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暉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 合肥 230026)
羅隱寓居池州諸事考述
李 暉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 合肥 230026)
至目前為止,尚未見學(xué)術(shù)界對羅隱這位唐才子寓居池州六七年的史實,進(jìn)行系統(tǒng)而具體地追蹤和研究。近年來,筆者在廣覓文獻(xiàn)和實地調(diào)查基礎(chǔ)上,對羅隱寓居池州的起止年份、寓居的因緣和機(jī)遇、羅隱對池州人和池州山水的深情戀眷,以及他在池州對人生道路的重大轉(zhuǎn)折等等,一一進(jìn)行鉤沉、考證和論述。
羅隱;寓居;池州;眷戀
唐末著名詩人羅隱,有《別池陽新居》詩,并有“黃塵初起此留連,火耨火耕六七年”之句,遂引起筆者對其寓居池陽一事的追蹤、探索與研究。
羅隱,字昭諫,號江東生?!氨久麢M,凡十上不中等,遂更名”[1]。他擁有詩文、書法多種才華,故元代辛文房將其榮入 《唐才子傳》。他工詩,“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詩]”[2]1處于極度混亂的唐末,他深刻認(rèn)識到唐政權(quán)的腐敗。黑暗的政治環(huán)境,加之其性格簡傲、蔑視奸的品質(zhì),所以他的詩“敢于直面人生”,尤其是將“諷刺的矛頭,首先指向了被認(rèn)為不可侵犯的君王”,加之他在藝術(shù)上“風(fēng)格警快,語言通俗,音調(diào)瀏亮”,以致他的詩,“是唐末詩中對后世影響較大的一家”。鄴王、魏博節(jié)度使羅紹威喜文學(xué)、好儒士,因仰慕羅隱詩名,不僅遣人。送給貧困中羅隱士一批錢財,還“敘其宗姓,推[隱]為叔父。隱亦集其詩寄之。威酷嗜其作,目已所為曰,《偷江東集》”[4]。累官同平章事的權(quán)臣令狐綯兒子令狐滈登進(jìn)士第,因求得羅隱一首詩,令狐綯大喜曰:“吾不喜兒得第,喜得羅公一篇耳”[5]。世稱“中國第一批評家”的金圣嘆,評點羅隱詩時,說羅的詩是“推陳出新之法也”、“此為唐人未經(jīng)有之法”、“為出神入化之筆”,又說誦羅詩,是“讀之眼淚不哭自流矣”[6]??梢娏_隱待在當(dāng)代和后世的影響力之大、感染力之強(qiáng)。
羅隱又擅文章。尤其是他的《讒書》,更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善于利用許多似乎是信手拈來的素材,無拘無束地進(jìn)行敘述、議論和抒情,旁敲側(cè)擊地鞭撻那個時代和社會”。而且這些文章又都具有“短小精悍,靈活自由,形象鮮明,思想敏銳,見解深刻,耐人尋味”的特色[7]。清代文壇評價羅隱文章是“篇篇皆有喜怒哀樂,心志去就之語”[8]。魯迅先生也評道:“唐末詩風(fēng)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fàn)幒蛻嵓ぶ劇盵9]。
羅隱還是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只是書法名氣被他詩文的名氣所淹沒,故注意到的人很少。宋代書法名著《宣和書譜》論及這一點,云:羅隱“雖不以書顯名,作行書,尤有唐人典型。觀其《羅城記稿》諸帖,略無季世衰弱之習(xí),蓋自胸中所養(yǎng),不為世俗淺陋所移爾”??梢娫u價之高。而且當(dāng)時皇家御府還藏有羅隱的行書四件:“《外羅城記稿》、《三十一部帖》、《喜慰帖》、《華陰樵寄帖》”[10]。 由于精書法,故愛好筆,當(dāng)時筆工萇鳳所制之筆,其特喜好,一日對萇鳳云:‘筆,文章貨也。今助子取高價’。即以雁頭箋百幅為贈,士大夫踵門問價,一致千金,率多借重如此[11]??芍_隱書法的影響魅力,并不亞于他的詩文。
然而對這樣多才多藝的唐才子,史料對其記載,卻是差異迭出。如記他的籍貫,《舊唐書》記載其是“錢塘人”[12]。 《唐才子佳》也說其“錢塘人”,《唐詩紀(jì)事》,則云其是“余杭人”《新唐書》更籠統(tǒng)稱“江東羅隱”[14]。誰是誰非,必須看那個時代的地理和建置治地變遷。隋、唐兩代“余杭郡”與“杭州”名謂,屢有更換,隋原在余杭縣置余杭郡,后更名杭州,治地后來“又自余杭[縣],移州理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15]。故《新唐書·地理志》稱之“杭州余杭郡”[16]。 “余杭”用的是郡名,“錢塘”卻是余杭郡的治地縣名。實際是一回事。清人吳任臣者證出“羅隱……新城人”[17]。今人謝先??嫁q出:“羅隱,新登人也”[18]。 “新城”,晉始置縣,而“新登”縣,“舊為新城,吳越天寶元年(公元908年)梁避廟諱敕改新登縣”[19]。準(zhǔn)確地說,羅隱應(yīng)是唐新城(今浙江富陽縣境內(nèi))人;對羅隱享年記載亦參差不一。《舊五代史》云:羅隱“八十余年卒”[20]。《唐詩紀(jì)事》、《全唐文》所載羅隱山傳,亦主此說。而《全五代詩》,則謂羅卒“年七十七”[21]。 享年有差,卒年亦相異?!度莆摹肪戆司潘牧_隱小傳,謂羅卒于五代梁太祖“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杜f五代史·羅隱傳》,則記其卒于“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而《十國春秋》一書中也前后相異。在《羅隱傳》中,謂羅隱吳越錢镠“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十一月卒”,其后卷七八又說其“卒于開平三年(公元909年)”[22]。后梁開平四年 (公元910年)與吳越天寶三年 (公元910年)是同年。《羅隱集校注》依據(jù)汪德振《羅隱年譜》,參照沈崧《羅隱事墓志》等多種史料,才定下:羅隱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正月二十三日辰時誕生于浙江新城縣欽賢里,“卒于梁太祖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十二月十三日已時……享年七十七歲”。羅隱卒于錢塘(今浙江杭州市)?!读_給事墓志》明確記述:“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春,歸靈于杭州錢塘縣定山鄉(xiāng)居山里”。而明代 《一統(tǒng)志》則記:“羅隱墓在涇縣(今安徽涇縣)東七十里。隱,唐末詩人”[23]。一墓之記,卻差三千里之遙也。
對羅隱人生基本的籍貫,享歲,卒年,墓地等記載均如此差異,可以想象對其人生經(jīng)歷中 “留連”“池陽”“六七年”的記述,就更加錯綜復(fù)雜了。只有細(xì)心鉤沉、精密考證,方可得出正確的子丑寅卯來。
羅隱詩題中,既有《別池陽所居》,又有《廣陵春日憶池陽》等。誠如上述,隋唐時期州、郡名謂變幻無常,池陽,即“池陽郡”,也就是“池州”,因處于池水(貴池水)之陽,故藉此稱。詩句中表明,他不僅于池陽“所居”過,而且是“留連”了居住“六七年”。
然而,對羅隱寓居池陽一事,《舊五代史》、《唐才子傳》等著名文獻(xiàn)典籍,卻均無記載。記述此事第一家的,則是宋人計有功的《唐詩紀(jì)事》:羅隱“隱池[州]之梅根浦……廣明中,池守竇潏,營墅居之”[24]?!妒畤呵铩芬嘣疲毫_隱“初寓池州梅根浦,刺史竇潏營墅居之,因自號江東生”[25]。說明羅隱不僅在池州寓居過,而且“江東生”之號,亦是始用于池州寓居時。明代《嘉靖池州府志》也有類似記述[26]。清代《貴池縣志》說得更為詳細(xì):“羅隱,字昭諫,又號江東生……其父則乾符間池州鐵官,遂家秋根浦上。及去,有別池陽舊居詩,有九華詩,有憶池陽詩;有寄友人詩曰:九華曾屏跡,罹亂與心違,又寄舊知詩曰:清溪煙雨九華山,亂后應(yīng)同夢寐間,又與池人顧云、臧氵賁 ,輩酬和甚夥,則其不忘情于池可見矣”[27]。《皖志述略》亦云:“晚唐詩人羅隱,因其父任池州鐵官,曾寓梅根[浦]”[28]。 但《羅江東外紀(jì)》引《南畿志》則云:“羅隱,……父為貴池尉,阻黃巢兵,同鄂鄴寓梅根之浦”。據(jù)江德振《羅隱年譜》,羅隱父名羅修古[29]。據(jù)考此“鄂鄴”,當(dāng)為羅隱宗人羅鄴。
綜合上述,不僅明確羅隱是寓居過池州,所居之地是“梅根浦”,寓居的因緣是其父在池州做官?!懊犯帧痹谫F池縣境?!百F池縣”原名秋浦縣,“楊吳順義六年(公元926年)改名貴池”[30]。
梅根浦,即是古代梅根治、梅根監(jiān)的所在地?!蹲x史方輿紀(jì)要》記載:池州梅根河“在府東四十五里?!嗝犯邸8蹡|五里即梅根監(jiān),歷代鑄錢之所,有錢官司之,故梅根港亦曰錢溪”。又說梅根監(jiān)“亦曰梅根冶,自六朝以來皆鼓鑄于此”。至此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以池州錢監(jiān)為永盧監(jiān)……即故梅根監(jiān)”[31]??芍犯衷诔刂莩菛|五十里,唐時屬池州秋浦縣境,今在安徽池州市貴池區(qū)梅龍鎮(zhèn)。此地隋開皇之前屬南陵縣地,故北周庾信《枯樹賦》中“北陸以楊葉為關(guān),南陵以梅根為冶”[31]。指的即是梅根浦。羅隱父任的“池州鐵官”,實際上就是梅根冶的鑄錢官。唐時鑄錢多用銅,“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秋浦縣“有銀、有銅”[33],而且多用池州當(dāng)年轄域內(nèi)的銅官山產(chǎn)的銅。《太平寰宇記》記載:銅陵縣(今安徽銅陵縣)銅官山“其山出銅以供梅根監(jiān)”[34]。鑄錢官為鑄錢的順利,處理好與地方的關(guān)系,兼任梅根冶所在縣縣尉是可能而又必要,不過羅修古在所兼的應(yīng)當(dāng)是秋浦縣尉,而不是貴池縣尉,因為當(dāng)時尚未更換縣名。
正因為羅隱之父在池州任鑄錢官又兼所在地縣的縣尉,即為羅隱寓居池州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羅隱與池州結(jié)下了因緣。但是,羅隱究竟是何年開始寓居池州之地,又是何年正式離別了這方之土?據(jù)筆者廣搜歷史文獻(xiàn)典籍,對此均沒有確切記載。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羅隱的詩文中去鉤沉、揣摩、推斷和確立,并可從他離開池州的時間往前推斷。
唐僖宗廣明二年(公元881年)的七月,改年號為中和元年。是年冬,羅隱作有《甘露寺看雪上周相公》詩,詩云:“篩寒灑白亂溟濛,禱請功兼造化功。光薄乍迷京口月,影交初轉(zhuǎn)??陲L(fēng)。細(xì)粘謝客衣裾上,輕墮梁王酒盞中。一種為祥君看取,半穰災(zāi)沴半年豐”?!案事端隆?,在潤州(亦稱京口)即今江蘇鎮(zhèn)江市?!杜f唐書·僖宗紀(jì)》:乾符六年十一月,“制以神策大將軍周寶檢校尚書左仆射,兼潤州刺史、鎮(zhèn)海軍節(jié)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35]。據(jù)考證,此周寶兼任潤州刺史自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至光啟三年(公元887年)[36]按古代稱謂習(xí)慣,只有丞相方可稱“相公”,“檢校尚書左仆射”是不夠格稱“相公”的?!顿Y治通監(jiān)》云: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十一月“加鎮(zhèn)海節(jié)度使周寶同平章事”[37]。有了這個官司銜,羅隱才會詩題中稱其為“周相公”,也說明羅詩作是年十一月或稍后冬日。詩中“細(xì)粘”兩句借西漢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山東文人游士多歸之史事,來比喻周寶?!拜p墮梁王酒盞中”詩句,從此句可窺探出:此時的羅隱已在周寶的潤州[與江蘇鎮(zhèn)江市]幕府之中行事了。足可以認(rèn)為:此前羅隱寓居于池州,至遲是在“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十一月。離開池州,終結(jié)他梅根浦的寓居歲月。羅隱《別池陽別居》詩中有:“黃塵初起此留連,火耨刀耕六七年?!驯纴y身須去,肯愧途危跡屢遷”諸句。我們既已認(rèn)定羅隱離別池州時間在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的十一月,如將中和元年本年度也算上,再往前推六年,乃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與“六七年”時間上相吻合。這個年度是否與“黃塵初起”相一致,那還得進(jìn)行認(rèn)真地考證。
“黃塵”,是指唐末黃巢農(nóng)民起義;“初起”,可理解為起義的開始年份?!顿Y治通監(jiān)·唐紀(jì)六十八卷》記載:僖這示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是歲,濮州(今山東鄄城縣)人王仙芝始聚眾數(shù)千,起于長垣(今河南長垣縣)”;第二年 “王仙芝及其黨尚君長攻陷濮州(今山東鄄城縣)、曹州(今山東曹縣),眾至數(shù)萬,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黃巢,亦聚眾數(shù)千人應(yīng)(王)仙芝?!采乞T射,喜任俠,粗涉書傅,屢舉進(jìn)士不第,遂為盜。與仙芝攻剽州縣,橫行山東。民之困於重斂者歸之,數(shù)月之間,眾至數(shù)萬”[38]。史實說明,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這一年的是羅隱詩中“黃塵初起”之年,也正是他“初留連”于池州之年份。
羅隱之所以去池州寓居,是時局所致,也是他自身的困頓經(jīng)歷所迫。羅隱《湘南應(yīng)用集序》中云:“隱大中末,即在貢籍中,命薄地卑,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變化”[39]?!按笾心奔创笾惺辏ü?859年),即“已卯”年,羅隱人生中的“庚寅”年,則是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剛好“一十二年”。正由于屢試不第,于“庚寅”年秋試再次落榜后,遂憤然將其名羅橫,改為羅隱,是年羅隱三十八歲。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夏至各十月,羅隱任衡陽縣(今湖南衡陽市)主簿,因性格不容,年末離職東歸,途中阻風(fēng)于夏口(今湖北武漢市漢口),有《有湘川東下立春日泊夏口阻風(fēng)登孫權(quán)城》等詩;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三月,羅隱至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有《上川裴郎中》詩,據(jù)考,此“裴郎中”,乃裴德符;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春,羅隱再到湖南謁湖南觀察使兼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刺史王凝,求職不得,而再東下至揚州(今江蘇揚州市),謁淮南節(jié)度使李蔚,求得入其幕府中為吏,又因恃才傲世,僅幾月又棄職而去,流落于揚州街頭;乾符元年(公元875年)羅隱為求職再西下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謁鄂州[江夏郡]刺史韋蟾,有《上鄂州韋尚書》詩,又有《游江夏口》、《江夏酬高崇節(jié)》、《酬高崇節(jié)》、《西塞山》諸詩,求職不得回復(fù)。誠如其《江夏酬高崇節(jié)》詩中所述:“十年雖抱疾,何處不無情?群盜正當(dāng)路,此游應(yīng)隔生”。抱著憤世、悲傷情感于是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依然是無職可得。在這種萬般無奈、無路可投的境界下,于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來到了池州,投奔其父,住進(jìn)了秋浦縣的梅根浦。是年羅隱四十有三歲。
綜合上述可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羅隱寓居池州的時間,是從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至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羅隱寓居池州的年齡,是從四十三歲至四十九歲間。
羅隱之所以能在池州寓居,因為有其父在池州為小官。據(jù)洪德振《羅隱年譜》,不幸第二年的“九月初九,(羅)隱父(羅)修古卒”[40]。 按平庸之見,羅隱即失去了寓居池州的緣由,應(yīng)當(dāng)遷走。寬容大度的池州百姓卻挽留下了他。更使之感動地是池州刺史竇潏于“廣明中”,特為之建筑了園林房舍以安居[41]。對這件事,除《唐詩紀(jì)事》外,《嘉靖池州府志》、《十國春秋》、《光緒貴池縣志》等文獻(xiàn)上均有記述。竇潏《池州重建大廳壁記》中云:“虻巢虐池之二年,自平原郡得此郡……至于中和癸卯歲……潏不敢讓勞”[42]?!膀党病?,是對黃巢的蔑稱,所謂黃巢“虐池”之事,發(fā)生在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是年十一月,黃巢“攻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陷其外郭,轉(zhuǎn)掠饒、信、池、宣、歙、杭十五州,眾至二十萬”[43]?!芭俺刂辍?,則是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在,而“中和癸卯歲”,則是中和三年(公元883年)。竇潏 接任池州之年,已是“無屋宇城壁之事,無市井人物之類”[40]。整個唐代,以“廣明”為年號僅一年。由此可見,竇刺史到任池州的第一年,在滿目蒼涼境域里,即為羅隱這位無職布衣、困苦不堪的飄蕩文人營建園林房舍。足見這位地方執(zhí)政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文化氣度和容人、助人的思想品德。
對竇刺史代表池州吏民對已的關(guān)愛恩德,羅隱是長憶不忘。竇潏主政池州時,羅隱常去州城拜訪。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秋冬竇潏晉升為宣、歙、池觀察使,駐節(jié)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qū)),羅也去看望,寫有《登宛 陵條風(fēng)樓寄竇常侍》諸詩,但好景短暫,當(dāng)年十二月“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秦彥使其子將兵數(shù)千襲宣州(今安徽宣城市),逐觀察使竇 而代之”[45]?!度莆摹飞蝾仭缎葜亟ㄐd記》又云:“及兵部裴公虔余去任,竇常侍聿[潏]自池牧來臨,蒞事未幾,遽為秦彥所據(jù)”[46]。對此事,羅在《得宣城竇尚書書因投寄二首》中,以“雙魚迨逆到江濱,傷感南陵舊主人”,表達(dá)對秦彥以兵襲奪宣歙池觀察使職一事的憤慨。唐時的“南陵”縣,屬宣州,“舊主人”當(dāng)是竇潏?!皶r見齊山敬序客,不堪戎馬戰(zhàn)征頻”,“齊山”,在唐池州秋浦縣,“敬亭”山名,在宣州宣城縣,“齊山敬亭客”,寓指竇潏先為池州刺史,后升駐節(jié)地在宣城的宣、歙、池觀察使,因“不堪戎馬”事而被軍閥秦彥奪官?!白砝锱f游還歷歷”?!斑z簪墜履應(yīng)留念”兩句,表達(dá)他與竇潏晤面而又宴請他、再“醉里游”的“舊”事情景,還歷歷在目,竟管竇氏不是刺史、觀察使了,他依然會像古代孔子所見一婦女因丟簪而悲傷、像楚昭王因與吳作戰(zhàn)中亡履而耿耿于懷那樣,留念竇潏 這位“舊主人”的恩惠。深深感人的情懷,昭然而現(xiàn)。羅隱離開池州后,還有 《寄前宣州竇常侍》、《奉使宛陵別二三從事》,《金陵寄竇尚書》等詩,“宛陵”、漢置宛陵縣,隋時“改縣曰宣城”,即唐時宣州治地縣。說明羅隱對竇潏的情深意切。
池州百姓對羅隱這位寓住者,一點兒也不把他看作外人,處處在生計上予以幫助。羅隱《別池陽所居》詩中“雨夜老農(nóng)傷水旱,雪晴漁父共舟船”句,正是池民與羅隱生計中和情趣的寫照:“雨夜”,隱與“老農(nóng)”一起為“水、旱”災(zāi)情而憂傷,“雪晴”之日,池州“漁父”又帶他共持一支“舟船”去捕魚。字里行間飽蘊(yùn)著羅隱與池民之間綿綿情愫。入鄉(xiāng)隨俗,羅隱與池民一樣地過著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如送灶,送走灶神,他的《送灶詩》云:“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請“上青天”的“灶君”向“玉皇”上疏:解決人間“文章不值錢”的不平現(xiàn)象,真是情趣橫然。
從羅隱詩中看,他與池州的文人交往就不少。池州人臧濆與羅隱一樣,屢試進(jìn)士考不第。咸通七年(公元866年)或八年(公元867年)考后,落榜的臧濆遂去鄜州(今陜西富縣)拜謁州刺史竇璟,羅隱有《送臧濆下第謁竇鄜州》詩。傾訴“賦得《長楊》不直錢”、萬里故鄉(xiāng)縹緲,一春生計淚瀾丸”的下第傷感情緒;之后又一次考進(jìn)士不第,羅隱于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作《送進(jìn)士臧濆下第后歸池州》,述說在“賦成無處換黃金”態(tài)勢下,“柳攀灞岸狂遮袂,水憶池陽淥滿心。珍重彩衣歸正好,莫將閑事系升沉”。唐代長安人送別,多在灞水折柳以送。勸慰臧濆像春秋時老萊子那樣以彩衣娛母心緒回故鄉(xiāng)池陽(今安徽池州市),將下第之事視作“閑事”;羅隱離開池州后,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再次寫有《廣陵秋日酬進(jìn)士臧濆見寄》地,詩中有“一輪清鏡泣流年”、“空愧荀家好兄弟,雁來魚去是因緣”。兩人對“流年”般地落榜,均有悲傷之感,我兩人如同晉朝荀闿,荀邃那樣才華分不出高低的一對“好兄弟”,類“魚雁傳信”般頻通信息和經(jīng)常書信交往,是結(jié)下兩人間前世“因緣”。是以說明兩人的情投意合。顧云,“池州鹽賈之子”[48],于池州青陽縣(今安徽青陽縣)境九華山苦讀,屢考不第,羅隱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市)有《送顧云下第》詩,詩中以“年深旅舍衣裳敝”、“不堪相別又作春”之句,傾訴兩人落第中的艱辛生活和離別情感。顧云“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進(jìn)士第”(是鄉(xiāng)十一月“改元為乾符”)[49]。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隱又與顧云先輩謁淮南高相公 (駢)。顧為人風(fēng)雅,時渤海公[高駢]辟留,隱遂辭歸錢塘(今浙江杭州市)”。時高駢的淮南節(jié)度使駐節(jié)揚州(今江蘇揚州市),顧云被“辟留” 為節(jié)度使從事。
羅隱與池州文士交往過程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是與同入《唐才子傳》的才子杜荀鶴的交往。杜荀鶴,字彥之,因少時隱于九華山(今安徽省青陽縣境內(nèi))苦讀,故自號“九華山人”。據(jù)記載“牧之會昌末自齊安[郡]移守秋浦,時年四十四……時妾有姙,出嫁長林鄉(xiāng)正杜筠,而生荀鶴”[31]。屢試不第,故其《下第東歸道中作》詩有:“一回落第一寧親,多是途中過新春。心火不銷雙鬢雪,眼泉難濯滿衣塵”,來反映心中的苦痛;后又移隱江西廬山十年,過著“十載同棲廬岳云,寒燒枯葉夜論文”的苦讀生活,也未能夠及第(《苦山友》)。大抵同病相憐,羅隱在池州時,兩人經(jīng)常往來,唱和。杜荀鶴居家長林鄉(xiāng)(今安徽石臺縣貢溪鄉(xiāng)),一日,羅隱騎驢去訪杜荀鶴,而此時的杜茍鶴也乘驢去梅根浦晤羅隱,兩人幸于相遇于石棣縣(今安徽石臺縣)一嶺上,遂相喜“乘驢偕歸”。為紀(jì)念此友情之事,后人遂改嶺名為“迴驢嶺”。明代詩人張琮《迴驢嶺》懷古詩云:“一笑相適古道間,蹇驢香踏落花還。千年往來今惆悵,細(xì)草寒煙滿舊山”。羅隱與杜茍鶴“回驢”故事,千余年末一直“活”在池州人的口中。今迴驢嶺西溪著名水上風(fēng)景區(qū)太平湖,仍為游人經(jīng)常光顧的景點。大順二年(公元991年)杜荀鶴進(jìn)士及第,又是以“第八名登科”。正月初十放榜日,即荀鶴生日。王希羽贈詩曰:“金榜曉懸生世日,玉書潛記上升時。九華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52]。王希羽,亦池州人也。不過此時羅隱早已離開池州了。
羅隱與池州人的友情交往,又延伸至對池州前世高節(jié)之士的景仰。池州青陽(今安徽青陽縣)人費冠卿,字子軍。出身貧寒,刻苦攻讀,為取得功名以步入仕途瞻養(yǎng)母親,竟久居京師,“家書十年絕”。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剛登進(jìn)士第,忽傳來母卒信息,為安葬母親,他不等分給官職既奔而歸。嘆曰:“干祿養(yǎng)親耳,得祿而親喪,何以祿為”。遂隱池州九華山。隱居十五年后的”“長慶中,殿院李行修舉其孝節(jié),拜右拾遺……冠卿竟不應(yīng)命”[53]。于《蒙召拜拾遺書情二首》中,有“拾遺帝側(cè)知難得”,“九華山下詔來征”詩句,又云:“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來任運身。今日忽蒙滅子召,自慚驚動國中人”。故世稱其為“費征君”、“費拾遺”。費拾遺與九華青山為伴,過著“生計唯將三尺僮……一園青草伴衰翁”清貧生活。他熱愛九華山,寫有《九華山化城寺記》,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佛史的開山之篇,成為志九華山佛事的第一人。 死后亦葬于九華山下。從晚唐起,歷代來尋覓費冠卿九華山少微峰下故居和憑吊費冠卿墓的文人墨客絡(luò)繹不絕。唐詩人顧非熊《寄費冠卿》詩云費冠卿所居之處,是“石室和云柱,山田引燒開……一入深林去,人間更不回”;杜荀鶴《吊費征君墓》則曰:“凡吊先生者,多傷荊棘間。不知三尺墓,高卻九華山”。羅隱瞻仰費氏故居,寫下《九華山費征君所居》詩,以“草堂何處試徘徊,見說遺蹤向此開。蟾桂自歸三徑后,鶴書曾降九天來。白云事跡依前在,青瑣光陰竟不回。盡日為君思曩日,野泉嗚咽路莓苔”。字字如跳耀之珠,潛藏著他對先賢的感念之情。
羅隱由愛池州人延伸到對池州風(fēng)景名勝的謳歌吟誦??梢哉f,羅隱寓居時對池州是無地不到,無處不歌。九華山,在池州青陽縣(今安徽青陽縣)境,原名九子山。唐謫仙詩人李白游池州時,有《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此詩序云:“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shù)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征名,無所依據(jù)。太史公南游,略而不書……予乃削其舊號,如以九華之目”[54]。此山奇秀俊美,加之費冠卿,羅隱交往之友顧云、杜荀鶴等均曾隱居九華數(shù)年,所以他在《憶九華》詩中,回憶他一年深秋時節(jié)隱居于九華景況,是“黃菊倚風(fēng)村酒熟,綠蒲低雨釣魚歸”、“逍遙此意誰人今會?應(yīng)有青山綠水知”。(《贈漁翁》);當(dāng)羅隱離別梅根浦之時,他在《別池陽所居》詩中又將九華山以人格化了:“卻是九華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邊”。九華山與池州人一樣,和他有著難分難舍的情誼。后來他已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市),還有《憶九華》詩,有“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闌霜露又沾衣”,可見他對九華山的無窮眷戀之情。
從羅隱詩句中知曉他在池州期間還游過齊山,履至清溪、貴池、秋浦三水域?!扒逑庇址Q“清溪河”,《江南通志》:“清溪上游為栲溪,流經(jīng)貴池縣北,過清溪鎮(zhèn),至清溪口入大江”[55]?!扒逑乖隆毕騺頌橘F池十景之一;“貴池”,此名與南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有關(guān),唐《元和郡縣志》云:“梁昭明太子以其[池]魚美,封為貴池”[56]。南宋大詩人陸游《入蜀記》也云:“貴池,去城八十里,在秀山下,江之一支,別匯為池,四隅皆因山石為岸,產(chǎn)鯉魚,金鱗亦尾,味極美,本以此得貴池之目”[57]。五代吳國將秋浦縣更名為貴池縣即源于此;秋浦河,源出石棣(今安徽省石臺縣)西南,東北流至秋浦縣西北入長江,李白曾有“秋浦長似秋”(《秋浦歌》)繪其之長。天寶年間謫仙大詩人李白游池州,會昌年間幾與杜甫比肩的“小杜”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均蕩舟、垂釣,舉樽歌誦于三水之上??赡苁恰坝⑿鬯娐酝?,羅隱游了三水,也留下佳作,他詩中的秋浦河是“晴川倚落暉,極目思依依?!€有漁舟在,時時夢里歸”(《秋浦》)顯示出他對秋浦水的情意之深。他在貴池水中則有誦曰:“稂莠參天剪未平,且乘孤掉且行行。計疏狡兔無三窯,羈甚賓鴻欲一生”。(《貴池曉望》)因愛之切切,愿在此“欲一生”了。沒有對池水的獨鐘情愫是難以寫出此種詩句的。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生前于秋浦縣境延召賢士如劉孝威,庾肩吾等十余人,分類選編前代詩文,名曰《文選》,此書流傳久遠(yuǎn),隋唐以后歷代列為文學(xué)教科書,蕭統(tǒng)卒后,池州人于此建有昭明太子廟,廟內(nèi)設(shè)有文選樓(又名文選閣)。羅隱游此并作《昭明太子廟》詩,頌之。熱情高歌秋浦人的義舉:“秋浦昭明廟,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學(xué)識,天下鬼神師”。《文選閣》詩更激昂贊之:“間生元子出蕭梁,作選為書化萬邦。三代已來成冠絕,六朝余外更無雙。今朝集是群英仰,昨日談非眾恥降。輔國安民新試閣,滕王空作問臨江”。該“文選閣輔國安民”的效能,超越過贛江江邊上的騰王閣。時池州東流場(今安徽東至縣境)有石如雞形,羅隱游之并作《金雞石》詩:“青山隱隱望長溪,獨墩無伴只孤棲。 草堂不見婁羅漢,金雞不向五更啼”。據(jù)明《嘉靖池州府志》載:“(羅)隱題(此詩)后,其石震雷焉”[58]。 池州這里將羅隱詩看成神話了。
羅隱熱愛池州景物,離開后更向人宣傳池州風(fēng)光特色,他在《送姚安之赴任秋浦》詩寫到:“官罷春坊地象雷,片帆高指貴池開。五侯水暖魚鱗去,九子山晴雁敘來”。將“貴池”、“九子山(九華山)”池州的一水一山賦予了神奇色彩。足以說明,羅隱已將池州看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
羅隱隱居期間,其游覽的腳步并不限于池州一郡地。他游了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的敬亭山,覽了宣州繁昌縣的靈山寺,寫有《靈山寺》詩,即寫了“檻虛從四面,江闊奈孤根。幽徑薜蘿色,小山苔蘚痕”的寺境;又有“欲依師問道,何處系心猿”?要向寺僧問道了;還游了宣州涇縣(今安徽涇縣)的涇溪,一作涇江,又名賞溪,《涇溪》詩中,有“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wù)f有沉淪”的哲理名言。更將步履踏進(jìn)了江北廬江郡(廬州),即今安徽省合肥市,游覽了名勝之地四頂山(今安徽肥東縣境)、姥山(今安徽肥西縣境)。筆下出現(xiàn)了神奇而千古絕唱的《四頂山》詩,“勝景天然別,精神入畫圖。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過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游人來至此,愿舍發(fā)和須”。在他的《姥山》詩中,更把“巢州陷而為湖,有焦姆女登山避雨”神話寫了進(jìn)去,發(fā)出“借問邑人沉水事,已經(jīng)秦漢幾千年”的感嘆。
羅隱這些景觀詩,為每一個景物,景點都增添光彩。這種浸入旅游景區(qū)的文化魅力,轉(zhuǎn)化為特殊感染力和影響力,歷千余年還在持續(xù)地傳承和發(fā)展。
寓居池州六七年間,是羅隱一生中游覽最多的時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豐盛階段,更是他人生之路的關(guān)鍵時刻。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羅隱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向江州刺史陳輦,呈遞《上江州陳員外》詩,詩中有:“寒江九派轉(zhuǎn)城樓,東下鐘陵第一州。人自中臺方貴盛,地從西晉即風(fēng)流。舊班久望鹓晴翥,馀力猶聞虎夜浮。應(yīng)恨屬官無健令,異時佳節(jié)阻閑游”??芍诵惺菫榍髠€“屬官”職,結(jié)果無所回應(yīng)。同年又有《寄陸龜蒙》詩,陸氏正任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的郡丞,請其幫忙投入廬江郡(即廬州)幕府任小吏,也無結(jié)果。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經(jīng)池州以等第之舉,羅隱再次赴京師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以參加第二年(公元878年)的進(jìn)士會試。試后放榜,羅隱再次落榜。悲憤痛苦之極的他寫下《偶興》詩:“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 如今贏得將衰老,閑看人間得意人”。羅隱從咸通十三年(公元859年)始應(yīng)試,至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恰“二十春”。也就是從二十七歲考至四十六歲。從此以后,羅隱遂放棄從科舉入仕途的人生道路。所以說,池州是羅隱終結(jié)科舉考試的關(guān)鍵之地,此后三四年間,他依然居于池州。
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僅羅隱《甲乙集》中的約70首詩,是作于其寓居池州期間。這些詩,既是羅隱詩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gòu)筑池州歷史文化寶庫的主要內(nèi)容。對這些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理應(yīng)得到良好的保護(hù)和科學(xué)地利用。探索和研究羅隱這位唐才子極其坎坷復(fù)雜的人生,離開他寓居的六七年史實,成果絕對是不完整的;追蹤和梳理池州乃至江淮的歷史文化寶庫,更離不開羅隱筆下的這些精彩的華章。
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在兵火連天的唐末,羅隱之所以能在池州留下來,除池州人民的寬容胸懷之外,池州刺史竇潏為之營建園林新居,給予特殊的款待更是一個重要原因,否則這位富有特色個性的才子,是難于挽留下來且一住就是六七年的。竇刺史這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文化的舉措,即使今天,我們尤其是為官者們,也應(yīng)該從中得到啟迪以致效法的。因為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jìn)步是離不開文化來支撐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tuán)結(jié)奮進(jìn)的不竭動力”[59]。在以科學(xué)發(fā)展觀為指導(dǎo)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環(huán)境里,為官者們更應(yīng)該知曉和理解“執(zhí)政者的寬容與包容心態(tài),才是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的基本要素”這個至理名言[60]。筆者所以下功夫?qū)ひ?、鉤沉、論述羅隱寓居池州梅根秋浦六七年史實,目的其中的一個,就在于此。
[1]潘慧惠.羅隱集校注·附錄·傳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2][宋]薛居正.舊古代史·羅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
[3]喬象鐘,陳軼民.唐代文學(xué)史:下冊[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5.
[4][后晉]劉詢.舊唐書:卷一八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清]吳任臣.十園春秋:卷八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林乾.金圣嘆評點才子全集·唐才子評點[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
[7]喬象鐘,陳軼民.唐代文學(xué)史:下冊[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5.
[8][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錄[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9]魯迅.小品文的危機(jī)[M]//魯迅雜文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0][宋]佚名.宣和書譜·卷一一·行書[O].安徽省圖書館藏本.
[11]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四冊·羅隱[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2][后晉]劉昫.舊唐書·羅弘信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4][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羅弘信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后晉]劉昫.舊唐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7][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八四·羅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謝先模.羅隱籍貫考辨[J].江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5(4):23-25.
[19][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十國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宋]薛居正.舊五代史·羅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1][清]李調(diào)元.全五代詩·羅隱[M].《叢書集成初編》本,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22][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七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3][明]大明一統(tǒng)志·羅隱墓[O].安徽省圖書館藏本.
[24][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九.羅隱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5][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八四·羅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6][明]嘉靖池州府志·人物志·流寓[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27][清]光緒貴池縣志·人物志·流寓[O].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28]周始.皖志述略·貴池縣:下冊[Z].內(nèi)部版.合肥: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出版,1983.
[29]潘慧惠.羅隱集校注·傳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30][清]嘉慶一統(tǒng)志·建置沿革[O].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31][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池州府[M].北京:中華書局 ,2005.
[32][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一[O].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33][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地理志·池州[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4]周始.皖志述略·銅陵縣:下冊[Z].內(nèi)部版.合肥: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出版,1983.
[35][后晉]劉昫.舊唐書·僖宗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6]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第三冊[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7][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jì)七十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8][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jì)六十八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9]潘慧惠.羅隱集校注·雜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40]潘慧惠.羅隱集校注·傳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41][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九·羅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2][清]董浩.全唐文:卷八二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jì)卷六九[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4][明]嘉靖池州府志·兵災(zāi)[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45][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jì)卷七一[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6][清]董浩.全唐文:卷八六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7][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南直十·寧國府[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8][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9][清]徐松.登科紀(jì)考·卷二三·咸通十五年[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0][后晉]何光遠(yuǎn).鑒誡錄:卷八[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51][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2][宋]錢易.南部南書·辛部[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53][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4][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5][清]江南通志·池州[O].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56][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池州[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7][宋]陸游.入蜀記[O].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58][明]嘉靖池州府志·東流縣[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59]胡錦濤.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0]金津.馬共的革命與終結(jié)[J].炎黃春秋,2010(4):82-87.
A Study of Luo Yin’s Life in Chizhou
Li Hui
(Anhui Provincial Museum,Hefei,Anhui 230061)
Up to now,no systematic or specific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Luo Yin,a talent in Tang Dynasty,lived in Chihzhou for six or seven years.Based on wide range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e paper mak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years when Luo Yin lived in Chizhou,the reasons and chances to live here,Luo Yin’s deep love of Chizhou natives and landscape,important transition of his life,etc.
Luo Yin;Living;Chizhou;Sentimental Attachment
K206
A
1674-1102(2011)02-0008-07
2010-08-20
李暉(1943-),男,安徽鳳陽人,安徽省博物館原副館長、省政協(xié)委員、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省民俗學(xué)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xué)會理事、中國俗文學(xué)學(xué)會理事等,享受省府特殊津貼,研究方向為民俗學(xué)和區(qū)域歷史文化。
[責(zé)任編輯:胡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