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華松
芻議社會轉型時期涉“少”審判的司法智慧
——以一離婚糾紛案為例
○史華松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公民社會在不斷孕育成長,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日益增長。但是,司法需求的增長同司法能力滯后之間的矛盾已逐漸成為當前法院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反映在少年司法領域,就是少年司法的審判實踐與社會公眾對少年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之間尚有較大的差距,人民法院面臨著如何充分運用司法智慧,履行少年司法工作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少年司法制度體系建設,改進轉型時期社會治理,真正實現涉少審判“兒童利益最大化”的現實難題。對于社會轉型時期涉少審判的“司法智慧”,筆者在本文試圖通過具體個案的研判,更加生動全面地展示司法智慧的內涵。
原告郭某和被告李某于2001年10月登記結婚,2002年8月1日生育女兒小雨。由于雙方性格不合,郭某于2007年下半年開始連續(xù)3次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由于李某認為丈夫郭某有婚外情,遂以死相拼堅決不同意離婚,其間以喝農藥自殺、澆汽油自焚等方式向法官施壓,法院綜合考量后判決其不準離婚。于是,郭某采用離家的方式躲避李某,不再履行為人夫、為人父的法律責任,李某則以始終不同意離婚作為對郭某的報復,雙方的矛盾由此不斷激化升級,其住所地郭巷派出所因原被告發(fā)生激烈沖突出警9次。在李某住處的墻上寫滿了“殺”、“死”之類的文字,其住處甚至還藏有弩槍、鋼彈和飛鏢等。2010年3月1日,原告郭某第四次向吳中法院起訴,要求與被告李某離婚。此時,幾近偏執(zhí)的李某甚至已經做好了如果法院判決離婚,就和郭某同歸于盡的心理準備。他們的女兒小雨因為耳聞目睹父母親非理性的言語和行為,幼小的心靈倍受傷害和折磨。
針對原被告雙方已經長期互不履行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感情確已破裂的事實,以及雙方矛盾激化,隨時可能發(fā)生難以預測的意外的客觀現狀,承辦法官充分整合調動調處社會矛盾的各方資源,通過循序漸進、迂回感化的工作思路和方式,終于使案件得到了妥善調解,即原被告雙方離婚,女兒小雨由郭某撫養(yǎng),李某獲得拆遷安置房一套,郭某補償李某1萬元。
(一)充分把握案件情勢,全面了解當事人信息,牢牢掌握審判主動權
首先,由于原告郭某第四次提起離婚訴訟,因此,承辦法官在接手案件時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案件的處理將十分棘手。為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法官立即向此前處理過本案當事人離婚訴訟的法官詳細了解情況,摸清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根源,掌握了當事人的心理狀況,從而確定了穩(wěn)控語言行為偏執(zhí)的被告李某是順利解決本案糾紛的突破口。其次,法官耐心傾聽李某的陳述,讓其郁積在心的不良情緒得到排泄,降低其沖動闕值,同時,采取“旁敲側擊”的迂回策略,全面了解被告李某的親屬情況,為動員李某的兩個姐姐配合法院共同感化當事人,力爭調解解決糾紛做好了鋪墊。
(二)多方調動社會優(yōu)勢資源,多管齊下形成合力,迂回鈍化案件矛盾
法官發(fā)現,只有通過開展全方位的調解動員,才能對李某的心靈產生有效的觸動。為此,法院首先聯系了部分“愛心媽媽團”代表,并會同區(qū)、街道和社區(qū)婦聯干部一道于“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來臨之際前往李某的住處,共同為李某疏導排遣其內心的痛苦與煩惱,法官還特地為李某送上了一束“康乃馨”?!皭坌膵寢寛F”與李某親切真誠的交流和互動、法官帶來的溫馨祝福與問候,在很大程度上感化了李某,拉近了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其次,法官又攜“愛心媽媽團”的成員在“六一兒童節(jié)”趕往小雨所在的民工子弟寶南友好學校,為小雨送上了精心準備的節(jié)日禮物,孩子也由此成為了感化李某的寶貴力量。法院的愛心行動也感動了李某的娘家人,李某的家人紛紛成為幫助化解爭議不可或缺的力量。再次,盡管李某性格偏執(zhí),但其對姐姐比較信任,故法官費盡周折聯系上李某的兩位姐姐,并當面向她們出示了從李某家中拿到的飛鏢等物品,為她們剖析李某的不良心理行為和偏執(zhí)表現,真誠表示了法官對李某所處境況的擔憂。李某的姐姐被法官的真誠所打動,當即明確表示一定配合法院做李某的思想工作,努力促成案件的妥善處理。事實證明,李某的兩位姐姐在促進案件調解的過程中確實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最后,法官在整個案件訴訟程序中,還充分調動了當事人所在地的基層司法所、派出所和街道社區(qū)的力量,一方面通過多方合力促進當事人的和解,另一方面,也聯系做好了安保穩(wěn)控工作的應急預案。
(三)精心營造和諧氛圍,柔性改進庭審程序,有效化解沖突隔閡
在本案的庭審程序中,法官沒有局限于民事訴訟程序的一般模式,而是從本案矛盾的特殊性出發(fā),精心增設了開庭前的“家庭圓桌會議”和庭審后的“法庭溫馨提示”兩個新穎的庭審環(huán)節(jié)。通過“家庭圓桌會議”,法官在為當事人精心營造的輕松氛圍中,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有效強化了家長對未成年子女的成長、教育等應當承擔責任的意識,使雙方當事人逐步理性回歸到維護女兒利益的共同出發(fā)點以及做一名合格家長的理念之上,極大地緩和了庭審中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使平等、溫和、理性和冷靜成為貫穿庭審活動的主旋律。“法庭溫馨提示”則成為法官幫助當事人清晰認識離婚后父母子女之間依然存在的權利義務關系、離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如何保障等問題進行的一對一的法律知識傳授方式,使當事人心理得到感化。
法院主導,社會調解力量多方參與,群策群力,良性互動,迂回感化的調解努力終于讓當事人心悅誠服,達成了調解協議。案件的妥善調處不僅鈍化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也使未成年子女小雨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及時有效的保障。案件調解結案后,法官還再次走訪相關職能部門,聯系落實了李某的房產所有權,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取得了巧妙、圓滿、和諧的調解結果。
(一)涉少審判的司法智慧深深植根于“為民”司法核心價值觀
“法乃公器,民為邦本”。在“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體系中,“為民”是核心。在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糾紛,這也對涉少民事審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相關糾紛的解決不應僅僅停留于對是非紛爭的法律判定,更應注重當事人之間沖突的實質化解與對抗情緒的真正消融,有效鈍化當事人之間的矛盾。這就必須立足于當前涉少民事審判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性,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改進工作方式,將“為民”司法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貫穿于案件調處的全過程,以更加科學合理的審判方式處理好社會結構變動之中產生的社會矛盾。在本案中,無論是法官接手案件后對案情進行審慎全面的研判還是積極調動“愛心媽媽團”等優(yōu)勢資源合力鈍化矛盾,也無論是法官通過柔性司法程序感化教育當事人,都是司法智慧的充分運用,而這些都離不開“為民”司法核心價值觀這一具有本源意義的精神支撐和力量之源。在此案中“民”既指的是離婚夫婦雙方,更指向的是受影響的孩子。法官想當事人之所想,急當事人之所急,做法外之事,行利民之舉,走群眾路線,用真情調解,最終促成了法律主體之間的和睦相處,回應和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司法關切和現實需求,真正做到了讓當事人信服,讓群眾滿意,也真正將作為司法智慧力量根源的“為民”司法核心價值觀落到了實處。
(二)涉少審判的司法智慧滲透融合于“能動司法”價值理念
能動司法就是發(fā)揮司法的主觀能動性,它回答了司法是什么以及如何進行司法的問題,指明了司法審判既是和諧社會中利益沖突的有效化解機制,又是和諧社會中有效社會控制的基本路徑,還是實現和諧社會價值追求的重要載體。“辦案,用心、用情、多動腦筋就能辦好”和“司法為民不只是在法庭里,還應該在法庭外下功夫”這兩句話生動詮釋了能動司法的內涵。司法的被動性更多地是對司法的程序要求,而不是對司法的價值判斷,法官有責任通過能動司法維護實現法律秩序與社會正義之間的有益平衡。涉少民事審判更是如此,它從來都是積極的、主動的、非中立的,是能動司法的典范。本案中,承辦法官正是通過充分運用司法工作智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司法的服務性、主動性和高效性滲透融合于積極細察案情、多方整合資源、迂回感化調處、溫情說服感化等具體細節(jié)和調處工作之中,終于化解了當事人之間異常尖銳的矛盾沖突,并使孩子的壓力得到緩解,心理得到疏導,利益得到保障。案件的成功調處所依靠的正是涉少審判的司法智慧與“能動司法”價值理念相融合,真正做到辦案“用心、用情、多動腦筋”,充分彰顯了“能動司法”服務性、主動性、高效性的三大特征。
(三)涉少審判的司法智慧與“和諧司法”的價值訴求融通而共向
和諧司法理念是司法領域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體目標的具體回應。和諧司法的具體要求就是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積極追求定分紛爭、案結事了;追求社會矛盾的根本化解;追求社會和諧狀態(tài)的重新彌合與修復,是一種恢復性司法。在本案的調處過程中,承辦法官巧妙運用司法智慧,充分整合社會調解資源,形成調解合力,柔性改進程序,力促當事人回歸理性的情感狀態(tài),有效促使當事人以孩子為聯系紐帶形成情感共鳴,真正消弭和化解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雙方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結案后,承辦法官仍積極為當事人落實相關權益并對其未成年子女進行回訪,架起了法官和當事人之間良性互動的連心橋,更鞏固了雙方當事人之間得到修復的和睦關系??梢姡嫔賹徟械乃痉ㄖ腔叟c“和諧司法”的價值訴求是融通而共向的,法官正是通過充分運用司法智慧,讓“和諧司法”成為貫穿于調處工作始終的主軸與紅線。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人民法院)
(責任編輯 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