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文學所,四川 成都 610072)
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1]自上演至今,評論界一直都偏重于研究劇中三位重要主人公(奧賽羅、苔絲德蒙娜和伊阿古)的人物形象,而對劇中一些次要人物的形象與價值研究不足①。劇中威尼斯的元老,苔絲德蒙娜的父親就是都被評論界所忽略的一個人物。勃拉班修《奧賽羅》全劇中出場比較少——僅在第一幕出場,在第五幕第二場被提及說已經(jīng)去世[1,p396-397],因而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為莎學評論界所忽略。勃拉班修雖然出場不多,說話次數(shù)也很少(共30次),但他的每句話都極具分量,涵義豐富。通過對勃拉班修不多的話語進行細致精神分析,可以展現(xiàn)其豐富的內(nèi)心活動與痛苦體驗,揭示其悲劇性的生存境遇,并由此深化對《奧賽羅》悲劇性的理解。
自我防御機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其精神分析體系中的人格結構理論里,針對自我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為了解決焦慮問題,潛意識往往產(chǎn)生出心理防御機制,借助于它自我可以擺脫由內(nèi)心沖突導致的不快和焦慮,控制過度的沖動、情感和本能欲望以保持內(nèi)心的平衡。但弗洛伊德本人生前沒有專門討論心理防御機制。1936年,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出版了《自我與防御機》一書。她認為自我的防御機制是擺脫不快和焦慮,控制過度的沖動、行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調(diào)節(jié)壓抑與外界現(xiàn)實之間關系的一種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減輕痛苦、維持內(nèi)心平衡,同時又使外在表現(xiàn)符合外界現(xiàn)實要求。她把“心理防御機制”用來指代不同的防御過程和策略。安娜“把散見于他父親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機制納為下述十種:壓抑、投射、內(nèi)向投射、反向形成、升華、認同、合理化、解脫、固著、退行。安娜研究了防御的某些模式與不同形式的神經(jīng)癥之間的關系、防御與發(fā)展之間的相互影響,又添加另外的五防御機制:禁欲作用、自我約束、對攻擊者的認同、隔離作用、抵消作用”[2]。
勃拉班修雖只在《奧賽羅》全劇的第一幕中出場,但卻是第一幕中的重要人物。這不僅是由于其作為元老的重要身份,還因為他的出場把全劇即刻帶向第一個沖突。勃拉班修的出場方式很特別,他的出場與《奧賽羅》中其他人物的主動出場不同,他是在深夜睡夢中被動地由羅德利哥與伊阿古叫喊出場的。伊阿古由于不滿于奧賽羅沒有任命自己做副官,遂聯(lián)合因奧賽羅失去苔絲德蒙娜的羅德利哥,深夜去找苔絲徳蒙娜的父親,希望激起元老勃拉班修的憤怒以懲治奧賽羅。勃拉班修在羅德利哥與伊阿古像“晚間失慎起火的時候人們用那種驚駭惶恐的聲音一樣”[1,p281]的叫喊聲中被叫起,對眼前所發(fā)生一起感到莫名其妙。
勃拉班修開始時把羅德利哥與伊阿古所謂的“好心”通知給他的那個壞消息(女兒和那摩爾人在一起)當作為胡言亂語,然后對羅德里哥的惡言惡語予以警告,但是當羅德利哥以對所講的話負一切責任地態(tài)度特別提到他女兒的行為可能是一件重大逆行[1,p283-284]的時候,勃拉班修感到了極大的可能性。就在第一幕的第一場中,勃拉班修的心理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由開始的不相信(“你這個混賬東西,敢這樣胡說八道?”[1,p283]),到有些懷疑(“它的可能性已經(jīng)重重壓在我的心頭了”[1,p284]),再到自苦自憐(“只有悲哀怨恨伴著我這衰朽的余年!……誰還愿意做一個父親?!盵1,p284]),到最后的發(fā)怒,想去復仇(“我要到每一個人家去搜尋;大部分的人家都在我的勢力之下。喂,多帶一些武器!叫起幾個巡夜的警吏!”[1,p285])。
莎士比亞筆下的這個人物一出場就經(jīng)歷了人生的巨大打擊——半夜被人驚呼叫起被通知說自己獨生女和一個摩爾人在一起。對于一個身高權重的年長者來說,他所經(jīng)受的突然打擊與內(nèi)心的焦急、憂慮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勃拉班修的內(nèi)心在短時間內(nèi)經(jīng)歷了疑惑、不信、懷疑、自憐之后,把這種種復雜情緒全部轉向?qū)W賽羅的仇恨:“殺死他,這賊!(雙方拔劍)”[1,p288]這是勃拉班修找到奧賽羅后說的的第一句。“殺死他,這賊”的語氣極重,憤怒的情緒溢于言表,并伴隨著拔劍。拔劍這個動作非同尋常,也正如奧賽羅所說的“像這么年高德勛的人……何必動其武來”[1,p288]。
勃拉班修為何會如此動怒?讓勃拉班修發(fā)怒的原因有很多。尊貴的元老府邸半夜有人來騷擾,有失體統(tǒng)和身份,這令他憤怒。女兒苔絲德蒙娜深夜不在府中,怕女兒被人恥笑又擔心女兒的安全,著急擔憂,這令他憤怒。但是,最讓勃拉班修感到憤怒的是女兒竟在深夜和奧賽羅,一個摩爾人在一起。勃拉班修在伊阿古充滿惡意的言語中,聽到女兒苔絲德蒙娜被描述為“給一頭黑馬騎了”[1,p283],“跟那摩爾人于那件禽獸的勾當”[1,p283],他的憤怒、痛心無以復加。阿古和羅德里哥特別強調(diào)奧賽羅的摩爾人身份,這無疑是更加有效地激怒了勃拉班修。摩爾人在威尼斯白人基督教社會中是受到歧視的異教徒。苔絲德蒙娜與奧賽羅深夜在一起,不僅不符合貴族小姐的行為準則,更不符合威尼斯白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這無疑令博拉班修感到異常憤怒。他的心理起伏及其鼓脹的憤怒醞釀著事后悲劇的總爆發(fā),也使全劇籠罩著一層憤怒的陰影。
這其實是一種投射。安娜·弗洛伊德指出:“那些深為焦慮所苦的人們會自覺尋求緩解之道,比如投射就是其中緩解焦慮情緒的機制之一。投射者把自身不良的動機或特質(zhì)投射到別人身上,從而緩解自身的焦慮?!盵3,p238]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殺死他,這賊”這句話是勃拉班修在全劇中口氣最重、也是情緒化表露最多的一句話。這是為什么?
“啊,你這惡賊!你把我的女兒藏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不想想你自己是個什么東西,膽敢用妖法蠱惑她;我們只要憑著情理判斷,像她這樣一個年輕貌美、嬌生慣養(yǎng)的姑娘,多少我們國里有財有勢的俊秀子弟她都看不上眼,倘不是中了魔,怎么會不怕人家的笑話,背著尊親投奔到你這個丑惡的黑鬼的懷里?——那還不早把她嚇壞了,豈有什么樂趣可言!世人可以替我評一評,是不是顯而易見你用邪惡的符咒欺誘她的嬌弱的心靈,用藥餌丹方迷惑她的知覺;我要在法庭上叫大家評一評理,這種事情是不是很可能的。所以我現(xiàn)在逮捕你;妨害風化、行使邪術,便是你的罪名。抓住他;要是他敢反抗,你們就用武力制伏他?!盵1,p288](第一幕第二場)
這是勃拉班修繼“殺死他,這賊”之后說的一段話。從對奧賽羅稱呼的由第三人稱(不屑與奧賽羅對話)到第二人稱(你)的轉換,可以感覺到勃拉班修的憤怒稍微有所抑制。他首先貶低奧賽羅的摩爾人身份,痛斥他用妖法蠱惑了苔絲德蒙娜;其次強調(diào)女兒的高貴與嬌弱,沒有愛上奧賽羅的可能,一定是受到奧賽羅的迷惑;最后指控奧賽羅的罪名。在這段話中勃拉班修充滿了對奧賽羅行為的痛斥與他摩爾人身份的極力貶低,卻沒有一絲一毫的對女兒的責備。一方面,作為貴族小姐的苔絲德蒙娜深夜不在家中,卻與一個男人在外是完全不符合她應有的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的。另一方面,作為女兒的苔絲德蒙娜在沒有和父親商量的情況下,就與奧賽羅私定終身,也是不盡情理的。而作為父親的勃拉班修卻對女兒的行為失范沒有任何批評。這又是為什么?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他們說話的場地。這一場的場景是一條街道。街道是一個公共場所,并且勃拉班修身邊有許多人。也就是說這段話不僅是說給奧賽羅,也是說給周圍的人聽的。這意味著勃拉班修既要猛烈痛斥奧賽羅,指明他的罪,又要讓公眾相信自己女兒的無辜與不幸,強調(diào)苔絲德蒙娜是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貴族姑娘,是受了奧賽羅妖術的蠱惑才會做出如此不盡情理的事。這段話也是對羅德利哥說法的回應。因為羅德利哥在一開始就提醒勃拉班修:“要是令嬡沒有得到您的許可,就把她的責任、美貌、智慧和財產(chǎn),全部委棄在一個到處為家、漂泊流浪的異邦人的身上,那么她的確已經(jīng)干下了一件重大的逆行了?!盵1,p283-284]羅德利哥的說法代表這社會普遍的看法。按照白人基督徒的邏輯,白人女子不能也不應該與黑皮膚的摩爾人相愛,也不能與異教徒通婚,更不能在隱瞞父母的情況與一個男人私定終身,尤其當這個男人是一個摩爾人的時候。按照威尼斯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苔絲德蒙娜的行為完全有理由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勃拉班修的這段話,把人們對他女兒進行責難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對奧賽羅罪行的痛斥,這其實是保護女兒,也為了保護自己。否則,苔絲德蒙娜的聲譽會被敗壞,勃拉班修自己也要擔負教育子女不擅的罪責。
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勃拉班修的話是乃是一種文飾。精神分析將“文飾”解釋為一種自我心理防御機制。文飾作用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否認;第二種情況是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第三種情況為投射,又可分成歸因投射,補償投射和相似性投射[4]。勃拉班修把女兒的過錯完全合理化為受奧賽羅的妖術蠱惑所致,并把女兒的過錯完全歸因到奧賽羅的身上。這些文飾性的話語是勃拉班修在受到重大打擊,情緒異常激動下的一種自我安慰,也是作為熟稔政治權謀的國家元老一種在政治上的自我保護。這段不長的話顯示了勃拉班修的文飾的心理特征。
勃拉班修的文飾心理在找公爵評理時又一次得到顯現(xiàn)。他說:“請殿下聽她說;要是她承認她本來也有愛慕他的意思,而我卻還要歸咎于他,那就讓我不得好死吧。過來,好姑娘,你看這在座的濟濟眾人之間,誰是你所最應該服從的?”[1,p295]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意思:用一種詛咒的方式(“不得好死”)向別人證明苔絲徳蒙娜并沒有主動愛慕奧賽羅,而是受到蠱惑的受害者。這樣,就可以排除自己的責任和女兒的重大逆行,不會被他人所恥笑、責難。第二層意思是通過強調(diào)女兒應該服從誰,向女兒暗示要服從父親,否則父親的下場會很難堪。勃拉班修真不愧是懂得政治哲學的國家元老,他的話雖然簡短,但是卻用不可反駁的方式讓人信服他的判斷,并且向女兒傳達了他的命令。但是苔絲德蒙娜并不懂得父親文飾話語背后豐富意思,她也不懂自己與奧賽羅的愛情對父親政治前途的影響,她決意表明自己對奧賽羅的愛情[1,p295],這顯然把父親推向了不堪的處境。勃拉班修為了保護女兒和自己聲譽在無意識和有意識中編織的文飾之詞,在此全部失效了。苔絲德蒙娜的話會確證人們對她的懷疑:她是大逆不道。而作為一個大逆不道女兒的父親也會成為人們的笑柄。勃拉班修一定痛苦極了。
威尼斯的公爵對他的勸慰沒有打動勃拉班修,他回應道:“讓敵人奪去我們的海島,我們同樣可以付之一笑。那感激法官仁慈的囚犯,他可以忘卻刑罰的苦難;倘然他怨恨那判決太重;他就要忍受加倍的慘痛。種種譬解雖能給人慰藉,它們也會格外添人悲戚;可是空言畢竟無補實際,好聽的話兒曾送進心底?”[1,p296]安心忍耐的人生哲學在勃拉班修的個體痛苦面前被擊得粉碎。勃拉班修在文飾之中隱藏的內(nèi)心痛苦終于在這里有所表露無遺(也是唯一一次)。
勃拉班修對女兒徹底絕望了,他說:“我寧愿撫養(yǎng)一個義子,也不愿自己生男育女……”勃拉班修對奧賽羅說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他退場前所說的最后一句,特別值得分析。這可以看作是他的詛咒?!傲粜目粗?,摩爾人,不要視而不見;她已經(jīng)愚弄了她的父親,她也會把你欺騙。”[1,p298]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勃拉班修在極度氣憤之下的一句狠話,這其中暗含著勃拉班修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與話語。
勃拉班修的這句話是對奧賽羅說的,但也是給女兒聽的。這其中含有他對女兒的失望。唯一的女兒竟然背著父親和一個男人相愛,自己竟然毫不知情,女兒對他的不信任與欺騙讓他感到傷心。這其中有對女兒的恨,在人生重要時刻女兒沒有服從自己,更沒有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讓他感到痛心。這其中還有對女兒未來的擔憂:女兒和一個摩爾人在一起會受到怎樣的社會輿論的責難,她會幸福嗎?這句話又是那么絕情,凸顯了父女之間那種彼此不理解的膈膜。
勃拉班修在這句話中著重強調(diào)了奧賽羅的摩爾人身份(直呼奧賽羅為摩爾人),再次表明自己對摩爾人的輕蔑,并大有深意的是,他暗示奧賽羅并不能在苔絲德蒙娜那里獲得幸福。這句話聽起來是那么具有說服力:連父親都可以欺騙,那丈夫又有什么不可以欺騙的呢?這顯然為奧賽羅后來對苔絲德蒙娜的不信任造成了一種非常不良的心理暗示,也為悲劇埋下了伏筆。父親的這句話對苔絲德蒙娜的幸福非常不利。激起女婿對女兒的不信任怎么會是一個熱愛女兒的父親的行為呢?但莎士比亞就是在這樣一句往往被人們忽略的一句話中,揭示了人性的殘酷。
勃拉班修說完這句詛咒后就退場了。他在之后的二、三、四場中再沒有出現(xiàn)過,直到第五幕第二場中被提及??吹奖粖W賽羅殺妻的苔絲狄蒙娜的葛萊西安諾(勃拉班修之弟)悲嘆道:“可憐的苔絲狄蒙娜!幸虧你父親已經(jīng)死了;你的婚事是他致死的原因,悲傷摧折了他的衰老的生命。”[1,p396-397]勃拉班修死了,他的死因被葛萊西安諾為代表的許多認為是由于苔絲狄蒙娜的婚事導致的。這個原因看似合情合理,但稍加反思就可以發(fā)現(xiàn),作為父親的勃拉班修是完全可以不贊同女兒的婚事的!他開始時不是要逮捕奧賽羅,要判奧賽羅的罪嗎?為什么最后又要把女兒嫁給她呢?文藝復興時期的婦女并沒有自由選擇婚姻的自由,“女孩就是被視為父親或是家庭的一項財產(chǎn)”[5]。也就是說,不存在勃拉班修聽從女兒決定的理由。勃拉班修允許獨女與奧賽羅結婚的原因又是什么?在第一幕第一場中,當勃拉班修從羅德利哥處得知自己的女兒苔斯德蒙娜與摩爾人私定終身時,大為火光,他帶著奧賽羅去公爵大人那里評理。但是此時,有一支土耳其艦隊在向塞浦路斯島進發(fā),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公爵決定立刻派奧賽羅出去向公敵土耳其人作戰(zhàn),不顧勃拉班修對奧賽羅的指控,默許了奧賽羅與苔絲德蒙娜的婚事。也就是說奧賽羅與苔絲德蒙娜的婚姻是與政治捆綁在一起的。從某種意義上,這是威尼斯政府討好奧賽羅的表現(xiàn)。勃拉班修作為國家元老不得不服從這個決定。他只能寄希望于女兒的服從。如上文所分析的,女兒卻堅持自己的愛情。勃拉班修在此又經(jīng)歷了一個心理起伏,從開始的寄望于公爵主持公道,到希望女兒服從自己,到最后的妥協(xié)。
“怎么!公爵在舉行會議!在這樣夜深的時候!把他帶去。我的事情也不是一件等閑小事;公爵和我的同僚們聽見了這個消息,一定會感到這種侮辱簡直就像加在他們自己身上一般。要是這樣的行為可以置之不問,奴隸和異教徒都要來主持我們的國政了?!盵1,p289]
“我也同樣需要您的指教和幫助。殿下,請您原諒,我并不是因為職責所在,也不是因為聽到了什么國家大事而從床上驚起;國家的安危不能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個人的悲哀是那么壓倒一切,把其余的憂慮一起吞沒了?!盵1,p291]
“請殿下聽她說;要是她承認她本來也有愛慕他的意思,而我卻還要歸咎于他,那就讓我不得好死吧。過來,好姑娘,你看這在座的濟濟眾人之間,誰是你所最應該服從的?”[1,p295]
“我沒有話說了。殿下,請您繼續(xù)處理國家的要務吧?!覜]有話說了,殿下?!盵1,p295](在此,勃拉班修完全壓抑了自己的痛苦,連文飾都沒有了。)
勃拉班修的社會身份是元老,具有極高的政治權力與社會威望。他遲遲不肯嫁女,也是因為女兒的婚姻與自己的政治密切相關,需要審慎選擇。苔絲德蒙娜在不經(jīng)父親同意的情況與摩爾人相愛,這在威尼斯白人基督教社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勃拉班修的聲譽與政治生涯。女兒與奧賽羅的婚事是勃拉班修所堅決反對。但是,在國家有難的特殊時期,奧賽羅與苔絲德蒙娜的婚姻又是被國家所允許。換句話說,威尼斯公爵用勃拉班修的女兒換取威尼斯國家的安全。作為元老的勃拉班修又是不得不違心同意的。這種來自文化與政治的雙重壓力才是勃拉班修的死亡原因。
勃拉班修死后,他的弟弟葛萊西安諾想到了他的痛苦:“要是他現(xiàn)在還活著,看見這種慘狀,一定會干出一些瘋狂的事情來的;他會咒天罵地,趕走了身邊的守護神,毀滅了自己的靈魂?!盵1,p396-397]這是葛萊西安諾對勃拉班修的同情,也傳達了勃拉班修生前作為國家元老未能言說的個體的痛苦與悲痛。勃拉班修知道自己必須死:只有死,才能顯示他作為白人基督徒父親對女兒婚事的決絕否定;只有死,才能顯示他作為元老對國家的無比效忠。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
弗里德里希·希爾評價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性格矛盾復雜……在這些人內(nèi)心,天堂與地獄時隱時現(xiàn),互相沖突?!勘葋喌膽騽〉谝淮紊羁探沂救说膬?nèi)心世界,像宇宙那樣廣漠,又像是個混沌的謎?!盵6]肯尼思·摩根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所具有的活力、力量和精湛的技巧是歐洲人和一部作品都無法相比的;……劇中的人物都表現(xiàn)出一種內(nèi)心的絕望及其從于無法抗拒的個人動機”[7]。勃拉班修雖然在《奧賽羅》劇中出場不多,但莎士比亞卻用他卓越的藝術才能把這一人物的困境與痛苦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勃拉班修是在別人的呼喊中被動出場的,他的收場又是被迫妥協(xié)離開。不管他的出場還是收場都是被動的。這種被動性無疑暗示著他的無奈與痛苦。勃拉班修雖是德高望重的國家元老,但無往不受制于身份與關系的束縛之中,他總是用“文飾”掩飾他自己內(nèi)心永遠無法說出痛苦。他一出場就受到突如其來的重大打擊,他死后靈魂又不得安寧。勃拉班修是《奧賽羅》中被忽略的悲劇人物,他在短暫出場與不多的話語中所體現(xiàn)的悲劇性是極為強烈并且非常深刻的。對《奧賽羅》中勃拉班修人物形象以及莎翁筆下同類權貴者形象的研究可以為理解莎士比亞戲劇與其思想開拓嶄新的闡釋空間。
[注釋]
① 截止到2010年10月15日,在《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中還查不到一篇研究《奧賽羅》中勃拉班修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