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棟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外延性、徹底解釋與整體論
—— 論戴維森意義理論的三個維度
王 棟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戴維森強調意義的解釋不能基于說話者的具體命題態(tài)度,這決定了其意義理論解釋路徑的外延性解釋模式。徹底解釋為意義理論的確證提供經驗證據。令人滿意的意義理論應該對被解釋者所有實際的和潛在的話語提出解釋,這預設了意義理論的整體性。外延性解釋模式提供了意義解釋的客觀基礎;經驗解釋模式中徹底解釋設定保證了主體間信念的一致性;整體論確保其意義理論的融慣性。這三個維度的闡釋揭示了戴維森意義理論的解釋力和理論特色。
戴維森語言哲學;真值條件意義論;徹底解釋;意義理論
唐納德·戴維森(Donald,Davidson)是繼奎因之后最有影響的分析哲學家。戴維森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fā)表的100多篇論文中。他的思想對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行動哲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語言哲學領域,為研究語言意義和解釋語言行為,他提出了一種可經驗化的真值條件意義理論,即戴維森綱領。戴維森意義理論所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探究語言的本質和功能、語言與思維和世界的關系。戴維森的成真條件意義理論是當代語義學領域的一次革命性思想實驗,通過對塔爾斯基“約定T”進行修改和補充,提出了以外延性的真之定義來為自然語言建立意義理論,為我們揭示了語言的理解和解釋為何是可能的。下面將從其意義理論的外延性解釋模式、經驗解釋模式中徹底解釋設定和整體論三個維度揭示其意義理論的解釋力和獨特性。
語言的意義理論及其相關的解釋理論一直是語言哲學關注的核心問題。通過對意義概念的解釋和分析,考察意義本身的性質問題,試圖提出具有本體論意義的有效性解釋。戴維森語言哲學的目標是為自然語言提供一種意義理論,從而為自然語言的解釋提供一種哲學上的說明。意義理論是戴維森語言哲學的基本立足點。戴維森在語言哲學領域的最大貢獻在于為自然語言提出了真值條件意義理論,把真與意義聯系起來。真值條件意義理論的某些思想早在弗雷格和維特根斯坦的文獻中就有所表述。弗雷格在《論涵義和所指》中把語句的真值視為語句的所指,語句的意義取決于語句的成真條件。維特根斯坦也明確表示“理解一個命題意味著懂得這命題句在什么情況下是真的”①Ludwig Wittgenstein,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Barners & Noble Publishing,Inc,2003,p.43.。戴維森對這種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揮,主張給出語句的真值條件也是給出語句意義的一種方式,基于塔爾斯基的真理語義理論,戴維森在當代語義學領域為自然語言提出了全新的意義理論,即戴維森綱領。
戴維森意義理論與傳統(tǒng)意義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經由真解釋意義的外延性解釋模式。傳統(tǒng)的指稱論把意義等同于世界中的物質實體,而觀念意義論把意義指向觀念或意向中的精神實體。為了尋找意義理論的研究方向,應該區(qū)別意義與指稱。指稱是由語言之外的事實確定的。如果要給出每個語句的意義理論,就必須從語句的組成部分的意義著手??墒沁@種追問意義的道路走進了死胡同。戴維森認為傳統(tǒng)的意義理論一般通過實體或內涵概念對意義進行解釋。意義理論一般處理“s意謂m”這種形式的句子,其中,s可被一個語句的結構描述所替換,m可被一個指稱該語句的意義的單稱詞項所替換。在戴維森看來,尋找s對應的m是不足取的。因為若把單稱詞項m的意義當做指稱實體,意義就會喪失它們有別于指稱的實體的地位,最終還是陷于指稱論的解釋困境。即使存在m,還會出現對m的意義追問,因此形成了解釋的無窮倒退。正如戴維森所說:“在設法處理關于顯然是非外延的“意謂”的邏輯過程中,我們會碰到與我們的理論所要設法解決的那些問題同樣難的問題?!雹貲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22.意謂等內涵性解釋方法會導致意義解釋的循環(huán)論證。在戴維森看來,內涵性解釋方法的困境在于把詞語“意謂”用作填充在對語句的描述與語句之間的連接詞。戴維森的解決方法是拋開所用的連接詞,把意義的解釋訴諸所填充的東西。一種適當的意義理論應該對所研究的語言里每個語句“s”提供一個“給出s的意義”的匹配語句來替代“p”。意義的解釋不依賴“s”與“p”之間的連接詞,這樣就可以避免有待考察的“意謂”,以外延的方式處理“p”所占據的位置:向替代“p”的語句提供一個恰當的語句關聯詞;向替代“s”的描述語提供它自己的謂詞。最終轉換成T圖式:(T)s是T當且僅當p。
戴維森認為,對一種語言L的意義論所提出的要求是,在不求助于任何語義概念的情況下,此種意義理論對謂詞“是T”賦予足夠的限制,以便可以當“s”為L中的結構描述所替代,“p”為該語句所替代是能從T圖式推衍出所有的語句。不論是對“是T”加以明確的定義還是對它以遞歸的方式加以表征,它所適用的語句顯然恰恰是L中的真語句。于是,T圖式可以替換為:s是真的,當且僅當p。
“s是真的”取代了任意謂詞“是T”,而這正是塔爾斯基T等值式。戴維森把句子的解釋限制在關于真句子的說明?;谒査够腡句式,戴維森找到了一種適當的外延性的意義解釋模式。在戴維森看來,“我們對令人滿意的意義理論所提出的條件,在本質上正是塔爾斯基那種檢驗一種形式的真之語義定義是否恰當的約定T”②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23.。真值條件意義理論的外延性解釋模式提供了意義理論的客觀性基礎。
盡管戴維森的意義理論借助了塔爾斯基的真理定義模型,但是戴維森的意義理論與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的真理論有不同的理論旨趣。塔爾斯基利用T約定來定義真理的形式,而戴維森把真視作初始的概念,并且不能還原為任何其他概念,利用T約定為自然語言提供意義理論。塔爾斯基的T約定為戴維森外延性的意義解釋模式提供了直接理論模型,戴維森對意義追問的外延式模式更多受到了奎因的外延主義,特別是卡爾納普的外延性論題的影響。依據外延主義的觀點,自然語言中的語句和表述的邏輯形式都可以在外延概念的基礎上進行解釋,而不必求助于意義概念。正如戴維森在《真理與意義》一文中聲稱他的意義理論既沒使用詞語意義也沒有運用語句的意義。外延性論題的提出始于卡爾納普,他指出如果揭示出自然語言的隱晦性,同時把所有不存在的東西排除,就可以把一種內涵語言的所有語句翻譯到一種外延語言中去。他強調科學通用的語言將是外延的。“對于每一種給定的內涵語言S1,都可以構造出一種外延語言S2,使得S1能翻譯到S2中去?!雹跭egan Carnap,The 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Trench,Trubner& Co Ltd,p.245.外延性成為卡爾納普確定語句有意義的標準。戴維森真值條件意義的理論構建不是通過語言L自身來構建,而是通過對象語言和元語言的分層,意義的解釋通過元語言的層面來實現。因此,“一個意義理論中的一套定理實際上是一本翻譯或釋義手冊,根據這本手冊,我們將知道對象語言中的一個特定語句和元語言中的哪個語句對應。不妨說,是元語言中的語句給出了對象語言的意義”④陳嘉映:《語言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頁。。解釋在于找到對象語言與我們已經理解的元語言中語句的一一對應關系。
塔爾斯基的T約定給戴維森提供了一個外延性對被解釋者的話語作出解釋的形式框架。塔爾斯基的真概念針對形式語言,而自然語言具有索引和指示特征。戴維森對自然語言的語義學持樂觀的態(tài)度。戴維森說:“我所設想的意義理論的任務,并非改變、改進或改造一種語言,而是描述和理解它?!雹軩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29.在戴維森看來,要把塔爾斯基的真理論應用到自然語言要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整個語言中化分出一小部分語言來表征真理,真理論在這個階段所適用的語句視為給出一切語句的邏輯形式;第二個階段把剩余的每個語句與已為之表征真理的語句相匹配。經過這兩個階段的工作,使真值條件意義論解釋自然語言成為可能。為了能在解釋之前訴諸可利用的經驗證據來證實自己的成真條件意義理論,戴維森提出“徹底解釋”概念,從徹底解釋者的經驗化的角度來進一步確證他的意義理論。
徹底解釋(Radical Interpretation)是戴維森意義理論構建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設想。這一設想的目的是滿足自然語言意義理論的經驗實證性要求。徹底解釋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真理與意義》一文中,是一種純粹的理想狀態(tài)。徹底解釋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什么樣的知識使解釋者能夠理解完全陌生的語言中的話語。戴維森作出的回答是持一個語句為真的態(tài)度,解釋的成功在于這種語言中的大多數話語表達著真的信念。戴維森的徹底解釋和奎因的徹底解釋具有一定的親緣性。徹底翻譯是奎因研究“翻譯的不確定性”時提出的??蛟凇对~與物》中對徹底翻譯這樣表述:“與我們的目的相關的是徹底翻譯,即翻譯先前從未接觸過的人們使用的語言?!雹貿uine,Word and Object,MIT,1960,p.28.徹底翻譯根據言語交流當下直接指向刺激條件的語句,而不借助于詞典或參考對相關語言的研究。雖然徹底翻譯和徹底解釋都強調最終解釋的經驗證據,但是徹底翻譯的目的在于建立翻譯手冊,而徹底解釋通過尋求被解釋語句的真值條件來建立一種意義的解釋理論。
徹底解釋的“試驗”保證了戴維森意義理論的哲學思辨性。在徹底解釋中,戴維森把真概念視為原初概念,從真出發(fā)說明意義和解釋。戴維森這樣重新表述約定T:“對于對象語言中的各個語句,一種可接受的真理論必須推衍出一個下述形式的語句:s是真的當且僅當p,其中‘p’為任何一個這樣的語句所替換,即這句話為真當且僅當s為真。”②D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134.通過這種表述,戴維森用T語句確實為真的證據來檢驗約定T。通過形式限制和經驗限制,單個的T語句就能夠起到解釋的作用。因此,解釋者可獲得的證據在于T語句是真的。證據不能是對說話者的信念意向的詳細描述。“徹底解釋應該依賴這么一種證據,這種證據既不采取關于意義的知識的形式也不采取關于信念的詳細知識的形式?!雹跠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135.信念和意義具有明顯的相互依賴性,說話者認為語句為真,是因為語句的含義;在知道他認為此語句為真的情況下,我們就能推斷出其意義。徹底解釋所獲得的證據可以打破意義和信念的相互依賴性。這種證據的起點是認為各種各樣的語句在某時間和某特定場合為真。戴維森通過這種證據對T語句和T句式進行了間接證明。戴維森沒有求助于意義、同義和翻譯概念,而是訴諸語言共同體。在語言共同體中,大多數人的信念是一致的,認為真的態(tài)度作為對T語句和T句式為真的合理性證據要借助于寬容原則和整體論原則。
善意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是戴維森論證徹底解釋之可能性的一個必要條件。戴維森對這一原則有過不同的表述,但善意原則的要旨是最大限度設定解釋者和被解釋者之間的一致,總是以解釋者具有真信念為前提進行解釋。善意原則由兩個基本原則構成,其中的融貫原則假定說話者是一個理性的存在者,行動當事人自身的理性保證了他的思想表達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解釋者可以在說話者那里找到其邏輯的一致性;其中的符合原則假定了解釋者和說話者處于一個共同的生活世界,說話者對于環(huán)境的大多數信念是真的。戴維森通過善意原則的設定來解決信念和意義相互依賴的問題。因此,善意原則也就成了徹底解釋的方法論原則。善意不是一種選擇,是具有一種切實可行的理論的條件。如果我們要理解他人,我們就必須認為他們在大多數問題上的看法是正確的。戴維森認為所有的解釋在本質上都是徹底解釋。在徹底解釋中,證據的選擇就在于從根本上把語言視為交流的媒介。語言從根本上來說必然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語言的理解和解釋也必定是公共的、可觀察的。戴維森把真與時間和說話者相關聯,對約定T進行了改造,在約定T中引入了語境因素?!拔覀兛梢园颜嬉暈橐环N特性,這種特性不是語句的特性,而是話語的特性,或言語行為的特性,或關于語句、時間和人的有序三元組的特性?!雹蹹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35.戴維森已經把意義的解釋推進到語用學層面。徹底解釋者是考察意義的最佳視角,徹底解釋者根據可以獲得的公共可觀察的經驗材料來構建被解釋者的思維和語言的知識圖景。
語義整體論思想最早體現在弗雷格的《算術基礎》一書中,弗雷格認為不能孤立地去尋找一個詞的意義,要在命題的上下文中尋求詞的意義,在這種上下文原則中表明了語義的整體論觀點。弗雷格根據一個語句中的語詞所發(fā)生的作用來表述該語句的真值條件。弗雷格僅是關注語句的語義結構和語句之間的語義關系,而戴維森則為一種作為整體的語言設計出一種全面的真值條件意義理論。戴維森把整體論由語句層面推廣到整個語言語境。語言哲學中語義整體論源于“杜恒-奎因論題”,其主旨是意義和真不能一個一個地來評價,而必須作為理論整體或我們關于世界的所有信念的一部分來評價??虻恼w論方法為戴維森提供了意義理論所需的那種經驗基礎。戴維森說:“如果要按照我所提議的那種方式從真理論中得出形而上學結論,那么研究語言的方法必定是整體論的?!雹貲onald Davidson,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203.然而奎因沒有看到整體論所具有的形而上學的直接意義。弗雷格和奎因都把形式化了的語言看做對自然語言的改進,而不是一種關于自然語言理論的一部分。戴維森直接把整體論應用到自然語言意義研究,部分地實現了對弗雷格和奎因的超越。
戴維森采用了整體論的意義研究進路。在《無指稱的實在》一文中,戴維森指出了兩種研究意義理論的路徑。第一種是堆積木式的方法,根據簡單語詞的語義特征,然后據以構造更高層次表達式的語義特征。另一種是整體論的方法,即首先處理至少從語句開始的表達式的特征,然后從中抽象出復雜表達式的組成部分的語義特征。第一種方法不能對指稱作出非語言表征,所以戴維森放棄了關于語言的經驗理論之基礎的指稱概念。指稱必須從語言的整體來確定。指稱和滿足概念是建立真理論時所做的假定。
在戴維森的意義理論中,整體論主要體現其理論構造的整體性和經驗解釋限制的整體性。戴維森的成真條件意義理論具有結構的整體性。戴維森以語句作為研究起點,這樣為語言從非語言的角度描述行為找到了結合點。戴維森把語句作為研究起點的整體論方法是其外延性意義解釋理論的一個必然之路。語句的意義的解釋不依賴于其組成成分的意義,而依賴于理論整體的可靠性。T語句不僅僅在于它本身是真的,而且在于它是整個理論構造中的一個定理。約定T從整體上可以表達所有的T語句,這樣就可以用一種有限的形式表征無窮多的語句,而這也正是戴維森對意義理論的構成性特征的理論要求。從T句式中推出的定理與大多數人對意義的解釋是一致的。意義解釋的成功并不僅僅依賴語句的邏輯真值。對解釋施加整體的限制可以排除意義理論中不合理的T定理。對語句真實性的檢驗必須是整體的而不是單個地進行的。戴維森把特定環(huán)境下說話者持語句為真的態(tài)度作為其意義理論的經驗基礎,但是持一個語句為真的態(tài)度是和其他語句的真聯系在一起,不能單獨確證一個語句的真,經驗的檢驗必須是整體的。
整體論貫穿在戴維森意義理論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整體論不僅成為戴維森意義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則,而且保證了其理論內在的融貫性。整體論的解釋方法不僅表明了徹底解釋是可能的,而且也表明了徹底解釋是如何可能的。徹底解釋的經驗證據和整體論的限制使解釋私人語言和信念解釋成為可能,從而使戴維森的意義理論成為一種社會性的解釋理論。戴維森通過整體論所具有的形而上學意義,借助邏輯手段來考察自然語言,通過顯示語言的大部分特征來顯示實在的大部分特征,為我們提供了一副關于世界的圖景。
B565.5
A
1003-4145[2011]06-0140-04
2011-04-12
王 棟,男,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講師。
本文系吉林大學社科橫向項目“戴維森意義理論研究”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陸曉芳sdluxiaof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