式進行的一些嘗試。
雙語教學;專業(yè)課;地球科學
雙語教學是指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除母語外的另一語言不僅作為教學媒介運用到非語言學科中,而且還作為學習對象被學習和掌握[1]。通常所講的“雙語”是指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雙語課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同時能提高外語水平和交流能力,也利于在教學中引進學科的發(fā)展前沿和最新動態(tài),拓展學生的視野,改變思維方式。鑒于此,2001年教育部在制訂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各高校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并且建議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全國各高等院校都在雙語教學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2005年1月,教育部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要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并繼續(xù)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shù)量。
由于雙語課教學開設時間較短,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在課程設置、開設內容、授課語言比例、考核形式等方面均沒有沒有相關的規(guī)范或標準,同時不同院校之間師資水平和學生英語能力存在差異,導致在雙語課教學中出現(xiàn)一些難點和誤區(qū)[2-5]。本文結合近年來開設地球科學雙語課教學的一些經驗,對雙語教學的定位以及在實際教學中如何組織教學內容、制作課件、課堂講授和考核方式等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總結。
教學目標模糊不清是目前雙語課教學的最大問題,有些教學管理人員甚至是教師,認為雙語教學基本上等同于原來開設的專業(yè)英語,這實際是對雙語教學的表層理解或錯誤認識。專業(yè)英語是為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而進行實用性語言教學,主要任務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專業(yè)術語和翻譯方法,使學生能夠熟練閱讀和翻譯專業(yè)資料,目標是能夠用英語交流和討論專業(yè)問題,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雙語教學不是形式上的用英文制作課件,部分或全部采用外文講授專業(yè)或基礎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首先雙語教學不是外語教學,而是學科教學,不僅強調在教學中采用外語進行教學,在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教學目的等方面都有更高層次的要求。
雙語教學的首要目標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興趣和拓寬視野上,即通過合理組織教學內容,以英語為語言媒介,通過對包含學科基礎知識、發(fā)展前緣和最新研究動向的原版英文資料的學習、思考和研究,讓學生不僅能從另一視角認識所學的專業(yè)學科,加深自己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還能了解學科發(fā)展的前沿方向與最新動態(tài),并從中獲取該領域的新信息和先進技術,增強對學科和專業(yè)的興趣。
雙語課教學還可以通過提供英語環(huán)境和平臺逐漸改變中文式外語的思維習慣,提高英語水平。英語水平的提高不僅僅表現(xiàn)在專業(yè)詞匯量的增加、閱讀水平和速度的提高,更應該借助于老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之間更多的交流逐漸建立英語語言思維。中西方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自然而然地體現(xiàn)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學生若不能從語言中感知這些差異,勢必會影響他們對這一語言所傳遞的信息的正確理解。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締造大量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全方位的操練逐漸學會用英語來思考和解答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形成英語思維,并最終能夠在英語環(huán)境中自如地學習、思考和交流。
為了實現(xiàn)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雙語課的課堂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他們自主學習的潛力,從而幫助學生盡快提高英語技能,形成英語思維。
雙語教學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語言的使用,即如何控制兩種語言的相對比例。目前關于雙語教學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或要求對兩種語言的使用比例進行限制。由于授課教師之間、不同年級和院校學生之間外語水平存在差異,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對所有雙語教學進行規(guī)范,所以雙語課教學中母語與英語的比例應該是靈活的,主要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即理解和接受能力來決定。
一般而言,雙語教學可以分成如下3個層次:一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課件,中文講授;二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課件,中、英文講授;三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課件,全英文講授,同時課堂交流和考核全部采用英文。在實際教學中,考慮到二類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我校主要采用全英文教材和多媒體課件,中、英文相結合進行講授,鼓勵學生用英文進行交流,全英文作業(yè)和考核。
對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雙語課與其他課程大致相同,即用文字給出課程的結構、框架和要點,其他內容按“有圖不用表,有表不用文字”的原則盡量豐富課件的內容,在圖表中或外部添加關鍵詞的中文或音標注釋,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件中穿插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中與地球科學相關的英文原版多媒體資料,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的選取應該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即傳授知識、培養(yǎng)興趣和拓寬視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所以在課程的緒論或引言部分需要特別強調地球科學對個人今后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在人類進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一些著名科學家如卡爾文和魏格納的經歷和重要貢獻為例,強調對自然和地球科學的濃厚興趣是造就起科學成就和重大發(fā)現(xiàn)的主要原因,以自身經歷詮釋真正融入地球科學的學習和研究中是一件多么美好和快樂的事情。
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球科學”雙語課開設在高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普通地質學,講述過淺學生已經了解而無興趣;講述過深,學生會一臉茫然不知所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突破傳統(tǒng)意義上地質學基礎和地球科學概論的范疇,即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礦物、巖石、地質作用等內容,拓展為地球的組成和結構(礦物、巖石、圈層構造)、動態(tài)地球、全球氣候、環(huán)境與災害(火山、地震、海嘯)和能源等幾大板塊,其中既包括了地質學的一些基礎內容,同時又涵蓋學生普遍關注的全球變暖、自然災害和能源危機等內容,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球科學的興趣與愛好。由于“地球科學”雙語課的學時一般為45~60課時,如此多的內容不可能完全在上課時間學習完,所以又劃分出課上講授內容和課后自學內容。
教學參考資料主要有以下兩種來源:一是原版教材,國外原版教材語言純正,體現(xiàn)了西方的邏輯、文化,尤其是其推理過程、思維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觀地顯現(xiàn)出來,并且往往體現(xiàn)了新的教學原則和教法。同時原版教材資料豐富,印刷精美,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缺點是資源有限,價格昂貴,大部分高校只有圖書館有一定的資源可以利用。二是網絡資源,目前計算機在學生中的普及率較高,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而國際互聯(lián)網上地球科學方面的資料相當豐富,一些最新的學術成果在第一時間也往往以網絡的形式發(fā)表,國外的一些大學網站和一些英文百科全書網站,如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維基百科、How stuff work、Scholarpedia和 Answer等網站都提供了豐富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對課件的部分內容學生可以直接從課程網站下載或閱讀。
對一門課程而言,課堂講授是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授課環(huán)節(jié)決定了課程的教學質量。那么授課過程中哪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呢?
(1)講授。
鼓勵、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興趣。興趣是學習的關鍵,大量的研究證明,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社會大背景、教師的鼓勵和名人的經歷都有助于興趣的培養(yǎng)。所以上課時講授的內容不要局限于對理論和概念的解釋上,還要介紹一些重要發(fā)現(xiàn)或理論的由來、產生背景和發(fā)展過程,以提高學生興趣。比如在地球結構中板塊構造學說部分,不僅要講授板塊構造理論,同時還要介紹魏格納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學說的背景和依據以及從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到板塊構造理論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過程。
平鋪直敘式的授課方式也不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助于調動學生主動思考。例如在能源部分,不直接講授我國和世界能源結構,能源的分類與利用現(xiàn)狀,而是首先提出問題:目前我國和西方發(fā)達國家在能源利用方式和能效上存在哪些差異和距離?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方法和途徑有哪些?以這些問題為背景與學生共同分析和討論,再逐一給出解答,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交代清楚單元的主要內容。兩種授課方式講授的內容相近,但是給學生的印象差異很大。
在課堂上英語的使用,要根據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而定,盡量應用簡短、常用的英文詞匯和短語對概念、原理進行解釋,其中穿插部分中文解釋。英語的使用比例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既要有挑戰(zhàn)性,又不要因為大部分聽不懂而喪失信心。
(2)交流。
上課過程中的正常交流是判別學生是否感興趣、了解學生理解和接受程度的重要手段。交流既包含單方面的信息反饋,如從學生的眼神或面部表情中獲取信息,又包含雙方的互動,如通過向學生提問這種互動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授課對象對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還可以刺激學生被動地思考,思考過程中接受和理解知識的速度和深度比單純聽課效果要好得多。也要鼓勵學生提問,不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都要鼓勵學生提問,一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自信心,同時可以增加交流空間。此外,利用教學網站留言接受學生的意見、建議和反饋,采取問卷或座談聊天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授課內容安排、語言比例的要求和想法,將學生的意見作為參考,安排和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
(3)互動。
互動是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在語言教學中特別重視“刺激-反應”式的互動教學模式。由于課程包含了語言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而實際應用是學習語言的最佳環(huán)境,所以互動性在雙語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有缘牟粌H僅是單純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學生分組進行專題討論或辯論都是在雙語教學中可以采用的互動方式。鑒于此,雙語教學不合適大班上課,最好不要超過一個自然班。
(4)考核。
教學過程中的考核是督促學生學習、檢驗學習效果評定學生成績的重要手段。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短文測試、課后作業(yè)、最后考試都是課程考核的形式。課堂提問和短文測試主要考查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課后作業(yè)主要是督促學生閱讀原版教材,檢索網絡資料。
雙語教學既承擔了專業(yè)知識的教學任務,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外語水平,由于課時限制,僅僅一兩門課程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雙語課的程設置上要盡量系統(tǒng)化,在時間和內容方面都要有銜接。任課老師也要花費幾倍于一般課程的時間和精力去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豐富教學形式。盡管如此,從雙語教學的內涵以及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需要的層面而言,目前離高層次的雙語教學要求和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1] 何陽.我國大學雙語教學的本質探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8(1):138-139.
[2] 劉春湘,羅武勝.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07,(3):45-47
[3] 宋波,左春玲,賈麗華,等.關于雙語教學的思考與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07,(1):80-81.
[4] 蔣隆敏,凌智勇.高校實施雙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江蘇高教,2006,(3);87-88.
[5] 王希普.高等學校雙語教學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2,(5):92-93.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Subject in Higher Education—Taking the Course of Earth Science as An Example
SONG Dang-yu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Bilingual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specialized subject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Since the histor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long,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on the objective and ori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different subject.The ori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was deduced on teaching experiences.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 science, course content, instructional method, and teaching objective of bilingual teaching were studied.
bilingual teaching; specialized subject; earth science
G642
A
1006-9372 (2011)01-0088-04
2011-01-04。
“煤田地質與瓦斯地質”國家級教學團隊項目;地質工程國家特色專業(yè)項目(TS10375)階段成果。
宋黨育,男,副教授,主要從事煤田地質和煤地球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