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軍
(浙江財經學院,杭州 310018)
保險資金運用是現代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保險資金的基本屬性和“三性”原則決定保險資金的流向、流量與流時,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效率是保險融資功能集中體現,自然也有助于保險基本職能有效發(fā)揮。保險資金投資結構主要取決于市場發(fā)育程度和受制于金融制度。從保險業(yè)在社會經濟運用中地位與作用的角度審視保險公司應扮演角色,保險資金運用是全社會資金余缺調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投融資功能對現代金融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在市場經濟中如何看待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是當下值得關注的話題。正確認識這個問題需要解釋清楚以下兩個問題:
保險資金在保障房建設是參與性資金還是主導性資金關鍵取決于保障房建設的基本屬性。保障房建設是依靠政府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來維護公民居住的基本權利,完全借助市場機制無法有效保證公民居住基本權益是保障房建設的基本前提。保障房建設不僅是個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個政治問題。雖然保障房建設是維護公民基本權利,關系公民的切身利益,但保障房居住的排他性,意味著享有保障房居住權的社會公民必須承擔與之相應的基本的義務。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是社會文明與進步重要標志,維護“弱勢群體”基本權益是社會對人權尊重,促進和維護社會和諧發(fā)展內在要求。關注民生,執(zhí)政為民,是任何政黨穩(wěn)固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保障房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問題,它的形成與演變需要兼顧歷史的變遷,也是政黨執(zhí)政路線的真實寫照。
顯然,保障房并非純市場產品,而是一種準公共產品。保險資金的商業(yè)屬性,決定其主打的投資對象是市場化的產品和服務,對非市場化產品與服務投資對象需要考慮政策導向、政策措施等相關條件對投資收益與風險的影響。保障房建設就其投資本身而言,與一般投資相比其社會效應和政治效應較為顯著,政府在保障房建設需要承擔其主要職責,要充分發(fā)揮政府組織動員資金投資保障房建設基礎性功能,保險資金的介入是市場機制在保障房建設領域發(fā)揮其輔助功能,應當凸顯其參與性投資的特質。
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可以理解為在給定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相應約束條件下,為實現圍繞公司經營目標所設定的財務目標,針對與資產和負債有關的計劃、組織、協(xié)調、控制等相關活動。資產負債管理要求保險公司根據其所管理的資金的不同性質、期限長短、成本高低、可能承受的風險大小等因素,根據保險公司對現金流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使資產與負債在數額、期限、結構上對應和匹配,并根據情況不斷調整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結構,促使保險資源合理配置和謀求保險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最大權益。
保障房融資是一種期限長、需求大、見效慢并存在一定政策風險的投資需求。保險資金是否參與保障投資、如何投資、投資多少,主要取決于這種投資是否有助于保險資產負債管理目標的實現。保險市場的細分和保險需求多樣,保險公司所累積的保險資金必然存在多元化的投資需求,不同類型的保險資金,需要尋找與之相匹配的投資規(guī)模與結構。保障房建設應當說為實現保險資金投資多元化需求提供一個具體的投資渠道、對象和投資機會。
保險資金運用基于安全、收益、流動性的考量勢必對期望組合投資效用里存在對不動產投資的收益與風險的基本要求。保險資金之所以參與地方保障房融資主要源于各級政府通過財政政策、金融政策或危機處理過程中巨災保障等一系列引導和扶持政策。因為這些政策有助于化解保障房資產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的部分風險,是調整后的保障房風險與收益狀況可能符合保險資產結構優(yōu)化對不動產投資的要求?;蛘哒f,如果有政府政策扶持的保障房建設融資條件與保險資金融資要求存在交集,保險資金參與地方保障房融資是理性的,如果上述交集不存在,若保險資金參與,那么其融資行為將有悖于保險資金運用的“三性原則”。
明確保險資金集中運用的制度要求是保險公司有效控制風險總量和實現公司內部保險資源的合理配置,維護保險穩(wěn)健經營具有一定科學性與合理性。作為一種常識,無論是發(fā)達地區(qū)還是欠發(fā)達地區(qū)保險賠付率通常低于100%。
通過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國36個地區(qū)2001年至2010年毛保費收入和理賠支出計算得出的毛賠付率為基礎,分別計算出2010年全國GDP總值排名前后三名與全國各地區(qū)平均賠付率。其中GDP排名前三名的廣東、江蘇、山東的平均毛賠付率分別為 0.2676、0.2592、0.2497,后三名的甘肅、海南、寧夏的平均毛賠付率分別為 0.2746、0.2628、0.2491,這些地區(qū)與全國各地區(qū)的平均毛賠付率0.2691比較接近。那么通常而言,無論中國發(fā)達地區(qū)還是落后地區(qū),除了在當地的理賠與費用支出,多出保費收入需要上繳總公司,這些資金基本交付給總公司設立或授權的投資機構集中運用。面對眾多保障房建設投資項目,保險公司如何選擇,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所集中的保險資金投向哪個地區(qū)的保障房建設項目。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總部與公司總部的設在什么地方一般取決于金融市場發(fā)達程度,具體包括金融人才市場、網絡通訊市場、商品市場、文化市場等市場建設的文明程度?,F實中,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總部和總公司全部設立在中心城市以上。以目前中國所有34家內資保險公司為例,總部所在地北京、上海、深圳,分別有17家、12家、5家。
從投資信息的可獲得性和便利性,當然總公司所在地或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保障房建設投資信息采集渠道與技術、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要比邊遠地區(qū)或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具有較強的信息優(yōu)勢,同時地緣優(yōu)勢也較為明顯,當地保障房建設同總部員工或親友存在較為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因此,即便是在同等保障房投資收益與風險的情況下,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投資在總部投資或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投資的具有一定傾向性。
保險資金遵循市場游戲規(guī)則運用資金不斷尋求更高的投資效率無可厚非。保險資金追求的同樣風險程度實現更大的投資收益或一定的投資收益期望投資風險盡可能的小。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保障房建設的配套設施要比欠發(fā)達地區(qū)完善,其地方政府政策資源比較充分,政府兌現政策諾言的可信度較高。因此,在保障房投資項目選擇上,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保障房投資基礎、投資環(huán)境、政策優(yōu)勢或政策風險要比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具有一定優(yōu)勢,這方面的優(yōu)勢顯然可以轉化為地方吸納保險資金參與當地保障房建設的優(yōu)勢。如果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這方面的優(yōu)勢同中國較為落后地區(qū)相比,保障房投資優(yōu)勢會更為顯著。
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使欠發(fā)達或經濟落后地區(qū)形成的保費資源流向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保障房建設,無疑是經濟落后地區(qū)為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保障房建設提供資金支持,這種支持行為相對于保險資金輸出地區(qū)而言是被動的,無奈的。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通過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渠道獲取落后地區(qū)保險資金資助并未對經濟落后地區(qū)形成與之相對應的義務。從欠發(fā)達或落后地區(qū)角度講,當地保險資金的輸出并未獲取與之相對應的權利。
經濟欠發(fā)達或落后地區(qū)人才、資金、城鄉(xiāng)基礎設施、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經濟資源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人力資源和貨幣資金較為貧瘠。保險資金參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保障房投資,一方面強化了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卻消弱欠發(fā)達或落后住房保障自助能力。這不僅導致經濟落后地區(qū)人才和資金流入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而且隨著時間變化,這種人才與資金輸出的不可逆性會愈演愈烈。
在社會經濟運行體系中任何地區(qū)、行業(yè)、單位或個人均不可能獨善其身,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會導致社會經濟發(fā)展嚴重失衡,動搖了地區(qū)之間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發(fā)展基礎。發(fā)達地區(qū)周邊生存化境改變會對其維護本地經濟繁榮形成制約,削弱其發(fā)展后勁,政府用其利稅反哺欠發(fā)達地區(qū)或落后地區(qū)將會力不從心,市場將會每況愈下,且處于惡性循環(huán)運行態(tài)勢難以避免。
中央與地方政府、保險公司、享有保障房居住權的居民等均為有關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的利益主體。政府主要追求保障房建設社會效應最大化,保險公司主要追求投資效率最大化,居民主要追求物美價廉保障房居住權益最大化。如果沒有明確的具有權威性的權限邊界,相關利益主體的權益難以形成有效兼顧,并且,馬太效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制度建設歸根結底是有關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的文明建設,目的是讓所有利益相關者清清楚楚自己相應權益的歸屬及權益的具體范圍,使其應得權益有所保障。實現制度完善目標應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搞好試點,總結經驗。保障房建設關系到整個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不容許草率設置規(guī)則。評價制度基本標準是所明確的條條框框是否符合客觀要求,而認證的基本前提是需要通過必要的實踐檢驗,并在檢驗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校正,同時在校正過程中要認真總結經驗,做好回歸分析,不能一點帶面或矯枉過正。
2.廣泛征求意見,制度形成過程透明。明確的制度不等于正確的制度。在完善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投資制度建設過程中,不僅要認真聽取保障房建設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聽取其它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債權人、投保人等社會各階層的意見和建議,尤其要認真聽取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應做到溝通渠道暢通,對話機制靈活,使利益相關者在維護各自應得權益方面享有充分的話語權,有爭議的問題可公開辯論,不搞暗箱操作,力求制度形成陽光透明。
關于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政府的扶持政策基本依據是保障房準公共產品屬性和政府應盡維護社會公平的職責。雖然馬太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場競爭規(guī)則,但由于制度性因素和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趨利性因素所形成的馬太效應,政府不能熟視無睹,對此必須有所作為。基于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投資形成馬太效應的治理,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應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1.明確各級政府職責。針對上述因素形成的馬太效應,首先需要明確是由中央層面還是地方以及哪一級地方因素及其影響程度,這關系到各級政府具體職責的確認。從中國的現實角度看,保險資金的集中運用和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并不在地方政府的權限之內,但地方保障房建設地方政府責任重大,所以政策制定包括中央政策制定和地方政策制定、各級政府職責界定是中中央與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
2.建立政策制定協(xié)調機制。社會經濟運行中的馬太效應并非在保險投資領域存在,在銀行、證券等領域同樣存在。針對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需要所有政策制定部門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在金融、財稅等政策制定方面都應給予必要的考慮,要注重維護經濟欠發(fā)達和落后地區(qū)住房保障的應得權益和這些地區(qū)社會經濟穩(wěn)定與繁榮的政策扶持。
3.明確政策指導原則和目標。關于政府針對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所制定的政策以不干擾市場游戲規(guī)則為原則,政策目標是培育更完善的保障房建設投融資市場,即符合市場化的保障資金投資部分要充分遵循市場規(guī)則,需要政府扶持的投資部分,要確保政策扶持的角度與力度科學合理,并能被市場利益相關方所接受。政策所營造的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投資環(huán)境理想目標是保險投資效應無差異。即通過貨幣、財政等有關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投資的政策實施,使保險投資主體無論在中國境內發(fā)達地區(qū)、欠發(fā)達地區(qū)還是落后地區(qū),應凸顯保險資金參與地方保障房融資社會的公平性。
4.危機處理機制建立。保險業(yè)是現代社會經濟的安全網與穩(wěn)定器,它的所應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同于一般行業(yè),尤其在社會經濟出現異常波動時,更需要凸顯其經營狀態(tài)的穩(wěn)健性,履行其風險保障的承諾。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少者幾億、十幾億,多者上百億,甚至千萬億。就單純保障房投資而言,其投資期限較長,流動性較弱。從保障房準公共產品屬性角度講,保障房商業(yè)投資的相對不足可能引起的損失應屬于政策性損失。因此,政府應該有義務為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退出機制的建設給予政策上的扶持。
本文所闡述內容主要是圍繞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融資問題提出一些觀點和思路,許多問題的論證基本是處于定性分析的層面。這對目前保障房建設借助保險資金開拓社會化資金籌集渠道滿足投資資金需求具有一定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同時,保險資金參與保障房投資模式以及風險管理技術層面分析、馬太效應形成機理、治理具體手段與措施、應急救助方案設計與論證等方面值得進一步研究。
〔1〕曾望軍.論發(fā)達國家公共住房管理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
〔2〕田君,陳偉忠.基于資產負債管理的保險資金投資問題研究[J].上海金融,2005(10).
〔3〕孫守清.上海市廉租房建設問題的思考[J].時代經貿,2008(5).
〔4〕凌秀麗.海外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經驗借鑒[J].中國金融,2010(3).
〔5〕陳成,宋建明.保險資金不動產投資模式研究[J].保險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