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唐夢琳 楊翠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小兒ICU,四川 成都610041)
聯(lián)體雙胎為罕見的先天畸形,女性大于男性兩倍多,死亡率達91.5%[1]。其患病率為1/(5~10萬),大多數于胚胎時期或出生后即死亡,約20萬次以上分娩有1例出生后存活[2],存活并能成功耐受分體手術的少之又少,行手術后雙雙存活者極為罕見[3-4]。我院2010年8月成功為1對胸腹聯(lián)體女嬰進行了分離手術,實施嚴格的抗感染護理也是手術得以順利進行及成功的關鍵,現(xiàn)就這對聯(lián)體兒圍手術期的感染管理進行總結。
聯(lián)體嬰兒,1號(光頭)和2號(西瓜太郎),均為女嬰,體重4kg,因“發(fā)現(xiàn)聯(lián)體21+h”入院?;純簽榈谝惶ィ^期26d剖腹產,生后發(fā)現(xiàn)胸腹部皮膚聯(lián)合,急診送入我院。經檢查發(fā)現(xiàn)患兒為對稱性胸腹聯(lián)體畸形。上至胸骨上窩,向下達臍部,雙側達鎖骨中線,共用1臍帶,二者相同部位面對相連,形成長約8.0cm、寬2cm、周長27.5cm的體橋,術前B超、CT發(fā)現(xiàn):兩患兒共用一個心包,1號患兒左上腔靜脈匯入2號患兒冠狀靜脈竇,兩患兒肝臟相連,2號患兒肝動脈經交通支向1號患兒肝動脈供血。但兩患兒具有相互獨立的心臟、雙肺、膽總管和泌尿道。入院后予特別護理,精心喂養(yǎng),做好皮膚護理和準備,防止感染,有計劃的成立了特護小組,支持及完善輔助檢查等處理。體重由4kg增至7.5kg。經積極充分準備后,于生后39d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腹聯(lián)體分離術,術后恢復順利,已于術后123d轉出重癥監(jiān)護室。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患兒的準備
2.1.1.1 加強基礎護理,控制皮膚感染 聯(lián)體嬰兒急診收入我科小兒ICU,立即置于溫箱中進行保暖,溫箱放置單間行保護性隔離,房間每日紫外線動態(tài)消毒1次,每次60min。嚴格杜絕任何患感染性疾病的人員接觸。減少人員流動。溫箱溫度調節(jié)為29~30℃,濕度55%~65%。心電監(jiān)護示聯(lián)體嬰兒心率快,1號“光頭”HR 170~190次∕ min,2號“西瓜太郎”HR 150~180次∕min,血氧飽和度低,平均波動在85%~90%,予以箱內吸氧,1~2L/min,患兒中度脫水,建立靜脈通道泵入輸液支持治療。全身溫水擦浴,做好皮膚護理。勤換尿布,保持臀部和受壓部位清潔干燥。尤其注意頸下、腋窩及腹股溝處的清潔?;純褐荒芴幱趥扰P位,在各自腿間放一軟枕,以增大空隙,增大透氣性。每2h翻身1次,翻身時護士甲、乙分別站在床兩側,護士甲托起仰臥位的1號“光頭頸”、臀部,乙扶住2號“西瓜太郎”的相同部位,動作同步翻轉,聯(lián)體嬰兒變換位置。用力均勻,動作敏捷,防止用力不當或動作過慢,使兩患兒內臟移位而發(fā)生意外。同時注意防止嬰兒口鼻受壓和聯(lián)體處皮膚撕裂。臍部用0.5%碘伏消毒和3%雙氧水清洗,保持干燥。聯(lián)體嬰兒在生后28d臍帶脫落,無感染跡象。
2.1.1.2 保證營養(yǎng)供給,增強機體免疫力 急診入院后立即建立靜脈通道泵入靜脈高營養(yǎng)支持治療,經靜脈給予同型血漿、丙種球蛋白等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經輸液支持治療5d后聯(lián)體嬰兒呼吸狀態(tài)改善,生命體征相對穩(wěn)定,我們給予優(yōu)質新生兒奶粉,人工喂養(yǎng),熱量為460.24J/kg。配方奶粉30ml,每3h喂1次。喂養(yǎng)時兩護士同時進行,避免引起一個患兒哭鬧時面色潮紅,非哭鬧者面色發(fā)紺。喂奶時應抬高患兒頭肩部30°~40°,注意奶瓶的傾斜度,奶孔的大小。喂奶后護士甲抱起患兒護士乙輕拍背部。注意防止嗆咳、嘔吐、甚至窒息發(fā)生。聯(lián)體嬰兒吸奶均有力,消化吸收功能良好,奶量增至每天450~600ml,手術當天體重增至7.5kg,營養(yǎng)狀況良好。
2.1.2 術前醫(yī)護人員的準備 我科抽調專人成立小兒ICU連體兒小組,查閱資料,借鑒其他單位的經驗,請相關的專家教授講課,介紹聯(lián)體兒的治療經驗及本病例的特殊性,讓特護組人員積極參與術前討論,充分了解分離術后的護理難點和重點。合理排班,統(tǒng)一規(guī)范小組成員每班工作職責。制定詳盡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措施及隔離室、過渡間、限制區(qū)工作流程并公示于限制區(qū)內。
2.1.3 術前環(huán)境的準備
2.1.3.1 物品準備 把患兒使用的毛巾、衣服、被蓋、房間窗簾、各類無菌包、治療盤及醫(yī)護人員所著隔離服均送入消毒供應中心,雙層包布打包進行高壓蒸汽滅菌。濕化罐、氧氣濕化瓶、負壓吸引瓶、氧面罩、呼吸囊、肛溫探頭均為一次性無菌物品;患兒使用的面盆用含氯消毒液浸泡處理,奶瓶用沸水煮沸消毒。隔離室內備好已行消毒液擦拭的急救車、治療車、床旁監(jiān)護儀、呼吸機,心電圖機、除顫儀、心臟起搏器、輸液泵若干及一次性耗材,檢查儀器狀態(tài)及相關配件是否齊全。備齊空白病歷文件、文具用品及垃圾桶,所有物品均須于空氣消毒前備入室內。
2.1.3.2 隔離室準備 室內禁止擺放植物,劃分隔離室、過渡間及限制區(qū)。提前3d開始清掃除塵,拆洗區(qū)域內空調濾網,以愛爾施消毒液擦拭吊頂、墻壁、門窗、地面、病床、治療臺等物體表面;術前1d拉開室內所有柜門、抽屜,拆開被服用空氣消毒機行空氣消毒并密閉24h,每日2次定時開窗通風換氣;隔離室空氣培養(yǎng)無致病微生物生長后患兒方可入住,術日晨開啟室內獨立空調系統(tǒng)和層流凈化殺菌機持續(xù)強風使用,準備患者床單位。
2.1.3.3 過渡間準備 備齊常規(guī)藥品、消毒液,合理劃分泡手區(qū)、二次換鞋區(qū)、更衣區(qū),隔離室與過渡間放置消毒地墊。
2.1.3.4 限制區(qū)準備 準備微波爐、快速血糖監(jiān)測儀、血氣分析儀,劃分消毒浸泡區(qū)、抹布拖把放置區(qū)。
2.2 術后感染的預防及處理
2.2.1 術后護理
2.2.1.1 術后患者管道的管理 輸液管、延長管、肝素帽、三通每天更換,動靜脈測壓股或輸液(血)管道中如有血漬立即更換;給藥、采血時注意保持通路的密閉,保持管道的絕對無菌,每次開放三通接口須用安爾碘涂擦;動脈置管測壓力及靜脈置管連接的三通用無菌治療巾覆蓋,每日更換2次,動靜脈置管部位每日消毒及更換一次性敷貼,有血漬時隨時更換;氣管插管妥善固定,加強口腔護理,尿道口護理。
2.2.1.2 術后患兒呼吸道的護理 手術后肺炎的發(fā)生率僅次于術后泌尿感染和切口感染,據文獻統(tǒng)計其發(fā)生率為9%~40%[5],其死亡率達30%~40%[6]。術后立即入小兒ICU監(jiān)護治療,呼吸機輔助呼吸,確保呼吸機有效通氣,血氧飽和度在95%。定時血氣分析,以指導呼吸機參數的調整,認真記錄呼吸機參數。及時有效清理呼吸道,保證呼吸道暢通。護士吸痰動作輕柔,氣管內吸痰時邊吸邊退,減少吸痰管進入氣道的次數,以減少感染機率,口、鼻腔吸痰時須控制負壓,避免損傷氣道黏膜。拔管后加強胸背部體療,予以物理治療儀按摩患兒背部,刺激患兒咳嗽咳痰,預防肺部感染。兩患兒術后呼機支持及血氣分析情況如下:1號患兒8月24日拔除有創(chuàng)氣管插管后行CPAP鼻塞式無創(chuàng)通氣,2號患兒8月25日拔除有創(chuàng)氣管插管后行CPAP鼻塞式無創(chuàng)通氣,8月25日發(fā)現(xiàn)1號患兒左側胸壁皮膚切口壞死處液化形成開放孔洞,可見氣體進出,患兒呼吸困難重,請燒傷科安置VSD引流后呼吸困難稍好轉。
2.2.1.3 術后患兒供皮及植皮區(qū)護理 兩患兒術后供皮區(qū)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予無菌濕鹽水紗布,凡士林紗布包裹,無菌敷料包扎固定。術后10d打開下腹部及下肢取皮處創(chuàng)面,見局部創(chuàng)面顏色鮮紅,無膿性分泌物,術后3周大腿供皮區(qū)基本痊愈。兩患兒術后早期胸腹部植皮區(qū)傷口敷料滲液明顯,加強換藥及紅外線烤燈照射,由于兩患兒胸廓大部分由鈦網支撐,故胸部上端三瓣對合處皮瓣早期顏色發(fā)白,待呼吸狀態(tài)穩(wěn)定后取出鈦網,經VSD管負壓引流,換藥以艾里克消毒后,德濕銀紗布外敷,干紗布棉墊包扎,于術后3周左右兩患兒胸部傷口周圍新生肉芽組織生長良好,皮瓣紅潤,存活良好,術后2月拔出VSD管后,傷口有少許膿性分泌物,根據藥敏試驗改用有效抗生素及輸入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加強喂養(yǎng),每天給予傷口換藥,術后3個月兩患兒胸腹部傷口完全愈合,恢復良好。
2.2.1.4 術后患兒的感染監(jiān)測 兩患兒手術創(chuàng)面大,各種插管多,帶呼吸機時間長,為了預防傷口感染及肺部感染,術后當日即給予抗生素靜點。每天采血、尿、痰常規(guī)及細菌培養(yǎng),以排除細菌生長。床邊攝X線片、查血常規(guī)、電解質、血糖,兩患兒血糖一直處于正常水平;隨時觀察口腔有無潰瘍和皰疹,兩患兒于術后4~5d咽拭子培養(yǎng)見真菌生長,給予制霉菌素擦拭后得到及時控制。嚴格限制人員進入,謝絕探視,接觸病人前嚴格洗手,注意無菌操作,傷口每日換藥。對呼吸道分泌物、心包、腹腔引流液,傷口滲液、尿液、血液,及時送細菌培養(yǎng)。根據藥敏和臨床及時更換有效抗生素。1號患兒術后體溫波動在37.8~38.5℃,8月21日血培養(yǎng):屎場球菌感染,我們加用了斯沃抗感染治療,5d后癥狀緩解,8月23日痰培養(yǎng)陰性。2號患兒術后無發(fā)熱,8月23日痰培養(yǎng)陰性。
2.2.1.5 術后患兒的基礎護理 對兩患兒身體受壓部位定期查看、定期按摩、定期翻身,積極預防褥瘡,其中2號患兒術后28d時頭枕部出現(xiàn)一2cm×2cm的皮膚壓紅,予以水膠體敷料保護后好轉。做好口腔護理和鼻腔清潔,患者每次服藥和進食前后都用口靈擦拭;做好留置導尿護理,尿道口、會陰、肛門每班用艾力克棉球消毒3次,兩患兒留置導尿時間均大于48h,均未發(fā)生尿路感染,每次大便后給予溫水清洗;每日擦身2次,對于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腘窩、腹股溝均仔細擦洗,避免污物殘留;每日測體重1次,了解患者24h出入量情況;拔除患兒的各種導管后,護士經常抱兩患兒在隔離室內來回走動并加強肺部體療。
2.2.1.6 術后患兒的物品管理 患者使用的呼吸機管道、濕化罐、氧管、面罩、霧化器、無菌敷料罐和各類引流瓶每日更換。床單位、被服、患服、毛巾等用物每日更換并送高壓滅菌處理;每次喂奶后奶瓶予以煮沸消毒。
2.2.2 術后醫(yī)務人員的管理 專人一對一護理,采用12h兩班制輪班,減少了交班次數和人員流動,避免交叉感染。嚴格控制入隔離室人員,禁止感染者進入室內,凡入室者要求洗手,更換滅菌衣褲、鞋,戴帽子、口罩,穿隔離衣,入室后用消毒液涂抹雙手,防止人手交叉引起的醫(yī)源性感染。醫(yī)護人員進行操作前后均須洗手或以愛護佳消毒液擦拭雙手,進行各項護理、檢查及治療工作時必須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盡量使用一次性無菌用品,盡早拔除各類侵入性管道,減少一切感染機率。護士須雙人仔細核對方可執(zhí)行各項用藥醫(yī)囑,醒目標記藥名,經常巡視。
2.2.3 術后ICU病室管理
2.2.3.1 隔離室管理 確保藥物濃度、劑量、方法、時間準確無誤。每周行空氣培養(yǎng)2次。兩患兒隔離期間空氣培養(yǎng)全部合格;每天濕式擦拭室內物體平面儀器表面及地面3次,每3d更換空調濾網1次,對患者進行全環(huán)境保護;及時清理室內污物和垃圾,保持室內環(huán)境潔凈。
2.2.3.2 過渡間管理 過渡間設立巡回護士1名,要求全面協(xié)調物品轉運、事物協(xié)調、出入管理等工作,定時清點補充備用藥品及各類滅菌衣褲、隔離衣,負責所有消毒液的濃度測定;所有入室儀器如床邊拍片機(含X線片)、超聲儀須用500mg/L健之素溶液擦拭和紫外線照射30min后,車輪經由門口消毒地墊方能進入隔離室,攝片機推出后應立即更換地墊。
2.2.3.3 限制區(qū)管理 限制區(qū)設立護工1名,全面負責清潔消毒、標本運送等工作;要求泡手消毒液每日更換3次,醫(yī)護人員的拖鞋每日浸泡消毒2次,抹布、拖把、地墊用愛爾施牌消毒片稀釋液泡洗,每日上下午各1次。
參 考 文 獻
[1]楊啟政,陳琦,王家祥,等.小兒先天性畸形學[Μ].鄭州:河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469.
[2]Canty TG SR,Mainwaring R,Vecchione T,et al.Separation of omphalopagus twins:unigue reconstruction using syngeneic cryopre-served tissue[J].J Pediatr Surg,1998,33:750-753.
[3]Cywes S.Challenges and dilemmas for a pediatric surgeon[J].J Pediatr Surg,1994,29:957-965.
[4]Oneill JA JR,Holcomb GW,Schnaufer L,et al.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thirteen conjoined twins[J].Ann Surg,1988,208:299-312.
[5]Smetana QW,Cohn SL,Laurence VA.Vpdate in perivper-ative medicine[J].Ann Intern Med,2004,140:452-461.
[6]Arozullah AM,Khurl SF,Henderson WG.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factorial risk index for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pnevmonia after major noncatdiac surgery[J].Ann Intern Med,2001,135:847-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