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躍
我國古代列女教子考論
——以西南地區(qū)為例的考察
王志躍
由于我國古代各地列女所受教育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通過對某一地區(qū)列女教子的情況進行考察,即可以小見大,從而管窺我國古代所有列女的教子情形。探討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列女教子的環(huán)境、內容、方法和結果,可以發(fā)現,我國古代列女教子時,在教育環(huán)境上將出外就傅和在家學習相結合,在教育內容上有道德教育、職業(yè)教育和行為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嚴慈并舉、教以勤奮以及言傳身教等。但也存在閉門課子、教育職業(yè)狹窄等不足。
古代;列女;教子;西南地區(qū)
關于我國古代列女教子已有部分研究成果,〔1〕但尚未見從區(qū)域角度來論述列女①本文所述列女與正史、地方志等文獻的記載相一致,即不僅有殉節(jié)烈女,還包括義女、孝女、才女及大量的守節(jié)撫孤女子。教子的。雖然我國古代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但由于古代各地列女所受教育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通過對某一地區(qū)列女教子的情況進行考察,即可以小見大,從而管窺我國古代所有列女的教子情形。以下我們就結合古代西南地區(qū)列女的教子實際,來了解一下我國古代列女是如何教子的。
教育環(huán)境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自古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的列女在教育環(huán)境的選擇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其一,在家教育。封建社會的所謂賢妻良母大多足不出戶,列女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不少列女是在家教育自己后代的。如夔州府萬民化妻譚氏,“年十七守節(jié),閉戶課子,戚屬少見其面”〔2〕。而直隸嘉定州王孟易妻向氏則“鑿洞雙溪之側,延師教子”〔3〕,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家教。其中,楚雄府謝泰來妻金氏的做法尤值得稱道,史載其“設家塾以教宗黨子弟之貧者”〔4〕。金氏的做法既有扶貧性質,也體現了其寬廣的人文關懷。
其二,出外就傅。古人常言“女子無才便是德”,此一謬論導致了不少列女文化水平較低,無法獨自完成教子重任,因此讓兒子出外就傅,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必由之路。平越府羅登聯(lián)妻唐氏,“二子長,即令就傅讀書”〔5〕,鎮(zhèn)遠府楊圣言妻李氏,家雖貧苦,也不惜釵釧,使其子“就傅讀書”〔6〕,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其三,內外結合。即在家教育與出外就傅相結合。這一點,與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些相似。不過,因為經濟發(fā)展所限,古人的做法與今則有所不同。如平越府毛鵬東妻李氏,其子鄴八歲, “遣就外傅,夜則課之機旁,成誦乃止”〔7〕。蒙化府徐奮翼妻陳氏教育兒子,“晝則令出就外傅,夜則篝燈課讀”〔8〕。
其四,特定環(huán)境。為了更好地教育后代,列女會選擇特殊的環(huán)境對兒子進行教育。施秉縣鄭天錫妻郭氏即是這方面的榜樣。郭氏父親升官后,想接其去享受,郭氏曰:“兒識漸開,習見富貴則驕侈,素知艱難則勵志?!薄?〕由此可見,郭氏認為艱難的環(huán)境有利于鍛煉孩子的意志。而直隸潼川州羅廷臣妻趙氏則 “課二子于宗祠”〔10〕,希望孩子能夠學習祖輩。后二子“俱得食餼宮墻”,也證明了其法確實有效。
上述事實表明,列女根據各自的情況對其子的教育環(huán)境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盡管環(huán)境只是學習的外因,但列女們對其也是充分利用、高度重視的。
教育內容體現時代的特點和國家的導向。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列女教子的內容也反映了這一點。其教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道德教育。譙國夫人冼氏即是以封建道德中的忠孝來教育子孫的?!端鍟份d其每歲時大會,皆陳皇帝及皇后所賜之物于庭以示子孫,曰:“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俱存,此忠孝之報也?!薄?1〕而鐘士雄母蔣氏為了使其子忠心朝廷,則曰:“汝若背徳忘義,我當自殺于汝前?!薄?2〕冼氏和蔣氏雖生逢亂世,但均深明大義,能夠從國家大局出發(fā)教育后代,實屬難能可貴。
二是職業(yè)教育。隋唐以來,科舉制日益深入人心。“學而優(yōu)則仕”〔13〕,幾乎成了大家的共識。列女雖深處閨房,亦諳熟此理。因此,列女們多教子業(yè)儒,如曲靖府李元靜妻楊氏、元江府王諍妻黃氏、臨安府顧王紀妻劉氏①參見《云南通志》卷22?!渲?還確有不少通過業(yè)儒而為官者,如貴陽府徐資妻陳氏,“教其子節(jié)登第,歷官巡撫”〔14〕,直隸資州馬泰階妻蕭氏,“教子彥卿,后官知府”〔15〕,全州人蔣季選妻唐氏,“訓子獻奇成名,仕新興州知州”〔16〕,等等。不過,也有教子務農或從事其他行業(yè)者,如全州人唐希章妻胡氏,即“課子力農”〔17〕,而蔣徳宣妻劉氏,則 “教子元克繼醫(yī)學”〔18〕。但相對而言,從事儒學的人較多,這與儒家思想處于主導地位,和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命題范圍有著極大的關系。
三是行為教育。列女對后代的行為教育可分為兩種情況:一、從政行為。直隸敘永廳周登順妻張氏,在其子任湖廣承天司理時,“常勖以寬慎,有所平反則喜”〔19〕。宋朝狀元陳堯叟母馮氏,得知其子“不行仁政化民,特專一卒之技”時,怒“擊以杖”〔20〕。二、日常行為。包括坐立、行走、起居、飲食等。如戴綬妻黃氏,“教二子坐立必端,言語必信”〔21〕,而孟云龍妻張氏,則 “教子讀書、飲食、起居,皆有禮法”〔22〕。無論使子仁政化民,還是教子動必以禮,其實都是在貫徹封建思想與行為教育。
由上不難發(fā)現,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列女教子的內容基本上是與封建思想相吻合的,是在協(xié)助統(tǒng)治者開展教化。這也是封建社會后期君主大力鼓勵和表彰列女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所有列女教子的共性。
教育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而具體到個人則可能影響其一生。古代列女不少是在撫孤,因此其在教育子孫時花費了巨大的心血,從而為后人留下了不少在今天看來仍有借鑒意義的教育方法。
1.嚴慈運用。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的列女在嚴慈的運用上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子以嚴。顏之推即認為父母應當嚴肅地對待兒童教育,樹立威嚴,嚴加督訓,“使為則為,使止則止”〔23〕?!坝變簾o識無知,經常以大人的呵責與贊許、告誡與獎勸為行為可否的依據?!薄?4〕所以,從理論上講對懵懂無知的小孩進行嚴格要求是有必要的。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的列女對孩子的嚴表現各異。如貴陽府何子澄妾丘氏,對待兒子的嚴是 “不少假以顏色”〔25〕,而直隸嘉定州冷逢泰妻葉氏,在兒子違禮時則 “遂鞭其背”〔26〕。二是嚴慈并舉。即既要樹立自己的威嚴,又要適時地表現出對孩子的慈愛,將威嚴與慈愛有機結合。成都府劉友諒妻任氏撫孤,就“慈嚴兼至”〔27〕,安順府張恪妻章氏教其子,也“慈而能嚴”〔28〕。值得一提的是臨桂人陳氏,因其教子“寬嚴適中”〔29〕。三是教子以慈。這是顏之推、司馬光等古代家教名家所極力反對的。古諺也認為 “慈母敗子”〔30〕。然而,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的列女教子以慈,卻并未 “敗子”。如寧遠府劉之琦妻彭氏,“慈育教子”〔31〕,后 “名列膠庠”,思南府冉喬枚妻王氏,“慈教有方”〔32〕,其子也成了郡庠生。因此,嚴教、慈教和嚴慈并舉,究竟何者為佳,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2.教之以勤。就古代科舉考試的科目來說,主要以記憶為主。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若能勤奮不輟,是極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的列女在學問上可能多數并無什么造詣,但在教育后代勤奮方面則有不少妙方。一是深夜伴讀。如平樂吳家婦章氏,“課五齡之孤,夜分誦讀不輟”〔33〕,庠生唐東升妻蔣氏則更甚,因蔣氏“延師訓子,課讀常達旦”〔34〕。二是和熊教子?!缎绿茣份d,柳仲郢母韓氏善訓子,“嘗和熊膽丸,使夜咀咽以助勤”〔35〕。廣西列女梁允珩妻李氏、徐葵妻鄧氏②參見《廣西通志》卷88。,也曾采用類似柳仲郢母的方法來使其子勤奮讀書。三是長期督促。如直隸潼川州王繼緒妻李氏,教育兒子,“篝燈課讀,寒暑無間”〔36〕,而直隸綿州劉揚俊妻羅氏,則教育子孫長達“三十余年”〔37〕。
3.言傳身教。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8〕可見,古人早已發(fā)現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拔髂暇奕濉弊窳x人鄭珍之母黎三姑曾教導子孫曰:“人雖貧,禮不可不富;禮不富,是謂真貧?!薄?9〕鄭母之言,至今讀來仍耐人尋味。廣西才女孝宗之母紀淑妃在與其子揮淚告別時提醒道:“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須者,即兒父也?!薄?0〕孝宗遵母之言而行,遂使皇上悲喜泣下,次日即“頒詔天下”,從而使孝宗順利脫離危險。以致孝宗登基之后,仍十分懷念其母,派人四處打聽其家人下落。
4.哭泣教子。列女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要上奉公婆,下?lián)嵊鬃?且要獨立支撐家庭的經濟重擔,其所承受的極大痛苦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因此,列女們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有所作為。如庠生李良正妻楊氏,“嘗痛哭流涕,望子成才”〔41〕。而其他列女在自己的 “獨苗”嬉戲時,也難掩傷心的淚水。平越府胡學純妻田氏即是如此,其子本裕稍嬉戲,“氏即怒詈,涕泗交橫”〔42〕。不過,史籍所載哭泣教子的做法也屢屢奏效。石阡府朱祖熹妻何氏,教子習儒,“恐其不專,常啼泣訓誡之”,后其子 “學成,食餼于庠”〔43〕。又,臨桂人梁萬鐘妻彭氏,訓迪有道,常泣謂兒子宗晉曰:“梁氏四世單傳,吾不即死者,以汝故也。汝其勉之?!薄?4〕后,宗晉領癸酉鄉(xiāng)薦。鶴慶府李時若妻李氏教子則頗具地方特色,“子富春甫二歲,氏矢志守貞,紡績教子,春有不率,輒嚙其臂,泣曰:‘爾父偃蹇以歿。爾若此,我何面目見爾父于地下?’春悔泣,遂肆力于學?!薄?5〕哭泣教子屬于以情馭教,但在今日很難推廣。
5.其他方法。如親授、鼓勵、伴讀等。親授需要列女自身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如大詞人蘇軾之母程夫人“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46〕。而眉州著名學者虞集之母楊氏,則是曾負責過皇家最高學府的大學士楊文仲的女兒。楊氏無書仍能口授“《集》、《論語》、《孟子》、《左氏傳》、歐蘇文”〔47〕等,其文化功底自非常人可比。不過,鼓勵、伴讀對實施者自身素質沒有太多要求。梧州守元春女張氏,教育其子, “督之甚力,時時語以父死國事,勖其勵志”〔48〕。而生員鄧一洪妻朱氏伴讀則饒有趣味,《廣西通志》載其“中夜篝燈,命二子曰:‘余績爾讀,余幾縷,爾弟兄幾行,課不中程,不得息?!薄?9〕
總而言之,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列女的教子方法可謂豐富多樣。其中,有的可能繼承自前代,如和熊教子,有的則可能是列女自創(chuàng),或是當地風俗使然,如咬臂泣教。但無一例外,均在我國古代列女教子的文化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列女教子的結果除了受教育方法影響外,還受教育目的的影響。因列女各自所處的家庭、經濟、地位等條件不同,決定了其教育目的也有所差異。但就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列女的教育目的來看,主要存在三種情況。
首先,撫子襲職。這類列女多數是軍人或土官家屬。前者,如黃平州李清妻彭氏,夫為右所千戶。其夫卒后,氏遺腹生子俊,“撫之以襲夫職”〔50〕。后者,如蒙化府左綱妻張氏,夫任土知府。張氏生子琳、瑛不久,夫歿。張氏勵志守節(jié)撫孤,“二子相繼承襲”〔51〕。兩則事例均表明教育結果與教育目的息息相關。
其次,達成夫志。達成夫志包括繼承夫志和完成夫志。桐梓縣貢生黃以素妻傅氏所言“吾從夫死無益,不如教子以繼夫志”〔52〕,就是繼承夫志的表現。而大理府楊一鶴妻段氏“守節(jié)教子”〔53〕,則是為了完成夫志。
最后,其他原因。蔣煥璧妻曹氏,“持家訓子”〔54〕,是為了完成婆婆向氏遺志。舉人張五衡女張氏教子成名,則是以免愧對父親張五衡,這從張氏所言“汝祖早逝,汝父復夭,吾辛苦半生,今得汝成立,可以對汝祖父于地下矣?!薄?5〕不難窺知。當然,也有列女自己望子成才者。如蔣彥宷妻雷氏,“因遺孤幼穉,強留一息,辛苦督課,賴以有成”〔56〕。
在上述教育目的以及列女豐富的教育方法指導下,列女教子的結果也頗為顯著,足可稱道。以下我們擇要對列女的教子結果予以述說。
(一)成名為官。在列女的教導下為官者頗多。如安順府牟嘉禾妻邵氏,“訓二子,俱登仕籍”〔57〕,安南縣陶汝龍妻蕭氏,教子九苞,“歷官州牧”〔58〕,直隸嘉定州太學生李穎妻陳氏,“教子吉登進士,官大理評事”〔59〕……值得贊揚的是,這些列女的兒子們在為官后仍能恪遵母教。姚安府王經子鳴鳳,后官縣令,“清節(jié)自持”〔60〕,人們便以為是母教使然,而黃聰子正甫,“任嵩明州同知,廉能有聲”〔61〕,大家也認為是其母“賢訓所致”。因此,我們說為官者母教的效果,不僅使個人受益,而且也是在為國家和社會造福。
(二)業(yè)儒于學。即從事儒學的人 (本節(jié)特指業(yè)儒尚未為官者)。應該說,從事儒學是絕大多數列女為兒子所做出的選擇。這從其教育結果也可以看出。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略舉數例。如思南府管玉音妻趙氏,“課子成立,為郡庠生”〔62〕,黃紹遜妻蕭氏,“撫訓孤子煥,游泮”〔63〕,余慶縣歐陽坤妻鄒氏,“撫孤子銘讀書,為諸生”〔64〕。此外,有些列女之子還不止一人業(yè)儒,如吳君輔妻張氏,所“教二子讓、謙俱為諸生”〔65〕,吳讓妻武氏 “教三子皆游庠”〔66〕,而鄒士昌妻冷氏,則是 “教子繼圣、延圣、近圣、紹圣兄弟四人,俱以文行顯”〔67〕,簡直可以與義方教子的名家竇燕山相媲美了。
(三)務農或其他。自然,列女之子不可能人人業(yè)儒。因為,從事儒學除了列女自身不斷督促、教導外,還需要列女之子喜歡學習,以及其他條件。前文我們已經提及了從事農業(yè)和醫(yī)學的列女之子。此不贅述。在西南地區(qū)列女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了不少撫子成立或教子成立的文字,但并未提及其職業(yè)。即便列女之子從事農業(yè)的記載,也十分稀少。這是由于在重視功名利祿的大趨勢下,人們更看重那些為家族取得榮譽、為祖輩光耀門楣的人。而經商或從事別的行業(yè),史官則多不愿記載。但平心而論,當時社會上必然也有其他行業(yè),而列女之子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這也是列女教子的結果之一,盡管史籍鮮有介紹。
綜上可知,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列女教子的結果以為官和業(yè)儒為主。當然,也有部分從事農業(yè)和其他行業(yè)者。但史官出于各種原因,對列女這方面的教育結果沒能給予如實記錄,使得我們對列女在其他職業(yè)上所作出的貢獻很難評價。
通過對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列女教子的環(huán)境、內容、方法和結果的考察,可以發(fā)現,我國古代列女教子有值得今人借鑒之處,如,在教育環(huán)境上將出外就傅和在家學習相結合,在教育內容上進行道德教育、職業(yè)教育和行為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教以勤奮以及言傳身教,等等。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閉門課子、教育職業(yè)狹窄等。閉門課子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禮教對列女的約束造成的,教育職業(yè)狹窄則是封建社會獨尊儒術和重視科舉功名的時代風氣所致。
〔1〕王啟慧.母教芻議 〔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0,(3);徐庭云.隋唐五代時期的 “寡母撫顧”〔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1);盧萍.冼夫人與母教文化 〔J〕.南方論刊,2005, (7):許友根.唐代“寡母教子”現象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10).
〔2〕〔3〕〔10〕〔15〕〔19〕〔20〕〔26〕〔27〕〔31〕〔36〕〔37〕〔59〕黃廷桂.四川通志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64,468, 498,476,463,459,469,481,495,498,500,469.
〔4〕〔8〕〔18〕〔45〕〔51〕〔53〕〔60〕鄂爾泰.云南通志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1,209,181,206,208,197,202.
〔5〕〔6〕〔7〕〔9〕〔14〕〔21〕〔22〕〔25〕〔28〕〔32〕〔42〕〔43〕〔50〕〔52〕〔57〕〔58〕〔62〕〔64〕〔65〕〔66〕〔67〕鄂爾泰.貴州通志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50,152,152,131,113,150,150,149,150,153,151,153,125,147, 120,144,132,126,145,145,137.
〔11〕魏征.隋書 〔M〕.中華書局,1973.1803.
〔12〕李延壽.北史 〔M〕.中華書局,1974.3011.
〔13〕〔38〕程樹德.論語集釋 〔M〕.中華書局,1990.1324,901.
〔16〕〔17〕〔29〕〔33〕〔34〕〔41〕〔44〕〔48〕〔49〕〔54〕〔55〕〔56〕〔61〕〔63〕金鉷.廣西通志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94,523,534,531,497,514,501,487,533,509,504,513,479,500.
〔23〕莊輝明,章義和.顏氏家訓譯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
〔24〕王長金.傳統(tǒng)家訓思想通論 〔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26.
〔30〕尹奎友.中國古代家訓四書 〔M〕.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197.
〔35〕宋祁,歐陽修.新唐書 〔M〕.中華書局,1975.5023.
〔39〕趙爾巽.清史稿 〔M〕.中華書局,1976.14028.
〔40〕張廷玉.明史 〔M〕.中華書局,1974.3521-3522.
〔46〕脫脫.宋史 〔M〕.中華書局,1977.10801.
〔47〕彭大翼.山堂肆考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710.
(本文責任編輯 劉昌果)
G40-09
A
1004—0633(2011)03—133—04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項目 (J50405)
2011—02—28
王志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文化史及禮制史研究。天津 3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