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X比Y還W”的構式意義及其與“X比Y更W”的差異

      2011-04-12 21:02:06宗守云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11年4期
      關鍵詞:主觀性構式副詞

      宗守云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200234)

      “X比Y還W”的構式意義及其與“X比Y更W”的差異

      宗守云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200234)

      X比Y還W;X比Y更W;反預期;遞進

      “X比Y還W”具有統(tǒng)一的構式意義,即反預期比較。“X比Y更W”的構式意義為遞進比較。二者在構式上存在著差異,沒有共同的語法意義。二者還具有主觀性差異,還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現(xiàn)上也有差異,這些差異可以通過構式意義得到解釋。

      1.引言

      帶“還”和“更”的“比”字句可以碼化為“X比Y還W”和“X比Y更W”。前人關于這兩種句式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傾向描寫的模式,有陸儉明 (1980)、黃祥年 (1984)、殷志平 (1995)、史榮光 (1997)、劉焱 (2004)、李杰 (2003)、文全民 (2008)等,一是傾向解釋的模式,有黃瓚輝 (1999)、沈家煊 (2001)、高增霞 (2001)、沈紅丹 (2003)、張誼生 (2009)等。傾向描寫的模式研究又分兩種,一種是對比描寫,就“X比Y還W”和“X比Y更W”進行對比分析,對它們的共性和差異進行詳盡描寫,有陸儉明 (1980)、黃祥年 (1984)和文全民 (2008);一種是分類描寫,主要是對“X比Y還W”進行下位和更下位的分類,進而建立一個類別系統(tǒng),有殷志平 (1995)、李杰 (2003)和劉焱 (2004)。傾向解釋的模式研究也分兩種,一種是差異解釋,從不同視角對“X比Y還W”和“X比Y更W”的差異作出解釋,如黃瓚輝 (1999)從語用視角進行解釋,沈家煊 (2001)從元語視角進行解釋,高增霞 (2001:61-64)從語義視角進行解釋;一種是用法解釋,沈紅丹 (2003)就“X比Y還W”中“還”的用法進行了解釋,張誼生 (2009)就“更”字比較句中多項比較的用法性質進行了解釋。這些研究對“X比Y還W”和“X比Y更W”語法規(guī)律的揭示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盡管如此,還有些最基本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首先,不同類型的“X比Y還W”是否具有共同的構式意義?

      “X比Y還W”一般被分為兩種或幾種類型,陸儉明 (1980)分為比較和比擬兩種,殷志平(1995)分為比較和比況兩種,李杰 (2003)分為加合類比較、加合類比況、補充類比況、對比類比況、申辯類比況五種,劉焱 (2004)分為遞進比、反差比、極端比三種。這些類型都存在著對立,有不同的語法表現(xiàn)和不同的語法意義。問題是,這些差異較大的“X比Y還W”有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它們有沒有共同的構式意義,能夠統(tǒng)領所有的“X比Y還W”?根據(jù)構式語法的原則,構式有一個相當確定的中心意義,還有一些不同但又相聯(lián)的意義,這些不同但又相聯(lián)的意義是在中心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隱喻等促動因素擴展而形成的 (Goldberg,1995)?!癤比Y還W”作為一個構式,也一定存在著一個確定的中心意義,其他不同類型的意義都是在這個中心意義的基礎上擴展而形成的。

      其次,是否存在“X比Y還W”和“X比Y更W”語法意義相同的情形?

      陸儉明 (1980)認為以下句子的語法意義是相同的:

      (1)小王比他還高。=小王比他更高。

      (2)香蕉比蘋果還好吃。=香蕉比蘋果更好吃。

      文全民 (2008)認為以下句子的語法意義是相同的:

      (3)我的狗比你的狗還聽話。=我的狗比你的狗更聽話。

      (4)他的眼睛比你的眼睛還大。=他的眼睛比你的眼睛更大。

      根據(jù)陸儉明 (1980),像例 (1)(2)這樣的“比”字句,雖然語法意義相同,但在語法形式上還是有差異的,“X比Y更W”可以省略“比Y”,而“X比Y還W”不能省略,例 (1)可以說“小王更高”,不能說“小王還高”。從理論上說,語法形式不同,語法意義就應該不同。Bolinger(1968:127)說:“句法形式的不同總是意味著意義的不同?!备鶕?jù)這樣的原則,“X比Y還W”和“X比Y更W”肯定不存在語法意義相同的情形。其實,以上例子只是句義的真值條件相同,而語法意義并不相同。句義的真值條件對應于客觀真實,而語法意義對應于語法形式,語法形式不同,語法意義一定不同。

      本文擬討論“X比Y還W”的構式意義及其與“X比Y更W”的差異和兼容,以及二者的句法表現(xiàn)及構式解釋。

      2.“X比Y還W”的構式意義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副詞“還”有多種用法,其中一個是用作反預期標記 (吳福祥2004,武果2009)。武果 (2009)認為,用在“比”字句中的“還”有主觀性反預期義,這一點可以區(qū)別于“更”。而“比”字句本身又是用來表示比較的句子,因此,“X比Y還W”的構式意義是:反預期比較。表達反預期比較,這是所有“X比Y還W”的共同構式意義。

      從言談事件參與者的預期角度,話語信息可以分為預期信息、反預期信息、中性信息三種 (吳福祥,2004)。在一個信息出現(xiàn)之前,言談事件參與者對于該信息可能是無預期的,也可能是有預期的,無預期的結果是中性信息,有預期的結果則有兩種可能,一是和預期相符,是為預期信息,一是和預期相反,是為反預期信息。比如,有甲、乙兩個言談事件參與者,甲問“你們班誰最高?”,乙無論回答誰最高,都是中性信息,因為甲事先并沒有預期誰最高。如果甲問“你們班張三最高吧?”,他的預期是“張三最高”,乙答“是的,張三最高”,這和甲的預期相符,是預期信息;乙答“哪里啊,李四比張三還高呢”,這和甲的預期相反,是反預期信息?!癤比Y還W”就是用來表達反預期信息的構式。

      一般認為,反預期有三種,即與受話人預期相反、與說話人預期相反、與特定言語社會共享預期相反 (吳福祥,2004)。其實,前兩種都是和個人預期相反,因此可以并為一種,而且和個人預期相反還包括和言談之外的第三人預期相反。這樣,反預期實際上只有兩種,一是和個人預期相反,一是和社會預期相反。

      和個人預期相反,包括和受話人預期相反、和說話人預期相反以及和言談之外的第三人預期相反。例如:

      (5)“你以為安娜看上了你,所以你很驕傲。其實,如果我喜歡,安娜就不會跟你這種人交朋友了,我并不想涉及有關安娜的事,不過,你也不要太得意,其實,你比我還低一級。”(岑凱倫《合家歡》)

      (6)“很好……好極了……我真想不到你游泳那么好,比你三哥還要好。”(岑凱倫《蜜糖兒》)

      (7)“他以為自己早到,誰知道別人到得比他還早,屋子里早已經(jīng)坐滿人了?!?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例 (5)和受話人預期相反,受話人覺得自己了不起,但說話人認為受話人比自己還要低一級;例 (6)和說話人預期相反,說話人沒有想到受話人游泳游得比他三哥還好;例 (7)和言談之外第三人“他”預期相反,“他”預期自己到得最早,但沒有想到別人比“他”還要早。

      和社會預期相反,就是和特定言語社會共享預期相反。特定言語社會共享預期,是指在某一特定言語社團中,有一種“普遍接受或認可的先設,它是人基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經(jīng)驗建立起來的一種常規(guī)”(吳福祥,2004),如果這種先設或常規(guī)在特定情形下出現(xiàn)了相反的情況,說話人就會提出一個相反的話語信息,這也是一種反預期信息,“X比Y還W”就是一種可以表達這種話語信息的構式。例如:

      (8)我們的牙比刀子還快,干什么還帶刀子?(老舍《小坡的生日》)

      (9)一次,年輕人在作業(yè)本里夾了一張紙條:“老師,現(xiàn)在大學生比土豆還便宜,是嗎?”(靳小芳《土豆和土豆不一樣》)

      根據(jù)先設或常規(guī),刀子總是比牙齒鋒利,大學生總是比土豆貴重,但在特定的情形下,這樣的先設或常規(guī)被打破了,于是出現(xiàn)了“牙比刀子還快”“大學生比土豆還便宜”這樣的反預期信息。

      無論那一種類型的“X比Y還W”,都表示反預期比較。陸儉明 (1980)、殷志平 (1995)分別把“X比Y還W”分為比較和比擬、比較和比況。他們看到了“X比Y還W”內(nèi)部的差異,這是值得肯定的。問題是,如果認為比擬或比況是和比較嚴格對立的,不是用來表示比較的,那么,“比”字句不用來表比較,這是不可想象的,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其實,無論是所謂的“比較”還是所謂的“比擬”或“比況”,都是反預期比較,只不過比較的性質不同而已:所謂的“比較”,是和個人預期相反的比較;而所謂“比擬”或“比況”,是和社會預期相反的比較。

      3.“X比Y還W”和“X比Y更W”的差異與兼容

      3.1 構式意義差異——反預期比較與遞進比較

      副詞“更”是一個遞進標記 (周靜,2007;姚雙云,2008),“X比Y更W”是表比較的,因此,“X比Y更W”的構式意義是:遞進比較。反預期比較和遞進比較是“X比Y還W”與“X比Y更W”的構式意義差異。以下從兩個角度論述。

      3.1.1 “X比Y還W”和“X比Y更W”有不同的構式意義

      “X比Y還W”和“X比Y更W”構式意義是不同的。問題是,“X比Y還W”是不是也具有表達遞進比較的構式意義?呂叔湘 (1982:360)早在《中國文法要略》中就指出“還”和“更”用在“比”字句,比較的兩者都是正性的。也就是說,Y也具有W的性質,“還”和“更”都是遞進比較。陸儉明 (1980)、周靜 (2007)、文全民 (2008)也都有相同的看法。

      我們認為,副詞“還”和“更”都有持續(xù)、反復的意義,在比字句中,既有持續(xù)、反復的意義,又有比較意義,整合成遞進意義是很自然的?!案笔且粋€純粹的遞進標記,根據(jù)姚雙云(2008)的研究,“更”在遞進標記中出現(xiàn)的頻率僅次于“而且”和“不僅”,幾乎成了專用的遞進標記。因此,“X比Y更W”表示遞進比較是無條件的。“X比Y還W”雖然在某些情況下也能表示遞進意義,但這樣的意義肯定不是構式的中心意義。理由如下:

      首先,“X比Y還W”只有在和個人預期相反的比較句中才有遞進比較的意義,而在和社會預期相反的比較句中并不一定具有遞進比較的意義,也就是說,反預期比較的意義是貫穿于所有的“X比Y還W”句的,而遞進比較只存在于一部分“X比Y還W”中。例如:

      (10)我們山區(qū)的蚊子比蒼蠅還大。(陸儉明例)

      例 (10)并不表示遞進意義,無論蚊子還是蒼蠅,都不能說是大的,也就是說,不存在“蒼蠅大”這樣的預設意義。

      其次,即使在和個人預期相反的比較句中,“X比Y還W”的遞進比較意義,也是從屬于反預期比較意義的。例如:

      (11)甲:你呀,指定是瞅人家老太太長得漂亮,才跟人家飛眼了。

      乙:她漂亮我挨頓揍還值,她長得比你還難看呢。(小品《鐘點工》)

      例 (11)“她長得比你還難看呢”首先傳達的是和聽話人的預期相反的意義,聽話人預期的是老太太漂亮,說話人則提出了相反的說法。至于遞進比較,確實也是存在的,即存在著“聽話人也難看”這樣的預設,但這只是從屬性的。從表達的角度看,作為反預期比較,說話人是脫口而出,不假思索的;作為遞進比較,說話人是后來才發(fā)覺的,于是小品中才出現(xiàn)了說話人不斷更正的情形。因此,即便“X比Y還W”中反預期比較和遞進比較并存,反預期比較也是中心意義,遞進比較則是從屬意義。

      “X比Y還W”和“X比Y更W”的構式差異也包含了它們預設的差異,“還”和“更”是預設觸發(fā)語:

      “X比Y還W”的預設——沒想到“X比YW”;

      “X比Y更W”的預設—— “YW”。

      3.1.2 “X比Y還W”和“X比Y更W”沒有共同的語法意義

      “X比Y還W”和“X比Y更W”的構式意義有差異,因此也就不存在“X比Y還W”和“X比Y更W”語法意義相同的情形。拿例 (1)來說。“小王比他還高”,說明說話人 (或聽話人)事先沒想到“小王比他高”,說話人用“X比Y還W”作反預期比較;“小王比他更高”,說明“他高,小王更高”,說話人用“X比Y更W”作遞進比較。

      本文引言部分例 (1)~(4)都是一般性用例,給人感覺好像是意義等同的。其實不然,例(1)~(4)“X比Y還W”都是和個人預期相反的用例,如果是和社會預期相反,“X比Y還W”的反預期性質就非常明顯了。例如:

      (12)胸前橫著比老蔥還粗的一條金表鏈,對襟小褂上一串蒜頭大的金鈕,一共約有一斤十二兩重。(老舍《老張的哲學》)

      (13)她的臉頓時比大紅彩球還紅,像是一片紅霞突然落在她雪白的臉蛋上。(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這里的“X比Y還W”所表現(xiàn)的反預期都是與特定言語社會共享的預期相反。特定言語社會共享的預期是一種先設或常規(guī),這在認知語言學中被稱為“老套模式”,而“老套模式”又會涉及一個相關的語義量級。例 (12)、(13)所涉及的語義量級可以概括為如下的量級模型:

      粗細程度——老蔥>表鏈

      顏色深度——紅彩球>人臉

      “X比Y還W”所作的斷言必須和以上量級模型相反,否則句子就不合格。如果有人說“老蔥比表鏈還粗”,接下來最可能的就是這樣的辯駁“老蔥本來就比表鏈粗嘛,有什么奇怪的?”以上量級模型反映的是特定言語社會共享的預期,這是一種正常預期,而“X比Y還W”作為反預期結構式,應該和正常預期相反,才能保證句子的合格。

      如果比字句中既可以用“還”,又可以用“更”,那么,“X比Y還W”是用來作反預期比較的,“X比Y更W”是用來作遞進比較的。比如,“今天比昨天還熱”,其前話語最有可能是,今天本來應該比昨天冷,沒想到今天比昨天還熱;“今天比昨天更熱”,其前話語可能是,入夏了,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今天比昨天更熱。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陸儉明先生 (1980)曾經(jīng)描寫過的一個語言事實,請看:

      (14)a.這學期趙潔比陳昆跑得還快了。(陸儉明例)

      b.這學期趙潔比陳昆跑得更快了。(陸儉明例)

      陸先生認為,用“還”說明以前陳昆跑得比趙潔快,因此句子有轉折變化的意思;用“更”說明以前趙潔就比陳昆跑得快,因此句子有遞進發(fā)展的意思。根據(jù)特定言語社會共享的預期,維持原有關系是正常預期,扭轉原有關系則是反預期。用“更”只包含了遞進意義,由于仍然維持著原有的快慢關系,因此還是正常預期;用“還”則扭轉了原有的快慢關系,因此是反預期。

      3.2 主觀程度差異——強主觀性與弱主觀性

      “X比Y還W”和“X比Y更W”還具有主觀性差異?!癤比Y還W”在主觀性上強于“X比Y更W”,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X比Y還W”基本上都用于口語語體,“X比Y更W”則可以用于書面語體。當W為書面語體詞語時,一般只能用“更”,不能用“還”。這是語義的選擇,不是句法規(guī)則。我們對北京大學漢語言中心CCL語料庫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W為“吝嗇、刻薄、卑鄙、兇殘、疲憊、謹慎、雄偉、壯觀”等書面語體形容詞時,“X比Y更W”都有用例,而“X比Y還W”沒有一例。口語語體常用于對話,書面語體常用于敘述。對話具有交互性,敘述具有獨立性,交互性比獨立性有更強的主觀性。

      2)“X比Y還W”作用于言域,“X比Y更W”作用于行域。沈家煊 (2001)認為,“X比Y還W”中“還”所傳遞的信息是關于語境小句傳遞信息的情況的,是“還”的元語用法。元語用法都屬于言域。在形式上,“X比Y還W”常常和“你看”“我告訴你”這樣的話語成分共現(xiàn),從而強化它的言域用法。例如:

      (15)我告訴你說吧,我心里比你還難過!(老舍《方珍珠》)

      (16)你看怎么樣,比算卦還靈哩,人家正要找男人去,你就和她一塊去吧!(孫犁《風云初記》)

      “X比Y更W”作用于行域,反映的是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狀況。

      3)“X比Y還W”不一定和客觀真實世界一致,而“X比Y更W”一定和客觀真實世界一致。例如:

      (17)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買賣,您的小手指頭都比我的腰還粗。(老舍《茶館》)

      (18)你看他瘦得,胳膊比火柴棍兒還細。(陸儉明例)

      違反客觀真實世界的話語比符合客觀真實世界的話語具有更強的主觀性。

      4)“X比Y還W”可用于異類比較,“X比Y更W”只能用于同類比較。在邏輯上有所謂“異類不比”的原則 (陳波2008),異類相比,就犯了“機械類比”的錯誤。墨家學派把“木與夜孰長?智與粟孰多?”斥為荒謬。但語言不等于邏輯,語言有“現(xiàn)實句”和“虛擬句”之分 (石毓智2001),而邏輯只涉及現(xiàn)實的內(nèi)容。“X比Y還W”可用于異類比較。例如:

      (19)你這樣,你幫我捋一捋,我這一萬塊錢怎么比你爹死得還慘呢,怎么回事呢。(小品《就差錢》)

      (20)這肯定是我一生中最長的一個吻,比長安街還長。(劉毅然《搖滾青年》)

      異類相比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比較,有非常強烈的主觀性色彩。例 (19)(20)中W對X是一種性質的陳述,對Y是另一種性質的陳述,“錢死得慘”是“錢丟得太可惜”,“人死得慘”是“人死得太慘痛”;“吻長”是時間距離長,“街長”是空間距離長。這是把不同層次的性質打通了,包括無生事物和有生事物、時間和空間等,具有很強的修辭性,因而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3.3 兼容共用—— “X比Y還更W”

      反預期比較和遞進比較雖然存在著差異,但并不是對立的、矛盾的,在有些條件下可以兼容。表現(xiàn)為,“還”和“更”可以共用于同一個“比”字句中,形成“X比Y還更W”句式。例如:

      (21)聶小軒愁得一整天也沒吃下東西去,竟比坐牢時還更憔悴。(鄧友梅《煙壺》)

      (22)可是我覺得你比她們還更勇敢、更堅決。(楊沫《青春之歌》)

      這樣的句子既傳達反預期信息,又進一步強化了遞進的語義關系。從主觀性程度上說,反預期的主觀性強于遞進關系,而副詞共現(xiàn)的一般順序是,主觀成分強的副詞總是先于主觀成分弱的副詞(史金生2003),因此“還”一定放在“更”的前面。

      4.“X比Y還W”和“X比Y更W”的句法表現(xiàn)及其構式解釋

      4.1 數(shù)量成分

      在比字句中,如果W后面有個具體數(shù)值,就只能用“還”,不能用“更”(陸儉明,1980)。也就是說,“X比Y還W”包容數(shù)量成分,而“X比Y更W”排斥數(shù)量成分。例如:

      (23)他比我還高三厘米。

      *他比我更高三厘米。

      沈家煊 (2001)和文全民 (2008)都對這一現(xiàn)象作了的解釋。他們都認為,“還”之所以可以和數(shù)量成分共現(xiàn),是基于說話人對合作原則中“適量準則”的遵循,說話人在知道具體細節(jié)的情況下,通過提供一個信息量充足的細節(jié)以保證交際的成功;從聽話人的角度看,事先沒有估計到的事情人們往往希望知道其中的細節(jié),聽話人希望說話人提供一個細節(jié)以保證信息量的充足。為什么“X比Y更W”排斥數(shù)量成分呢?沈家煊 (2001)認為是邏輯推導使然,如果“b比c高,a比b高”,那么“a比c高”,這是純粹的比較,如果加一個數(shù)量成分反而妨礙推導。文全民 (2008)認為,“更”與出乎意料義不相容,因此不能出現(xiàn)在這種比較句中。沈家煊 (2001)和文全民 (2008)關于“X比Y還W”包容數(shù)量成分的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不過需要補充的是,細節(jié)只是與反預期信息相容,但并不是必然共現(xiàn),不然就沒有辦法解釋為什么那么多反預期比較句都不帶具體數(shù)值。而他們關于“X比Y更W”排斥數(shù)量成分的解釋我們并不贊同,沈家煊 (2001)的“推導說”是基于三項比較而言的,問題是,“X比Y更W”未必都是三項比較,即使只有兩項比較也還是排斥數(shù)量成分的。文全民 (2008)的“不相容說”也沒有證據(jù)支持。我們認為,“X比Y更W”對數(shù)量成分的排斥,仍然和“適量準則”有關?!癤比Y更W”的預設是,YW。預設是不言自明的前提,屬于已知信息,相比之下,“X更W”是說話人要傳達的新信息。對“X比Y更W”來說,新信息不包含數(shù)量成分才是適量的,包含數(shù)量成分就過量了。假設有這樣的語境,甲說:“YW,那么X呢?”乙最自然的回答是:“X更W?!边@里乙提供的信息是適量的,是完全能夠滿足甲對話語要求的,如果乙再提供一個具體數(shù)量,就過量了,這顯然是違反合作原則的。因此,“適量準則”不僅可以解釋為什么“X比Y還W”可以包容數(shù)量成分,還可以解釋為什么“X比Y還W”排斥數(shù)量成分,包容數(shù)量成分是因為信息“不過量”,排斥數(shù)量成分是因為信息“不能過量”。

      4.2 語氣詞“呢”

      “X比Y還W”句末可以出現(xiàn)語氣詞“呢”,而“X比Y更W”沒有這樣的用法 (陸儉明,1980)。其實,即使不在“比”字句中,副詞“還”和語氣詞“呢”也是經(jīng)常共現(xiàn)的。這是因為,“還”是一個反預期標記,“呢”也具有把反預期事實引進語境的功能 (史金生,2010),二者在語義上是極其相宜的。關于“呢”的功能,史金生 (2010)有很好的論述:“‘呢’具有把一個事實引進當前語境的功能,這個引進來的事實與當前語境中聽話人 (或說話人)的某種預期有關,而且表明事實與說話人 (或聽話人)的預期相矛盾?!?‘呢’經(jīng)常與‘還’、‘怪’等表示超出預期的詞語配合使用,從中也可以看出它的超出預期的特點?!?/p>

      “X比Y更W”是遞進比較句,反映的是客觀真實世界的情形,主觀性程度較弱,而語氣詞“呢”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色彩,它們在語義上是不相宜的,因此一般不會共現(xiàn)。

      4.3 三項比較

      “更”可以用于三項比較,“還”只能用于兩項比較 (陸儉明,1980)。例如:

      (24)長江比黃河長,比淮河就更長了。(陸儉明例)

      例 (24)只能用“更”不能用“還”。三項比較可以碼化為“X比YW,X比Z更W”。三項比較的前提是,X比YW,Y比ZW,那么,根據(jù)常規(guī)推理,X一定比ZW,這只能是遞進關系,不可能是反預期事實,因為反預期事實是不能通過常規(guī)推理實現(xiàn)的。遞進可以是多次實現(xiàn)的,有所謂“層層遞進”的說法;而反預期則是一次實現(xiàn)的,如果出現(xiàn)二次反預期的情況,實際上又回到了正常預期,這在認知上是不容易操作的,因此在語言中就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

      4.4 省略

      “X比Y更W”可以省略“比Y”,“X比Y還W”不能省略“比Y”(陸儉明1980)。這和它們的信息結構有關。對“X比Y更W”而言,其預設是“YW”,是已知信息,而“X更W”是新信息,已知信息可以省略,而新信息不能省略,“比Y”是已知信息,因而是可以省略的。對“X比Y還W”而言,其預設是“沒想到X比YW”,這是已知信息,那么“X比Y還W”整個結構式則是新信息,是說話人需要全部傳達的信息,因而是不能省略的。

      4.5 否定

      “X比Y更W”可以被否定,成為“X不比Y更W”。這是無標記的用法?!癤比Y還W”一般不能被否定,只有在反問句等有標記的情況下才能被否定?!癤比Y更W”是遞進比較,遞進比較是可以被否定的,如果事實上兩者相比并非遞進關系,就可以用否定形式?!癤比Y還W”是反預期比較,反預期本來就是一種否定情形,因此不能再被否定,如果再被否定,就回到肯定的意義,這在認知上是難于操作的。當然語言中也有雙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情況,但這在反預期表達中是不需要的,雙重否定比肯定有更強的主觀性,這是雙重否定存在的原因,而反預期本身已經(jīng)有很強的主觀性了,因此不需要通過再否定的形式進一步加強了。而“X比Y還W”在反問句中有否定的情形,是因為“反問+否定”仍然是肯定的,并沒有對“X比Y還W”的反預期意義進行否定,“X比Y還W”仍然是具有反預期性質的構式。

      陳 波 2008《邏輯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增霞 2001《也談“還”與“更”》,《漢語學報》(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

      黃祥年 1984《比較句中的“更”和“還”》,《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黃瓚輝 1999《“比”字句中“更”與“還”的語用條件分析》,《廣州華苑》第1期。

      李 杰 2003《“X比Y還W”格式的語義類型及結構特征》,《徐州師范大學學報》第1期。

      劉 焱 2004《現(xiàn)代漢語比較范疇的語義認知基礎》,學林出版社。

      陸儉明 1980《“更”和“還”》,《語言學論叢》(六),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82《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

      潘國英 2010《論狀語的性質》,《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第4期。

      沈紅丹 2003《含有“還”的比字句的語用分析》,《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第6期。

      沈家煊 2001《跟副詞“還”有關的兩個句式》,《中國語文》第6期。

      石毓智 2001《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史金生 2003《語氣副詞的范圍、類別和共現(xiàn)順序》,《中國語文》第1期。

      —— 2010《從持續(xù)到申明:傳信語氣詞“呢”的功能及其語法化機制》,《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五),商務印書館。

      史榮光 1997《“X比Y還W”的結構與語義分析:兼與殷志平同志商榷》,《漢字文化》第1期。

      殷志平 1995《“X比Y還W”的兩種功能》,《中國語文》第2期。

      姚雙云 2008《復句關系標記的搭配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全民 2008《“更”和“還”在肯定與否定比較句中的差異》,《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吳福祥 2004《試說“X不比Y·Z”的語用功能》,《中國語文》第5期。

      武 果 2009《副詞“還”的主觀性用法》,《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張誼生 2009《“更”字比較句中多項比較的程序與格式》,《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周 靜 2007《現(xiàn)代漢語遞進范疇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Bolinger,D.L. 1968 Entailment and the meanings of structures.Glossa 2:119 -127.

      Goldberg,A.E. 1995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of“X bi(比)Y hai(還)W”and the Difference with“X bi(比)Y geng(更)W”

      Zong Shouyun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X bi(比)Y hai(還)W;X bi(比)Y geng(更)W;Counter-expectation;climax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of“X bi(比)Y hai(還)W”is to make a contrast with the expectations,and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of“X bi(比)Y geng(更)W”is to make a progressive contrast.These two structures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The subjectivities of them are different,but they can substitute for each other.And the syntax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an be explained by their construction meaning.

      H146;H195.3

      A

      1674-8174(2011)04-0079-07

      2011-02-25

      宗守云 (1968-)男,河北涿鹿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修辭研究。

      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虛詞與語法化理論”(S30402)

      【責任編輯 胡建剛】

      猜你喜歡
      主觀性構式副詞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XV的(不)是Y”構式探微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副詞和副詞詞組
      “有一種X叫Y”構式的語義認知考察*——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的接口探索
      當代修辭學(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從情態(tài)角度看語言意義的主觀性
      外語學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23
      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下)
      當代修辭學(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0
      酒泉市| 建湖县| 新化县| 大庆市| 南华县| 鄂尔多斯市| 仁化县| 高尔夫| 汾阳市| 诸暨市| 湖北省| 临高县| 鄯善县| 台湾省| 卢龙县| 洪洞县| 新巴尔虎右旗| 阿城市| 泰顺县| 利川市| 恩施市| 临漳县| 苍溪县| 清涧县| 马山县| 平顺县| 奉贤区| 昌吉市| 象州县| 茶陵县| 永登县| 莱西市| 襄城县| 昌都县| 黑水县| 方正县| 凤凰县| 鄂托克前旗| 河北区| 科技|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