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春
(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江門529000)
高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內容施教改革探究
戴建春
(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江門529000)
如何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的內容,與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大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各行業(yè)、領域、部門專業(yè)技能型人才的客觀實際相聯(lián)系,使高職大學生感覺“概論”課程與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活動密切相關。為此,必須找準“概論”課程內容與高職大學生實際需要的關節(jié)點、相關點、結合點,只有將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的市場需求相對接、鏈接或銜接,才能激發(fā)高職大學生學習“概論”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職;“概論”;課程內容;改革
在“概論”課的教學中,一些教師通過對理論精、深、細的研究,運用敘述、抒情、析理的方式,采取課件、圖片、動畫相結合,試行專題、案例或討論式教學方式等,這些曾被認為是帕累托改進的模式,但現(xiàn)在不少學生似乎不太認賬。這是因為,參照杜威哲學和泰勒模式,不能只看教師教了什么,而要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無疑學生是否樂意、喜歡、希望學至關重要?,F(xiàn)在不少大學生往往會以學習內容對我有何益、獲益大小、精力付出與實際收益的比較,來對課程進行取舍?!案耪摗闭n從表面上看,似乎與高職大學生今后的就業(yè)及發(fā)展關系不大,容易使之對課程產(chǎn)生某些偏見。不少教師承傳以往全面系統(tǒng)完整講授的慣例,盡管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手段,起初也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其產(chǎn)生新鮮感,但是,畢竟沒有觸及學生所關切的問題,其功效與隔靴搔癢無異。假設教師能夠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所關心的適合社會需求、就業(yè)單位要求、技能崗位需要等相聯(lián)系,并與此同時著力改變凝固、呆板或冷峻的照本宣科、我說你聽、強行灌輸?shù)膫鹘y(tǒng)模式,展現(xiàn)親切、活潑或溫欣的面目,并不斷擴充某些新穎、新意、新鮮的與時俱進內涵,對于增強課程內容的說服力、感染力和啟迪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無庸諱言,知識經(jīng)濟時代,高職院校理論殿堂的張力明顯放大了,以往教師以信奉“知識就是力量”為由,無限地增大知識量,延長知識鏈,加深知識度,由此挖空心思,尋找秘方,創(chuàng)設高招,但卻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忘記了“人從事什么,人就是什么”,學生今后做什么,就應當學什么,才能成為能做什么的人。
眾所周知,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的陣地,社會是由無數(shù)建設者構建的一部繁雜大機器,其各個部件所承擔的精與粗、繁與簡、重與輕等任務、要求或分工不同,但都同樣不可缺乏,要使機器正常運作,應按照不同使用情況來對組合機器的各個部分進行設計、加工、打造。這就是說,如果要求高職院校大專生與普通高校本科生一樣,全面學懂弄通領會“概論”內容,與高職大專生的知識素質及社會角色似有反差?,F(xiàn)今使用的“概論”教材是一部本???、普通高校高職院校通用,高度濃縮的百科全書,教材通俗易懂,敘述、抒情、析理相得益彰,兼顧了各類院校的狀況,其宏觀性、抽象性、邏輯性,對于培養(yǎng)理論型、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等夯實基礎具有一定的意義,其簡明性、通俗性、具體性,對于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實踐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具有重要益用。為此,應當將“概論”內容的理論性、全面性、完整性讓給普通高校,增強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適用性或簡明性,使教學內容與學生以往的知識基礎相連接,推動教學更加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的實際,幫助學生細心、專心或耐心的感受、認識或領會“概論”內容。想方設法探究理論知識鏈接變換為某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教學方式和內容,轉變?yōu)閷W生所關切的社會實際熱點、難點、重點問題,演變?yōu)榕c學生就業(yè)或生存有益的知識、經(jīng)驗、做法等。在教學過程中切忌搞一刀切,應當根據(jù)不同專業(yè)或班級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對政治、中文或英語專業(yè)學生,適量增添邏輯思維的理論論證、推導或探思的內容,而對工科、計算機、藝術等專業(yè)學生施教重點是將理論演變?yōu)閷嵺`、實操或實際的具體形象內容等。這樣通過將“概論”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詮釋、闡釋或解釋,幫助不同層次、基礎或素質的學生都能夠基本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引導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增強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懂得合格社會人應當形成什么樣的國家觀念、民主意識、人文精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與個人生存息息相關;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繁榮和黨的領導與個人命運緊密相聯(lián)。要為每一位大學生成為正常健康的社會人、職業(yè)人和家庭人奠定思想政治理論意識基礎。
以往“概論”課程教學過程理論色彩比較濃厚,實際操作有所忽略,依據(jù)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活潑、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善于模仿,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重視實操、喜歡實踐的特點,應當使以往貌似嚴謹、莊重、冷峻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充滿人性的關愛,填充活動的含量,增添實際的內涵。
“概論”課程進行校外社會實踐教學受課時、交通、經(jīng)費、安全等影響,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在各章教學內容中,鏈接各種相關的圖片動畫音像資料,來充實說明教學內容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有時學生即使知道某些內容對自己有益處,但基于其素質水平對單純理論傳授的費解等,運用圖片動畫音像資料來展示對他們更具有引誘力、渲染力、說服力或感召力。因此,教師應當發(fā)揮集體備課的優(yōu)勢,克服以往彼此之間教學資料內容等的各自為戰(zhàn)、互相保密、缺乏溝通等弊病,通過取長補短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健康成長需求的形象資料達到最佳配置。
美國學者瑪格麗特·米德認為文化傳遞模式有三種基本類型: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culture)、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和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分別意為晚輩向前輩、同輩之間或前輩向晚輩學習。為達到更佳的“概論”內容傳遞效果,應當注重發(fā)揮課堂實踐教學的功能,促使師生間、學生間主客體位置互換。教師先將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層次性或多維性轉變化為簡單、明了或清晰的學生容易操作的模式,為參與教學互動創(chuàng)造條件。諸如將理論原理與現(xiàn)實生活實際相結合,變?yōu)閷W生學習生活中所接觸的實際問題;將理論觀點演變?yōu)檗q論題、演講題、討論題或“模擬現(xiàn)實生活的小品表演題”(如模擬法庭)等;將靜態(tài)的理論轉變?yōu)閯討B(tài)的實踐。利用學生相似性、從眾性、好強性或表現(xiàn)性等心理,啟發(fā)學生干部帶頭參與教學互動,由此引發(fā)全員參與群體互動的蝶翅效應。
為了將學生內在潛能通過教學轉變?yōu)橹R能力,應當充分利用學生各種潛伏的動手、實驗、實踐、創(chuàng)新技能或觸摸社會的志向欲望,結合有關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設計各種實踐活動,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學做合一,使高職學生的形象思維潛能得以充分的運用、發(fā)揮、展示。(1)參觀本地的名勝古跡、革命歷史文物、各種會展等。譬如2008年5月我校帶領07級部分學生參觀江門市摩托車展銷會,2009年6月組織08級部分學生參觀江門市農(nóng)副產(chǎn)品展,2009年10月組織09級部分學生到江門市檔案局參觀五邑地區(qū)建國以來建設成就圖片展等,從學生寫的觀后感或心得體會或課堂交流情況來看,學生的思想覺悟、觀察分析問題或文字口頭能力都有所提高。(2)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要求學生課余對校園內的不文明現(xiàn)象、消費狀況、課余生活狀況等進行調查;布置學生假期進行新農(nóng)村建設、居民生活狀態(tài)和基層民主建設調查等。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調研、問卷設計、分析撰寫調查報告等能力。(3)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如當義工,勤工儉學,參加各種學生社團活動等。要求學生將“概論”課程內容踐行于各種活動之中,在實操、實踐、實習中體驗“概論”的豐富蘊涵,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活動能力,力爭取得良好的社會或個人效應,以達到涓涓小溪般的理論諄諄教誨與沸騰江河般的實踐活動互相滲透、融會貫通、混然天成,瑕疵無存的效果。
盧梭曾說,人類的一切知識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識就是關于人的知識。為了呈現(xiàn)“概論”課是關于人的社會知識的精華版。
高職學生大多要到企業(yè)工作,被譽為企業(yè)管理之父的德魯克認為企業(yè)是社會存在物。為此,應當讓學生明確“概論”課恰巧為由單個人組成的企業(yè)怎樣運作,起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引導大學生將“概論”內容與其知識、技能、人格和個性發(fā)展相結合,向社會需求延伸接軌,使學生明白“概論”內容與自己今后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譬如引領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招聘會,聘請有關企事業(yè)單位人事部門領導講課,鼓勵學生利用到某些專業(yè)實習等各種機會等,了解社會、單位對其成員的基本要求,使學生意識到要做一個社會或單位所歡迎的人,就必須了解國家政治形態(tài)、社會統(tǒng)領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等,從而使學生自覺將“概論”內容入耳、入心、入腦。
為此,應當依據(jù)各專業(yè)的學習計劃、內容、安排等,制定了“概論”課程密切聯(lián)系不同專業(yè)學生學習重點內容,將內容結構變幻為亞視結構、超視結構、近視結構、遠視結構,將其滲透數(shù)理化、語數(shù)外、營經(jīng)管等的教學內涵,以嶄新的面貌展現(xiàn)出來。譬如,文秘專業(yè)學生著重學習黨的指導思想、路線方針政策、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設等相關內容;英語專業(yè)著重學習對外開放、對外交關系方面等相關內容;經(jīng)管專業(yè)著重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經(jīng)濟文化建設等相關內容等。在“概論”課程中穿插某些有益的混沌、模糊,非線性、復雜性理論研究等這些被視為后現(xiàn)代的科學,對學生能夠產(chǎn)生一定的富有磁性般的驚奇引力。
麥金太爾認為:沒有德性,人類生活性質的本身已經(jīng)改變。表明德性是人生的崇高追求,是人的本質的重要體現(xiàn),是豐富人生內容、提升人生境界、實現(xiàn)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徑。對此,應當緊緊圍繞“概論”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有德性之人的目標,使大學生掌握德性人所應當具備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知識,使之從純功利化中走出來,在學習和實踐中看護、維護、守護好人類文明成果——德性遺產(chǎn)。亞里斯多德認為“德性則由于先做一個一個簡單行為,而后形成的。這和技藝的獲得一樣。當我們愿意去做這種技藝,于是去做。就由于這樣去做,而學成了一種技藝”。事實表明,只有掌握了德性形成所必須的“概論”內涵,并去履行它,才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善良人,也才能在社會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如愿以償,生活得輕松愉快,因為“人們通過自己對道德的思考都會達到的第一個偉大和基本的真理——善良的人活得好,而邪惡的人活得糟”。從而使“概論”課程的育人功能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讓學生體驗到其真理性、客觀性和實用性的價值。
總之,改革“概論”課程教學內容,不是要使內容變味、變質或庸俗化,不是功利化地去迎合某些人的低級趣味的需求,教學內容改革目的是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能夠順利地向學生傳輸,進眼、傳耳、入腦,成為學生的思維助手或行動指南。為此,必須以內容新穎、觀點誘人、視角獨特來展現(xiàn)“概論”課的理論性、科學性、知識性、時代性、實效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優(yōu)點或亮點,幫助學生澄清與矯正模糊認識,樹立學習信心,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才能結出優(yōu)秀的施教碩果。
戴建春,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教育、三農(nóng)問題。
G712
A
1674-7747(2011)08-0010-03
[責任編輯 秦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