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東 鐘儒剛
北京工業(yè)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北京 100124
☆觀察與觀點☆
由教學主宰者向學習促進者的轉變—有感于羅杰斯的《自由學習》
劉永東 鐘儒剛
北京工業(yè)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北京 100124
著重介紹人本主義教育的現(xiàn)代創(chuàng)始人—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就教師在課堂上職責角色的觀點,將他的《自由學習》(Freedom to learn)書中相關精辟的論述呈現(xiàn)給大家,并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闡述對教師課堂角色的認識。
教學主宰者;學習促進者;卡爾?羅杰斯;自由學習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d on important views of the modern founder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 Carl Rogers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roles of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he relevant wonderful sentences of his book entitled "Freedom to learn" we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Additionally, I expressed my opinion on my role in the classroom combined with m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dominator of teaching; facilitator; Carl Rogers; freedom to learn
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作為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人,他以人為本的思想,對教育、醫(yī)療、社會工作以及心理和治療等領域的實踐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理念對當今中國教育的改革,更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從教育的最終目標到教學中教師的定位等問題,在他的《自由學習》書中有非常精辟的闡述。本文關注課堂上教師的職責角色問題,希望能給工作在教育一線的廣大教師帶來啟發(fā)和思考。
1.1 背景介紹
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是一位謙遜的革命家、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人及人本主義教育的現(xiàn)代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于1902年1月8日出生在芝加哥,他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師,母親是一個家庭主婦和虔誠的基督徒。嚴格的宗教教育和繁多的家務,使青少年的卡爾變得相當孤立、獨立和自律。他的第一個專業(yè)是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農業(yè)。后來,他轉向了宗教,學習成為一名牧師。在此期間,他有幸被選為10個去北京參加為期6個月的“世界基督教學生聯(lián)合會大會”的學生之一。而正是這段全新的經歷,大大開闊了他的思想,以至于他開始懷疑他的基本宗教信仰。宗教的損失,導致了心理學的增益:羅杰斯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臨床心理學課程,并在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開始在羅切斯特協(xié)會從事防止虐待兒童的工作。在診所里,他了解了奧托?瑞克(Otto Rank)的理論和治療手段,并開始發(fā)展自己的治療方法。
1940年羅杰斯接受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個全職教授職位的邀請。1942年,他寫下了第一本書《心理咨詢與治療》。1945年,他被邀請到芝加哥大學開設心理咨詢中心。正是在那里的工作經歷,激勵他于1951年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法》,其中,概述了他的基本理論。1957年,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學任教。不幸的是當時心理學系發(fā)生了很多矛盾沖突,羅杰斯對高等教育變得非常失望。 1964年,他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從事研究工作。此后他一直忙于提供治療、演講、撰寫著作,直至1987年去世。
1.2 理論簡介
羅杰斯的理論是一種臨床理論,基于多年與患者打交道的經驗,這一點與弗洛伊德(Freud)的理論相同。此外,與弗洛伊德相同的是,他們的理論都相當?shù)呢S富和成熟—思想深邃、邏輯嚴密和應用廣泛。
然而,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羅杰斯認為人本質上都是好的及健康的—或者至少是不壞的或沒有生病的。換句話說,他認為心理健康是生活的正常發(fā)展,他認為精神疾病、犯罪以及其他人的問題,都是自然傾向的扭曲。
另一個與弗洛伊德理論不同的是,羅杰斯的理論特別簡單—堪稱優(yōu)雅之至!整個理論是建立在一個唯一的“生命力”,稱之為“實現(xiàn)傾向”(Actualizing tendency)的基礎上。它可以被定義為內置的動機,存在于每一個生命的體內,它能挖掘潛能發(fā)展到最大可能實現(xiàn)程度。羅杰斯認為,這不只是在談論生存,所有的生物都努力使他們存在得最好。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不是因為缺乏欲望。羅杰斯采用僅此單一的非常重要的需要或動機取代所有其他理論家談論的眾多動機。他曾問為什么我們需要空氣,水和食物?我們?yōu)槭裁匆獙で蟀踩瑦矍?,以及勝任感?為什么我們試圖發(fā)現(xiàn)新的藥物,發(fā)明新能源,或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作品?他回答,這正是體現(xiàn)了生物的本性—盡可能做到最好。
1.3 《自由學習》的主旨
羅杰斯在撰寫《自由學習》書時指出:這不是一本現(xiàn)今很流行的那種告訴你怎么做的書。在此書中也找不到什么關于學習和教學基本規(guī)則之類的論述。相反,這里討論的是態(tài)度,是理念的發(fā)展,一種與學生相處以及個人生存發(fā)展的全新方式。它看似簡單,但對它的認識是一個伴隨人的一生而永無休止的過程。
羅杰斯認為現(xiàn)今的教育是不適合當今世界的發(fā)展的。當今的世界飛速發(fā)展,日新月異,而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拒絕改變,如果我們的教育不將目標確定為促進變化和學習,如何能適應當今的世界。羅杰斯認為:受過教育的人,應該是學會了怎樣去學習的人、應該是學會了怎樣去適應和改變的人;應該是意識到沒有知識不是不安全的人,而只有了解了知識形成全過程才是安全的,因為改變依賴于過程,而不依賴于靜態(tài)的知識。所以,他認為促進變化和學習才是現(xiàn)代世界唯一合理的教育的目標。羅杰斯以人為本的思想核心就是,每個人自身都蘊藏著豐富的潛能,可以用于進行自我了解、改變自我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而這些潛能是可以被挖掘出來的,只要提供了“合適的環(huán)境”。所以說,教育就是要激發(fā)出學生的潛能,讓他們自己學會學習,自己學會促進變化。羅杰斯認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最大的障礙就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職責和角色。
傳統(tǒng)的教師,在其所有的教學過程中,已經習慣于認為自己是教學的主宰者;是信息知識的給予者;是規(guī)則規(guī)定的制定者;是學生成績的評估者;是最終教學目標的規(guī)劃者;是絕對的專家。但是,這又將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要保持住作為主宰者、制定者、評估者、規(guī)劃者及專家的權威和尊嚴,就絕不能讓學生知道他們也是普通的人,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風險。為此,傳統(tǒng)的教師堅定地給自己罩上了面具,并不惜一切代價以維持他們權威的地位。在課程上,把自己置于主宰者的高高地位上,將學生視為低級的侍從者,并與之保持著“一定的安全”距離,從而確保了他們擔任法官、評估者的權利。
在這種傳統(tǒng)教學下,學生也隨之戴上了他們自己的面具,這層面具的厚度可能是他們的教師也過猶不及的。如果學生期望成為教師眼中的好學生,他會積極地去上課,并在課程上表現(xiàn)為認真地記筆記,只要看似專心地聽教師講課,即便他們的思想開了小差也沒關系,教師仍會認為他是個好學生。作為好學生還可以不時地提幾個問題,一方面在其他同學及教師面前顯示一下自己淵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教師知道自己對他的課感興趣,讓教師認可是個好學生。至于對課堂及教師的真實想法、感受和評價則閉口不談,這樣可以確保自己順利通過考試,并給教師留下良好的印象,進而更加逼近那夢寐以求的學位,而且甚至所有教師的認可,還能給他帶來出國交流或是保送研究生等難得的機會。為此,他更要戴嚴自己的面具,以期成為所有教師眼中的“好學生”。
因此,成千上萬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愿冒風險成為“完全”的人?!巴耆钡娜艘馕吨鎸嵉乇磉_他們的思想和感受—他們的激動、渴望、喜悅以及不滿、失望、悲傷及厭煩等感情,但這對他們來說太危險了,表達真實的感受很可能就不再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了。而這對傳統(tǒng)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學生們“鎖上了”口,保持了沉默,這樣他的課堂就更好掌控了,更加驗證了主宰者地位的有效性,于是,他們更加不愿做回普通人了,而學生也更不可能做回“完全”人了。
羅杰斯在實踐中驚奇地發(fā)現(xiàn),當他在教室里不再以教師的身份出現(xiàn)時,課堂變成了一個令人興奮的學習場所。他在一個很寬泛的范圍內,激發(fā)學生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可以選取他們喜歡的方式實施。而且他與學生共同商量如何考試和評定成績。他此時只是學生眾多學習資源中的一種,他做什么完全取決于學生對他的需求。這就是羅杰斯的“自由學習”課堂。真正實現(xiàn)了“我們所期望的:自由地學習我們喜歡的”。而這其中,教師從傳統(tǒng)的主宰者和評估者能否成功地向學習促進者的轉變,直接關系到“適合激發(fā)學生潛能環(huán)境” 的構建,所以也可以說教師角色的轉變與否,是全新教育目標能否實現(xiàn)的重要前提條件。
那么,這種 “合適的環(huán)境”需要如何構建呢?羅杰斯認為有3個條件對于建立有效的、有助于他人成長的環(huán)境是充分必要條件。這3個條件是:
(1)一致性:真正的、真實的、分享情感和態(tài)度,而不是虛偽的。
(2)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完全無條件地、非裁決性地接受和評價他人。
(3)同感共鳴: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體驗,并理解溝通。
教師只有具有以上3個條件,才能真正成為和諧氛圍的創(chuàng)造者,才能促進良好的心理氣氛的形成,才有助于學生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內在潛能,達到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
筆者講授的是醫(yī)用基礎化學課程,是對高等院校醫(yī)學、藥學和生物學等專業(yè)的大學一年級新生開設的第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幾年課程的講授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將自己作為一個完全、真實的人展現(xiàn)給學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但又存在一定危險的事情。
因為只有當你摘下面具,以真實的面目、完全的個體去面對學生時,學生才有可能與你坦誠相見,才可能在你面前做回那個完全、真實的他們自己,這是讓課堂回歸到真實自然學習場所的首要前提,所以它相當重要。而說它具有一定危險就是,當教師從高高的主宰者位置走下來時,將不具有任何“特權”,需要通過努力,從一點一滴做起,重新取得學生們的尊重和信任,進而與他們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的和諧關系。倘若從“圣壇”上走下來的教師,又沒得到大家的認可,那樣危險就真的到來了。
當與學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信任的關系后,課堂的氣氛就發(fā)生了與傳統(tǒng)課堂完全不同的變化,這時的課堂學生輕松快樂,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好奇心又回來了,他們活躍、發(fā)散的思維開動了起來。這表現(xiàn)在他們會勇敢地問問題,而這時的狀態(tài)已超越了顯示自我和討好教師的傳統(tǒng)層次,完全是跟隨他們自己的好奇心和活躍的思維,就知識內容而自發(fā)地提出問題的。盡管這樣的提問更多地發(fā)生在課間及課下,較少發(fā)生在課堂上,但筆者從學生們的狀態(tài)中可以看出,他們真正回歸了自我,開始真正地思考問題了。從小學到高中長期以來的教育模式,使他們還沒有習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沒有習慣在課堂上主動地提問發(fā)言;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使他們還沒有習慣質疑教師、質疑權威,沒有習慣在課堂上自由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對學生們已經能夠突破習慣上的“被動接受”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主動思考”,即使這樣的課堂還沒有真正達到羅杰斯的“自由學習”狀態(tài),筆者也非常滿意。
盡管筆者和學生的狀態(tài)都已遠超越了傳統(tǒng)的狀態(tài),作為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在弱化,只是帶領著學生學習,讓學生們自己推導出或是得出重要的定理結論,但筆者認為自己可以算是完成了由“主宰者”向“引導者”的轉變,但還未成為真正的學習促進者,可能前方的路還很長,還需要繼續(xù)摸索嘗試。
[1] 籍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影響下的教師角色轉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23(12):1~2
[2] 孫飛.非指導性教學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23(2):121~122
[3] Rogers C..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 s.[M].Boston, MA: Houghton Miff in. 1983
[4] Rogers C.. A client-centered/person-centered approach to therapy. [M].Boston, MA: Houghton Miff in. 1989
Transformation from dominator of teaching to facilitator-Thoughts on Rogers's "Freedom to learn"
Liu Yongdong, Zhong Rug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bio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2011-02-16 稿件編號:1102030
劉永東,博士,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