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征
(池州市人大常委會,安徽 池州 247000)
屈原與九華山
錢 征
(池州市人大常委會,安徽 池州 247000)
九華山,古時稱為陵陽山、幘峰、九子山。千年古鎮(zhèn)“陵陽”,就在九華山腳下。作者認(rèn)為,楚頃襄王在位的時候,屈原流放陵陽,走的是以水路為主的流放路徑,“當(dāng)陵陽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復(fù)”,創(chuàng)作了《哀郢》、《遠(yuǎn)游》、《招魂》等詩篇,對陵陽山的道家思想的形成、貴池儺文化的發(fā)展等,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屈原;陵陽山;哀郢;九華山
皖江,是長江安徽段的俗稱,全長約400公里。皖江,溝通了長江歷史上四個著名的大澤:云夢澤、彭蠡澤、丹陽澤、震澤的中間兩個彭蠡澤、丹陽澤,其歷史意義尤為突出。自古以來,皖江沿岸的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市等,均稱地處“吳頭楚尾”。在這城市群中間,有一座名山,屹立于長江的南岸,古時候叫“陵陽山”、“幘峰”、“九子山”,自唐朝詩人李白漫游秋浦、上過九子山后,人們才叫“九華山”的。戰(zhàn)國時代就已著名的“陵陽”,就在九華山腳下;今天的九華山風(fēng)景區(qū)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一半以上屬陵陽鎮(zhèn)范圍。楚頃襄王在位的時候,屈原流放陵陽,走的是以水路為主的流放路徑,“當(dāng)陵陽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復(fù)”,創(chuàng)作了《哀郢》、《遠(yuǎn)游》、《招魂》、《離騷》、《九歌》,對陵陽山的道家思想的形成、貴池儺文化的發(fā)展等,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將屈原的流放路徑、作品與影響,即屈原與陵陽山的脈絡(luò)關(guān)系梳理出來,以求大家指教。
從春秋中期開始,楚國的勢力逐漸伸向淮河流域,滅掉了東邊的許多小國,并又開始了與吳爭奪。到吳被越滅掉以后,后來楚又滅越 (公元前334年),這樣就直到海邊,悉屬楚境??偟膩碚f,楚國境內(nèi),則以水上運輸為主,屈原流放陵陽,走的就是以水路為主的流放路徑。
在介紹屈原的流放路徑之前,讓我們先欣賞鄭袖請求子母俱遷江南、不為秦所魚肉的故事。據(jù)《史記》記載: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即楚懷王十八年,“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guān)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張儀而獻黔中地?!赝跤仓诟ト萄?。張儀乃請行?;萃踉唬骸顺跖又?fù)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且臣奉王之節(jié)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焓钩3淹踔羷t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于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瘧淹鹾蠡?,赦張儀,厚禮之如故”①。《史記》又云:“鄭袖卒言張儀于王而出之。儀出,懷王因善遇儀,儀因說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懷王悔,使人追儀,弗及”②。以上引用司馬遷所寫的文字,今天讀來,也是不難懂的,不需再譯釋。
在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鄭袖的“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這句話,尤其是要注意“江南”二字。屈原與鄭袖,應(yīng)屬同一時期人。是年,屈原約三十歲。鄭袖比屈原歲數(shù)大,也大不到哪里去。鄭袖所說的“子母俱遷江南”的動機和目的,到底是什么,我們且不論,但至少說明一點,與后來屈原放逐江南,不無研究價值;也與后來楚頃襄王復(fù)西取江南十五邑,不無研究價值。司馬遷《史記》云:周赧王三十九年(公元前276前),即楚頃襄王“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余萬,復(fù)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③。在安徽出土的春秋時期的墓葬材料中,已經(jīng)可以看到楚文化東漸與安徽土著文化融合并存的現(xiàn)象,而戰(zhàn)國時期的安徽是楚向東擴展的重要場所④。在司馬遷那段文字里,不僅提到“江南”二字,而且明指“東地”,更能說明屈原流放陵陽的路徑是客觀存在的。
屈原的流放路徑,走的是水路,這是古代部分學(xué)者認(rèn)可的。
如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在“當(dāng)陵陽之焉至兮”句下注云:“前漢丹陽郡,有陵陽仙人。陵陽子明所居也?!洞笕速x》云:反大壹而從陵陽”⑤。從文意看,洪興祖認(rèn)定這是安徽陵陽。明末清初時,注《楚辭》的人最多,其中值得稱許的學(xué)者是蔣驥,他在清康熙、雍正年間寫的《山帶閣注楚辭》,是清代學(xué)者在這方面的一部重要的著作。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并作了出版說明,“此書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兩點:第一,蔣氏以前的楚辭研究者,大抵皆拘執(zhí)于比興之說,認(rèn)為屈原的作品是‘依托五經(jīng)以立義’,故往往穿鑿附會,陷入主觀臆測的泥坑。蔣氏此書特別著重于屈原生平事跡的考訂,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來闡明作品的內(nèi)涵,頗多精辟之見。就其總的精神來說,是實事求是的。第二,再就楚辭所運用的資料言,多保存古代神話傳說,它和北方儒家的經(jīng)典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蔣氏對此頗有認(rèn)識,書中征引詳博,別擇甚精,在這方面貢獻尤多。如上所述,蔣氏之書,論其造詣,在清代楚辭研究著作中,當(dāng)與王夫之楚辭通釋、戴震屈原賦注鼎足而三。王氏多發(fā)明屈賦微旨,戴以簡明見長,而蔣氏資料則特為翔實。對我們今天楚辭研究工作來說,蔣氏之書是一部重要參考著作”⑥?!端膸烊珪偰刻嵋穼κY驥的《山帶閣注楚辭》的評價是中肯的:“以考原事跡之本末,次以楚辭地理列為五圖,以考原涉歷之后先,所注即據(jù)事跡之年月,道里之遠(yuǎn)近,以定所作之時地,雖穿鑿附會所不能無,而徵實之談終勝懸斷。余論二卷駁正注釋之得失,考證典故之同異……簡其精要,亦自瑕不掩瑜”。游國恩先生認(rèn)為:“蔣氏此書,在屈原生平事跡及作品創(chuàng)作時地的考證方面,用力最深;有許多地方考據(jù)頗為精確,值得我們參考”。姜亮夫先生在《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句下注云:鄂渚,王注地名。洪補“楚子熊渠封中子紅于鄂,鄂州武昌縣地是也。隋以鄂渚為名”,按即今武昌也。戴曰:“在今湖北武昌府江夏縣西江中黃鶴磯上三百步”。反顧者,反顧陵陽也。蓋屈子被放,自郢而東,作哀郢;沿江而至于陵陽,此篇則自陵西行,逆流而上,至于鄂渚;有如上登然,故曰乘鄂渚。此反顧,則既登鄂渚而反顧來路也⑦。在蔣驥《山帶閣注楚辭》里,有《楚辭地圖》的說明:“余所考訂楚辭地理,與屈子兩朝遷謫行蹤,即散著于諸篇,猶恐覽者之未察其詳也。次為圖如左?!笨颊貓D五幅:一是《楚辭地理總圖》,其中標(biāo)有地名:池州、陵陽山、陵陽、石埭、太平和廬江;二是《抽思思美人路圖》,懷王時斥居漢北;三是《哀郢路圖》,頃襄初年遷江南,繪南渡至陵陽、廬江、陵陽山,哀郢止處;四是 《涉江路圖》,即招魂發(fā)春南征時系頃襄九年后事,標(biāo)有涉江起處、陵陽、廬江、鄱陽等;五是《漁父懷沙路圖》,即涉江后事,標(biāo)有汩羅等。當(dāng)年的蔣驥,得頭目之疾,畢生不痊,但沒有一絲經(jīng)濟利益的念頭,仍堅持完成屈子研究之著作,其對學(xué)術(shù)如此嚴(yán)肅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前不久,我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祠見到《哀郢路徑》圖,并順道訪鄂州,更覺得蔣驥之說可信。
郢都紀(jì)南城,經(jīng)考古勘查,已發(fā)現(xiàn)有三條古河道和今水一致:一條從北垣外入城;一條從城外西南角繞至南垣外入城;二水在城中匯合后折向東流,在龍會橋處流出東垣,注入廟湖。今水,廟湖、海子湖、太泊湖、長湖連成一片,南有水通江陵縣城、沙市,連長江。屈原流放出郢都,就是走的這條水道,故他的《哀郢》有“顧龍門而不見”句。長江的中下游,戰(zhàn)國時能全線通舟楫,已為出土的《鄂君啟節(jié)·舟節(jié)》所證實:“舟節(jié)”水程,最東止于蕪湖;然蕪湖以下,江面寬闊,水流平緩,更利于通航。屈原當(dāng)年流放陵陽,就是從夏首(今沙市東)順江而下,至蕪湖后,轉(zhuǎn)經(jīng)青弋江溯江而上,再經(jīng)舒溪而至陵陽河的。
楚國是否存在對陸上車輛和水上船只的管理呢?回答是肯定的。仔細(xì)研究一下《鄂君啟節(jié)》的車節(jié)與舟節(jié),就會得出明確結(jié)論,鄂君啟經(jīng)過楚王的批準(zhǔn),擁有一支龐大的車隊和船隊,然對這支龐大的車隊和船隊,又有明確的限制和規(guī)定。如規(guī)定了行走的路線和區(qū)限:陸上限于江北,水上除漢水外,則多在江南;規(guī)定了通行的有效期,限一年;更明確規(guī)定了金(銅)、革(犀牛皮)、箭竹等戰(zhàn)略物資屬禁運之列,既防止物資流入它國,更防止資敵謀反?!爸酃?jié)”又規(guī)定,有的“征于大府,毋征于關(guān)”。于省吾指出:“蓋大府之征,以給王用;關(guān)市之征,以給國用”⑧。屈原當(dāng)時由郢都乘水路至蕪湖,再經(jīng)青弋江、舒溪至陵陽,一路上肯定少不了艱辛。
據(jù)《史記》記載: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即秦襄王二十年,“昭雎曰:‘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恥于諸侯’”②。昭雎所說的“東取地于越”,就包括陵陽山區(qū)。明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閣藏本)記載:池州府所轄貴池、青陽、銅陵、石埭、建德、東流縣,“春秋吳地,吳滅屬越;戰(zhàn)國屬楚,見春秋顯王三十五年”。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即楚威王六年,是年屈原約七歲。也就是說,屈原約七歲的時候,池州(包括陵陽、陵陽山)就屬楚地了。
“東楚”一詞,“三楚”之一,古地區(qū)名,于全楚位于東北,對西楚而言,故名??缃饣?,東至于海,約當(dāng)今江蘇除西北部以外、安徽東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區(qū)。二千多年來,東楚的民俗也是豐富多彩的。一是“楚江”。李白《望天門山》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秷D經(jīng)》:“天門山,在太平州當(dāng)涂縣西南二十里,又名峨眉山。二山夾大江對峙,東曰博望,西曰梁山”。二是“楚天”。古時,長江中下游一帶屬楚國,故用“楚天”一詞以泛指南方的天空。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建康,即今南京市,在天門山的東邊,長江的下游。辛棄疾的“楚天”,比李白的“楚江”,又向東去了很多路程。三是“楚些”(suò)?!俺睘椤墩谢辍返拇Q,亦泛指《楚辭》。陳造《蕪湖感舊》詩:“浪憑楚些招,盍寄相思字?!标愒煸婎}為《蕪湖感舊》,使我聯(lián)想到青弋江、涇縣、陵陽、陵陽山的舊俗。如涇縣方言詞代詞類:么些mei31ia11那些。│焉些ie11ia13這些。│又如青陽“再玩一天嘛”:酉華話(酉竹片)“獵一天添口歪 ”;陵陽話(陵南片)“嬉一天添口歪”;蓉城話(蓉九片)“再玩一天口歪”。四是“楚腰”。《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xì)腰,而國中多餓人?!焙蠓Q女人細(xì)腰為“楚腰”。曾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有《遣懷》詩:“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占得青樓薄倖名”。五是“端午”。明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閣藏本)記載:五月,端午競龍舟(小民乘楚俗,吊屈原馀意,劃龍舟為競渡之戲)。懸艾、飲菖蒲酒、口舀角黍、采藥物(日正午,采百草捉蠆以備藥物)。
“江南”一詞,也是一個地區(qū)名,泛指長江以南,但各時代的含義有所不同: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帶。在屈原流放陵陽的時代里,尤其是所謂楚“宣威盛世”之后,“江南”一詞所指的范圍,可能已包括了陵陽山區(qū)。
應(yīng)該說,屈原在江南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很多的,其中與“陵陽九年”相關(guān)的,有《哀郢》、《遠(yuǎn)游》、《招魂》等詩篇。
據(jù)《史記》記載:周顯王五年(公元前310年)即楚頃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fù)戰(zhàn),東北保于陳城。二十二年,秦復(fù)拔我巫、黔中郡”⑨。周赧王三十七年 (公元前278年),即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在陵陽作《哀郢》。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即頃襄王二十二年,因秦兵攻占了楚國的巫都,又設(shè)置了黔中郡,黔中即辰陽、溆浦一帶之地,所以屈原不得不復(fù)下沅水,涉洞庭,稍折而南,至長沙汨羅江,終于自沉而死。司馬遷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⑩。司馬遷單獨提到《哀郢》,可見那時還不曾有《九章》的總名。《哀郢》是屈原的作品,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
屈原流放陵陽的時間,是在楚頃襄王時,但很難確其是在哪一年。姜亮夫先生在《哀郢》“至今九年而不復(fù)”句下注云:九年不復(fù),洪補云:“卜居言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此云至今九年而不復(fù)。按楚世家屈原傳六國世表劉向新序云:秦欲吞滅諸候,屈原為楚東使于齊,以結(jié)強黨。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賂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及令尹子蘭司馬子椒,內(nèi)賂夫人鄭袖,共譖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離騷。當(dāng)懷王之十六年,張儀相楚,十八年楚囚張儀,復(fù)釋去之,是時屈原既疏,不復(fù)在位。懷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復(fù)用屈原。屈原諫懷王:何不殺張儀?懷王使人追之,不及。三十年,秦昭王欲與懷王會,屈平曰:不如無行!懷王卒行。當(dāng)頃襄王之三年,懷王卒于秦。頃襄聽讒,復(fù)放屈原。以此考之,屈平在懷王之世,被絀復(fù)用;至頃襄即位,遂放于江南耳。其云既放三年,謂被放之初;又云九年而不復(fù),蓋計此時放已九年也”。按洪說極允當(dāng)。馀詳屈原傳疏證。他家說皆不可從?。朱熹說:“此云九年不復(fù),不知的在何時也”??如果屈原的再放,是在楚頃襄王初年,那么屈原在陵陽“至今九年而不復(fù)”,則“九年”只是表示多數(shù)的意思,古書中多有此例,在文義上也是說得通的。但是,《哀郢》曾暗示白起破郢之事,如“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等,證明《哀郢》必作于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從楚頃襄王二十一年上推九年,那么是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始到陵陽的。是年,屈原已是五十五歲了。屈原大約活到了六十四歲,在陵陽的九年,是他晚年時期的九年。
屈原的《遠(yuǎn)游》,篇名是取自首句“悲時俗之迫阝厄兮,愿輕舉而遠(yuǎn)游”;內(nèi)容也切合“遠(yuǎn)游”題意。屈復(fù)等認(rèn)為,是屈原殉身的寓言,即“自沉汨羅,即是遠(yuǎn)游。遠(yuǎn)游之樂,即是自沉之樂?!绷旨殷P教授認(rèn)為,屈復(fù)等人的說法喻意合理。
關(guān)于《遠(yuǎn)游》的創(chuàng)作時間,朱熹認(rèn)為是放逐期間;林云銘,字西仲,福建閩候人,清順治戊戌進士,官徽州府通判,他說是在江南時。姜亮夫先生在《遠(yuǎn)游》“順凱風(fēng)以從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見王子而宿之兮,審壹?xì)庵偷隆本湎伦⒃疲耗铣灿衢性唬骸爸軙蛴谐膊畞沓?,傳云:南方遠(yuǎn)國,鄭玄云:巢南方之國,世一見者,桀之所奔,蓋彼國也;以其國在南,故稱南耳。傅并以南巢為地名,不能委知其處,故未明言耳。是南巢乃荒遠(yuǎn)之國,從未有知其處者?!另f昭注國語,乃始以居巢解南巢,在古人未有此說也。屈子云:至南巢而壹?xì)?,可知六國時人,尚知南巢為南方之遠(yuǎn)國,故舉以為言”。按俞說是也。壹息、猶言稍息也。王子、即上王子喬也?。我不僅贊同《遠(yuǎn)游》是屈原再放江南時寫的,而且認(rèn)為是“南巢”之作,屬“陵陽九年”之系列。商時,地屬南疆,故名南巢。《尚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敝軙r,為巢(伯)國地。春秋時,為楚屬國,當(dāng)時四至大致:東到昭關(guān)(今屬含山縣),西至廬江,南達(dá)長江,北到巢湖。巢國多次被吳國所占?!洞呵铩罚呼敯Ч辏ü?83年),“公會吳于橐皋”(今柘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滅吳,巢國還楚。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夏時期全圖》標(biāo)的“巢”地名,在今巢湖西南、長江邊上;《商時期全圖》標(biāo)的“南巢氏”地名,在今巢湖西南、長江邊上;《西周時期中心區(qū)域圖》標(biāo)的“巢”地名,在今桐城南、安慶東北的長江邊上;《春秋·楚吳越》圖標(biāo)的“巢”地名,在今桐城南、安慶東北的長江邊上;《秦·淮漢以南諸郡》圖標(biāo)的“居巢”地名,在今巢湖西南、安慶東北的長江邊上;《西漢·楊州刺史部》圖標(biāo)的“居巢”地名,在今桐城南、安慶東北的長江邊上?。
今巢湖市的“王喬洞”,亦稱“王喬仙洞”,事詳《仙跡》。王子喬,則周靈王太子晉也。屈子《遠(yuǎn)游》篇有云:“至南巢而壹息,見王子而宿之兮”,實指南巢國王喬洞,即位于今巢湖市北郊的紫微山下(現(xiàn)安徽維尼綸廠后),是江淮之間唯一的石窟藝術(shù)寶庫。明、清時,此洞被稱為“巢縣八景”之一。1956年,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另外,順便提及“昭關(guān)”。今馬鞍山市含山縣的昭關(guān),位于縣城北7.5公里處的小峴山之西,兩山對峙,峰巒逶迤不斷,地勢險要。據(jù)司馬遷《史記》載:楚平王時,伍子胥因父兄蒙讒被殺出逃,投奔吳國時,途徑此關(guān)。伍子胥過昭關(guān),一夜愁白了鬚發(fā)的故事,在巢湖早已家喻戶曉。關(guān)南正門,有“昭關(guān)”二字;關(guān)北之門,有“吳頭楚尾”四字,皆名家所書。1989年5月,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jù)《史記·屈原傳》的贊語來看,《招魂》為屈原所作,是沒有問題的?!墩谢辍肥孜灿抿}體,中間主要用四言形式。每隔一句,句尾用一“些”字,與其它各篇用“兮”字不同,大概是摹擬南方巫音。尤其是“亂”,說到“南征”、“江南”、“路貫廬江”的話,《招魂》無疑是屈原再放陵陽九年時期寫的。
屈原在“亂”里,不僅提及“汨吾南征”、“魂兮歸來哀江南”,而且實指“路貫廬江”。據(jù)《漢書》記載:“廬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xiāng),淮水出。屬揚州。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研究屈原的《招魂》,最緊要的是弄清楚,屈原所講的“路貫廬江”,是否是指今安徽蕪湖至涇縣、太平湖、陵陽的青弋江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們這些研究《楚辭》的人,考證來考證去,繞了大半天,仍然沒有弄明白。就是不如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標(biāo)的明確:青弋江,在第一冊《戰(zhàn)國·楚越》圖中,標(biāo)為“澮江”;在第二冊《西漢·楊州刺史部》圖中,標(biāo)為“廬江”,這就與《漢書》所講的“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完全吻合了。
另外,在青陽縣文博館里,存放有西晉堆塑人物魂瓶,系廟前鎮(zhèn)新發(fā)出土。此魂瓶,也稱魂魄瓶、五罐瓶、五孔瓶、五谷瓶等,是一種流行我國南方地區(qū)的隨葬物品,器型多呈平口罐、五孔罐、五聯(lián)罐(一大罐與四小罐的合成體)狀,罐身和頂蓋上有亭臺樓閣、飛禽神獸等堆塑。由于該物大量出土于漢末至宋以前的墓葬中,尤以六朝為多,所以一般認(rèn)為中古時代為魂瓶習(xí)俗流行的鼎盛期?。
關(guān)于《離騷》的寫作年代,至今尚無定論。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離騷》的寫作時間,應(yīng)在被楚懷王疏遠(yuǎn)之后;而司馬遷《報任安書》卻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則當(dāng)在楚頃襄王當(dāng)朝,即詩人再放江南時?!峨x騷》在追敘他當(dāng)年立朝與黨人異趨時說“老冉冉其將至”,則《離騷》之作顯然在將老之后,與再放時作的《涉江》所謂有“年既老”的時候相去必不甚遠(yuǎn)。《離騷》還有“九死未悔”、“體解未變”、“死直”、“危死”之言,去國遠(yuǎn)逝之想,并在最后表示了一死的決心,若非屢遭挫折,到了絕望的時候,必不至此。還有“又何懷乎故都”一語,其被放離郢、悲憤沉痛的感情更顯然可見。游國恩先生認(rèn)為,《離騷》不僅是再放江南時的作品,而且“《離騷》作于懷王沒后,此文言老之將至,實與屈子年歲相合”?。更應(yīng)提及的是顧成天,在《離騷》“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句下注云:“故都指郢都言,楚世都也。懷王二十一年秦拔郢而楚徙陳,原望襄之恢復(fù)至是更無望矣,故曰又何懷也。蓋在既遷之后,《騷》之作斷于襄世,去懷沙之日相近無疑”?。綜上所敘,因此我不僅同意顧成天、游國恩等學(xué)者的看法,而且還疑似《離騷》為屈原在江南“陵陽九年”時期的作品。
《九歌》時地,亦向來沒有定論。自西漢以來,《九歌》一直被認(rèn)為是屈原的作品。《九歌》這個名稱,大概很古,《離騷》、《天問》都提到它。至于楚人祭神的歌曲,為什么也用《九歌》為名,則不得而知。后來的注家也有認(rèn)為它本是楚國沅湘之間的民間祭歌,因為文詞鄙陋,經(jīng)過屈原修改的。文懷沙先生認(rèn)為,“當(dāng)缺乏充分例證肯定《九歌》是某一地方民歌的原始形態(tài)前,我們不必強作解人剝奪屈原對于《九歌》的著作權(quán)”?。 關(guān)于《九歌》的創(chuàng)作時地,王逸認(rèn)為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清戴震也曾說,《九歌》,遷于江南所作也。班固認(rèn)為:“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薄靶盼坠?,重淫祀”?!皦鄞骸⒑戏适苣媳背逼じ?、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師古曰:“諸賦謂《九歌》、《天問》、《九章》之屬”。《九歌》名為九,而實為十一章。屈原的《九章》與《九歌》之間,究竟存有什么關(guān)系,這是我最關(guān)心的事。我疑似《九歌》為屈原在江南“陵陽九年”時期的作品,并認(rèn)為《九歌》與陵陽山(九華山)周圍的貴池儺,有一定的淵源。
屈原對九華山的影響,說的具體一點,就是屈原與陵陽、陵陽山的關(guān)系及其作品對九華山的影響。
周篤文先生認(rèn)為:如果說河南新鄭的溱洧合流處是國風(fēng)的搖藍(lán),湖南汨羅江是偉大騷人的棲息之所,那么安徽的陵陽則是中華詩國另一方圣地。特別是《哀郢》提到的陵陽,關(guān)系屈原晚年行蹤,意義尤為重大?。周篤文先生的看法,我是贊同的。在池州市境內(nèi),最古老的地名,頭一個就是“陵陽”?!傲觋枴边@個地名,出現(xiàn)在屈原自敘的《哀郢》里,標(biāo)志著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存在。
第一位為《楚辭》作注的東漢人王逸,雖把“陵陽”解作“凌陽”,認(rèn)為是“意欲騰馳,道安極也”。顯然未得要領(lǐng)。但是,王逸卻說:“陵,一作凌。”前面一個“陵”字,亦未被有的學(xué)者注意,這也是現(xiàn)實。宋代朱熹在《楚辭集注》中,注云“未詳”,把問題掛了起來。蔣驥則據(jù)《哀郢》“今逍遙而東來”與“當(dāng)陵陽之焉至兮”二句,認(rèn)為屈原離郢東下,到了陵陽(今安徽青陽一帶),這是他放逐的地點。在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里,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轄境難以詳考,全圖、分幅圖都不畫國界;惟戰(zhàn)國中葉公元前350年左右可大致鉤勒,另制諸侯形勢圖一幅,畫出國界。我在其《戰(zhàn)國時期全圖》中驚喜地見到了“陵陽”、“爰陵”、“松陽”、“昭關(guān)”、“壽春”等地名;又在戰(zhàn)國《楚、越》 圖中見到了 “陵陽”、“澮江”(青弋江)、“爰陵”、“松陽”、“橐皋”、“昭關(guān)”等地名;還在《西漢·揚州刺史部》圖中標(biāo)明,“廬江”即今皖南地區(qū)的青弋江。這些地名,就在今九華山附近長江的南北岸邊上。
屈原流放陵陽的原因有多個,但其中與陵陽山余脈的古銅礦可能有很大的關(guān)系。安徽銅礦遺址總數(shù)超過150處,分布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其中皖南又是重點,銅礦遺址近百處,散布面積2000余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銅陵、南陵、貴池、青陽、繁昌、蕪湖、宣城、馬鞍山以及涇縣等地。安徽古銅礦冶煉的一個重要收獲,就是在皖南地區(qū)的部分先秦遺址上出土了多塊冰銅錠,計有銅陵萬迎山、木魚山,南陵江木沖,繁昌犁山,以及貴池徽家沖5處。尤其是1987年11月銅陵木魚山遺址的試掘終于有了突破,發(fā)掘者報告:“MT1共分11層,各層均有煉渣。其中第7層出土木炭經(jīng)C14測定年代距今2885±55年,樹輪核正年代為3015年,相當(dāng)于西周早期”。大家知道,冰銅是使用硫化銅礦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陵陽山余脈古銅礦冰銅錠的發(fā)現(xiàn),是我國古代礦冶考古的一重大成果,它為探索中國先秦時期硫化銅礦的采冶歷史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這也可能為探討屈原流放陵陽提供了新的視角。銅陵的萬迎山和木魚山、南陵江木沖、繁昌犁山等陵陽山余脈的礦冶,最早主人當(dāng)為越人,但到楚滅越(公元前334年,屈原約七歲)以后,陵陽山周圍這一地域便全部轉(zhuǎn)入楚人手中。銅陵、南陵、繁昌與陵陽毗鄰,其中銅陵縣歷史上就隸屬池州府。
還有青陽縣境內(nèi)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如青陽縣龍崗春秋墓M1是一座春秋晚期的墓葬?。M1呈現(xiàn)的既有吳越器物又是楚墓形制的文化共存現(xiàn)象,是當(dāng)時楚文化東漸、吳楚文化相互并存交融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具體例證?。
在古代,是先有“陵陽”、后有“陵陽山”,還是先有“陵陽山”、后有“陵陽”地名,不得而知。但是,據(jù)明萬歷《青陽縣志》卷一記載:青陽縣,“春秋為吳地,吳滅屬越;戰(zhàn)國,楚敗越屬楚;秦,郡縣天下,屬揚州之鄣郡;漢,武帝元封二年,始析涇縣西境地置縣于陵陽山麓,曰陵陽縣,屬丹陽郡”。
唐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云:“陵陽山,在宣州涇縣西南百三十里,陵陽子明得仙處。”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又云:“陵陽山,在涇縣西南百三十里,石埭縣北三里”。南宋王象之《輿地志》還云:“陵陽令竇子明于溪側(cè)釣魚,一日釣得白龍,子明懼而放之。又?jǐn)?shù)年,釣得一白魚,剖其腹,中乃有書,教子明服餌之術(shù)。三年后,白龍來迎子明,遂得上昇。溪環(huán)繞山足,今有仙壇,祭醮不絕”。楊齊賢曰:“陵陽山,在涇縣西南百里,乃竇子明釣得白龍放之之處。按地志,陵陽山在池州府石埭縣之北、寧國府宣城縣之西,三峰連接,迤邐屈盤。天柱石,是其山之一峰也。”歷代的《九華山志》也基本上是記載這些內(nèi)容,并強調(diào)九華山,古屬陵陽山區(qū),號九子山。如宋太宗命李日方 等輯的《太平御覽》引用《九華山録》語:“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shù)有九,故號‘九子山’焉。李白因游江漢,覩其山秀異,遂更號曰‘九華’。”詩人李白在《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并序云:“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shù)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徵名,無所依據(jù)。太史公南游,略而不書。事絕古老之口,復(fù)闕名賢之紀(jì),雖靈仙往復(fù),而賦讠永 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于夏候迥之堂,開簷岸績,坐眺松雪,因與二三子聯(lián)句,傳之將來。”以上這段話,是李白就自己將“陵陽山”、“九子山”改為“九華山”,而作的一個說明。
古時,陵陽山區(qū)域較廣。據(jù)《江南通志》載:陵陽山脈自石臺迤邐而來,直至宣州,今石臺縣、黃山區(qū)(太平)、青陽縣、涇縣、宣城等地,泛稱陵陽山區(qū),故這幾個縣的志書上,均有陵陽山的記載。九華山,當(dāng)屬陵陽山的主體部分,且陵陽鎮(zhèn)在九華山腳下,故古人以陵陽山概稱之。九華山,在舊志中,有稱陵陽山、幘峰、九子山等。李白詩中的“陵陽山”,并非其改名的“九華山”,這一點是要注意的。總之,古稱“陵陽山”,是與屈原《哀郢》自敘的“陵陽”、《漢書·地理志》的“陵陽”、漢置陵陽縣、陵陽子明成仙的傳說等,是有關(guān)的,但源頭卻在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那里!
陵陽山區(qū)是屈原放逐江南長達(dá)九年的地方,傳說古時東山灣石橋東有棵古槐樹,樹下曾有大小兩塊記有屈原活動足跡的石碑;如今青陽縣陵陽鎮(zhèn)北首的“香池”,即是古陵陽的縣衙所在。今九華山麓的蓮花峰下,就居住楚國江陵郡的熊氏望族。其南宋建炎二年戊申元旦九世孫熊仲芳拜撰的《熊氏始修宗譜序》、《華峰熊氏宗譜》卷三《僑遷地志》,將這支熊氏自涿鹿、丹陽、江陵,遷至直隸青陽五溪槐花垅殿沖及繁昌等地的情況,說的清清楚楚,并繪圖示之。明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閣藏本)卷第五記載:“貴池,三閭廟,在城北望京門外,祀楚屈原大夫。又谷潭、李陽河、梓潼嶺數(shù)廟,亦皆以靈異稱?!弊罱以诔刂菔袞|至縣龍泉鎮(zhèn)黃荊港村屈家、屈墩、屈灣組,見到了清光緒年間重鐫的《荊橋屈氏宗譜》,尤其是讀了大宋元祐八年癸酉正月拜文林郎四十五世孫敏字愈嚴(yán)謹(jǐn)書的《荊橋屈氏源流序》,感到特別新奇。據(jù)《荊橋屈氏宗譜》記載:千六公屈敏,曾任青陽大尹,授文林郎,他是屈原第三子的四十五世裔孫,也是遷徙黃荊港的始祖。
從廣義上說,屈原是一個熱愛祖國、同情人民的詩人,他的詩篇在歷史上曾發(fā)生積極的影響。屈原不僅忠于楚國,而且對楚國的風(fēng)物人情都有深厚的情感。屈原在《哀郢》開頭語中說:“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敝祆鋵@兩句詩是這樣注釋的:“震,動也。愆,過也。仲春,二月,陰陽之中,沖和之氣,人民和樂之時也。屈原被放時,適會兇荒,人民離散,而原亦在行中,閔其流離,因以自傷,無所歸咎,而嘆皇天之不純其命,不能福善禍淫,相協(xié)民居,使之當(dāng)此和樂之時,而遭離散之苦也”?。屈原在流放陵陽的九年生活中,這種眷念楚國、不忘人民的痛苦心情,深深地折磨著他,使他夜里也不能入睡。他放逐陵陽,遠(yuǎn)離國都,感到特別痛心,沒有一刻忘記要回返郢都。
從狹義上說,屈原的道家思想對九華山的影響最早。九華山,素以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于世;然而,那是唐朝以來的事情。最早在九華山進行宗教活動的,不是佛教,而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九華山,曾被列入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內(nèi),居第三十九位?。過去山志舊籍記載:道家代表人物竇伯玉,字子明,丹陽人,元封年間(公元前110-105年),為陵陽縣令,人稱“陵陽子明”,以黃老清靜無為之術(shù)治理縣政,“無欲而自化”;他又受到戰(zhàn)國以來“方仙道”的影響,熱衷于修煉“神仙術(shù)”,終于乘白龍飛升。西漢末年的劉向,就曾在《列仙傳》中記述了竇子明成仙的神話故事。池州,素有“千載詩人地”之美譽,上溯它的文學(xué)史,源頭可以理到屈原那里。屈原由于廣泛地涉獵各家學(xué)說和思想,所以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屈原的《遠(yuǎn)游》,從“重曰”開始到篇末,寫詩人養(yǎng)生煉形,充滿了道家的出世思想。九華山的道教歷史,與其說西漢陵陽竇子明,不如說源頭在戰(zhàn)國時的屈原。還有屈原的《招魂》,與九華山周邊的貴池儺文化,也有些聯(lián)系。另外,屈原的《招魂》,對佛教的中土化和形成特色的九華山“地獄文化”也可能有一定的影響。
注釋:
①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中華書局簡體字本,2000年1月第1版第1803頁。
②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華書局簡體字本,2000年1月第1版第1411頁。
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華書局簡體字本,2000年1月第1版,第1418頁。
④管丹平《試論安徽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葬》,黃山書社,《文物研究》第十四輯,2005年10月,第1版,第119頁。
⑤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1版,第135頁。
⑥蔣驥 《山帶閣注楚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上海,新1版。
⑦姜亮夫《屈原賦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6月,北京第1版,第405頁。
⑧于省吾《鄂君啟節(jié)考釋》,《考古》1963年8期。
⑨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華書局簡體字本,2000年1月第1版第1417頁。
⑩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中華書局簡體字本,2000年1月,第1版,第1949頁。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6月,北京,第1版,第428-429頁。
?朱熹《楚辭集注》卷第四,九章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83頁。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6月,北京,第1版,第537頁。
?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中華書局簡體字本,2000年1月,第1版,第1262頁。
?見科學(xué)出版社《考古》1992年第11期,朱獻雄《安徽青陽縣清理一座西晉殘墓》。
?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11月,第1版,第103頁。
?顧成天《離騷解》,上海圖書館藏《花語山房八種》本。
?文懷水 《屈原九歌今繹》,棠棣出版社,1953年11月六版,“自序”第2頁。
?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華書局簡體字本,2000年1月,第1版,第1327頁—1328頁
?見周篤文《屈原被流放最遠(yuǎn)到過安徽陵陽》。
?唐杰平《安徽古代銅礦考古的回顧與思考》,黃山書社《文物研究》第十四輯,2005年12月,第1版,第123—134頁。
?青陽縣文物管理所:《安徽青陽縣龍崗春秋墓的發(fā)掘》,《考古》1998年第2期。
?管丹平《試論安徽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葬》,黃山出版社《文物研究》第十四輯,2005年12月第1版第117—118頁。
?朱熹《楚辭集注》卷第四,九章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81頁。
?《福地考》,引自陳蔚《九華紀(jì)勝》。
[1]司馬遷.史記·屈原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朱熹.楚辭集注[M].圖文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明嘉靖]池州府志[O].天一閣藏本.
[6][明萬歷]青陽縣志[O].北京圖書館藏本.
[7]蔣驥.山帶閣注楚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9]游國恩.屈原[M].北京:三聯(lián)書社,1953.
[10]姜亮夫.屈原賦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
[11]林家驪.楚辭[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2]郭德維.楚都紀(jì)南城復(fù)原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3]楊權(quán)喜.楚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4]九華山志[Z].合肥:黃山書社,1990.
Qu Yuan and Jiuhua Mountain
Qian Zheng
(Standing Committee of Chizhou People’s Congress,Chizhou,Anhui 247000)
Jiuhua Mountain was called Lingyang Mountain,Ze Peak,Jiuzi Mountaon,in ancient times.The ancient town “Lingyang”lies at the foot of Jiuhua Mountain.During reign of King Qingxiang of Chu Kingdom,Qu Yuan was exiled to Lingyang where he wrote the poems includingMourning Ying,Faraway Travel,Calling Back the Spirit of the Dead,which has some impact upon Formation of Taoism in Lingyang Mountain,and development of Guichi Nuo Opera.
Qu Yuan;Lingyang Mountain;Morning Ying;Jiuhua Mountain
K206
A
1674-1102(2011)05-0067-07
2011-04-26
錢征(1952-),男,安徽東至人,池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教育學(xué)院兼職教授,池州學(xué)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佛教文化。
[責(zé)任編輯:余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