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城, 鄧海駿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武漢 430072)
國外宜居城市理論綜述
周長城, 鄧海駿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武漢 430072)
以城市是人類經濟與社會發(fā)展水平的綜合反映為主線,以城市理論發(fā)展的歷史為序,將國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建設理論、思想進行了梳理,闡釋了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和薩迪亞斯的“人類聚居”學理論以及諸多當代宜居城市的理論和思想。
宜居城市;理論;國外綜述
舉世矚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演繹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中國國家館確立的主題是“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在世界博覽會的歷史上,這是第一次將“城市”確定為一屆博覽會的主題。這些都昭示著城市已經成為了當代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城市發(fā)展的各種理論和思想中,目前被公認最有代表性的理論是“宜居城市”理論,能夠成為“宜居城市”是當今每個城市的夢想和榮譽。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fā)展而逐步提出來的。在國外,這一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人本主義思想和提倡公平正義的理念。隨著西方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到19世紀末,作為工業(yè)化主要陣地的城市,在居住環(huán)境、市民生活等方面出現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這時候,不僅僅是少數學者,而且普通城市居民也開始關注城市的人居環(huán)境問題?;羧A德的“田園城市”的理想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并引起大家關注的。他的《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書被認為是近代宜居城市思想的萌芽。二戰(zhàn)以后,世界經濟特別是歐美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隨著工業(yè)化的快速推進,有限的自然資源與不斷擴大的工業(yè)生產和居民消費需求之間形成了比較尖銳的矛盾。為此,大量學者從不同的思考方向對城市的科學發(fā)展和規(guī)劃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大衛(wèi)·史密斯(David L.Smith)在其著作《宜居與城市規(guī)劃》中,提出了宜居的概念,倡導了宜居的重要性[1]。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學術界開始陸續(xù)出現了“l(fā)ivable city”和“best place to live”等的概念和提法,對城市宜居問題的研究及實踐開始在學術界和公眾中引起了較大的關注。為此,美歐等民間還成立了關于人類宜居性的研究組織,如1985年,亨利·列那德(Henry L.Lennard)發(fā)起成立了“讓城市成為宜居之地國際會議”(Th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世界上研究宜居城市的權威學者和有關城市的管理者都被邀請參加該會議舉行的研討會。該會議的定期舉行以及眾多權威學者的積極參與使得該會議組織后來成了關于宜居城市研究的比較權威的國際學術組織。20世紀80年代后,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宜居城市的理念,如新都市主義思想、健康城市的概念、建設園林城市等[2]。從20世紀末開始,世界城市化運動又一次得到了比較大的發(fā)展,特別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快速提高。世界各國對城市的宜居性研究越來越重視,如彼德·史密森、培里杰等人認為,所謂城市的“宜居性”,應該就是城市的基本設施,如街道、居住小區(qū)、建筑等讓人們感到自然、舒服、親切;城市里的一切就像大自然一樣和諧相處。埃文斯(Envas,2002)認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適宜居住是其中之一;第二,宜居城市應該符合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保?]
追溯國外宜居城市的思想基礎——主要是西歐和北美的宜居城市理論的思想基礎,應該可以從14世紀下半葉發(fā)源于意大利并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本主義思潮當中找到它們的影子。人本主義是構成西方文化的主要要素之一,強調尊重人的價值和維護人的尊嚴,把人看成萬物的尺度,主張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為主體的哲學。人本主義思想也是文藝復興中表現人的獨特價值的一個基本方面,當時的思想家以此為思想起點,把人重新納入自然和歷史世界中去,并以這個觀點來解釋人。
在資本主義早期,因為生產力得到了暫時的釋放,經濟發(fā)展比較快速,使得人們的生活條件有了比較大的提高,但不平等和剝削的存在使得社會矛盾仍然是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這些矛盾促使思想家們思考怎樣設計社會管理方式,使得社會成員能夠生活在更加平等、和睦相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本主義仍然是當時知識精英們主要推崇的思想,但莫爾的“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思想超越了人本主義的界限。他所設計的“公有”社會模式,著力對廣大下層民眾表現出寬廣的人文情懷。他所設計的社會雖然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生活狀況,但對后來西方有關宜居城市的思想產生了基礎性的導向作用。在莫爾的“烏托邦”社會中,物資充足,居民的生活有充足的保障,所有居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一樣,互敬互愛。當歷史的車輪駛入18、19世紀的時候,西方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沖突越來越突出。特別是社會底層的工人們受到的剝削壓迫非常繁重,他們貧困的生活與上層社會的富麗豪華、窮奢極欲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認真思考和反思。為化解社會矛盾,他們努力尋找通向平等、富足、互愛之理想社會的良方。歐文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所設計的未來社會應該是這樣的:在這種理想的社會中,沒有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差別;不存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不再有造成貧富差別的私人經營和雇傭勞動力;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整個社會生產的所有產品都平均分配到所需要的人手里;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只為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不為賺錢或者出口;國家或者行政機構只不過是管理生產的部門。1824年,他來到美國印第安納州,花20萬美元買了8萬英畝土地,開始興建他理想中的“新和諧公社”。
西方現代有關宜居城市的理論,其思想根源大都與上述西方的早期主要思想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系。在談論西方現代宜居城市理論的歷史時,離不開與其有著直接聯系的城市建設理論——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1898年,霍華德在他的著作《明日: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認為,理想的城市應該兼具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優(yōu)點,人們在這種城市中生活,就像享受著貴族的生活。
霍華德設想的田園城市包括城市和鄉(xiāng)村兩個部分。為了城市居民有充足的新鮮農產品和實物供應,他認為城市四周應該是農業(yè)用地,有著專業(yè)的農場;田園城市的所有的土地歸全體居民集體所有,使用土地必須繳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來自租金;在城市土地上進行生產活動或者聚居而獲得的增值全部歸集體所有。他還很有遠見地指出,城市的規(guī)模必須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不能使城市規(guī)模和人口無限制地膨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居民出行、生活的方便,使得居民有足夠的生活空間,而且城市規(guī)模不大的話,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差別也會相對容易地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城市居民也可以更方便地接近鄉(xiāng)村自然風光?;羧A德還對理想的田園城市作了很仔細、具體的規(guī)劃。在他的規(guī)劃圖中,田園城市占地面積大概為6 000英畝。在這個范圍內,主要的城市區(qū)居中,規(guī)劃面積占地1 000英畝;在它周圍是5 000英畝的農業(yè)用地,這些農業(yè)用地包括耕地、牧場、果園、森林等,此外還有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強大支持和不竭動力的農業(yè)科研機構,如農業(yè)學院等。而且在他的規(guī)劃中,農業(yè)用地被當作保留的綠化帶,是城市的生態(tài)帶,永遠不得改作他用?;羧A德是最早對城市人口做出具體規(guī)定的城市規(guī)劃學者,他規(guī)定,在這6 000英畝土地上,永久居住人口32 000人,而且其中30 000人住在市中心,其余2 000人散居在城市周圍的鄉(xiāng)村。如果城市人口超過了規(guī)定數量,則應建設另一個新的城市。可見霍華德的科學遠見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他的城市規(guī)劃中,有居民休閑、娛樂的地方,如市中心他就規(guī)劃為一個面積約145英畝的公園,這樣城市功能就不僅僅是居住,還有休憩和娛樂。不僅如此,他還在規(guī)劃中將設計的六條主干道路從市中心向外輻射,這樣就把城市分成了六個區(qū)域。城市的最外圈地區(qū)規(guī)劃為建設各類工廠、倉庫、市場等生產和交易區(qū)域;各區(qū)域之間交通運輸十分方便。更讓人驚嘆的是霍華德提出,為減少城市的煙塵污染,城市的生產和生活必須以電為動力源。他還極富遠見地關注到了城市垃圾的處理問題,并建議將城市垃圾集中回收,然后將垃圾用于農業(yè)生產。
霍華德不僅僅只限于提出他的理論和規(guī)劃,而且不遺余力地為實現他的設想進行了規(guī)劃和做出周密的方案。他的方案比較詳細,包括對資金來源、土地規(guī)劃、城市收支、經營管理等問題都提出具體的建議。他的最初規(guī)劃和設計認為,工業(yè)和商業(yè)不能被政府管理部門壟斷,要將這些機會盡可能多地留給私營企業(yè)。1899年他組織成立了“田園城市協會”,并于1903年組建了經營和管理田園城市的商業(yè)公司——“田園城市有限公司”。該公司在他的領導下,很快就在距離倫敦不遠的地方購置了一塊土地,用來實施他的田園城市的夢想。他給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園城市命名為“萊奇沃思(Letchworth)”。在他的理論及其不遺余力親自建立田園城市的實踐感召下,歐洲社會各界都被他的田園城市夢想所牽動,很多國家或者個人紛紛效仿他的做法。雖然這些效仿的產物距離霍華德理想中的田園城市之間尚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沒有按照他的設想去經營管理,但都不影響他的理論的強大感召力和對當時社會的巨大影響力,至少說明了當時民眾對建立公平、和諧、繁榮、生態(tài)的理想城市之向往。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理論是非常成功的。
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城市的規(guī)模也在不斷增大,城市的功能隨之變得越來越多,城市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城市擁擠、交通不便、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之外,還出現了貧富差距加大、城市污染嚴重、城市建設混亂等現象。這些現象促使人們不斷對城市的功能和規(guī)劃設計進行反思。不僅僅是建筑學者和地理學者關注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許多的社會學者、人類學者也開始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研究。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希臘學者道薩迪亞斯(Doxiadis)于1958年提出的“人類聚居學”(Ekistics)理論。在他的這一理論中,特別強調對人類居住環(huán)境的綜合研究。他提出,對城市的綜合研究要從自然界、人、社會、建筑物和聯系網絡這五個要素的相互作用關系中來研究人居環(huán)境。他強調對人類聚居地的研究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體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類聚居的發(fā)展規(guī)律,然后著手分析和研究人類的各種聚居地;同時,研究人類聚居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能夠為解決人類聚居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而提出科學、合理、符合聚居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案和有益的啟示,最終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薩迪亞斯定義的人類聚居地主要指包括鄉(xiāng)村、集鎮(zhèn)、大中城市等的人類群體生活環(huán)境。人類聚居學認為人類聚居是由自然界、人、社會、建筑物、聯系網絡五個基本要素組成。人類聚居學就是要研究這五項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人類聚居學的研究很廣泛,但主要關注以下內容:第一,對人類聚居的概念進行描述性的剖析,包括分析聚居的基本特點、聚居之間的相互關系、聚居的演化過程以及聚居中產生各種問題的原因。第二,分析、研究人類聚居的基本規(guī)律,包括研究人類在生活、居住方面的需求,人類聚居形成的主要成因,聚居的結構、形式和密度,還有聚居對城市未來的影響和根據聚居理論做出的一般性預測。第三,研究制定了人類聚居建設的計劃、方針、政策和工作步驟等[4]。
此外,20世紀50年代,希臘建筑師C.A.杜克塞迪斯也開始獨立研究有關人類聚居的理論,他的理論與薩迪亞斯的研究側重點有比較大的差異,著重從成熟規(guī)劃和環(huán)境生態(tài)方面對人類聚居地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也具有令人驚嘆的創(chuàng)造性。為研究方便起見,杜克塞迪斯把人類聚居地按規(guī)模的不同分成15個層次,即個人、居室、住宅、住宅組團、小型鄰里、鄰里、集鎮(zhèn)、城市、大城市、大都會、城市組團、大城市群區(qū)、城市地區(qū)、城市洲、全球城市等單位。杜克塞迪斯從系統的觀點來分析這15級單位,并認為如要解決聚居系統各層次中的問題,必須對整個系統進行整體的把握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找出聚居中問題的本質以及找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5]。
隨著世界對城市問題關注熱度的提升以及各國出現的諸多城市病,國際性組織和很多國家的政府也對此給予了高度的重視,1963年全球成立了世界人居環(huán)境學會(World Society of Ekistics);隨后,在1976年,聯合國也召開了首次有關人類居住區(qū)問題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各國學者正式接受了“人類聚居”的概念,并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正式成立了“聯合國人居中心”(UNCH),來協調和加強各國對人類聚居問題,特別是城市問題的研究工作。從此世界各國的學者開始合作研究推進關于人居環(huán)境建設與研究的工作。到了20世紀末期,因為工業(yè)化在諸多發(fā)展中國家的快速推進以及發(fā)達國家大城市人口和工業(yè)規(guī)模的膨脹,世界城市問題愈加嚴重。1992年6月14日,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各國通過了旨在鼓勵發(fā)展的同時要竭力保護環(huán)境的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行動綱領——《21世紀議程》,反映了各國積極為解決環(huán)境問題、提高人類居住區(qū)質量和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決心和愿望。很顯然這份全球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綱領把人居環(huán)境建設列為了重要內容。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在各國得到普遍認同和重視,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提出了“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和“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和原則。自此,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成為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和評價標準。在此基礎上,國外關于宜居城市建設的理論越來越多,眾多學科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和分析宜居城市建設問題。
泰莫斯(Timothy D.Berg)從普通市民的視角來分析構成宜居城市的主要因素。他認為,宜居城市建設的根本目標就是要讓市民居住、生活其中而更加舒適、便利,有更加美好的環(huán)境;就是要對混亂的城市規(guī)劃和糟糕的環(huán)境進行改造。他對現代主義城市規(guī)劃思想提出質疑,認為按照現代主義城市規(guī)劃思想,城市原有的、比較舒適的、便利的街道,大多數的建筑,還有適宜的公園等在城市改造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些以前市民們感到親近或者便利的設施都被無情地摧毀了,這是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停滯甚至倒退的主要原因。市民們甚至不再愿意住在這種變得無序和沒有歸宿感的城市,很多市民都決心遷到郊外去住。他研究了紐約的宜居城市建設后認為,紐約建設宜居城市的行動,實際上就是對現代主義城市規(guī)劃思想的批判,宜居城市建設應該使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到過去那種自然的狀態(tài);同時要在城市規(guī)劃上下功夫,讓市民無論在道路、街區(qū)還是公園都能方便地、比較自由地出行和享受生活;完善城市的規(guī)劃和管理,使城市對于居民的各種功能得到落實;加強城市的綜合功能,使居民能夠享受城市的舒適和方便[6]。
2003年斯科特·摩根(Scott·Morgan)在他出版的《國家排行榜》中,是這么闡述他心目中的宜居城市的:宜居城市就應該像美國明尼蘇達州一樣,在這里居民有著高就業(yè)率、收入穩(wěn)定增長、婚姻狀況良好、居民選舉投票的參與率也很高;常年有著明媚的陽光;居民享受著低稅率、低犯罪率,政府雇員也少,人口密度低,自殺率低,基礎設施良好等。顯然斯科特·摩根是從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收入、氣候、基礎設施、社會安定、政府管理等方面來理解和論述他的宜居城市理論。
從市民角度研究宜居城市的學者指出,市民不僅是宜居城市的受益者,他們的行為和互動對宜居城市的建設成敗和成效有著巨大而直接的影響,所以應該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到城市規(guī)劃的設計和落實中來,只有這樣,宜居城市建設才會回歸到它的本質和初衷。杰利特·哈慈(Janette Hartz-Karp)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在宜居城市建設過程中,可以運用一種民主的形式來鼓勵市民參與到城市建設中去。他把這種形式稱為“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這種協商民主可以有效保證城市建設和管理是在一種公開、透明、誠信的環(huán)境中展開。只有這樣,市民才能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到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劃和實施中去。
列納德(H·L·Lennard)則從宏觀視野對宜居城市建設提出了八個主要原則,即:第一,一個宜居城市應該營造讓居民能夠互相自由的交流的場所和文化。第二,一個合格的宜居城市應該建立完善、平等的對話機制,讓每個居民、各種階層的民眾都能充分傳達他們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意見和看法。第三,宜居城市的管理者需要經常性地創(chuàng)造市民共同活動的機會和場所,定期或者經常舉辦各種公共活動、節(jié)日慶典,以此加強市民的交流、對城市的認同感以及對共同文化的歸屬感;同時通過此種方法還可以讓市民充分享受一種和平、祥和、歡快、自由的氣氛和文化氛圍。第四,宜居城市應該擯棄一切種族歧視和等級觀念,一個好的宜居城市就是要營造每個市民自由、平等、和平生活其中的環(huán)境,所以城市管理者應該把各種可能導致或者加深市民之間沖突和矛盾的因素及時消除掉,創(chuàng)造和睦、安全的城市環(huán)境。第五,合理、高質量、方便的基礎設施是每一個宜居城市所必須具備的硬件條件。第六,宜居城市跟其他城市一樣也是一個有著各種功能的有機體,所以各種功能應該協調發(fā)展,各司其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城市高效運轉,才能保證市民安居樂業(yè)。第七,宜居城市要培育和營造大家庭中各成員互幫、互愛,彼此尊重,互相認同的和諧文化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第八,營造所有市民積極參與城市管理和建設的條件,讓所有市民都能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智慧和能力來推動和不斷完善城市的各項建設和功能[9]。
卡塞勒提(A.Casellati,1997)認為,市民居住于宜居城市就意味著他們在這個城市體驗著作為主人翁的真實的生活。他覺得宜居城市的本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生活;另一個是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性。在宜居城市生活意味著每個人的工資足可以支付體面住房的房租,居住地有各種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設施和服務,健康、體面的生活必須是可持續(xù)的。如果解決居民工作和住所的方式是以逐漸使環(huán)境退化,而且這種退化是不可挽回的話,那么居民的生活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如果這樣,那么生態(tài)退化就會以犧牲生活質量來暫時獲取生計,居民很快會面對用工資來換取綠色空間和可呼吸的空氣的交易。所以,宜居城市必須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既為市民提供正常的、富裕的生活,又盡一切努力來保護環(huán)境質量。
還有很多學者從其他角度來闡述他們對未來美好城市的理想,如羅伯·克里爾(Rob Krier)就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描繪了他心目中的未來城市。在他《城市空間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克里爾將他理想中城市范圍定義為“包括城鎮(zhèn)和地區(qū)的建筑中的所有空間類型”,他的城市范圍包括從每個小單元建筑里的內部庭院到城市的廣闊開敞空間,如廣場、花園、街道等??死餇栔饕獜某鞘性O計的美學角度來強調城市主要建筑主體的基本幾何構型和空間的美學效果。在書中克里爾還批判了歐洲20世紀以來城市發(fā)展中的、他認為錯誤的思想和做法,主要認為忽略了城市空間的保護和設計。他還對霍華德的花園城市思想和做法提出尖銳的批評,認為他的做法是以犧牲自然來換取表面的虛榮??偟膩碚f,克里爾從他的城市設計的角度強調了城市建設的結構美和藝術性。應該說他的理論從城市規(guī)劃方面完善了宜居城市建設的理論結構。他的城市建設思想和他所倡導的當代傳統主義讓后來許多歐洲的城市建設更加使人感到親切和值得信賴。
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的“新城市主義”也給方興未艾的宜居城市建設理論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城市主義的產生主要針對二戰(zhàn)后美國遍地開花的城市擴張和建設和由此出現的巨大經濟、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其初衷就是針對這種盲目擴大的城市建設中的錯誤做法和思想,力求找到科學、有效的城市發(fā)展與能源、土地、環(huán)境之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避免城市的無序、盲目擴張和蔓延,帶來可持續(xù)、高質量的生活。最令大家關注的新城市主義理論就是它所倡導的“傳統鄰里開發(fā)”和以使用公共交通為特色的“鄰里區(qū)開發(fā)”。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城市居民集中的地方建立眾多公共中心,使得附近居住社區(qū)的市民能在不遠的步行范圍內就可以方便地接近必需的生活設施。新城市主義為市民提供的是具有傳統色彩和文化特色,居住空間密度高、尺度小的建筑模式。新城市主義也對社區(qū)文化比較重視,提倡在住宅區(qū)要設計出公共空間,將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設施,如教堂、圖書館、文化娛樂場所等置于其中,以提供給居住社區(qū)和諧、濃郁的文化氛圍和人性化社區(qū)氛圍[9]。新城市主義留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其所倡導的一種未來城市發(fā)展模式:多中心的“網絡”式居住社區(qū)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不僅每個社區(qū)具有各自獨特的人文特色和融于各自環(huán)境的自然特征,而且居民們又能在步行范圍內充分享受到便捷、周到的社區(qū)生活。
此外,為應對和解決世界城市面臨的眾多嚴重問題,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建設“健康城市”的戰(zhàn)略,以求在高速工業(yè)化的現代主要城市中,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城市環(huán)境狀況,解決大城市居民面臨的日益惡化的健康問題,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和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
新城市主義理論和健康城市的理念雖然不是直接的宜居城市理論,但根據宜居城市學者的看法和觀點,這些理論都應該包含在宜居城市的內涵當中,都是宜居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事實也證明,許多宜居城市理論都把新城市主義的主張和健康城市的思想吸收到自己的理論當中。
可以預見,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新的宜居城市理論和思想會不斷涌現,因為從本文的上述陳述中可以看出,城市理論與思想的發(fā)展水平始終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相一致,總是反映著社會發(fā)展的新要求、新水平。城市越來越成為人類生活的中心,城市的發(fā)展水平越來越成為國家和地區(qū)綜合競爭力的反映。人類的智慧一定可以讓城市成為最美好的人類家園。
雖然宜居城市理論不是直接來源于人本主義思想,但從城市建設理論發(fā)展的歷程來觀察,國外宜居城市理論是在以人本主義思想為核心的城市建設與發(fā)展理論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現代宜居城市理論可以說是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在城市建設理論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人類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對自身價值實現以及符合自身健康、全面發(fā)展所需要的生活、居住環(huán)境的一種不屈不撓的追求的結果。從西方宜居城市理論的發(fā)展軌跡可以看出,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建立在人類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之上,在沒有經濟、科技發(fā)展的條件下,失去發(fā)展基礎的任何建設美好居住環(huán)境的設想都不會得到社會的支持和關注,難以得到成熟的發(fā)展和完善。
[1]埃比尼澤·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2:5-21.
[2]董曉峰,楊保軍.宜居城市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8,23(3):323-326.
[3]高 峰.宜居城市理論與實踐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6:5-9.
[4]李麗萍,郭寶華,關于宜居城市的幾個基本問題[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54-58.
[5]李業(yè)錦,張文忠.宜居城市的理論基礎和評價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8,(3):101-109.
[6]Berg T D.Reshaping Gotham:The City Livable Movement and the Redevelopment of New York City(1961-1998)[D].Indiana,U.S.A:Purdue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1999:1-54.
[7]Lennard H L.Principles for the Livable City[C]//Making Cities Livable.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California,U.S.A:Gondolier Press,1997:5-19.
[8]Casellati A.The Nature of Livability[C]//Making Cities Livable.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California,U.S.A:Gondolier Press,1997:21-23.
[9]Randstad S A.Holland:A World City[J].Urban Studies,1994,50(31):381-400.
Overview of Foreign Theories and Thoughts on Livable City
ZHOU Chang-cheng, DENG Hai-ju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ity theori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ve foreign theories and thoughts on livable city with the theme that the city i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hum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s.Howard's“garden city”theory,Sadie Elias'“human settlement”theory,and some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thoughts on livable city a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
livable city;theory;overview of foreign thoughts
TU984
A
1008-3634(2011)04-0062-06
2011-04-19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03JZD0012)
周長城(1957-),男,湖北荊門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郭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