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旋 陳妙霞 黃群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乳腺外科,廣東 廣州 510630)
乳腺癌患者PICC送管困難的處理
林嘉旋 陳妙霞 黃群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乳腺外科,廣東 廣州 510630)
目的探討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送管困難的處理方法。方法對142例置入PICC的乳腺癌化療患者進行觀察,對發(fā)生送管困難的原因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生送管困難10例。發(fā)生送管困難的可能原因,其中1例精神緊張,5例插管鞘送入位置不佳,1例靜脈瓣阻礙,1例鎖骨下靜脈畸形,1例血管疤痕狹窄,1例與體位擺放有關。解除精神緊張、調整插管鞘位置、邊推生理鹽水邊送管,改變體位;對癥處理后有7例送管成功;3例拔出導管另選血管再置管,1例仍有血管可選,穿刺成功,送管順利,2例已無血管可選,即在B超引導下輔助置管成功。10例均經(jīng)胸片證實PICC管頭在T5~7水平。結論患者精神緊張,插管鞘送入位置不佳,血管選擇不當,有靜脈瓣,血管畸形、疤痕狹窄,患者體位等是送管困難的影響因素。
乳腺癌 PICC 送管困難 護理
靜脈穿刺成功后,PICC置管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是導管送入困難。導管送入困難,容易導致置管失敗,而致非正常拔管,從而增加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和痛苦。因此,順利送管非常重要。2009年2月至今,我科為乳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142例,發(fā)生送管困難10例。現(xiàn)將送管困難情況和處理方法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年2月~2011年3月我科行乳腺癌PICC置管142例中發(fā)生送管困難10例,發(fā)生率7.04%。發(fā)生送管困難的10例患者,均為單側乳腺癌患者健側上肢血管置管,其中9例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7~10 d的患者,1例為準備化療2個療程后才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置管后均采用胸片檢查,以了解PICC管頭位置,理想位置為T5~7水平。
1.2 置管材料和人員 均選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單腔三向瓣膜PICC管,型號為4 Fr,導管長度為60 cm。置管者是有PICC置管資格證書的2名資深護士。
2.1 患者精神緊張 注意做好心理安慰,插管時安排一名護士專門在旁握著患者的另一手,給予心理支持。送管時遇阻力,暫停送管,并與患者交流,指導患者深慢呼吸,患者精神放松后再送管。有1例患者精神緊張,予解除思想顧慮后送管成功。
2.2 插管鞘送入位置不佳 5例插管鞘送入位置不佳,其中1例可見、可觸摸到的血管較短,鞘頭處腫脹,估計插管鞘送入過深,已穿破血管,予拔出導管,重新選血管,患者血管條件差,已無血管可選,于是在B超引導下經(jīng)上臂貴要靜脈置入了PICC管,B超看到管進入鎖骨下靜脈,未見管打折或異位入頸靜脈,經(jīng)胸片檢查提示PICC管頭位于T7水平。4例PICC管送入6~10 cm時就有阻力,未見局部腫脹,可能是插管鞘頂住了血管壁或送入過深,予拔出PICC導管,見套管口血緩慢流出,未見汩汩流出,調整鞘位置,注意緩慢向外稍退出插管鞘,見管口有血汩汩流出時,再將導管送入。4例中有3例采取以上措施,均能順利置入PICC管,均達到T5~7;1例管送至6 cm無法送管,再予拔出導管,再退出少許插管鞘,血仍汩汩流出,再送管,仍送管失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退插管鞘速度太快,雖血汩汩流出,但插管鞘已部分離開血管,予重新選擇血管,順利置入PICC管于T6水平。
2.3 血管的靜脈瓣阻礙 為避免送管困難,正確選擇血管,首選貴要靜脈。按照人體解剖學,貴要靜脈管腔由下至上逐漸變粗,靜脈瓣較少,利于送管[1]。1例患者因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均看不到、摸不到,予經(jīng)頭靜脈置管,穿刺一次成功,但送管至15 cm后送管困難,經(jīng)4次拔出5 cm再送管,邊推注生理鹽水邊緩慢送管,也是至15 cm處送管有阻力,仍無法送管,估計是靜脈瓣通過障礙,予拔出導管,在B超引導下經(jīng)上臂貴要靜脈順利置入了PICC管,經(jīng)胸片檢查,提示PICC管頭位于T7水平。
2.4 血管狹窄畸形 有1例52歲患者經(jīng)左肘正中靜脈插PICC管,一次穿刺成功,PICC管送至23 cm時無法再送入,拔出5~10 cm,再送管,也是至23 cm時無法再送管。排除了精神緊張和體位的因素。換另一資深護士送管,也是至23 cm時無法再送管。經(jīng)了解,此患者兩年前曾切開左貴要靜脈行心臟手術,患者左貴要靜脈處有一條4 cm×2 cm的疤痕,分析送管困難的原因可能是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匯合后,在腋靜脈處有疤痕而致管腔狹窄,導致送管困難。于是拔出導管,再經(jīng)頭靜脈穿刺置管,PICC管順利送至T7右上緣水平。
2.5 體位影響 體位擺放將置管側上肢與軀干呈90°,以減少血管彎曲度,指導患者放松肢體,旋轉導管角度或將導管退出一點再送[2]。1例患者置管至大約30 cm時無法送管,予外拔5~10 cm,囑咐另一護士協(xié)助給患者半坐臥位甚至坐位時再送管,可將管順利送入。經(jīng)拍胸片證實PICC管頭位于T 5右下緣水平。
3.1 選擇好血管,要有PICC送管困難的風險意識充分評估血管條件,選擇粗、直、有彈性的血管,盡量不選擇曾手術、切開、穿刺過的靜脈,以免疤痕攣縮引起血管狹窄而導致送管失敗。僅有1條血管選擇或血管條件不佳的患者,要考慮到有送管困難的風險,插管前與超聲科聯(lián)系,萬一置管失敗,可在B超引導下置管。10例送管困難患者中有2例已無血管可選擇,在B超引導下置管成功,避免了因置管失敗而浪費導管引起的護患糾紛。
3.2 注意心理護理和擺好體位 置管前、中、后都要關心、體貼患者,注意患者的心理反應,助手多與之交談,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體位注意置管側上肢與軀干呈90°,如送管不順利,可給予患者半坐臥位或坐位,以借助重力的作用順利送管。
3.3 重視推進插管鞘手法和固定好插管鞘 臨床常見推進插管鞘失敗,是因為針芯移位,持針鞘的右手去送管鞘,換了左手去固定針芯,不經(jīng)意間未固定好針芯。因此,靜脈穿刺成功后見回血,減低穿刺角度再推進1~2 mm,持針的右手固定好針芯位置,左手單獨向前推進外插管鞘。如局部有腫脹,可能已穿破血管,應拔出導管,另選血管重新穿刺送管。
3.4 調整插管鞘位置 PICC導管送入6~10 cm有阻力,如未見局部腫脹,此時還有送管成功的可能,暫不考慮重新選擇血管。送管有阻力可能是插管鞘位置不佳,鞘口頂住了血管壁,或插管鞘送人過深,予拔出PICC導管,調整插管鞘位置,緩慢向外稍退出插管鞘,見有血汩汩流出時再送管,如送管還是有阻力,再拔出PICC管,再稍退出插管鞘,血還是汩汩流出來,再送PICC管,如仍不成功,再考慮重新選擇血管。4例插管鞘位置不佳而局部無腫脹的患者經(jīng)上述處理后,有3例送管成功,僅1例不成功。因此,在碰到穿刺附近無腫脹,導管送入6~10 cm有阻力的情況時,不要急于拔插管鞘,經(jīng)調整插管鞘位置后仍送管不成功,再考慮另選血管。
3.5 送管要注意避免血管相關的并發(fā)癥 需要掌握血管解剖和生理學方面的知識,懂得盡量安全操作,使置管過程中組織和靜脈的損傷最小,避免血管相關的并發(fā)癥[3]。注意無菌操作,送管動作輕柔、緩慢,速度大約1 cm/s,以保證送管順利。
[1]張靈,賈雪梅,葉玉鳳.PICC管用于 MADI方案治療軟組織肉瘤的臨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6):1531.
[2]張琳,魯亞鈴,司聯(lián)晶,等.PICC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預防[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3):265-267.
[3]Nichols I.The efficaly of upper arm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utilizing bedside ultrasound and microintroducer technique[D].Valdosta,GA;Valdosta State University,2007.
Breast cancer PICC Tube into difficulties Nursing
林嘉旋(1971-),女,廣東興寧,本科,主管護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R473.6,R737.9
B
1002-6975(2011)18-1713-03
201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