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溫州方言中的比較句到比喻句

      2011-04-04 05:13:54盛愛萍張虹倩
      當代修辭學 2011年5期
      關(guān)鍵詞:一色喻體句法

      盛愛萍 張虹倩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325000;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200433)

      提 要 比喻本質(zhì)上是比較,比較句和比喻句是句法結(jié)構(gòu)和修辭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比喻句由比較句在修辭動因的作用下轉(zhuǎn)化而來。溫州方言比較句有平比句、強比句、弱比句、極比句四種類型,但其比較句和比喻句存在系統(tǒng)上的不對稱:前三類在“借同解釋”和“跨域等同”兩個修辭動因促動下可以發(fā)展為比喻句,而極比句因為是在同一類事物內(nèi)進行比較并且其中一個比較項是空泛的全體,故不能發(fā)展為比喻句。溫州方言平比句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表示比較項關(guān)系的介詞可以缺失,由此造成主比項和被比項的無句法并置。因此,溫州方言的比喻句有兩個特殊現(xiàn)象,一是本體和喻體可以無句法并置,二是本體、喻體可以分別由事物和事件交叉承擔。當出現(xiàn)事物和事件交叉承擔本體和喻體的情況時,其中的事物其實是在表達中缺省掉了述謂成分的事件,在理解時會積極恢復缺省的述謂性成分以與事件保持對等性。

      一、引 言

      研究比喻,如果我們改換傳統(tǒng)的思路,試圖從方言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早已被我們熟識的語言現(xiàn)象,理論上就應(yīng)該為之提供一些怎樣的預設(shè)和原則?

      首先,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為全人類所共享,不管人們使用的是什么語言或方言,他們在思維過程中所運用的隱喻都是相同的。然而思維過程只能在語言過程中實現(xiàn),當隱喻投射到不同語言、方言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上轉(zhuǎn)換成語言形態(tài)的比喻時,就會受到不同語言、方言的結(jié)構(gòu)制約,導致語言形態(tài)的比喻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而比喻在語言形態(tài)上的特征,又會反過來影響到比喻的實現(xiàn)方式,導致深層語義結(jié)構(gòu)相同的比喻,在結(jié)構(gòu)類型和修辭效果上往往會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

      其次,比喻的形成是一定修辭動因推動的結(jié)果,但是修辭動因不可能憑空創(chuàng)造自己的語言形態(tài),它需要在一種語言現(xiàn)有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中得到實現(xiàn)。雖然說可以將驅(qū)動比喻形成的修辭動因概括為“借同解釋”和“跨域等同”(劉大為,2010),但是這兩種動因卻只有在比較的過程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比喻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比較,因而一種語言或方言中有怎樣的比較格式,就制約著這種方言有可能出現(xiàn)怎樣的比喻格式。

      我們在對溫州方言的比較句和比喻句進行研究時,就在這兩種格式的關(guān)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以上兩種原則的作用。由于受到所占有語料的限制,這里不可能對兩種格式的關(guān)系展開全面的研究,只能選擇其中一些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例如平比句的結(jié)構(gòu)特征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目的是要觀察某種方言的特殊的句法結(jié)構(gòu)對比喻的影響。由于方言缺乏書證,為了利用一些穩(wěn)定性較強的語料,我們較多地使用了溫州諺語、慣用語中的比喻。

      二、溫州方言中的比較句

      溫州方言的比較句,可分為平比句、強比句、弱比句和極比句四種類型。所謂比較,就是對兩個共享了某種屬性的對象加以衡量,為的是了解這兩個對象對這一屬性的占有程度的差異。比較的兩個對象中,一般總有一個是比較的出發(fā)點,可稱為主比項,記為A;另一個則是比較的參照點,可稱為被比項,記為B。作為比較內(nèi)容的共享屬性是比較點,記為X;占有程度的差異則是比較的結(jié)果,我們稱為比較值,記為Y。這些約定可列舉如下:

      A:主比項,即比較的出發(fā)點

      B:被比項,即比較的參照點

      X:比較點,即作為比較內(nèi)容的共享屬性

      Y:比較值,即比較的結(jié)果

      比較句就是用來表示比較結(jié)果的句式。其實,溫州方言的以上四種比較句式,彼此之間在邏輯上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并列關(guān)系,而是有所交叉或重疊的。但是對溫州方言來說,很可能特別注重的是這樣四種比較的結(jié)果:

      Ⅰ A與B占有某一屬性的程度相同或接近

      Ⅱ A比B占有某一屬性的程度高

      Ⅲ A比B占有某一屬性的程度低

      Ⅳ A比占有這一屬性的任何一個對象程度都高或低

      第Ⅳ種類型中沒有B,原因在于A與之比較的不是一個特定的對象,而是占有這一屬性的所有對象。將導致這四種比較結(jié)果的過程投射到句法結(jié)構(gòu)上,就形成了溫州方言中最常見的四種比較句式。

      1. 平比句

      平比句是指主比項與被比項占有某一屬性的程度相同或接近的句子。平比句的內(nèi)部比較復雜,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差異就在于被比項之前是否出現(xiàn)介詞:

      1)A+B+X+[一色 /差勿顯]Y

      該句式是平比句中較為常見的句式,“一色”和“差勿顯”是比較值Y,意為“一樣”、“差不多”,這種句式的被比項之前沒有出現(xiàn)介詞。例如(為突出起見,下文在語例中介詞缺失處留空一格):

      (1)條凳 許條凳長短一色。(這條凳(跟)那條凳長短一樣。)

      (2)支筆 許支筆顏色差勿顯。(這支筆(跟)那支筆顏色差不多。)

      由于兩例中被比項“許條凳”(那條凳)和“許支筆”(那支筆)之前均未出現(xiàn)介詞,它們與主比項“條凳”(這條凳)、“支筆”(這支筆)究竟處在什么關(guān)系中,就成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2)A+逮/搭+B+X+[一色/差勿顯]Y

      如果被比項之前出現(xiàn)了介詞“逮/搭”,就形成了平比句的另一種句式:

      (3)許件逮吾件衣裳樣式一色。(那件衣服跟我這件衣服的樣式一樣。)

      (4)小林搭佢阿爸脾氣差勿顯。(小張跟他爸的脾氣差不多。)

      例(3)的被比項“吾件衣裳”和例(4)的被比項“阿爸”之前均出現(xiàn)了介詞“逮/搭”。應(yīng)當指出的是,這里的“逮/搭”是一個表比較的介詞,相當于普通話里的介詞“與”、“跟”、“和”,而不是表并列關(guān)系的連詞“與”、“跟”、“和”。

      2. 強比句

      強比句是指主比項在共享屬性的占有程度上強于被比項的句子。溫州方言中強比句主要有以下句式:

      1)A+ 逮 /搭 +B+Y1+(Y2)

      該句式中的Y1和Y2均為比較值,區(qū)別在于Y1是定性值,如下例中的“輕松”、“高”,而Y2是定量值,如下例中的精確值“三公分”,模糊值“一點”。定性值Y1的出現(xiàn)有句法上的強制性,而定量值Y2則是可選的。

      (5)踏自行車逮乘車輕松喱。(騎自行車比坐車輕松一些。)

      (6)渠搭吾長(三公分)。(他比我高(三公分)。)

      例(5)中“輕松”和“喱兒”均為比較值Y,表示比較的結(jié)果。其中“輕松”充當Y1是定性值,“喱兒”充當Y2是定量值。例(5)中Y1、Y2均出現(xiàn),而例(6)中可以只說“渠搭吾長”,只出現(xiàn)定性值Y1(長),也可以出現(xiàn)定量值Y2(三公分),說成“渠搭吾長三公分”。

      2)A+Y1+B+Y2

      (7)阿姊大阿妹三歲。(姐姐比妹妹大三歲。)

      (8)株樹高許株樹十公分。(這棵樹比那棵樹高十公分。)

      這種句式跟上一句式相比區(qū)別在于:由于介詞“逮/搭”的缺省,導致定性值Y1和被比項B之間的語序發(fā)生變化。如果有介詞“逮/搭”則被比項處于定性值Y1之前(如例7),如果介詞“逮/搭”省略,則被比項處于定性值Y1之后(如例(7)、(8))。另一特點是在這一句式中,定量值和定性值的出現(xiàn)都有句法上的強制性,前者必須有后者的呼應(yīng)。

      3. 弱比句

      弱比句是主比項在共享屬性的占有程度上不如被比項的句子。語義上的弱比未必一定用否定形式來表達,但這里的弱比是句法上的,結(jié)構(gòu)上通常以否定的形式出現(xiàn)。主要句式有:

      1)A+冇+逮/搭+B+Y

      (9)自開店冇逮打工好。(自己開店不比打工好。)

      (10)個村冇搭許村大喱。(這個村不比那個村大些。)

      該句式的特點在于介詞“逮/搭”之前有否定詞“冇”,而比較值則一定是強比的,如例中的“好”、“大”,這樣一經(jīng)“冇”的否定,強比的值就轉(zhuǎn)化為弱比的值,整個句式也就成了弱比句。

      2)A+冇+Y+似+B

      (11)小紅冇高似小劉。(小紅不比小劉高。)

      (12)高樓冇好似平臺蓋。(高樓不比平房好。)

      這一句式中介詞“逮/搭”未出現(xiàn),卻出現(xiàn)了介詞“似”,也導致被比項B與比較值Y之間的位置發(fā)生變化。而在否定詞“冇”作用于強比值造成弱比關(guān)系上,它與前一式是相同的。

      4. 極比句

      極比句是指在占有某一屬性的全部對象中,主比項的占有程度比所有其他對象都高或低的句子。所以它的被比項不是一個獨立的B,而是去掉了主比項A之后該類對象的一個全集。極比句就是拿這個缺少了A的全集與A相比,凡A強于全集中所有對象的,是極比句中的強比;凡A弱于集中所有對象的,是極比句中的弱比,這樣極比句就有了兩種類型。

      1)A+逮/搭+何乜/何乜人+沃+Y

      這是極比句中的強比句,主比項位于被比項之前,如:

      (13)支筆逮何乜沃重要。(這支筆比什么都重要。)

      句式中的“何乜”和“何乜人”意為“什么”、“誰”,“沃”相當于普通話里的“都”。該句式表達是主比項在占有某一屬性的所有對象中,它對共享屬性的占有程度最高。如例(14)在共享“跑”這一屬性的所有對象中,主比項“小王”比占有該屬性的任何一個對象程度都高。

      2)何乜/何乜人+逮/搭+A+沃+Y

      這是極比句中的弱比句,主比項位于被比項之后,如:

      (15)何乜逮個支筆沃新(喱)。(什么都要比這支筆新(些)。)

      (16)何乜人搭你沃靈(喱)。(誰都比你聰明(些)。)

      后一句式與前一句式的區(qū)別在于前一句式表達的是某一特定對象在占有共享特征的所有對象中程度最高,而后一句式則表示程度最低,故而任指代詞“何乜/何乜人”與特定對象的位置在兩個句式中也相反。然而,無論是哪種句式,極比句都是通過將特定對象跟集合內(nèi)所有對象相比較,以達到說明其比較值處于極端的性質(zhì)的目的。

      三、溫州方言的比較句系統(tǒng)與比喻句系統(tǒng)

      1. 句法結(jié)構(gòu)向修辭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換

      人們在交際和認知過程中有著無限的擴張欲望,然而由于語言形式負載量的有限性,只有那些最為普遍、最為概括的語言功能,才會被編碼為語法功能并得到語法形式(句法結(jié)構(gòu))的表現(xiàn),可以說語法功能編碼的正是人類認知經(jīng)驗中最為基本的場景。句法結(jié)構(gòu)的有限性和人類表達交際欲望的無限性產(chǎn)生了巨大沖突,為了表達認知經(jīng)驗和交際意圖中個別的、具體的功能要求,人們在句法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加上更多的認知變量和交互變量,從而形成修辭結(jié)構(gòu),以便使那些個別的、具體的功能要求也能得到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表現(xiàn)?!熬浞ńY(jié)構(gòu)是抽象層次最高的修辭結(jié)構(gòu),修辭結(jié)構(gòu)是一定動因下句法結(jié)構(gòu)的變異和組合?!保▌⒋鬄椋?009)句法結(jié)構(gòu)和修辭結(jié)構(gòu)處于連續(xù)統(tǒng)的兩端,當句法結(jié)構(gòu)受制于一定的修辭動因之后就轉(zhuǎn)變?yōu)樾揶o結(jié)構(gòu)。

      2. 比較句發(fā)展為比喻句的兩大動因:借同解釋與跨域等同

      比喻源于比較,比喻句在本質(zhì)上也是比較,必須在比較中進行。比較之所以會向比喻發(fā)展是因為加進了兩種動因:借同解釋和跨域等同。

      所謂“借同解釋”指的是言者認定聽者對喻體掌握一定的知識,并通過確認本體與喻體的等同關(guān)系,來促使聽者借用對喻體的已有知識來理解本體。

      所謂“跨域等同”是指本體與喻體分處于不同的認知域,要實行“借同解釋”的話勢必就要將這兩個認知域等同起來,“聽者必須將另一認知域中關(guān)于Y的知識投射在這一認知域中的X上,X才能按照言者的意圖得到解釋,從而形成了一個跨域等同的比喻構(gòu)式?!保▌⒋鬄?,2009)喬納森·卡納(1989)說“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我們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為什么能將“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呢?原因就在于“借同解釋”和“跨域等同”在起作用。

      溫州方言的比較句無論怎樣變化,只要能接受這兩種動因就都能演變成比喻句。試看:

      (17)條凳逮許條凳長短一色。(這條凳跟那條凳長短一樣。)

      (18)頭搖起逮百楞鼓兒一色。(頭搖晃起來跟撥浪鼓一樣。)

      (19)個女娒娒面色逮樹葉一色黃。(這個女孩子臉色跟樹葉一樣黃。)

      以上三例均使用了比較句中表示等同關(guān)系的平比句句式“A逮B一色”。從語感來看,例(17)是一個“純”的比較句,而從例(18)到例(19)比喻的“意味”越來越濃。從以上三個例句的差異,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溫州方言的比較句向比喻句發(fā)展的過程中,“借同解釋”和“跨域等同”這兩個修辭動因所起的作用:

      例(17)之所以看起來是一個“純”的比較句,是因為該句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經(jīng)過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兩條凳的長短一樣,這兩條“凳”在聽者的認知中并沒有知識上差別,言者不想,也無法利用其中的某一個去幫助聽者理解另一個。

      例(18)相對于例(17)而言加入了“借同解釋”的修辭動因,言者認定聽者了解“百楞鼓兒”搖晃的樣子,卻不知道現(xiàn)實中某個人“頭搖晃起來”的狀態(tài)與程度,所以要借助“A逮B一色”的句法結(jié)構(gòu),幫助聽者借用對百楞鼓兒搖晃的認知來理解頭搖的狀態(tài)。A和B在“搖”的性狀上等同,屬于同一個認知域,B之所以成為喻體,是因為關(guān)于B的知識為受話者已知,可以成為他理解A的基礎(chǔ)——通過把A類比成B而理解它。

      例(19)相對例(18)而言似乎比喻的“意味”更濃,是因為在“借同解釋”的同時還加入了“跨域等同”的修辭變量?!芭畩脢谩焙汀皹淙~”是兩個相差甚遠的認知域中的對象,現(xiàn)實中我們完全不可能將它們等量齊觀起來。但是認知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對一個已知(喻體),一個未知(本體)的兩個對象來說,它們所處的認知域相隔越遠而我們又將它們視為同一類對象,就越能在一個全新的視角下,通過喻體的知識去發(fā)現(xiàn)本體上通常難以發(fā)現(xiàn)的特征。這一個“女娒娒”的臉色究竟憔悴到什么程度是我們未知的,但是枯黃的樹葉是怎樣的,卻是每個人都已知的。一旦將這兩個不同認知域的對象視為同一,就能通過將樹葉的枯黃投射到“女娒娒”的臉色上而真切、生動地感受到后者的狀態(tài)。

      “跨域等同”一定蘊含了“借同解釋”,而“借同解釋”卻不可能蘊含“跨域等同”,所以接受了“跨域等同”的比喻通??磥硎歉鼮榈湫偷谋扔鳌?/p>

      3. 溫州方言中比較句與比喻句:系統(tǒng)上的不對稱

      溫州方言四種常見的比較句類型中,除了以上論證的平比句,強比句(例(20)、(21)、(22))和弱比句(例(23)、(24)、(25))加上“借同解釋”和“跨域等同”這兩個修辭變量后也能發(fā)展為比喻句。由強比句發(fā)展而來的比喻句如:

      (20)渠徛起逮盤嶼撐篙還高。(他站起來比盤嶼撐船用的竹篙還高。比喻一個人身高很高。①)

      (21)問渠搝哩鈔票逮搝豬牯銀還難。(向他要點錢比要公豬配種費還難。豬牯,配種公豬。豬牯銀,專養(yǎng)配種公豬的農(nóng)戶等客戶家的母豬生下的小豬出窩時向客戶索取的費用,常會遇到久拖不付甚至不了了之的情況。比喻要錢難。)

      (22)個后生逮棺材下蟛蜞一色,逮鬼還靈。(這個后生跟棺材下面的小螃蟹一樣,比鬼還要機靈。比喻處事靈活。)

      由弱比句發(fā)展而來的比喻句如:

      (23)比不上別人一條腳肚毛。(比不上別人腿上的一根汗毛。比喻相差甚遠。)

      (24)千杠萬杠比不上一杠。(千杠萬杠(的嫁妝)比不上一杠(轎子里的新娘)。比喻娶親錢財不重要,人是最重要的。)

      (25)帶外甥孫比不上摸腳后跟。(帶外孫還不如摸摸腳后跟。比喻撫養(yǎng)外孫辛苦、徒勞無功。)

      比較句與比喻句之間天然的聯(lián)系是顯而易見的。比喻源于比較,以上的論證表明,比喻就是比較受制于“借同解釋”和“跨域等同”這兩個修辭動因的結(jié)果。如果離開了特定的比較句,這兩個修辭動因也就失去了作用的對象,比喻當然就無法進行,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一種方言中的比較句決定了比喻句的基本類型。

      但是否比較句的類型就與比喻句的類型保持著絕對對稱的關(guān)系呢?我們發(fā)現(xiàn)溫州方言中的極比句是無法接受上述兩個修辭動因的,因而也無法向比喻句轉(zhuǎn)化——

      (26)阿強腳手逮何乜人沃快(喱)。(阿強的動作比誰都快(些)。腳手:動作。)

      (27)何乜人逮你沃背快(喱)。(誰都比你背得快(些)。)

      (28)啞佬勿會講,肚里逮何乜人沃靈清。(啞巴(雖)不會說話,(但)肚子里比什么人都清楚。)

      原因就在于:

      第一,我們已經(jīng)將極比句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它的“被比項不是一個獨立的B,而是去掉了主比項A之后該類對象的一個全集”,換言之,極比是在同一類對象的內(nèi)部進行的。如在例(26)中“阿強”(主比項)加上了任指的“誰”(被比項),就等于所有“會跑步”的對象組成的類別的全部成員。如果這里的“誰”不限定為指向“人”,那么這個類就包括了人和所有“會跑步”的動物。如果限定為“人”,類中的成員就更少了。無論哪一種情況,比較都在“會跑步”的類別內(nèi)進行,而所有“會跑步”的成員都處在同一個認知域內(nèi),所以極比句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接受“跨域等同”的修辭動因的。

      第二,正因為“誰”是主比項之外所有的成員,無法寄托一個對比喻接受者而言的已知的“跑步”速度去解釋主比項未知的速度,因而也就無法接受“借同解釋”的動因。

      極比句不能用于比喻,其實最關(guān)鍵的原因還在于,既然比喻就是“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喬納森·卡納,1989),也就是要將喻體的特征加到本體上去,從而透過這一特征看到本體上原先被我們忽略或者無法認識到的特征,所以無論哪一種比喻,都要求在兩個具體的、有著特征差異的對象之間進行,才有可能用我們對一個對象的已知去解釋對另一個對象的未知,或者用這一認知域的特征去解釋另一認知域的特征。極比句的一個對象是具體的,另一個對象卻是一個空泛的“全體”,正所謂“A與之比較的不是一個特定的對象,而是占有這一屬性的所有對象”,所以是沒有實際的比較對象的,比喻也就無法建立起來了。

      四、溫州方言比喻句中的兩種特殊現(xiàn)象

      在比較研究中,越是高層次——也就是越少依賴于習慣性的約定而越多依賴于認知和人際互動的普遍規(guī)律的語言現(xiàn)象,方言之間的差異就越小,反之在較多依賴于習慣性約定的低層次語言現(xiàn)象上,方言之間的差異也就會比較明顯。比喻本身顯然受制于人類認知、互動的普遍規(guī)律,所以方言之間甚至語言之間比喻在基本類型以及運作方式上往往是一致性大于差異性,而更值得比較者關(guān)注的,倒是在低層次上比喻具體的語言表現(xiàn)形態(tài),由于受到了該方言句法特征的制約而顯示出與其他方言的明顯差異。不僅如此,我們還能從中觀察到這些特征不僅制約著比喻的展開方式,還會影響到人們將如何在認知上處理這一比喻,在獲得不同的認知經(jīng)驗的同時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效果。

      1. 介詞缺失與平比句中的無句法并置

      溫州方言中一個頗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它的平比句中主比項和被比項之間可以不出現(xiàn)介詞,二者之間也就可以不發(fā)生通常意義上的句法聯(lián)系。從修辭的角度關(guān)注這一現(xiàn)象,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個小小介詞的缺失帶來了認知上的巨大差異,使我們在語義構(gòu)成完全相同的情況下能夠從一個比喻中獲得更為鮮活而靈動的經(jīng)驗。

      1)平比句的兩種類型與介詞的作用

      如前所述溫州方言中的平比句如果從是否出現(xiàn)表比較關(guān)系的介詞“逮/搭”,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相應(yīng)所由形成的比喻句也應(yīng)該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類型:

      (29)紗帽翼逮扁擔一色(長)。(紗帽的帽檐跟扁擔一樣(長)。)

      (30)兩手搭天絡(luò)瓜一色。(雙手跟絲瓜一樣。比喻無精打采。)

      (31)眼烏珠瞪起逮荸薺白一色。(眼珠子瞪起來跟削了皮的荸薺一樣。比喻人眼睛瞪得很大。)

      第二種類型:

      (32)肚腸 鑊膛墨一色。(肚腸(跟)灶灰一樣(黑)。比喻人心腸不好,人品差。)

      (33)個媛主囡兒腰 楊柳枝一色。(這個姑娘的腰(跟)柳條一樣。)

      (34)個后生皮水 黑炭一色。(這小伙子的皮膚(跟)黑炭一樣。)

      在第一種類型中由于介詞“逮/搭”的存在,使得兩側(cè)的名詞性成分處于嚴密的句法控制之下。如例(29)介詞強制性地將“紗帽翼”置入與“扁擔”的語義關(guān)系中,規(guī)定了二者只能以主比項、被比項的方式相互作用。我們知道,句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提供給理解者以明顯的指引標記,使得他的理解活動能夠在輕松、便捷、高效的狀態(tài)中最準確地把握住句子的意義;另一方面卻會導致語言理解者的依賴心理,他對于話語的認知只能按照句法規(guī)定的唯一路徑循規(guī)蹈矩地展開,總是處在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中。

      2)無句法并置現(xiàn)象

      第二種類型(如例32)與第一種類型(如例29)相比,典型的差別就在于例(32)中由于介詞的缺失,兩個名詞“肚腸”和“鑊膛墨”直接地并列在一起,沒有任何句法信息可以顯示它們之間應(yīng)有的關(guān)系。這就是所謂的無句法并置的現(xiàn)象:一段話語中若干詞語在沒有任何句法標志的情況下排列在一起。

      為了更清楚地解釋這類現(xiàn)象,讓我們先轉(zhuǎn)向文學語言——其實無論是古代漢語還是現(xiàn)代漢語的文學語言中,這種無句法并置的現(xiàn)象都是大量存在的:

      (35)杏花 春雨 江南(虞集《風入松》)

      (36)疏鐘 夜火 寒山寺(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

      (37)方糖。牛奶。亮閃閃的小罐子。方形的紙巾。白瓷杯冒著絲絲熱氣。(李曉《秋日的下午茶》)

      (38)墜下地了,黃色的槐花,感傷的淚。(何其芳《古城》)

      可以設(shè)想,由于并列置放著的若干語言單位之間沒有任何句法形式可以暗示它們之間應(yīng)該具有的聯(lián)系,閱讀者原先習慣的、依賴句法形式而進行的理解方式一下子難以為繼了,他被迫著去上下搜尋,試圖通過發(fā)現(xiàn)一切可能的信息來重建這些單位之間最佳關(guān)聯(lián)。例如“黃色的槐花”與“感傷的淚”之間究竟應(yīng)該是一般的并列關(guān)系,還是比喻關(guān)系呢?如果是比喻關(guān)系,它們兩個又究竟應(yīng)該誰是本體誰是喻體呢?沒有句法標記,也就沒有絕對的答案。然而一個確定無疑的事實卻是,閱讀者的主動求解的欲望被刺激了起來:一方面,他相信由于這些語言單位出現(xiàn)在一個完整的語篇中,或者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語篇,它們之間必定是有一種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一方面語篇的語言層方面卻沒有提供關(guān)聯(lián)的句法標記,究竟哪一種關(guān)聯(lián)才是最佳的,閱讀者只有自己去建立。于是他不得不去努力地搜索、發(fā)現(xiàn)、想象、比較、建構(gòu)……他自身以往的經(jīng)驗也被調(diào)動了起來,加入到語言的理解中。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詞語提供的感知覺基礎(chǔ)得到了最細致的關(guān)注,主動探求的欲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想象力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開,語言表達因而達到了最為生動、鮮明的效果。完全可以做一下這樣的嘗試——無論給“杏花春雨江南”添加上怎樣的句法標記以及相應(yīng)的附加成分,都會發(fā)現(xiàn)——其表達效果都不如將這三個詞語直接地排列在一起。

      可見語言的理解中存在這樣一條規(guī)律,句法提供的信息越完整,理解者的思維越怠惰,反之句法信息越簡略甚至丟失,則理解者的思維越積極。

      3)無句法并置與比喻關(guān)系的理解

      例(32)中“肚腸”和“鑊膛墨”之間的無句法并置其實也是如此??梢韵胂?,如果和(29)一樣有介詞“逮/搭”在起標志作用,理解者的認知就能很容易地將直接受介詞制約的“鑊膛墨”處理為被比項,而將“肚腸”處理為主比項,并進一步根據(jù)語感中對“借同解釋”的把握,積極地用“已知”、“未知”的原則來處理二者在認知經(jīng)驗上的關(guān)系,也即將“鑊膛墨”作為一種熟知的經(jīng)驗積累來積極搜尋,并將能夠輕而易舉搜尋到的最為鮮明的特征“黑”賦加到“肚腸”上去,并通過這種附加努力發(fā)現(xiàn)平時被我們疏忽的相應(yīng)特征。介詞的關(guān)系具有一種強制性,即使在難以用日常的經(jīng)驗對二者進行認知處理時,也會強制著我們將認知處理的范圍擴大到“跨域”,在超越日常經(jīng)驗的更大的范圍內(nèi)搜尋它們可能有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上攵?,有了介詞的強制,“肚腸”和“鑊膛墨”之間的比喻關(guān)系就能很輕松地建立起來。

      可是現(xiàn)在“逮/搭”缺失了,失去了句法依賴的理解者因為難以斷定其間的關(guān)系而陷于困惑中,在溫州方言的比喻中——特別是在諺語中,喻體的特征如“黑”、“長”等通常也被省略,于是理解又失去了一種依托??上攵鎸@樣一個句式,理解者所處的境遇非常相似于上述文學語言的閱讀者。在積極探索它們之間可能存在怎樣的句法聯(lián)系的過程中,主動探尋的欲望和想象力同樣會被刺激起來。

      “肚腸”和“鑊膛墨”之間的關(guān)系還比較顯豁,有的關(guān)系則稍微隱晦一些(如例(39)、(40)),或者比喻關(guān)系建立在兩個事件之間(例(41)、(42)):

      (39)渠做事干個本事逮風車一色。(他做事的能力跟風車一樣。比喻處世圓滑。)

      (40)個腦搭降落傘一色。(這個人的腦子跟降落傘一樣。比喻頭腦遲鈍、不夠用。)

      (41)講起話 花開差勿顯。(說起來話來(跟)花開一樣)

      (42)細囡走路 線牽一色。(女孩走路(跟)用線牽著一樣。比喻走路慢、斯文。)

      在難以發(fā)現(xiàn)它們可能在哪一方面建立起怎樣的關(guān)系的同時,就會激起更加主動、更加活躍的思維活動,經(jīng)驗儲存中被喚醒的成分也會更加充分、活躍,從而得到更為鮮明的形象感受。當然,理解所花費的時間也會更多。

      在文學語言中無句法并置是一種明顯的修辭手段,它的語言形式非常醒目、異常,使得人不得不去注意它。而在溫州方言的比較句和比喻句中,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平常的語法格式,被人們習慣性地使用。如果對這兩種現(xiàn)象進行心理實驗的話,一定會發(fā)現(xiàn)前一種形式的理解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說明理解者所進行的認知活動非常復雜、豐富和活躍;后一種形式則由于習慣化的力量,理解花費的時間會比較短。但是如果將它與帶有介詞的相同現(xiàn)象進行比較,那么有沒有介詞,理解的時間肯定會顯示出明顯的差異。由于理解花費時間的多少,往往與對于語言意義的關(guān)注程度,與喚起的經(jīng)驗想象的主動程度、豐富程度正相關(guān),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推論,一種方言的比喻如果必須依賴于介詞才能進行,那么它與溫州方言不依賴介詞就可以完成的比喻相比,其生動的程度肯定會低于后者。

      2. 比喻中事物與事件的交叉

      1)比喻成立的基本條件:本、喻體在事物、事件上的一致性

      一個比喻的形成,本體和喻體之間應(yīng)該具有對等關(guān)系,也就是說本體若是事物,喻體也應(yīng)該是事物,本體若是事件的話,那么喻體也應(yīng)該是事件。這里的原因非常簡單,比喻首先是在比較,可是事物與事件之間不具有可比性,比較根本就無從發(fā)生。就比喻而言,比喻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將喻體的特征轉(zhuǎn)而賦加到本體上,可是事物與事件是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認知對象,完全沒有特征相互轉(zhuǎn)移的可能。所以以下這些比喻,在普通話中是不被允許的:

      (43)*這個女孩子像樹葉變黃一樣。

      (44)*這個女孩子住院了像枯樹葉一樣。

      (45)*這雙鞋跟魚賣臭掉一樣。

      2)事物與事件的交叉及其理解策略

      可是在溫州方言中,這樣的語例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常見,諺語中的比喻也經(jīng)常是這樣的:

      (46)肚餓爻 癟蟹一色。(肚子餓了(跟)干癟的蟹一樣。爻:體助詞,相當于“了”。)

      (47)個人佝攏 蝦蛄彈一色。(這個人蜷曲著(跟)琵琶蝦一樣。)

      (48)臀塌爻 飯甑一色。(屁股垂下來(跟)飯甑子一樣。比喻不整齊、不緊湊。飯甑是一種用來蒸食物的炊具,形似木桶,有屜無底。)

      例(43)到(45)在普通話中不被接受的比喻及表達方式,如果譯成溫州方言都是正常的句子,如:

      (49)個女娒娒 樹葉變黃爻一色。(這個女孩子(跟)樹葉變黃一樣。)

      (50)個女娒娒住院逮枯樹葉一色。(這個女孩子住了院跟干樹葉一樣。)

      (51)個鞋逮魚賣臭掉一色。(這雙鞋跟魚賣臭掉一樣。)

      將一個實體對象“女孩子”與一個過程“樹葉變黃”相提并論、對等比較,邏輯上完全說不通,認知上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看來這是一種語言悖理的現(xiàn)象。可問題就在于,這種語言形式上的悖理會不會將理解者的思維引向混亂呢?

      其實語言中大量存在著悖理的現(xiàn)象。例如“這件事我忘記了”實際的意思是“這件事我遺忘了”,形式上卻因為“記”的存在,還有“這件事我記住了”的一重意思,“質(zhì)量”、“窗戶”等莫不如此。然而這種悖理并沒有造成語義上的混亂,原因就在于人們在理解這些詞語時,思維早已越過了字面上的悖理,由于約定俗成的力量直接導向了詞語事實上的所指。

      然而溫州方言比喻中由于事物、事件的交叉而造成的悖理卻沒有這么簡單?!巴洝敝惖你@戆l(fā)生在詞語的內(nèi)部形式中,而使用中人們更多關(guān)注的是詞語的實際功能,只要進入熟練使用的狀態(tài),內(nèi)部形式往往是被忽略掉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詞語都是個別現(xiàn)象,可以一個個地默認這些詞語的內(nèi)部形式和實際功能之間的約定俗成關(guān)系。比喻中本體、喻體可以由事物、事件交叉承擔,卻是一種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這意味著會不斷有交叉關(guān)系的新比喻形成,理解者無法一個個地用約定俗成的默認來對付它們,也無法忽略比喻的實際構(gòu)成而一下子領(lǐng)會到比喻的意義。對待這樣的比喻,一定會有一種特定的理解策略。

      我們知道,事物與事件的差別在于前者是孤立的,后者卻是事物處在某種動態(tài)或者靜態(tài)的關(guān)系中而形成的。因而一個事物性的對象如果接受了一種述謂性的關(guān)系,就會向事件轉(zhuǎn)化。由此可知,要理解“個女娒娒樹葉變黃爻一色”之類比喻,認知中就必須恢復兩個事件的對等關(guān)系,也就會不由自主地補出“個女娒娒”作為一個事件所缺失的述謂性成分。從修辭角度看,這同樣會激發(fā)理解者喚醒自己的經(jīng)驗貯存,去想象“個女娒娒”身上發(fā)生了怎樣的過程或是具備了怎樣的屬性,就不僅能與“樹葉變黃”保持一種對等關(guān)系,而且能在二者的相似中發(fā)生一種美妙的比喻關(guān)系??上攵?,這樣的比喻同樣需要更長的理解和體驗的時間,也會促使理解者的注意力長久地停留在詞語的意義上,琢磨更合適的語言關(guān)系。理解者的求知欲被刺激起來了,比喻的理解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成了一個主動尋找和建構(gòu)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比起直接列出兩個事件的比喻來,這樣比喻的表達顯然能夠達到更為鮮明和生動的效果。

      3)比喻中事物與事件何以能交叉?

      就共時平面而言,我們只能將溫州方言的比喻中事物與事件的交叉解釋為一種語言習慣。它通過各種實際的用例,尤其是諺語中的比喻的流傳而得以保持,成為人們在使用比喻時的一種下意識的規(guī)則。這樣的解釋當然是合理的,但是對問題的解決其實并沒有提供怎樣的有用信息。能否從溫州方言的語言結(jié)構(gòu)入手,嘗試一種更有說服力的解釋?

      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可以無句法并置可能是問題的答案所在。一般情況下,介詞的出現(xiàn)會把事物與事件的差別放在鮮明對比的狀態(tài)中,從而限制著事物、事件以本、喻體的身份出現(xiàn)在同一個比喻中。當介詞缺省后,事物與事件的對立模糊了,加上理解者會主動調(diào)整二者的關(guān)系,恢復它們作為事件的對等性,它們在同一個比喻中交叉出現(xiàn)就成為一種可以接受的事實。

      就另一個方面來看,由于介詞的分界作用,它的出現(xiàn)能夠容忍介詞兩端的詞語都保持一定的長度。當介詞缺省分界作用不再時,如果承擔本體、喻體的詞語因為都表述了一個事件而長度過長,接受時就會因為難以分界而產(chǎn)生一定的識別難度,從而迫使使用者削減長度,其最便捷易行的方法就是刪去一個事件的述謂部分而保持另一個事件的完整性,這一完整的事件框架就會作為一個坐標,刺激理解者進行補充而恢復另一個事件的完整性。作為對這一觀點的佐證,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下這種比喻(例(52)a、例(53)a雖然完整,但一般不這樣用:

      (52)渠冇銀還債 狗兒匄火燙爻一色。(他無錢還債,(跟)小狗兒被火燙傷了一樣。比喻非常焦慮。)

      (52′)渠逮狗兒匄火燙爻一色。(他就像小狗兒被火燙傷了一樣。)

      (53)阿紅伉阿三結(jié)親,稻桿繩伉絲線打繓一色——不相稱。(阿紅與阿三結(jié)婚就像稻桿繩與絲線打結(jié)一樣,不相稱。)

      (53′)阿紅伉阿三結(jié)親,稻桿繩伉絲線一色——不相稱。(阿紅與阿三結(jié)婚就像稻桿繩與絲線一樣,不相稱。)

      例(52)在語言實際使用中,作為本體的事件“渠冇銀還債”往往會省略述謂部分“冇銀還債”,變成例(52′)。例(53)在實際使用中也往往會省略作為喻體的事件“稻桿繩伉絲線打繓”中的述謂部分“打繓”,從而變?yōu)槔?3′)??梢?,當介詞缺省時,如果本體事件或喻體事件的長度過長,那么在實際的表達中,往往不是作為本體的事件缺省掉述謂部分,就是作為喻體的事件缺省掉述謂部分。

      以上結(jié)論或許多能夠解釋介詞缺省的語例,但對例(50)、(51)這些保留介詞而仍有事物、事件交叉的語例并不適合。對后者,可能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在起作用。

      4)溫州方言比喻中事物、事件關(guān)系的類型

      由于溫州方言允許事物、事件在本體、喻體的關(guān)系中交叉出現(xiàn),使得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觀察比喻的類型:

      a.A事件+B事件+[一色/差勿顯]Y

      (54)個媛主兒做事干搭虱爬過差勿顯。(這女孩子干事情,就跟虱子爬過一樣。比喻事情干得慢。)

      (55)個細兒走山路 鳥兒是云當中飛一色。(這男孩走山路(跟)小鳥在云中飛一樣。)

      (56)個媛主兒唱歌 鴨叫一色。(這姑娘唱歌(跟)鴨子叫一樣。)

      b.A事物+B事件+[一色/差勿顯]Y

      (57)新放學的學堂細兒 老鼠兒還親一色。(剛放學的小學生(跟)老鼠娶親一樣。比喻熱鬧得很。)

      (58)個細兒搭老鼠眙見貓一色。(這個孩子跟老鼠見到貓一樣。)

      (59)個后生手背搭烏龜殼裂爻一色。(這小伙子的手背(開裂了)跟烏龜殼裂了一樣。)

      c.A事件+B事物+[一色/差勿顯]Y

      (60)個后生闖出個禍 薛剛一色。(這個小伙子闖了禍(跟)薛剛②一樣。)

      (62)渠酒喝醉爻逮蒼蠅一色。(他喝醉了酒跟蒼蠅掉了頭一樣。)

      有時作為本體的事件也會省略陳述部分而以事物的面貌出現(xiàn)并與做為喻體的事物同時出現(xiàn),從而形成單純的事物性比喻——

      d.A事物+B事物+[一色/差勿顯]Y

      (63)個老安人客搭爛樹段一色。(這個婦人像爛樹樁一樣。比喻人沒用。)

      (64)個娒娒逮卵一色光生。(這個小孩子像剝殼蛋一樣光潔。)

      (65)咧開個牙兒搭搗裂爻個糖金杏差勿顯。(咧開的牙和打裂了的糖制石榴差不多。比喻笑得燦爛。個,結(jié)構(gòu)助詞,相當于“的”。)

      從事物、事件的關(guān)系來看,溫州方言一般來說有這樣四種格式??傮w體現(xiàn)出一種簡略明快的風格,顯然這是由于平比句語言形態(tài)上的特征造成的。

      五、結(jié) 語

      經(jīng)過本文的寫作,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了從方言的角度研究比喻的艱難。正如我們在本文第四節(jié)中指出的,“在比較研究中,越是高層次——也就是越少依賴于習慣性的約定而越多依賴于認知和人際互動的普遍規(guī)律的語言現(xiàn)象,方言之間的差異就越小,反之在較多依賴于習慣性約定的低層次語言現(xiàn)象上,方言之間的差異也就會比較明顯?!北扔黠@然是一種層次較高的語言現(xiàn)象,要在一種方言的語言結(jié)構(gòu)中找到該方言的比喻不同于其他方言之處,并非沒有可能(如果找到了就彌足珍貴),但以上的理論原則已經(jīng)在告訴我們,這將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過程,即使找到也可以肯定地說,這必定只是一種局部的現(xiàn)象,方言之間不會出現(xiàn)比喻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系統(tǒng)差異。另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明顯缺乏可資借鑒的成果,例如介詞缺省而造成的無句法并置的現(xiàn)象,究竟對比喻的表達效果起著怎樣的作用,本文只是采取了理論上的假設(shè)并與文學語言進行類比的方法,嚴格地說這只是在推測,卻無法采用更為有效的方法,例如用心理測試等來探求比喻理解時實際發(fā)生的過程。在語料的收集和處理上也存在較大的困難,例如大多數(shù)的方言缺少書面文本,即使有,可以想見比喻在進入書面文本時通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書面語規(guī)范的制約,從而被改造而丟失掉原先的面貌;而完全依靠口語調(diào)查中原生態(tài)語料的記錄來獲得系統(tǒng)的比喻語料,要比獲得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語料困難得多,本文使用語料時傾向于選擇口耳相傳、形式穩(wěn)定的慣用語、諺語中的比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nèi)匀簧钋械馗惺艿皆诜窖灾羞M行修辭研究的價值。往往一個似乎不起眼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小小變化,一旦將它放在與普通話或是其他方言的對比中來體驗,它能帶來的修辭上的沖擊力就會充分地顯現(xiàn)出來。每一個方言地區(qū)的方言母語者都會有不同于其他方言母語者的生動表達,細究下來,這些不起眼的結(jié)構(gòu)變異或許就在其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相信堅持這些形式的研究,不僅對于方言學、修辭學,擴大開來對于整個語言學以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價值都會漸漸顯現(xiàn)出來。

      注 釋:

      ①本文中凡是較難理解的比較句均說明其比喻義。易于理解的則不再說明,下同。盤嶼,溫州的一個地名。

      ②《薛剛反唐》是溫州鼓詞的一個曲目,溫州人常用薛剛作為闖大禍者的代名詞。

      猜你喜歡
      一色喻體句法
      比喻讓描寫更形象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jié)構(gòu)與英語句法配置
      山水渾一色 玉帶裁兩邊
      嶺南音樂(2020年5期)2020-11-21 06:14:16
      《一色入畫》
      文化交流(2020年7期)2020-07-20 00:31:45
      《秋水共長天一色》
      青年生活(2019年6期)2019-09-10 17:55:38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lián)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一色杏花紅十里”掛牌花錢賞析
      從喻體選擇對比哈薩克語和漢語比喻的民族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5
      双桥区| 温宿县| 宁明县| 微山县| 余江县| 龙游县| 调兵山市| 牙克石市| 聂荣县| 阿图什市| 罗江县| 静乐县| 吉安市| 盘山县| 汝阳县| 将乐县| 内黄县| 金阳县| 郁南县| 东源县| 漳平市| 洞头县| 依兰县| 邯郸县| 库伦旗| 青浦区| 台州市| 凉城县| 新闻| 上杭县| 合江县| 衢州市| 贵溪市| 台安县| 兰州市| 图片| 东阳市| 潞西市| 广东省| 桦南县|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