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慶
(大連海事大學 航海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所謂"海禁",又稱"禁海",最早開始于元代,當時主要是禁止海上的一切活動,但只是臨時性政策,遂禁遂開,禁海政策不具有連續(xù)性.到明朝禁海政策被繼承和強化,其主要目的是禁止民間海外貿易,而官方貿易也受到嚴格限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禁海政策體系,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1.明初洪武永樂年間的倭患
倭寇在元末已經出現(xiàn).時值日本處于南北朝(1336-1392年)時期,南北雙方互相攻伐,大批破產的武士、潰兵、敗將流亡海上,劫掠商船,當時得到國內部分封建主的支持,氣焰比較囂張,加上元朝兩次伐日的失敗,也使他們小覷明廷,逐漸倭患延至中國沿海.
查閱《明實錄》,從洪武元年(1368年)起朱元璋在位的31年期間,幾乎每年都有倭寇的記載,所以可以認為,元末明初倭寇活動實際上是相當多的.明代的倭患有兩個階段比較厲害:第一階段是從明朝建立到永樂十七年(1419年);第二個階段是嘉靖年間,嘉靖年間的倭患和明初的不同,把它作為單獨的因素后面考慮.
1419年倭寇遭受重大打擊,同時發(fā)生在當年的六月,是中朝兩國合力的結果(1392年,高麗將軍李成桂推翻高麗王國,建立朝鮮王國).明朝取得了"望海堝大捷",朝鮮則攻擊倭寇盤踞的對馬島,朝鮮稱此戰(zhàn)事為"己亥東征"."望海堝大捷"和"己亥東征"之后,倭寇受到嚴重打擊,大部分被殲滅,永樂以后的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年間,倭寇侵擾大減.百余年間,小股倭寇雖不時有聞,但未見大批倭寇來犯.
2.防張士誠、方國珍余黨勢力
朱元璋在消滅諸路義軍建立了明王朝后,張士誠和方國珍的余部逃亡海島,一方面繼續(xù)與朱元璋為敵,不肯降明,另一方面勾結倭寇,搶掠沿海,擾亂邊境.《玄覽堂叢書》續(xù)集第十五冊(日本志)記載: "及張士誠、方國珍分據(jù)東南海上,而遺孽竄島中,兩浙、淮陽驛騷矣."
張、方余部仍有相當大的勢力,并時刻準備卷土重來.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吳元年(1367年)四月,上海人錢鶴皋"遂結張士誠故元帥府副使韓復春、施仁濟,聚眾至三萬人,攻府治,剽掠財物".朱元璋極為震恐,立即派徐達親往鎮(zhèn)壓.洪武六年,張汝厚、林福等在海上自稱元帥,聚眾反明,反被占城(今越南南半部)軍攻破,"汝厚溺死,獲其舟十二艘,蘇木七萬斤".這支反明勢力在"環(huán)海千里"的廣闊海域上,"交舶萬艘,常候風潮,毒機矢以待"(章潢:《圖書編》卷35),神出鬼沒,巧與明軍周旋,一度給新建立的朱明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脅.
張、方余部還與倭寇勾結."張士誠、方國珍余黨導倭寇出沒海上,焚民居,掠貨財,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qū)無歲不被其害."(《明史紀事本末》第55卷)當時人鄭茂在《靖海紀略》附《全城志》中就說:"國初,既降張士誠,滅方國珍,其余燼亡入海者,每誘島倭入掠","高皇特遣重臣視要地,筑城嚴防戍".
朱元璋為防張士誠、方國珍等余黨,逐漸實行海禁.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明太祖實錄》卷49).洪武七年(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個市舶司,只允許周邊國家到中國進行朝貢貿易.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139).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再次發(fā)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洪武三十年(1397年),再次發(fā)布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
1.戰(zhàn)爭導致商品經濟不發(fā)達
元末的各地大起義以及后來的軍閥割據(jù)戰(zhàn)爭,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武裝割據(jù),爭奪天下,各方勢力都謀求擴充自己的實力.為此不斷征兵籌餉,常加賦橫斂民財,甚至公開搶掠,城鄉(xiāng)各地人民大量傷亡,土地荒蕪,禾稼盡廢,經濟蕭條,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素以財賦重地和工商業(yè)發(fā)達著稱的江南蘇、松、嘉、湖地區(qū),經過連年征戰(zhàn),到了元末明初,連最有名氣的蘇州城都變得冷冷清清.自然經濟的凋敝必然導致商品經濟不發(fā)達,這是明初航海貿易衰落的客觀原因.
2.采取重農抑商政策
為了盡快恢復社會生產,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釋放奴婢、獎勵墾荒、實行屯田等積極措施.但是這些措施主要是恢復自然經濟,同時采取了"重本抑末"的措施,即重視農業(yè),壓制工商業(yè).朱元璋甚至規(guī)定,不許商人穿綢紗,而普通農家則可穿用."農家許著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著絹布." (《紀錄匯編》本卷一百八十八)綢紗是一種高級綢料,絹布則是粗厚的絲織品.明初的賤商政策由此可見一斑.
像鹽茶等獲利較高的商品都由國家專營,國家以嚴刑峻法禁止私人販運.據(jù)《明史.食貨志》載: "鬻鹽有定所,刊諸銅版,販私鹽者罪至死."茶法亦同樣嚴厲.朱元璋的女婿歐陽倫就因販私茶竟被處死,一般商人自然就更不敢染指了.
《大誥續(xù)編》明文規(guī)定,一般人外出經商,"其業(yè)鄰里務必周知".商人外出,需有引為證,在城市住宿,需嚴加盤驗,"舍客之際,辨人生理,驗人引目……恐托業(yè)為名,暗有他為".不僅要驗人,還要驗貨,"雖然業(yè)與引合,又識重輕、巨微、貴賤,倘有輕重不倫,所貴微細,必假此而他故也".商人的販運活動都處在官府的嚴密控制之下,不僅商稅很重,而且還要受種種額外的勒索.像茶這樣的傳統(tǒng)出口商品在國內尚不準私自貿易,更談不上海外貿易了.
3."厚往薄來"的政策
明廷的"厚往薄來"給明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來明朝"朝貢"的貢使,所受的賞賜之物比他們所貢納的要多出許多.在這種所謂"朝貢貿易"中,周圍各國受惠很大,所以來"貢"十分踴躍,致使明王朝不勝其浩繁.
鄭和下西洋,每到一國一地,大量無償?shù)刭浰椭袊奈锂a與財富,而對外國產品則是高價收購;引進的產品大多是僅供皇室貴族享用的珍禽異獸和奇珍異寶,在經濟上幾乎沒有利益可言,僅前三次下西洋活動就花費國帑600萬兩.而與此正好相反的是,西方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期間所進行的航海,基本上是私人進行的,國家只是給予一些資助.其目的除掠奪土地和殖民外,主要是要獲得黃金和財富.例如達.伽馬,他遠航東方后,帶回葡萄牙的物品的價值是其航行費用的60倍.麥哲倫繞地球一周,歷時三年,他的余部帶回西班牙的物品的價值也是他航行費用的兩倍.自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后,金銀就像潮水般地流入了歐洲,從而大大加快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海上貿易能迅速致富,致使這種航海歷時數(shù)百年而不衰.對比之下,明代的鄭和航海花費巨大.所以經濟因素上的這些特點也是明代實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這里的"貢"是指朝貢貿易.即中國周邊國家派貢使向中國皇帝"朝貢",中國皇帝對他們"回賜",另外還有一些附帶私物在中國交易,這種物品交易形式在歷史上就被稱做"朝貢貿易".這種朝貢貿易形式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幾乎歷代中央王朝和周邊國家都存在這種貿易形式,明朝時期把朝貢貿易作為禁海政策的一部分.
明王朝與周邊各國的關系是一種宗藩關系.周邊各國都要向明王朝"稱藩納貢",受中國冊封,并由中國皇帝賜予印璽、大統(tǒng)歷等.他們向中國"朝貢",中國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賞賜之物比他們所貢納的要多出許多.這樣前來朝貢的人越來越多,明政府便一再對來"貢"的時間、船只、人數(shù)嚴加控制.但各國卻不愿遵守,經常提前來"貢",人員和船只逾數(shù).明王朝為了維護宗主國的尊嚴,顯示中國的富有和寬宏,不惜在經濟上做些犧牲.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命禮部頒發(fā)勘合文冊,賜給暹羅、占城、真臘諸國,規(guī)定凡至中國使者,必驗勘合相同,否則以假冒逮之.據(jù)《明會典》記載,當時獲得勘合的有暹羅、日本、占城、爪哇、滿刺加、真臘、蘇祿國東王、西王、峒王、柯支、勃泥、錫蘭山、古里、蘇門答臘、古麻刺等15國.此后每逢朝廷改元時,即將新勘合和底簿送到諸國,把未用完的舊勘合和底簿收回.這種貿易方式又叫做"勘合貿易".
由于明朝對日本的朝貢貿易限制比較嚴,不僅船數(shù)少,而且貢期長,遠遠滿足不了日本方面的要求,所以各大名、寺社經常為取得勘合,派船入明朝貢而進行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到后來終于發(fā)展成在寧波的拼殺事件---"爭貢之役".
據(jù)日本史籍記載,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入明朝貢使者桂悟一行返國時,明朝曾頒發(fā)給正德新勘合,交他們帶回日本,但這批新勘合并沒有送到京都足利幕府(足利幕府即室町幕府,是由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將軍后所建立的政權.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在1378年統(tǒng)一南北朝后,在京都的室町建立了一座豪宅,稱"花之御所",并在此執(zhí)行政務.傳至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時,因繼承權問題爆發(fā)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日本開始進入戰(zhàn)國時代.)手里,而是在半途被九州島的大內氏奪去.大內義興在取得這批新勘合后,即準備獨占對明貿易,于是派出入明朝貢船3艘,由宗設謙道率領,攜帶第一、二、三號正德勘合到中國,一行于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二十七日抵達寧波.
此事當然引起其他封建領主和寺社等的不滿,其中盤踞坍港的細川氏,也向足利幕府提出要求分享對明貿易的權利.細川氏在當時不僅擁有強大實力,而且其領地緊鄰京都朝廷和幕府所在地,所以幕府不敢拒絕.但正德新勘合又沒有送到京都,幕府只好以過期作廢的弘治勘合交給細川氏.細川氏于是派出一艘朝貢船,以瑞佐鸞岡為正使,宋素卿(寧波人,居日本)為副使,大概比宗設一行遲十天左右抵達寧波.按明朝慣例:"凡番貢至者,閱貨宴集,并以先后為序."(陳錫仁《皇明世法錄》卷75)但是宋素卿熟悉中國的情況,賄賂寧波市舶太監(jiān)賴恩,賴恩則違例先盤閱瑞佐貢船的貨物,設宴時又讓瑞佐坐在宗設之上.宗設于是怒殺瑞佐,焚其船只,追宋素卿至紹興城下,沿途劫掠而去,寧波衛(wèi)指揮袁、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戰(zhàn)死,浙中大震,史稱"爭貢之役".
爭貢之役導致最大的一個后果就是明政府加強了海禁,裁撤了福建和浙江的市舶司.據(jù)《明史.職官志四》記載:"給事中夏言奏,倭禍起于市舶,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惟存廣東市舶司."而對日本朝貢貿易的嚴格限制又導致嘉靖年間倭寇的再度猖獗.
嘉靖年間,倭寇又死灰復燃,并且在嘉靖末期的十數(shù)年間,在東南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愈演愈烈,其猖獗程度前所未有.嘉靖倭寇猖獗的原因較為復雜.
1.海禁趨嚴,海商集團形成
前面講過,明正德以前,貢使帶來的貨物是免稅的.正德三年(1508年),廣東右布政使吳廷舉主張仿照宋朝舊例,實行十分抽二.正德四年改為十分抽三,十二年又改為十分抽二.也就是說,市舶司的征稅辦法這時得到了明政府的正式核準,一律征收20%實物稅.從明代海外貿易政策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件極有意義的大事.它標志著明王朝在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之后,才在海外貿易中有了真正的稅收.同時,它也標志著明代的朝貢貿易體制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這種政策的變化必然導致朝貢貿易的進一步衰落,私人海外貿易的進一步活躍,逐漸形成了一大批專門從事海外貿易的海商集團.
"爭貢之役"后,嘉靖連續(xù)發(fā)布海禁令,標志著自正德年間松弛的海禁又開始嚴厲起來.嘉靖三年四月、四年八月、八年十二月分別發(fā)布命令強調禁海.最嚴厲的是嘉靖十二年九月,明世宗頒發(fā)了一道禁令:兵部其亟檄浙、福、兩廣各官,督兵防剿,一切違禁大船,盡數(shù)毀之.自后沿海軍民,私與賊市,其鄰舍不舉者連坐.這充分表明,正德年間所出現(xiàn)的海禁松弛、私人海外貿易發(fā)展較快的狀況發(fā)生了逆轉.當然,這種逆轉不符合客觀形勢發(fā)展的要求,它必然要遭到海商們或明或暗的激烈反對.
2.葡萄牙人北上騷擾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塞克拉率領葡萄牙海盜商船直接侵占"屯門海澳".此后三年間,葡萄牙人冒充滿剌加貢使多次到中國貿易.正德十二年(1517年)六月十七日,葡萄牙派使者皮萊茲(ThoméPires)率戰(zhàn)艦兩艘由滿刺加啟程,八月十五日抵達廣州府東莞縣的屯門島.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嘉靖即位.八月,將屯門的葡人驅逐.自此以后,不僅在廣州的中葡貿易被禁止,而且其他朝貢國因葡人的緣故,也一概被禁止來廣州通貢.于是又發(fā)生了嘉靖二年(1523年)的"西草灣之戰(zhàn)",葡萄牙戰(zhàn)敗.葡萄牙人于是舍棄廣東,北上福建、浙江一帶沿海,以求新的發(fā)展.當時廣東海禁嚴厲,而閩、浙較為松弛,這為葡人在閩、浙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葡萄牙人主要活動在福建漳州的浯嶼(今金門島)和浙江寧波的雙嶼(今六橫山下的佛能島和比克島,在舟山南約百里處).尤其是雙嶼島,嘉靖十九年(1540年)許棟兄弟占領后,由于他們以前在馬六甲貿易,于是大規(guī)模引誘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在這里建屋筑堡,設官分職,已把這里經營為與中國海商進行走私貿易的據(jù)點,每年的貿易額達到300萬兩.葡人初到閩、浙時,尚不敢過于橫行無忌,時間一久,不法行為也就越來越多.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葡萄牙人和一些中國海商在閩、浙沿海到處騷擾,海道副使張一厚統(tǒng)兵前往剿捕,反遭敗績.這引起了明廷的重視.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明廷命朱紈為浙江巡撫,兼提督閩、浙兩省軍務,嚴行海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四月,朱紈經過精心準備,命都指揮盧鏜等人向雙嶼發(fā)起了強大攻勢,攻破了這個被葡人經營多年的巢穴.后又通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的"走馬溪之戰(zhàn)",將葡萄牙人趕出了福建沿海,自此,葡萄牙人多年沒在閩浙一帶活動.
3.日本內亂
自15世紀末期至16世紀末期的百余年間,在日本歷史上稱為戰(zhàn)國時代,各藩侯間長期征戰(zhàn)不休.于是,一些失意的武士、商人和一些破產的農民轉為???不時來中國沿海搶劫.他們和中國海商相勾結,這類搶劫活動所帶來的危害就更為嚴重.再者,由于日本政局混亂,新舊勘合未及時更換,中日之間以勘合為憑據(jù)的朝貢貿易的中斷,也就意味著中日之間官方聯(lián)系的中斷.而日本又迫切需要中國物品,就只好依靠走私貿易來獲得,或通過海盜式的搶劫來獲得.在這種情況下,販賣中國物品更可以獲得高額利潤,這也刺激了走私和搶劫活動的猖獗.因此,這也就成了嘉靖倭患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中國海商集團的壯大
正德年間海禁的松弛,產生了一批專門從事海上貿易的沿海商人.嘉靖復行嚴厲海禁,導致正常貿易地下化,轉為走私貿易,當時海上走私一般可以獲得10倍以上的利潤.在這種高額利潤的引誘下,大批無以為生的貧民便紛紛投入到海外走私貿易的行列中來,使海商集團越結越大.當時海商以閩、廣人為最多.據(jù)今人陳懋恒在《明代倭寇考略》一書中所列,嘉靖年間共有海商頭目130人,其中福建籍者83人,占64%,其次就是以廣東潮州人為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直.王直(《明史》、《明書》作汪直),號五峰,徽州歙縣人.少不得志,任俠好義,在同伴中威信甚高.嘉靖十九年靠海商起家,當時東南海上以許棟和陳思盼兩支為最強,分據(jù)雙嶼港和橫港.嘉靖二十四年,王直率眾投為許棟的部下.嘉靖二十七年四月,都指揮盧鏜攻破雙嶼港,許棟逃去,余眾遂推王直為首領.王直退到日本五島(今屬長崎縣),以此為根據(jù)地.嘉靖三十一年,王直并吞了廣東海商頭目陳思盼,從而成為東南沿海一帶海商的公認領袖.當時"海上之寇,非受(王)直節(jié)制者,不得存".受部下?lián)泶?王直便于這年稱王建制.他先稱"靖海王",后稱徽王,并建置官屬,擁兵十余萬.
5.吏治腐敗,軍備廢弛
嘉靖皇帝本人崇信道教,為了使自己深居皇宮專心于成仙修道,讓嚴嵩主持朝政,在他在位的45年間,竟然有27年不上朝理事,由嚴嵩擅權達17年之久.嚴嵩立朋黨,除異己,造成財政拮據(jù),兵備廢弛,海防空虛,東南沿海一些重鎮(zhèn)守衛(wèi)士兵僅有原額的三分之一,戰(zhàn)船十存一、二,基本喪失了戰(zhàn)斗力.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間,一支所謂"倭寇"進入浙江海鹽,"我?guī)煷鬂?覆千余人.由是賊勢益振……次日,嘉興兵與賊戰(zhàn),止獲四賊,而喪師三千,歿官十二員.賊得勝,復返拓林"(朱九德:《倭變事略》).這種事例不勝枚舉.還有就是客兵對當?shù)匕傩盏牡満?因當?shù)毓佘娫?抗倭"中腐敗無能,所以明政府從全國各地抽調精銳官軍前往助戰(zhàn),從外地調至東南沿海的官軍稱為"客兵",來自四面八方, "合各地主客兵共二十萬"(朱九德:《倭變事略》).這些客兵漫無紀律,都有做客思想,只知道索要軍餉,打起仗來毫無戰(zhàn)斗力,遇敵就跑,但搶劫百姓卻是明火執(zhí)仗.他們"所過之地,雞犬為虛;所止之處,門戶為碎".從廣西調來的所謂"狼兵"真的像狼一樣危害百姓,"其貪如狼……所過殘擾,村市為空".這些如狼似虎的客兵"摟婦女,貪貨財,而肆其搶掠" (《籌海圖編》卷11).后來明政府任用了戚繼光、俞大猷等一批能吏痛加整治,才逐漸恢復了明軍的戰(zhàn)斗力.
總的來說,嘉靖時期的倭患,根本的矛盾是海禁和反海禁的斗爭.從倭寇的主體可以看出,實際上大多數(shù)是沿海居民,而頭目也基本上是沿海富豪.正如當時負責海禁的趙文華所說的:"海上居民,近來海禁太嚴,漁樵不通,生理日蹙,轉而為盜."(趙文華:《嘉靖平倭.役記略》卷5)"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恒滿載而去……于是海濱人人為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謝杰:《虔臺倭纂》上卷《倭原》二)當時朝臣已經在抗倭的斗爭中認識到倭患的根本原因在于海禁政策,但是,嘉靖皇帝終其一生,一直頑固地堅持海禁,直到他死后,隆慶元年福建巡撫上書要求開禁,并得到同意.
綜觀明代的禁海政策,初期確實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打擊盤踞在東南沿海島嶼的方國珍、張士誠殘余勢力的騷擾,穩(wěn)定東南沿海的社會秩序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并且實行海禁政策也是一個主權國家應有的權利,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政策違背了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自15世紀末西方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始,世界性的海上貿易已經是時代的潮流,而明政府卻終止了自宋元以來中國和東南亞諸國民間貿易的傳統(tǒng),將自己隔絕于世界之外.這種做法實際上拒絕了對外來文明的接納,把明帝國緊緊鎖在封閉的大陸體系中.從明時代起我國開始落后于西方世界,這與明朝實行的禁海政策有著密切聯(lián)系.
[1]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明史[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4.
[2]崔瑞德,牟復禮.劍橋中國明代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安 京.劉江與望海堝大捷[J].國防,1998(1):38.
[4]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5]中國兵書集成.籌海圖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0.
[6]鄭廣南.中國海盜史[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8.
[7]洪富忠.元朝海禁初探[J].固原師專學報,2004(1):10-14.
[8]井上清.日本歷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
[9]田中健夫.倭寇海上歷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7.
[10]王輯五.中國日本交通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