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重慶 永川 402160)
我國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運動中有著相對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職能.一方面,作為一級政府,它是國家行政序列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作為所有者,它擁有所轄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等權利,扮演著全民健身運動的“管理人”和“監(jiān)護人”的角色.這樣一種雙重身份使得地方政府既是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的執(zhí)行者,又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管轄區(qū)域,可以干涉單位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體育健身活動.
因此,地方政府在我國全民健身運動中至少可以發(fā)揮3種不同的體育職能:一是執(zhí)行國家宏觀調控體育政策的職能;二是監(jiān)督、管理和調控地方全民健身運動運行的職能;三是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發(fā)展和具體落實的職能.前兩種職能是建立在國家上層建筑基礎上的一般意義上的政府職能,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第三種職能是建立在所有權關系上的一般“管理人”或“監(jiān)護人”職能,是與政府職能截然不同的“民事”職能.
然而,在具體工作中,地方政府容易將自身的雙重身份以及3種職能混為一談,進而表現出不規(guī)范的體育行為,導致全民健身運動中地方政府的行為偏離.具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強化所有人身份,淡化執(zhí)行職能.作為中央政府序列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地方政府本來應該無條件執(zhí)行國家體育健身政策,但地方政府往往強化所有人身份,淡化執(zhí)行職能,易從自身所處的局部利益出發(fā),借口地方體育健身的特殊性,在政策導向和利益趨向上重視抓經濟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忽視社會各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全民健身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最終對全民健身計劃采取消極應付的態(tài)度.
二是突出執(zhí)行職能,管理和監(jiān)護職能錯位.在推行全民健身運動中,地方政府過于突出執(zhí)行職能,則會導致管理和監(jiān)護職能錯位,不從地方實際情況出發(fā),不作統(tǒng)籌規(guī)劃與合理安排,易于陷入強制執(zhí)行或大包大攬兩個極端.這樣的后果不外乎兩種:或者在強調執(zhí)行中央政策的口號下,“轟轟烈烈”大做表面文章,讓原本應該惠民的健身運動成為老百姓唾棄的形式主義“運動”;或者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地方政府把本該由社會辦的事情大包大攬起來,忽略社會組織和個人行為的作用,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從而將政府領導和推動地方全民健身的行為演變成政府直接組織全民健身活動的行為.
三是強化所有人身份,弱化管理人身份和管理、監(jiān)管職能.地方政府如果過于強化所有人身份,就會弱化管理人身份和管理、監(jiān)管職能,忘記承擔積極領導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發(fā)展的責任,就會把本該由政府承擔的社會職能全部壓在社會組織上,而不考慮其是否應該承擔以及能否承受這些壓力.這樣的結果仍然是全民健身運動徒有形式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和健康的發(fā)展.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這就為地方政府執(zhí)行國家的政策和滿足民眾健身需要兩方面準備了基礎.
如前所述,地方政府是國家行政序列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國家政治上層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定的權威.因此,在全民健身運動所涉及的政府、社會組織和國民個人這幾個行為主體中,政府行為顯然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我國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是國家從全局出發(fā)制定的全國社會經濟總體戰(zhàn)略和總體規(guī)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動員和組織國民積極投入各種形式的體育健身活動,增強體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我們知道,國民素質是一種最基本的人力資源,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求地方政府在國家的統(tǒng)籌安排下,通過自己的行為將全民健身計劃落到實處,落實到每個國民的健身行為之中,以實現國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計劃的目標和任務.
從國民個人的角度來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不僅是國民個人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生存質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我國國民對國家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有較高的認同感.從調查結果看,有52.1%的人認為體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必要手段之一,有73.0%的人認為體育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對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的調查表明,60.4%的人為增進健康,34.2%的人為興趣愛好,23.3%的人為調劑生活,10.8%的人為增強體力,8.6%的人為美化體型[1].但是,由于受社會經濟與文化不發(fā)達、生活水平不高的制約,人們對政府又有較大的依賴和期望.因此,在中國人的“全能政府”情結中,國民認為政府可以也應該包辦民眾的一切.全民健身運動這種利國利民的事情,也理所當然應由政府來辦,也只有政府才能辦好.
地方政府既是國家的地方政府機構,同時又是它所管轄區(qū)域內的利益主體.它在兼容國家的全局利益下,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地方政府的這種利益主體地位驅動著它不得不從國家的意圖和民眾的需要,從本地區(qū)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與全民健身運動的關系考慮自己的行為.地方政府有各種手段可以運用,能夠通過各種方式,采取各種措施,發(fā)揮地方政府的能動性,合理組織
在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過程中,盡管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行為上具有一致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在具體行為上必然會形成一體化和一致性.因為中央政府只著眼于全局這個“面”,地方政府則需要兼顧這個“面”與地方這個“點”,并更注重地方的實際利益.所以,地方政府必須在規(guī)范體育行為的基礎上,從提升意識、完善制度、協(xié)調關系、加大投入等方面糾偏,方能在領導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中有所作為.
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過程中,地方政府對全民健身運動的認識程度,決定了該地區(qū)全民健身運動發(fā)展的水平.從現階段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發(fā)展實際來看,凡是地方政府對全民健身運動認識較高的地區(qū),全民健身運動就開展得比較好.如廣東省、上海市、深圳市等;相反,凡是地方政府對全民健身運動認識不夠的地區(qū),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會遇到各種障礙.因此,提高思想認識是地方政府領導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先導.
提高地方政府對全民健身運動的認識,首先要從轉變某些地方政府領導中存在的“抓經濟重要,全民健身可以不要”、“先抓經濟建設,再抓全民健身”等片面認識入手,把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提高到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和國家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加對全民健身計劃有關政策、法規(guī)的了解,使地方政府領導認識到,實施《綱要》是一項“利國利民,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民族體魄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源投資.地方政府要胸懷全局,加強領導,統(tǒng)籌規(guī)劃,把全民健身運動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重要內容,當作為民辦實事的善舉;要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使全民健身運動與社會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逐步深入推行,各省、市、自治區(qū)相繼出臺了有關全民健身的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章和地方性法規(guī),對促進全民健身的廣泛、深入開展起了積極作用.但是,就目前來說,該項工作在各地還顯得很不均衡.不少地方政府還沒有制定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規(guī)章制度,沒有出臺開展全民健身的細則與工作安排,致使《綱要》的實施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因此,各地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建立適合本地區(qū)實際的規(guī)章制度,使全民健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人管事,確保健身活動制度化、經?;?、規(guī)范化.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檢查、監(jiān)督、評估和獎罰辦法,把實施《綱要》的情況納入各級政府、單位目標考核、政績評估體系.同時,應把全民健身計劃納入地方政府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確定遠景規(guī)劃、近期安排,確定工作目標、具體任務,建立激勵機制,實施效果跟蹤評估,開展相關研究,使全民健身運動的實施在制度上得到全面的保證.
全民健身既需要政府行為,也需要社會行為,更需要個體行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推行全民健身運動,必須正確發(fā)揮地方政府的職能,充分調動社會成員的能動性.在全民健身運動中,地方政府職能的發(fā)揮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處理好各種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
3.3.1 處理好國家政策與本地實際的關系
要把國家宏觀體育政策具體化為地方政府的微觀行動,既不可不顧實際、強硬推行,又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不能不聞不問、不理不睬.
3.3.2 處理好地方政府利益與群眾利益的關系
政府不能與民爭利,不能以健身為由增加民眾負擔,應正確引導群眾健康投資和體育消費.在實施全民健身方式上,應實行政策引導、思想動員,不搞強迫命令;政府在行為主體關系上,要把民眾看作當地社會的主體,保障他們的健身權力,充當民眾的“保護人”.只有在民眾擁護的基礎上,全民健身運動才能切實得以實現,才具有真正的現實意義.
3.3.3 處理好政府行為與社會組織行為的關系
政府行為在于規(guī)范社會組織的活動,協(xié)調各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尊重它們的自主行為,扶持它們健康發(fā)展,而不是簡單攤派.
經費嚴重不足是制約地方政府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的關鍵,嚴重影響了全民健身活動的普及.然而,地方政府往往將經費投入問題視為上級政府或是整個國家的福利事業(yè).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應當規(guī)定當地政府必須有專門的經費投入,保障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與改造,為群眾參與全民健身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與設施.同時,應在此基礎上廣開資金來源,深化文化產業(yè)特別是體育產業(yè)體制改革,引導單位和個人從事體育產業(yè)開發(fā),逐步形成國家、地方政府、集體和個人共同投入的新格局,最終走上社會辦體育的康莊大道.
[1]齊效成.地方政府行為對全民健身運動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4):27-29.
[2]李宗述.全民健身由政府行為轉變?yōu)閭€人行為的運行機制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5):1-4.
[3]劉曉軍.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政府行為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5(10):26-27.
[4]連桂紅.可持續(xù)發(fā)展呼喚全民健身[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0(3):12-14.
[5]石錦,劉璐.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行與學校體育改革趨勢研究[J].內江科技,2009(6):130-131.
[6]樊盟.促進我國城鎮(zhèn)社區(qū)全民健身的健康發(fā)展[J].新西部(下半月),2009(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