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長春130033)
慕容鮮卑的崛起與夫余的滅亡
——兼論夫余滅國的慕容鮮卑因素
趙紅梅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長春130033)
關于夫余滅國的原因,慕容鮮卑政權的崛起及其對夫余的攻伐無疑是夫余滅國的催化劑。其中,前燕國力的不斷增強,使相對弱小的夫余成為慕容鮮卑不斷進軍的對象,迫使夫余屢次西遷并使夫余勢力日趨衰落。在這一過程中,西晉初期實力足以幫助夫余復國,尚可維系“華夷秩序”;東晉勢力衰弱,慕容皝時期前燕走向強盛,夫余失去了保護傘。最終勿吉崛起,滅掉夫余。
慕容鮮卑;夫余;滅國原因
夫余國是以今吉林省吉林市為中心發(fā)展起來的古代地方民族政權,自西漢時開始歸附中原王朝,至晉代隸屬于平州護東夷校尉,與中央王朝保持著較為良好的朝貢冊封關系。夫余國之所以由西漢時期的東夷強國淪落到滅國,就其原因而論,不僅僅是來自高句麗人的不斷攻襲,也與鮮卑、勿吉人的崛起迫使夫余屢次西遷并促使夫余勢力日趨衰落密切相關。本文從夫余滅國的原因入手,擬就慕容鮮卑政權對夫余滅國之影響予以探討,認為慕容氏政權的崛起及其對夫余的攻伐無疑是夫余滅國的催化劑。
慕容鮮卑與夫余的關系問題,已引起學界的關注。傅斯年認為:“夫余初滅于慕容氏,繼并于靺鞨,渤海之夫余府其故地也?!保?]即指太康六年(285),慕容廆率眾東伐夫余一事。慕容鮮卑進軍夫余,致使夫余王依慮自殺,慕容廆夷夫余國都城,驅夫余一萬多人而歸[2]2804。慕容鮮卑此次攻略夫余,不僅重創(chuàng)了夫余國,更是對夫余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致使夫余第一次滅國。
夫余之所以能夠成為慕容鮮卑進軍的對象,與慕容廆統(tǒng)治時期前燕國力的增強有直接關系。有學者認為,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是在原始社會解體中,選擇中原魏晉封建制,在本族占領的統(tǒng)治區(qū)域內,變本邑落為郡縣;變部落軍事組織為諸軍營戶制;改部落土地為“百畝授田”制,并繼承魏晉的屯田制度;采取大族聚居的宗法式的軍封制度等措施發(fā)展封建制度[3]111。經歷慕容廆的漢化改革,慕容部迅速由前國家社會中建立起封建性質的地方割據政權[4]。
魏晉時代中原漢人為躲避戰(zhàn)亂而大量北遷,他們首先進入鮮卑段部的控制區(qū),但是,唯獨重視武力的段氏政權未能很好地安置這些中原移民,并使之成為自己政權所依靠的力量,很多移民因此進一步遷往東北地區(qū),進入鮮卑慕容部的控制區(qū)。慕容廆的一系列政策很好地安置了這些中原漢族移民,由此使鮮卑慕容部控制區(qū)內農業(yè)生產迅速發(fā)展,慕容部的實力也迅速增強。
隨著慕容鮮卑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慕容廆也將其政治主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慕容廆曾對群臣講:“獄者,人命之所懸也,不可以不慎。賢人君子,國家之基也,不可以不敬。稼穡者,國之本也,不可以不急。酒色便佞,亂德之甚也,不可以不戒?!保?]2808于是著有《家令》數千字,用以申明這一主張。有學者將這段史料解讀為:這實際是一個先闡述治國之要和法制原則,而后設規(guī)立范的過程。由此可知,慎刑罰、敬賢德、重農桑和戒亂德乃慕容廆的治世原則[5]。
西晉懷帝永嘉(307-313)初期,慕容廆已經不再滿足于晉武帝所封之“鮮卑都督”,而開始自稱“鮮卑大單于”。永嘉三年(309),遼東太守龐本為報私仇而殺害東夷校尉李臻,這一事件成為鮮卑首領素連與木津叛亂的導火索。素連與木津以為李臻報仇為借口,攻城略地,殺害擄掠士庶。晉懷帝下詔任命封釋為東夷校尉,封釋上任后,斬殺了龐本。直到永嘉五年(311),素連與木津的叛亂仍未平定。繼龐本之后任遼東太守的袁謙與東夷校尉封釋都無力鎮(zhèn)壓叛亂,屢屢戰(zhàn)敗。
面對周邊的這種形勢,慕容廆之子慕容翰認為,前燕尊晉勤王的時機已經成熟,出兵平定素連與木津之亂,對于慕容部來說,上則興復遼邦,下則并吞二部,忠義彰于西晉王朝,私利歸于前燕[2]2805。這種建議得到慕容廆的認可,慕容廆隨即親率軍隊征討素連、木津,將其擊敗、斬殺,余眾納入慕容部。
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16),西晉滅亡,華北地區(qū)再次陷入大規(guī)模戰(zhàn)亂之中,這為慕容部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慕容廆對前燕的漢化改革收到的最大成效是,慕容部控制區(qū)成為中原移民的首選遷入區(qū),這極大地增強了慕容部的實力。史書記載稱慕容廆設立冀陽郡安置來自冀州的移民,設立成周郡安置來自豫州的移民,設置營丘郡安置來自青州的移民,設置唐國郡安置來自并州的移民。
除采取積極措施安置移民以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之外,慕容廆還從來自各地的移民中選拔人才,將之納入慕容部的領導集團。僅見于史書記載的在慕容氏政權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中原漢族移民就有:河東裴嶷、代郡魯昌、北平陽耽、北海逢羨、廣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東裴開、渤海封奕、平原宋該、安定皇甫岌、蘭陵繆愷、會稽朱左車、太山胡毋翼、魯國孔纂、平原劉贊等。在這些漢族士人的幫助下,慕容部迅速擺脫傳統(tǒng)部落制的影響,向封建的地方割據政權轉化,慕容鮮卑的整體文化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這一切,都為慕容部最終建立割據東北的前燕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原漢族移民大量進入慕容部控制區(qū),以及慕容部勢力的迅速膨脹,引起晉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的注意,他認為是慕容廆以強制手段扣留了中原移民。利用與慕容部相鄰的各種勢力均感到慕容部已對自身構成威脅的心態(tài),崔毖鼓動高句麗、鮮卑宇文部、鮮卑段部聯(lián)合進攻慕容部,想要一舉滅亡慕容部,瓜分其領地。慕容廆堅守不戰(zhàn),并施反間計使高句麗和鮮卑段部懷疑宇文部與慕容部暗中勾結,主動退兵。宇文部首領宇文悉獨官在得知兩部退兵的消息后大怒,聲稱:段部鮮卑與高句麗二國雖然已經撤兵,宇文鮮卑應當獨自兼并慕容鮮卑之國[2]2807。但在接下來的兩部的決戰(zhàn)中,宇文部卻被慕容廆打得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在慕容廆的逼迫下,倡議三國征伐慕容部的崔毖僅率數十騎逃往高句麗,其部眾全部為慕容廆改編。經此一戰(zhàn),慕容部成為東北實力最強的割據勢力。
西晉對夫余的第一次滅國并沒有置之不理,反之,西晉王朝也是樂于幫助夫余遺裔復國的。在《晉書》卷九七《夫余傳》中便記載了晉武帝司馬炎下詔的內容:“夫余王世守忠孝,為惡虜所滅,甚愍念之,若其遺類足以復國者,當為之方計,使得存立,有司奏護東夷校尉鮮于嬰不救夫余,失于機略,詔免嬰,以何龕代之。”[2]2533夫余也對此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在晉武帝詔書頒布的第二年(287),依羅請求復國,即“明年,夫余后王依羅遣詣龕,求率見人還復舊國,仍請援?!保?]2533東夷校尉何龕派遣督護賈沈將迎立依慮之子為夫余王,“龕上列,遣督郵賈沈以兵送之?!保?]2533慕容廆遣其將孫丁率騎迎戰(zhàn)[2]2804,“廆又要之于路,沈與戰(zhàn),大敗之,廆眾退,羅得復國?!保?]2533賈沈力戰(zhàn)前燕將士斬殺孫丁,依慮之子依羅在西晉王朝的幫助下實現了第一次復國。
與此同時,慕容廆又開始掠奪夫余族人口,將夫余人作為奴隸販賣至中原,阻止夫余復國。《晉書》卷九七《夫余傳》記載:“爾后每為廆掠其種人,賣于中國,帝愍之,又發(fā)詔以官物贖還。下司、冀二州,禁市夫余之口?!保?]2533晉武帝再次下詔要求贖回已被賣到中原的夫余族人,亦下令禁止販賣夫余人口。
西晉武帝派兵攻打慕容廆,幫夫余依羅復國,并助依羅贖回部分已被賣到中原的夫余人,并下令禁止販賣夫余人口,主要是慕容廆的擴張活動,直接威脅到了西晉王朝在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秩序。晉武帝以出兵抵制慕容廆的軍事行動、幫助夫余復國、更換地方官吏、下詔禁止販賣夫余人口的方式,加強了對東北之地的統(tǒng)轄力度,維系了以西晉王朝的“華夷秩序”[2]2533。
其結果便是出現在《晉書》卷三《武帝紀》太康十年(289)五月條中記載的鮮卑慕容廆來降之事[2]79。在經歷了寇掠遼西與進軍夫余受西晉所阻之后[2]2804,慕容廆才開始反思對抗西晉的嚴重后果,并在聽取慕容翰與魯昌的建議之后,才下定決心走上了尊晉勤王之路。此后,慕容廆不再以武力手段直接對抗西晉王朝的統(tǒng)治。
咸和八年(333),統(tǒng)治慕容部長達49年的慕容廆去世,慕容廆臨終前指定嫡長子慕容皝即位,至咸康三年(337),慕容皝自立為燕王,定都龍城(今遼寧朝陽)。有學者認為,慕容部的逐漸強大以及其疆域的向西擴展,是慕容皝將統(tǒng)治中心西遷的重要原因[6]。
慕容皝在位期間,大量任用漢族士人,積極納諫,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使慕容氏從游牧社會走向農耕社會,并建立健全行政組織[7]。慕容皝還罷苑囿,給貧困的流民以耕牛,減輕地租剝削,興辦灌溉工程,發(fā)展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有用人才。這一切措施,都為前燕的發(fā)展壯大奠定了物質基礎[3]112-113。
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前燕也加緊了對外擴張。慕容皝首先打擊的是慕容部的老對手,同處于遼西、同為鮮卑部落的宇文部和段部。咸康二年(336),慕容皝親自率領5萬精兵,在柳城附近打敗段部與宇文部聯(lián)軍。此后,段部首領不得不南下投降后趙,段部在東北的勢力完全瓦解。咸康四年(338),慕容皝又大破段部令支以北諸城,迫使段遼在這一年年底投降,段部的殘余勢力被納入慕容部的統(tǒng)治之下。至穆帝永和元年(345),慕容皝大舉進攻宇文部,宇文部的首領遠逃漠北,慕容皝將宇文部的殘余部眾5 000余家遷往昌黎郡,置于慕容部的控制之下,宇文部也被徹底征服。至此,慕容部統(tǒng)一了東部鮮卑三部,東部鮮卑三部間的競爭,以慕容部的勝利而告終。
在與宇文部和段部于遼西爭衡的同時,前燕也對其東方的地方勢力高句麗政權展開進攻。咸康七年(341),慕容皝親率大軍征伐對慕容部威脅較大的高句麗政權,于木底城(今遼寧蘇子河北木奇)重創(chuàng)高句麗軍隊,又乘勝東進,毀掉了高句麗丸都城,勝利還師。次年二月,高句麗故國原王修葺丸都城,筑國內城,并于八月移居丸都城。慕容皝又親統(tǒng)4萬大軍向高句麗進攻,燕軍攻入丸都城,掠其母及王妃。在前燕的打擊下,高句麗不得不于康帝建元元年(343)遣王弟出使,向前燕稱臣納貢。
在壓服高句麗政權之后,慕容皝將進攻的矛頭指向另一個穢貊族群建立的地方政權——夫余。早在慕容廆在位期間,慕容部就曾攻克位于今吉林農安附近的夫余王城,只是在晉王朝的直接干預下,夫余才得以復國,但從此實力大為削弱。慕容鮮卑也在不斷地襲擾夫余,擄掠夫余人口,作為奴隸賣往中原,以至中原王朝一度不得不明令禁止買賣夫余人口。永和二年(346),慕容皝派遣世子慕容儁與慕容恪率騎兵17 000人襲擊夫余,俘虜夫余王及其部眾5萬余人[8]。夫余從此一蹶不振。
慕容皝在位期間,朝貢東晉提高了前燕在東北諸地方政權中的政治地位,而前燕的東征西討,進一步確立了其在東北的優(yōu)勢地位,成為東北實力最強的割據政權。但是,他沒有來得及進軍中原就去世了。其子慕容儁稱帝,遷都于鄴。前燕政治中心一再南移,其統(tǒng)治重心也逐漸南移,離開了東北地區(qū),成為北方最重要的割據政權之一。此時的前燕統(tǒng)治者越來越關注中原地區(qū)的事務,全力向中原擴展勢力。
從慕容廆打敗東部鮮卑三部、開國于遼西,到慕容皝東征西討、稱雄東北,再到慕容儁打敗后趙、消滅冉閔、遷都中原,慕容部經歷了三代人的發(fā)展才達到鼎盛時代,而其滅于前秦卻顯得非常突兀。這一切并不能全部歸罪于慕容暐的荒淫。前燕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慕容儁進軍中原之后,就與十六國其他的君主一樣,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拋棄了父祖時期重視農業(yè)生產以積累國力,重視儒家思想與漢文化以凝聚人心的正確做法,因而,前燕也就必然會重蹈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驟亡”的覆轍。
前燕雖然亡于前秦,但僅過十余年間,前秦就為慕容鮮卑所建立的另外一個政權——后燕所推翻。前燕的覆滅并不代表慕容鮮卑的滅亡,慕容鮮卑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枝蔓眾多,部族繁盛。他們又建立了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等幾個政權。北魏延和元年(432),北魏趁北燕政權內部分裂之機進攻北燕,馮弘戰(zhàn)敗,北魏將玄菟郡與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六郡民徙于幽州。隨著北燕的滅亡,以慕容鮮卑為主體的諸燕政權退出了東北的歷史舞臺,勿吉人的英勇善戰(zhàn)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文咨王三年(北魏太和十七年,493)二月,夫余王及妻孥,以國來降。因此,北魏太和十七年(493)二月,勿吉與百濟聯(lián)合攻取高句麗,繼而向夫余發(fā)動進攻,夫余無力與勿吉抗衡,逃往高句麗,從此夫余滅國?!侗笔贰肪砭潘摹陡啕悅鳌分幸灿蟹蛴酁槲鸺鸬挠浭?。
綜上,慕容氏政權的崛起及其對夫余的攻伐無疑是夫余滅國的催化劑。前燕國力的增強,使相對弱小的夫余成為慕容鮮卑進軍的對象;西晉初期實力足以幫助夫余復國,尚可維系“華夷秩序”;東晉勢力衰弱,慕容皝時期前燕走向強盛,夫余失去了保護傘;慕容鮮卑政權退出歷史舞臺,勿吉崛起滅亡夫余。
[1]傅斯年.東北史綱:上冊[M].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
[2]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
[4]都興智.試論慕容鮮卑崛起遼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7,(2).
[5]何寧生.論前燕的法制[J].西北大學學報,2004,(5).
[6]張國慶.慕容皝遷都龍城的前因及目的[J].遼寧大學學報,1998,(1).
[7][韓]池培善.就封裕上書論前燕慕容皝時期的經濟政策[J].許昌師范??茖W校學報,1999,(3).
[8]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3069.
K235;K281
A
1007-4937(2011)05-0115-03
2011-06-27
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東北古代方國屬國史研究”(10@ZH006)
趙紅梅(1977-),女(滿族),吉林琿春人,副所長、副研究員,歷史學博士,從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責任編輯:王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