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春
制造成本通過“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科目進行核算。“生產成本”科目核算企業(yè)進行工業(yè)性生產所發(fā)生的各項生產費用,該科目設置“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兩個二級科目?!盎旧a成本”二級科目核算企業(yè)為完成主要生產目的而進行的產品生產發(fā)生的費用,用于計算基本生產的產品成本;“輔助生產成本”二級科目核算企業(yè)為基本生產及其他服務而進行的產品生產和勞務供應發(fā)生的費用,用于計算輔助生產產品和勞務成本。
審查制造成本,應通過“生產成本”、“制造費用”明細賬歸集的內容、分配的方法,獲取經濟業(yè)務中的原始記錄、單據、記賬憑證,采用核對法、審閱法、復算法進行審查。審查要點如下:
1.審查費用發(fā)生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有無虛假成本,有無非生產性費用和擴大成本列支范圍等擠占成本的現(xiàn)象;
2.跨期攤銷費用。是否按權責發(fā)生制原則記入當期成本,有無人為調節(jié)利潤的情況;
3.費用歸集和分配的方式是否正確。有無未按規(guī)定將制造費用在不同產品之間分配的情況;
4.在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是否準確。有無任意改變方法少記或多記產成品成本及利用保留在產品成本,人為多計算或少計算產品成本,從而調節(jié)利潤的情況;
5.會計處理是否恰當,有無影響當期成本情況。
由于工業(yè)企業(yè)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復雜,會計核算工作量大,因此,注冊稅務師在進行納稅審查時,應當借助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的效用,通過了解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及對遵守性的測試,分析找出企業(yè)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選擇、有目的、有重點地審查,這樣既能降低審查工作量,又能確保審查質量。
1.可靠的內部憑證制度。企業(yè)有完善的內部控制憑證,以種類全、內容完整、連續(xù)編號的一些處理經濟業(yè)務的憑證,作為會計處理依據。
2.完善的簿記制度。在可靠的憑證制度基礎上,建立完整的賬簿和報表制度,確保會計記錄的嚴密性。
3.嚴格核對制度。包括憑證之間的核對,憑證和賬簿之間的核對,賬簿和報表之間的核對等。企業(yè)建立嚴格的核對制度,有利于及時改正會計記錄中錯誤,做到證、賬、表三相符。
4.合理的會計政策和會計程序。企業(yè)在遵守國家制定的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還從本單位會計工作實際出發(fā),建立自己的合理會計政策和會計程序,以書面文字形式,作為會計處理方法的依據。
5.定期資產盤點制度。對上述內部控制制度會計體系可靠程度進行遵守性的調查:第一、采用詢問法。詢問企業(yè)是否具有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梢圆扇柧淼男问皆O計調查表格,將你想要詢問的項目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第二、采用抽查法。驗證內部控制是否一直在運行,是否取得了預期效果,在多大程度上確保核算的正確性。我們可以對上述的詢問內容,選擇對成本影響最大的項目,抽取樣本—原始單據、憑證進行查看,并對企業(yè)回答進行核對,判斷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獲取成本計算單、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材料發(fā)出匯總表、材料明細賬中各直接材料的單位成本等資料。
(1)審查成本計算單中直接材料與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中相關的直接材料是否相符,分配的標準是否合理。審查時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非生產耗用材料記入產品成本。如果成本計算單直接材料金額大于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的分配金額,應進一步查明原因,審查材料使用對象有無將非產品耗用材料記入產品成本。但企業(yè)會計人員如果有意識地擠占產品成本,在耗用材料進行分配時,就會將非生產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產品成本,使得成本計算單和材料分配匯總表金額相等。核對材料分配表若不能暴露問題,可采取通過非生產性項目的審查,即采用“反查法”的方法進行審查,查明問題后,按照誰耗用誰負擔的原則,進行納稅調整。賬務處理:
借:在建工程
應付福利費
貸:本年利潤(或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第二、混淆不同產品成本。通過材料分配率混淆不同產品的成本,相應降低本期暢銷產品成本,以調節(jié)跨年度的利潤。審查那些不能確指產品耗用的共同混合使用原材料,分配時應科學地選擇分配標志、計算方法及會計記錄。正確方法:在消耗定額比例法下,通常采用按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或材料定額成本的比例分配。
分配率=材料實際總消耗量(或實際成本)÷各種產品材料定額消耗量(或定額成本)之和
某種產品應分配=該種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或定額成本)×分配率
也可以采用其他分配方法。如:產品產量或重量比例分配法。
(2)抽取材料發(fā)出匯總表,選主要材料品種,統(tǒng)計直接材料的發(fā)出數(shù)量,將其與實際單位成本相乘,計算金額數(shù),并與材料成本分配匯總表中該種材料成本比較,看其是否相等。審查注意下列問題:第一、企業(yè)是否采取提高成材料單位成本,多計產品成本。第二、審查領料單授批準及領料人是否簽字,防止虛假領料多計成本。第三,材料單位成本計價方法是否恰當,有無變更、人為調節(jié)成本或利潤。如果企業(yè)年度內改變計價方法,應按原計價方法計算發(fā)出材料結轉成本,其差額調整材料成本或當期利潤。
抽查某種產品的生產通知單產量統(tǒng)計記錄及其直接材料單位消耗定額,根據材料明細賬中各該項直接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直接材料總消耗量和總成本,與有關成本計算單中耗用直接材料成本核對,看其是否相等。并注意兩個問題:第一、生產通知單是否經過授權批準,防止虛假業(yè)務產量增加材料耗用;第二、單位消耗定額和材料成本計價是否恰當,有無變更、人為改變方法而影響成本。
抽取生產通知單或產量統(tǒng)計記錄,直接材料單位標準用量,直接材料標準單價及發(fā)出材料匯總表。根據產量、標準用量及標準單價計算出標準成本,與成本計算單價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對是否相符,有無利用直接材料成本差異計算以及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前后期是否一致。除此之外,還應審查廢料及多料的返庫是否及時,是否辦理“假退庫”手續(xù)。通過查看“生產成本”賬紅字沖減成本金額,判斷其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