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潔
?
基于過程考核的《新聞寫作》課程考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吳 潔
(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社科與藝術系,福建 漳州 363000)
高職《新聞寫作》課程改革突出強化新聞寫作的實操性和實用性,而課程考核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保證。《新聞寫作》課程改革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這種單一的考核模式,建立起基于過程考核的動態(tài)、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側重對于學生認知過程、技能掌握過程的考核與評價。
新聞寫作;過程考核;考核模式
高職院校教學有別于本科教學,與本科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能力包括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不同,高職院校的教學更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和實踐能力?!缎侣剬懽鳌肥切侣劜删幣c制作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以掌握消息和通訊寫作方法與技巧等核心職業(yè)技能為目標,強調“學以致用”,突出強化實操性和實用性。近年來,在“工學結合”理念的指引下,高職《新聞寫作》逐步推行以實踐為核心、以行動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學生的職業(yè)技能主要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獲取。目前考核所得的分數、成績仍是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標志,如何使分數的評定更加全面、客觀、科學,盡可能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這是值得探索的重要命題。
以往《新聞寫作》課程考核模式是在學生課程修完或學期結束時進行一次書面考試,再按照平時成績30%(考勤加平時作業(yè)練習)+期末考試成績70%(期末卷面考試)的形式,給學生一個百分制分數。這種傳統(tǒng)的量化考試很難綜合考核學生對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全面掌握的程度,更難體現(xiàn)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隱性學習的效果,如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素養(yǎng)、合作精神等,也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已經不適應高職課程改革的發(fā)展。
新的課程改革理念迫切需要新的更加合理的考核模式來評價學生學業(yè)的實際掌握情況。近幾年來,影響教學及其評價的理論主要是行為主義理論和認知主義理論。從行為主義的思路出發(fā),考核評價著重于測量學習的結果、斷續(xù)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紙筆測驗的結果。而認知主義強調知識獲得的過程、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基礎在質上的變化,并將評價融合于整個課程教學中而不是只在課后進行。認知科學關注的是信息如何在大腦中加工的。[1]在劉春生、徐長發(fā)主編的《職業(yè)教育學》中提到:元認知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對認知活動的監(jiān)控上,它對于開發(fā)少年的智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使少年在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中不僅“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如何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技能呢?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1985)提出下面三點建議:首先,在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僅要培養(yǎng)他們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如寫作能力和計算能力,而且還要培養(yǎng)他們在操作之前的計劃能力,并且能有效地語用策略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盲目地簡單操作。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能對自己的知識和作業(yè)進行監(jiān)控和評價。學生順利地獲取知識,有賴于已有的知識基礎,故學生會對已有知識的鑒定是十分重要的。針對一定的學習任務的認知要求,學生要學會自覺地評定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及存在的問題,從而監(jiān)控并估計自己完成作業(yè)的能力。再次,要培養(yǎng)學生對技能效用的認識。學生所學的新知識或技能不能保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種知識或技能的價值。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認識到這種知識或技能對于提高他們的成績、改善他們的作業(yè)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已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性。也就是說,不僅要教學生怎樣做某種事,還要告訴他們?yōu)槭裁匆鲞@件事。[2]
《新聞寫作》采取基于過程的考核模式正是基于認知科學這一理論基礎,通過學生日常的學習表現(xiàn)和完成項目過程這一基礎之上,實現(xiàn)對學生學業(yè)的總體性評價的考核方式。
高職課程教學突顯高職教育特色,圍繞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學生對課程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將學生作為主要利益訴求對象,通過“做中學,學中做”的方法實現(xiàn)學生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新聞寫作》課程改革的思路是在確定任務、編制任務計劃、實施任務、檢查評估過程中完成職業(yè)技能的掌握,通過成立模擬報社,指導學生完成模擬記者、編輯等相關崗位上的任務,訓練學生掌握寫作消息、通訊方法和技巧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一方面在課堂上,我們設立專題訓練,如消息標題、消息導語、消息軀干、消息結構、通訊等基本構件的專題訓練,通過實踐操練,讓學生在“做中學”,理解訓練的目的和基礎理論要求的同時掌握寫作技巧。另一方面,除了專項課堂練習以外,我們還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借助校內外信息傳播平臺,及時搜集挖掘校園有價值的新聞事件素材,布置新聞寫作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中經歷并完成采寫編這一完整的工作流程。此外,積極選取和推薦學生在校園新聞媒介上發(fā)表作品。發(fā)表可以是小組內相互交流閱讀,擇優(yōu)推薦在班報上發(fā)表,另還可以進一步推薦發(fā)表到系刊、院刊甚至是校外刊物、新聞傳播網絡。
新的課程改革理念要求建立以完成職業(yè)活動為考核導向,基于工作過程為考核原則,以獲得實際成果作為考核標準的新的科學合理的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基于過程的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要求對學生一個學期內完成的課內外大小練習、任務都要進行考核,包括整個課程教學的學生課內外學習表現(xiàn)、行為態(tài)度等也要進行評估,綜合考察學生的個人學期情況和團隊表現(xiàn)情況,考核評估學生所有的學習成果。[3]過程考核能夠形成階段性的、連續(xù)的學習和反饋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感、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是由期末考考試成績“一錘定音”,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更受學生的歡迎。
基于過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是一個連續(xù)、動態(tài)、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模式,考核評估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連續(xù)評價,不斷反饋的過程。[3]基于過程的課程考核模式更加靈活多樣化,變終結考核為過程考核,以練習、調查、開匯報會、發(fā)表稿件等多種形式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能力。采取學生自評、學習小組組內互評、班級成員交流互評、教師評價等方法進行考核,每一種評定方法都各有利弊,在實際運用中相互交叉、相互結合,做到更加科學合理。
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100%)由學生平時表現(xiàn)(20%)、日常考勤(10%)、理論基礎知識考核(20%)、完成實訓項目情況(20%)、小組學習過程展示(20%)及發(fā)表作品情況(10%)組成。以日常表現(xiàn)、練習實操、調查、開成果展示會、發(fā)表稿件等多種形式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能力。具體考核形式如下:
1.日常學習評價表現(xiàn)。由學生自評和小組成員互評構成。學生自我評價主要針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學習任務完成,知識與技能收獲、參與團隊協(xié)作情況四大塊完成掌握情況。通過自我評價能夠對評價信息掌握得更為全面深入。小組成員之間表現(xiàn)互評,主要考核評價小組成員的出勤情況,對待任務的創(chuàng)新性、對團隊的貢獻等顯性和隱性的學習效果情況。
2.日??记谠u價??记诎磳W生遲到早退、缺假、參加團體活動情況計算。出勤與否是學生參與完成課內外任務的基本前提,必須予以重視。
3.理論基礎知識考核由平常分項練習構成。包括消息標題、消息導語、消息結構、通訊手法等分項練習,按各項練習的平均分計算?!缎侣剬懽鳌返膶懽鲗嵺`建立在消息、通訊等新聞報道體裁分構件練習的基礎之上,基本構件練習如標題、導語、結構等練習。構件練習的考核評價主要由教師完成。以消息結構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每人一份報紙,讓學生歸納總結報紙上常見的消息結構類型。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引導問題自己查閱書本理論知識,分析這種常見也是運用最廣泛的消息特有的結構類型——倒金字塔結構,并讓學生交流分析這種結構類型的特點。接著給學生打亂了段落順序的新聞報道,按倒金字塔結構要求重新排列并說明排列依據。緊接著給學生新聞素材,讓學生運用倒金字塔結構進行新聞寫作。由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反饋。
4.完成實訓項目和小組學習過程展示考核。轉變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高實踐教學在課程考核中的比重。首先將學生分組,建立穩(wěn)定的小組聯(lián)系,安排適當的實訓項目,在完成的過程中以發(fā)表為動力多層面地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核。以“消息寫作”技能模塊實訓任務為例:首先確定新聞選題——“校園及周邊地區(qū)不規(guī)范用字調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擬定新聞采訪與報道策劃方案,接著實施采訪調查。教師一方面要求每一行動小組整理調查后的結果,制作成PPT,署上各自分工事項,并召開成果展示會集中展示小組調查成果。另一方面要求每人獨立完成一則關于調查活動的新聞報道,而后由教師集中點評,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推選出一則優(yōu)秀習作在校園刊物上發(fā)表。由于學生經歷了調查、采訪、整理、寫作、匯報全過程,教師講評消息寫作報道時更有針對性,學生更能夠主動接受相關知識重點并印象深刻。[4]
5.加分項目。在班報、系報、院報或校園新聞網甚至校外報刊、新聞網上發(fā)表的酌情加分。布置任務,讓學生進行新聞采訪、報道策劃,發(fā)表相關報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或系部學生記者隊伍,挖掘校園新聞素材,寫作新聞報道,并積極推薦學生在班報、系報、院報校園新聞網發(fā)表作品。同時也鼓勵學生走出去,在校外報刊網絡平臺上擔任校園新聞站記者發(fā)表作品。[5]
在這一過程中運用了多種考核值或者說是考核標準。從考核方法上看,主要有過程觀察法,作品評價法兩種。過程觀察法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練習和操作時注意觀察學生的操練時掌握的方法技能和進步程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對每個學生的每次練習進行面對面的點評,加深與學生的互動了解。新聞報道成稿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技能結合新聞寫作基礎知識通過報道呈現(xiàn)出來的綜合學習成果。通過作品評價法能夠直觀呈現(xiàn)學生理論基礎知識和方法技能技巧掌握的整體情況;從評價主體來看,采用了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班級交流三種。自我評價更了解自己學習過程中各種相關情況的細節(jié)。但由于心理、利益等因素,往往會出現(xiàn)偏差。他人評價包含小組、班級和教師評價三種。評價的主體具有較高權威性,因此評價往往更受到被評價者的高度重視。兩種評定方法在實際運用中相互結合、相互交叉;從評價功能來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總結性評價為輔。形成性評價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過程評價,主要用于檢查學生的發(fā)展或進步情況,提供學生發(fā)展的連續(xù)階段性集中反饋信息,總結性評價用于總結歸納整個學習過程主要形式有作品、成果展示等。[2]
無論采用何種考核標準、考核方法,客觀上都會起“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學生向不同的方向去努力和發(fā)展。因此該考核方案的設計是將實踐環(huán)節(jié)計入學生學業(yè)考核評價方案并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使學生重視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的努力,實現(xiàn)新聞寫作實操性和實用性這一教學目標。
變終結考核為過程考核,基于過程的課程考核模式更加靈活多樣化,采用以發(fā)表為中心的過程考核機制更符合學生利益主體的要求,更受學生的歡迎,由作業(yè)到鉛字發(fā)表,激勵機制與學生綜合測評掛鉤,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內在驅動力,改變學生學與用脫節(jié)、練習多效果低的現(xiàn)象。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也彌補了單一考核模式的不足,取長補短,相互交叉。
[1] 劉五駒.實用教育評價理論與技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
[2] 劉春生,徐長發(fā).職業(yè)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 孫乃謙.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的項目化課程評價體系[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39-42.
[4] 董仕華.基于過程考核的《創(chuàng)業(yè)指導》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136-137.
[5] 劉 凡.探索新聞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J].讀與寫雜志,2010(6):8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Course Assessment in News Writing Course Based on Process Assessment
WU Jie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Fujian, 363000, China)
The reform of News Writing Cour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mphasizes and intensifies oper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news writing, while course assessment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reform of course teaching. The reform of News Wrting requires break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single assessment mode of "assessment marks plus final exam marks" and establishing the dynamic and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ode,which places particularly emphasis on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study and mastery of skills .
News Writing ; Process Assessment; Assessment Mode
2011-03-22
吳潔(1981—),女,福建漳州人,助教,文學碩士。
G212.2
A
1673-1417(2011)02-0096-04
(責任編輯:黃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