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純武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5)
詩詞之妙在于詩人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意象來表達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這些文化意象都承載著獨特的民族韻味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梢赃@樣說,理解詩歌的核心在于理解詩歌中的文化意象。什么是意象呢? 本文試圖對中西方意象理論作一個概括性的介紹,以期讓讀者對文化意象有一個大致了解。
在孔子時代,中國一些理論家就對“意象”一詞極為重視。在中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jīng)典《易經(jīng)》中,“意象”是分開使用的,“意”即表明意義,為動詞;“象”即外觀、形狀、表象。 這部哲學典籍用不同的圖像來表明自然現(xiàn)象,反映了早期人們思維模式。對《易經(jīng)》的基本原理作創(chuàng)造性的闡述和發(fā)揮的《系辭》中也有一些表述常作為文學觀點加以引用。如: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薄叭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
這段話中揭示了思維概念“意”、“象”與“言”之間的三角關(guān)系。從文學角度來說,“象”是自然存在的事物,或者說,是與人類生活有關(guān)被人們用來表達思維的事物;“意”是思維內(nèi)容;“言”是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的思維結(jié)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內(nèi)部感受是可以通過外部表象顯現(xiàn)出來的。
三國時期玄學家王弼在其著作《周易略例·明象》中進一步明晰了“意”、“象”、“言”三者的關(guān)系: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意”、“象”、“言”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言”為“象”而生,“象”為“意”而存??陀^世界的物體在詩人的思維中構(gòu)成意象。
南北朝時期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465-約532)是把“意象”用之于文學藝術(shù)理論的第一人。在《文心雕龍》中他把“意象”作為一個正式的文學術(shù)語提了出來。其中是這樣說的:“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弊髡甙盐膶W創(chuàng)作,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比作是屠戶或者木匠的工作一樣,有兩點必須牢記在心,其一是思維意象;其二是樂理。
到了唐代,詩人王昌齡(698-756)把意象分為主觀意象和客觀意象。明朝胡應鱗在《詩藪》里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明朝另一個極有影響力的學者王夫之也對詩歌中的審美意象做了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認為詩歌意象具有整體性,真實性,模糊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到了現(xiàn)代,一些著名學者如朱光潛、袁行霈等也對意象作了一些獨到而有見地的評述。朱光潛先生認為情趣和意象是詩歌意境構(gòu)建不可分割的兩部分。袁行霈先生指出雖然意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中早有提及,但是沒有確定的含義和一致的用法。有時指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思維中的形象,正如上文提到的劉勰所表述的那樣。有些評論者就采用這一概念來評述詩歌、書法、繪畫等各種藝術(shù)形式。有些學者甚至把意象與意境兩個概念不作區(qū)分??傊?,像其他概念一樣,在傳統(tǒng)中國文學理論中,意象也沒有明確的定義。袁行霈先生對意象、物象、意境等相關(guān)概念作出分析比較,對區(qū)分古詩文中的概念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嘗試。還有一些學者如陳植鍔、王長俊、嚴云受等也對詩歌中的意象作了專題論述,探討了詩歌意象的起源、定義、分類,意象的結(jié)合方式、藝術(shù)和文化特征等等。這些對意象的理解都有著極大的啟發(fā)作用。
中國古典詩詞的主要譯者按照其翻譯方法可分為兩個流派:嚴格的詩律流派和無韻體流派。其中較有名的國外譯者有賈爾斯和弗萊切。英國學者H. A. 賈爾斯是19世紀晚期中國古典詩詞翻譯之一,他推崇以詩譯詩的方法。憑借他對中國語言文化較深的理解,他的翻譯風格獨到,時而閃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精神。范春仲教授曾評價他的中詩翻譯有著中國古詩的內(nèi)斂含蓄,把握了古詩的精妙。美國學者W. J. B. 弗萊徹是20世紀早期的一位中國古典詩詞翻譯家。他也采用以詩譯詩的方法而且非常講究格律。但是他的譯作過于想象而背離了原詩。20世紀30年代,H. H. 哈特也出版一本中詩翻譯精選,他的翻譯不追求詩歌形式,也不講究格律。而美國女翻譯家L. S. 哈蒙德,也曾嘗試嚴格按中國古詩格律來進行翻譯。
在我國國內(nèi)對古詩翻譯也有很多成功的嘗試者。如,蔡廷干的《唐詩英韻》中有些古詩英譯版本忠實原文且詩歌形式優(yōu)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許淵沖先生應該是國內(nèi)外詩歌翻譯界公認的領(lǐng)軍人物了。他就古詩英譯提出了重要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三美”理論原則。他堅持詩歌應該翻譯成詩歌的觀點。換句話說,翻譯詩歌也應該具備音韻和節(jié)奏等特征。而且,他還認為,譯者有足夠的空間來處理任何一首詩,使之成為完美的翻譯版本,讀起來絲毫不遜色于原文的優(yōu)美。當然,這一點全憑譯者的能力和翻譯技巧。
以無韻體方式翻譯中國古典詩歌國外有A. 威利和W. 班納等。威利認為從長遠眼光來看,讀者感興趣的是詩歌內(nèi)容而不是詩歌形式,另一方面,保持意義完整和保持原詩韻律很難兼?zhèn)?。美國印象派詩人艾米·洛威爾就認為,詩歌的韻味比起韻律更重要。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翻譯中保留詩歌形式(即保留詩歌韻律)或保留詩歌韻味(即保留詩歌原意)之間爭議頗多。作為譯者,無論看重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會在文本處理中面對這一問題。
然而,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們不妨看一看俄羅斯形式主義流派的觀點。他們認為形式和內(nèi)容不可分割,是一體的。他們注意到意義是隨著語言的形成而生成的。因此,“結(jié)果”是包含在“手段”中的,形式與意義沒有分界線,目的就在過程當中。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形式與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系:兩者只是一種人為的抽象化,因為不管作者想表達些什么,事實上,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內(nèi)容必須依賴于所表達的具體形式而存在。換句話說,內(nèi)容總是某種形式的內(nèi)容,不然,什么都不是。當然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西方文學界,就詩歌創(chuàng)作中意象的重要性歷來也是備受重視的。G. E. 萊辛(1729-1781)曾說,意象是詩歌生成的感官印象。R. 弗羅斯特(1874-1963)認為“意象和后意象是詩歌的一切?!?0世紀2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印象派不僅用大量中國古典詩詞而且嘗試用中國古典詩人用韻方式來創(chuàng)作英語詩歌,其中主要還是涉及到如何安排詩歌中的意象。較有影響的詩人有埃德拉. 龐德,艾米. 洛威爾和T. S. 艾略特。龐德把意象定義為理智與情感的集合體。他宣稱“一生描繪一個意象勝過創(chuàng)作無數(shù)。”而另一個為英美熟知的現(xiàn)代詩和批評主義代表人物艾略特提出了“事物關(guān)聯(lián)性”原則:在藝術(shù)形式上抒發(fā)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事物關(guān)聯(lián)體,換句話說,找到一串客觀事物或事件的集合,他們是某一具體情感觸發(fā)的方程式。當一種外在的行為,當然是感官體驗到的行為實施時, 這種情感馬上就會被喚醒。
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家雷納·韋勒克在其《文學理論》一書中也提到意象是詩歌的一個成份結(jié)構(gòu)。
在中國一些著名的詩歌翻譯者都指出意象在詩歌翻譯中的重要性。許淵沖先生的“三美”翻譯原則就把主要憑借意象傳達的“意美”放在首位。翁顯良先生則強調(diào)詩歌翻譯真正的亮點在于意象的傳達。
在一些學報上,也有大量文章討論詩歌意象翻譯問題。如張保紅就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討論了意象的再現(xiàn)問題;辛獻云把意象分為比喻性和非比喻性兩類從而論述了詩歌意象翻譯的適應性策略;習華林把西方印象派提出的意象置位、通感和意象分割等重要概念應用于詩歌翻譯實踐,探討了中西詩歌互譯和轉(zhuǎn)換的方法;魏家海先后發(fā)表兩篇文章,討論了中英古典詩歌時間意象翻譯的前景化問題,另一篇則認為意象可以看做是翻譯中的基本單位,音素、詞、句、段乃至篇章,文化等則是翻譯中的輔助單位。
總之,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從事文化交流的翻譯者必須對中西文化意象有著深刻的理解才能搭建起兩者之間文化障礙的橋梁。
參考文獻:
[1]Eliot, T. S. On Poetry and Poets[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86.
[2]Jay, P. An Invitation to Poetry[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7.
[3]翁顯良. 古詩英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4]許淵沖. 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