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春
臨帖教學中的四種關系
■方曉春
一、擇帖與讀帖的關系。一提到寫毛筆字,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知道要臨寫字貼,可真正懂得擇帖和讀帖的人恐怕是寥寥無幾。如果隨便找來一本碑帖,不假思索,提筆即臨,往往收效甚微。擇帖要根據(jù)各自的喜好和自身的基礎來決定。一般而言,性格內(nèi)向的人,學一些開拓性的字帖較為適宜。如古代顏真卿、米芾、王鐸等等。性格外向的人,可學一些嚴謹性的字帖如歐陽詢、趙孟頫較為合度。這樣不僅可以產(chǎn)生一種互補性,使得練出來的字,開張而不輕浮,莊重而不板滯,而且對陶冶情操,培養(yǎng)個性也大有裨益。總之,選擇范本要規(guī)范,對路子,合口味,只有這樣才便于學習,易于掌握其筆畫和結構。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篆書易學二李(李斯、李陽),行書易學兩王(王羲之、王獻之),隸書學漢碑,楷書學晉唐。柳公權的《神策軍碑》、孫過庭的《書譜》、史游的《急就章》。倘能選擇這樣的名碑名帖,皆有可能得到大宗師的真?zhèn)鳌?/p>
選定字帖后,決不能是簡單的抄寫而已。盲目地寫,機械地抄,長期抄來寫去,字帖歸字帖,自己是自己。姚孟起在《字學臆參》中告誡人們:“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筆始入神?!背跆茣ù蠹覛W陽詢見到索靖寫的古碑,先是“駐馬觀之”,走了幾步以后又返回來“下馬觀之”,看疲倦了干脆“因宿其旁,三日方去”。由此可知,讀帖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臨帖之前,品讀之中我們要學會熟練玩味古人法帖,準確領悟原作獨運,深入挖掘內(nèi)在精神。再則,讀帖可以無限制地讀、廣泛地讀。涉及面越寬泛,知識蓄積越豐厚,反映到字上的東西越耐人尋味。簡而言之,只有對所臨碑帖的基本點畫,間架結構,謀篇布局,風格特點等進行反復地觀察,認真地分析,才能不斷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臨帖的效率。輕讀其“形”,重讀其“神”。如此年深日久,方可心精手熟。
二、摹帖與臨帖的關系。當然,書法藝術是有其嚴格的自身法則的,不可任筆而書,隨意而為。摹帖就是用透明的紙覆蓋在碑帖上,照著下面的字影來依樣畫葫蘆,這樣極易得到所臨范字的字形,非常簡便易行。此法應為初學者之首選。臨帖不是整篇謄抄,也不能是全線出擊,它是通過手的描畫來加深腦的印象,把一個個優(yōu)美的形態(tài)烙刻于自己的心里。一字一戰(zhàn)役,須各個擊破。無論是對整體還是對局部,均需仔細推敲、慎重琢磨。臨帖是一種尤為重要的學書方法,它是將字帖置于案頭,“察之尚精,擬之貴似”。臨帖關鍵在遍數(shù),每臨一遍應苛求必有所得,臨的遍數(shù)愈多,基礎就愈牢。通常情況下臨第一遍一定要慢,要突出一個“死”字,即每個字的筆畫結體的相對位置一點也不能改變,形態(tài)酷似,以求亂真。如有出入定要重來,直到完全如帖所是。繼而還要認真鞏固,再后不斷求“活”,逐漸具備個性特征。這便是人們在學書中所稱的“死去活來”法。其實臨貼的方法較多,歸納有三:對臨、背臨、空臨,這些都能作為書前演練,對于加深熟練的程度十分奏效。
自摹到臨,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漸難的學習過程。摹帖、臨帖二者不容偏廢,必須相伴相隨,以臨為主,以摹為輔,摹帖易得位置,而易失筆意。臨帖能多得筆意,而易失位置。假若先摹后臨,臨摹并施,那才能兩全其美,錦上添花。
三、入帖與出帖的關系。臨帖首先要求“入”帖,所謂“入”就是把法帖中精華、精妙、精髓的東西,特別精準地吸收和借鑒過來,以求得形神俱佳的高度?!俺觥本褪橇晻邚乃鶎W帖子中慢慢地脫化,完全不受原學碑帖的束縛與干擾,漸漸地形成自己的風貌。誠然,“入”帖是一種學書手段,“出”帖才是習書者真正的目的之所在。作為習書之人,如果你“入”不了帖,也就沒有了“出”帖,沒有出帖,臨帖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臨帖通常容易出現(xiàn)兩種極端情況,一種人難于“入”帖,另一種人入帖后又無法“出”帖。其實臨帖光是入帖那是難有大作為的,必然是在鉆進去的同時還能跳得出來。入帖強調繼承傳統(tǒng),出帖重在推陳出新。仰慕效法古人但不迷信和拘泥于古人。“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崩铉叩淖粤⒚灾荚诰褜W書之人不能一味模仿、照抄照搬他人。臨帖的過程就是一個跟古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一個個范字則是一個個守篤敬業(yè)的師長,臨得好不好,寫得對不對,只要你老老實實找范字的點畫、位置、間架等逐一進行精心地比對,一個個標準答案就全然知曉。
四、一帖與多帖的關系。作為初學者,臨碑摹帖理應從一家一帖一體著眼,待到基本功逐步厚實再廣涉多帖,博學群覽,兼學各家各體,不斷豐富書寫內(nèi)涵,不斷提升書法品味,“觀百劍后而能舞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平日臨帖時切勿見異思遷,朝三暮四,貪多求全,急功近利。更不可同時臨幾種碑帖,否則,到頭來只能是無功而返,一無所獲。選攻一帖,然博眾碑,循序漸進,并蓄兼收諸家各體,集之所長,避之其短,才能到達“出”帖的地步。須知,我們不能把學書的目光只盯在它的實用層面上,定當朝著更深、更遠的藝術高度去拓展。
學習書法首要是學習前人書法藝術的法理、法則、法度。而臨摹名碑名帖,就是學習古人用筆、結構、章法的基本技巧、技法,苦心臨帖猶如頻叩書藝之門,一旦臨帖功力日增,駕輕就熟,心手雙暢之時,便可“登堂入室”。若是再向前邁進一步,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五光十色、金碧輝煌的藝術殿堂。
(作者單位:武漢市蔡甸區(qū)一中)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