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儒對于王通續(xù)經(jīng)的不同評價及其原因

      2011-04-12 22:40:01
      關鍵詞:葉適陸九淵漢唐

      郭 畑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王通(580-617),字仲淹,隋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zhèn)(今山西省萬容縣通化鎮(zhèn))人。王通死后,門人私謚為文中子,今傳記錄其言論的著作主要是《中說》一書(或名《文中子》)。王通對于唐宋學術思想的轉(zhuǎn)型,有著重要的影響。近二三十年來,學界對于王通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頗為豐富,其中研究王通的專著就有三部,包括尹協(xié)理、魏明《王通論》[1],駱建人《文中子研究》[2],李小成《文中子考論》[3],其他單篇論文更有數(shù)十篇之多。學界關注的論題也涉及很廣,包括王通的生平、交游、著作真?zhèn)巍W術思想貢獻等諸多方面[4]。不過,宋儒對于王通“續(xù)經(jīng)”的不同評價,卻是一個鮮被注意的課題。其實宋儒對于王通續(xù)經(jīng)的不同評價,既關系到王通思想和歷史地位的定位,還折射出唐宋學術思想轉(zhuǎn)型過程中儒家思想的復雜與多歧。

      一、宋儒對于王通續(xù)經(jīng)的不同評價

      王通續(xù)經(jīng)一事,《中說》屢有記載,如《禮樂篇》記云:

      程元問六經(jīng)之致。

      子曰:“吾續(xù)《書》以存漢、晉之實,續(xù)《詩》以辯六代之俗,修《元經(jīng)》以斷南北之疑,贊《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旌后王之失。如斯而已矣?!?/p>

      程元曰:“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夫子何處乎 ?”

      子曰:“吾于道,屢伸而已。其好而能樂,勤而不厭者乎?圣與明吾安敢處?”[5]

      王通采輯漢、魏晉六朝之史事詩文以續(xù)《詩》《書》、修《元經(jīng)》、贊《易》道、正《禮》《樂》,其弟子對此很是推崇。可惜的是,王通死后不久,其所續(xù)之六經(jīng)很快失傳,今傳《元經(jīng)》一般被認為是北宋阮逸偽作。不過,王通續(xù)經(jīng)之事跡和內(nèi)容終因《中說》的流傳而保存下來。在王通身后的很長時間里,許多人對王通續(xù)經(jīng)都評價很高。

      王通歿后,弟子薛收在為其師所作《碣銘》中寫道:“六經(jīng)既就,一德時成,拂衣啟手,其天意乎?”[6]1338B唐末,皮日休也說:“文中子王通……序述六經(jīng),敷為《中說》,以行教于門人。夫仲尼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先生則有《禮論》二十五篇,《續(xù)詩》三百六十篇,《元經(jīng)》三十一篇,《易贊》七十篇?!盵6]8388更將王通續(xù)經(jīng)與孔子刪述六經(jīng)相提并論。陸龜蒙也說,“文中子生于隋代,知圣人之道不行,歸河汾間,修先王之業(yè)。九年而功就,謂之《王氏六經(jīng)》,門徒弟子有若鉅鹿魏公、清河房公、京兆杜公、代郡李公,咸北面稱師,受王佐之道。隋亡,文中子沒,門人歸于唐,盡發(fā)文中子所授之道,左右其理”[6]8406A,認為王通續(xù)六經(jīng)開啟了李唐治世。

      入宋以后,王通續(xù)經(jīng)一事繼續(xù)受到士人推崇。柳開說:“隋之時,王仲淹于河汾間,務繼孔子,以續(xù)六經(jīng),大出于世,實為圣人矣。是以門弟子佐唐用王霸之道,貞觀稱理首,永十八君之祚,尚非其董恒輩之曾及也?!盵7]6冊,395柳開認為,王通續(xù)經(jīng)既繼承了孔子,又開啟了唐治,他因而稱王通為“圣人”。僧人釋智圓也云:“隋世,王通生焉,修六經(jīng),代賞罰,以晉惠始而續(xù)經(jīng)?!盵7]15冊,241釋契嵩則說:“王氏能續(xù)孔子六經(jīng),蓋孔子之亞也?!盵7]36冊,184又說:“(王通)采漢魏與六代之政,文之為續(xù)經(jīng),廣教化于后世也。非有圣人之道、圣人之才,而孰能與于此乎?文中之于仲尼,猶日而月之也。唐興,得其弟子輩發(fā)文中之經(jīng)以治天下,天下遂至乎正,禮樂制度炳然,四百年比隆于三代。”[7]36冊,376契嵩也認為王通續(xù)經(jīng)不僅繼承孔子,而且開啟唐治,他也將王通視為“亞圣”。石介也曾說:“大哉,圣賢之道無屯泰!……文中子泰于《續(xù)經(jīng)》、《中說》?!盵7]29冊,372韓琦在《文中子贊》中稱許王通“續(xù)彼六經(jīng) ,紹孔之烈”[7]40冊,51,又說:“王氏當隋季,作六經(jīng)、《中說》以拯將墜之教?!盵7]40冊,32也是認為王通續(xù)經(jīng)繼承孔子,有功于儒道之保存。

      總體來看,唐及北宋前期的士人對王通續(xù)經(jīng)一事都很推崇,其原因在于他們認為王通續(xù)經(jīng)保存了儒道,繼承了孔子,在此基礎上,王通續(xù)經(jīng)還開啟了唐治。他們所看重的,是王通捍衛(wèi)儒家之道的精神,以及王通之學開啟治世的現(xiàn)實效用。然而,從北宋中期開始,士人之間對王通續(xù)經(jīng)的評價開始出現(xiàn)巨大的分歧。

      最先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的可能是司馬光和程頤。司馬光總體上頗許王通,他說:“余讀其書,想其為人,誠好學篤行之儒?!庇谑亲鳌段闹凶友a傳》以補《隋書》之闕,《補傳》雖記王通“著《禮論》二十五篇、《樂論》二十篇、《續(xù)書》百有五十篇、《續(xù)詩》三百六十篇、《元經(jīng)》五十篇、《贊易》七十篇,謂之《王氏六經(jīng)》”,但司馬光已不像北宋前期諸儒那樣推崇王通續(xù)經(jīng),他在《補傳》的評語中說:“余竊謂先王之六經(jīng),不可勝學也,而又奚續(xù)焉?續(xù)之庸能出于其外乎?出則非經(jīng)矣。茍無出而續(xù)之 ,則贅也 ,奚益哉 ?”[7]56冊,255、256、257程頤對王通也頗贊許,他曾說:“王通之言甚好?!盵8]220又說:“文中子本是一隱君子,世人往往得其議論,附會成書。其間極有格言,荀、揚道不到處?!盵8]261然而,關于王通續(xù)經(jīng)一事,程頤認為是后人附會增竄,他說:“續(xù)經(jīng)之類,皆非其作?!盵8]231又說:“文中子續(xù)經(jīng)甚謬,恐無此?!盵8]262

      經(jīng)過程頤和司馬光的批評,士人對王通續(xù)經(jīng)開始持否定態(tài)度,這與唐及北宋前期對王通續(xù)經(jīng)的推崇形成鮮明對比。南宋初的員興宗曾批評說:“經(jīng)之光華可以言遇,而不可以言執(zhí)也。執(zhí)之而求圣,則圣淺矣。揚雄無得于《論語》而僭《論語》,束晢無得于《詩》而僭《詩》,陸長源無得于《易》而僭《易》,王通無得于《書》、《禮》、《樂》而 僭《書》、《禮》、《樂》?!盵7]218冊,269認為王通和揚雄、束晢、陸長源一樣,都是無得于儒經(jīng)之義,而只是在語言風格上拙劣地模仿六經(jīng)。

      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也屢屢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吨熳诱Z類》卷一百三十七輯錄了朱熹評論戰(zhàn)國漢唐諸子的言論,其中評論王通之語占去了該卷的很大篇幅。朱熹對王通總體上也頗贊許,但唯獨于續(xù)經(jīng)一事卻屢屢嚴厲地批評王通,如云:“文中子續(xù)經(jīng),猶小兒豎瓦屋然。世儒既無高明廣大之見,因遂尊崇其書?!盵9]3270朱熹還專作《王氏續(xù)經(jīng)說》一文以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稱王通續(xù)經(jīng)“初不足以供兒童之一戲,又適以是而自納于吳楚僭王之誅,使夫后世知道之君子雖或有取于其言,而終不能無恨于此,是亦可悲也已”[7]251冊,233。言辭很是激烈。陸九淵在其《〈續(xù)書〉何始于漢》中同樣極力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該文云:“其(王通)不知涯分,偃蹇僭越,自以為是,人皆悅之,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者,蓋與賊德之鄉(xiāng)原所蔽不同,而同歸于害正矣。欺世盜名之號,夫又焉得而避之?”[10]383他認為續(xù)經(jīng)于儒道之存遞不僅無益,反而有大害。

      然而,與朱熹和陸九淵不同的是,事功學派的陳亮和葉適二人對王通續(xù)經(jīng)卻極其推崇。陳亮極重王通,《宋史·陳亮傳》稱“其學自孟子后,唯推王通”[11]460,他在《類次文中子引》中說:“伊川程氏以(王通)為隱君子,稱其書勝荀、揚。荀、揚固非其倫也;仲淹豈隱者哉!猶未為盡仲淹者?!盵11]169陳亮尤其對王通續(xù)經(jīng)評價很高,他說:“天地之經(jīng),紛紛然不可以復正。文中子始正之,續(xù)經(jīng)之作,孔氏之志也。世胡足以知之哉!”[11]170葉適賢良進卷中有《王通》一文,該文大力稱頌王通續(xù)經(jīng)之功,文云:“夫通既退不用矣,于是續(xù)《書》以存漢、晉之實,續(xù)《詩》以辨六代之俗,修《元經(jīng)》以斷南北之疑,贊《易》道,正《禮》《樂》。其能以圣人之心處乎后世之變者乎!其見仁、義、禮、樂之未嘗不行于天下者乎!……淵乎哉其明于道者之言乎!……以續(xù)經(jīng)而病王氏者,舉后世皆然也,夫孰知其道之在焉!”[12]743對王通續(xù)經(jīng)評價很高,而且對否定王通續(xù)經(jīng)之論不以為然。陳亮和葉適之所以推崇王通,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王通續(xù)經(jīng)之事。

      總體來看,從北宋中期到南宋中前期,士人之間對于王通續(xù)經(jīng)的評價呈現(xiàn)出完全背離的兩極:陸九淵和朱熹極力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而陳亮和葉適卻將續(xù)經(jīng)看作王通最主要的貢獻。那么,這樣的分歧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二、王霸義利之辯中的王通續(xù)經(jīng)

      程頤曾說:“《續(xù)書》始于漢,自漢已來制詔,又何足記?《續(xù)詩》之備六代,如晉、宋、后魏、北齊、后周、隋之詩,又何足釆?”[8]262在程頤看來,漢代以來的詩文并無多少積極意義,完全沒有記錄的必要,所以王通續(xù)經(jīng)“甚謬”。程頤的這一看法,與其對漢唐的整體性否定相關,二程曾說:“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盵8]4程顥說:“三代之治,順理者也。兩漢以下,皆把持天下者也。”[8]127既然兩漢以下皆是“把持天下”,那么兩漢以下之史事詩文自然無足取。而對漢唐的整體性否定,又是北宋中期道德性命之學興起、王霸義利之辯展開所帶來的一個結(jié)果。程顥曾云:“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盵8]124以理學家為代表的新儒學者將三代政治理想化,以之作為批判現(xiàn)實的根據(jù),他們認為只有堯、舜、三代才是以義為本的王道之治,而漢唐所行不過是徇私利的霸道而已。

      崇義黜利、尊王賤霸所帶來的對漢唐的否定,是程頤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的立足點,而這卻在南宋中期成為士人之間對王通續(xù)經(jīng)產(chǎn)生不同評價的根源所在。陳亮和朱熹之間,曾以書信來往的形式而有過一場著名的王霸義利之辯,在這場辯論中,兩人分別代表的儒家現(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的理論分歧全都展現(xiàn)出來。陳亮反對高談道德性命而注重現(xiàn)實事功,朱熹則希望以理想主義來引導政治改革。兩人的諸多分歧,最終卻集中到了如何看待三代和漢唐這一點上。

      朱熹曾概括陳亮的觀點說:“來教云云,其說雖多,然其大概,不過推尊漢唐,以為與三代不異;貶抑三代,以為與漢唐不殊?!盵11]303的確,陳亮對學者推崇三代而貶抑漢唐非常不滿,他說:“自孟、荀論義利王霸,漢唐諸儒未能深明其說。本朝伊洛諸公,辯析天理人欲,而王霸義利之說于是大明。然謂三代以道治天下,漢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說固已不能使人心服;而近世諸儒,遂謂三代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欲行,其間有與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長久。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間,天地亦是架漏過時,而人心亦是牽補度日,萬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11]281在陳亮看來,“道”常存而不絕,這也是他的一貫觀念,他曾說:“天下豈有道外之事哉!……夫道非出于形氣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間者也?!盵11]97又說:“道之在天下,平施于日用之間,得其性情之正者,彼固有以知之矣。……而其所謂平施于日用之間者,與生俱生,固不可得而離也?!盵11]100-101既然“道”存在于人倫日用之間,因此,并非只有三代才是有道之世,漢唐亦然。在《類次文中子引》中,陳亮說及他推崇王通續(xù)經(jīng)的原因云:

      戰(zhàn)國之禍慘矣,保民之論,反本之策,君臣輕重之分,仁義爵祿之辨,豈其樂與圣人異哉!此孟子所以通《春秋》之用者也。……漢高帝之寬簡,而人紀賴以再立;魏武之機巧,而天地為之分裂者十數(shù)世。此其用具之《春秋》,著之《孟子》,而世之君子不能通之耳。故夫功用之淺深,三才之去就,變故之相生,理數(shù)之相乘,其事有不可不載,其變有不可不備者,往往汨于記注之書。天地之經(jīng),紛紛然不可以復正。文中子始正之,續(xù)經(jīng)之作,孔氏之志也。世胡足以知之哉![11]169-170

      在陳亮看來,東周以后,人心利勝于義,《春秋》《孟子》都是要正人心、明綱紀,王通續(xù)經(jīng)也是一樣。而王通之所以采輯兩漢、六代之事以續(xù)經(jīng),是因為其時之事也“有不可不載,其變有不可不備者”,也就是認為兩漢、六代仍有被記錄的必要,而王通續(xù)經(jīng),正是完成了這一任務,所以王通續(xù)經(jīng)繼承了孔孟之志,其續(xù)經(jīng)之功與孔子作《春秋》、孟子著十四篇可以相提并論。陳亮推崇王通續(xù)經(jīng),與他反對否定漢唐緊密相關。

      葉適的學理邏輯,與陳亮相近。在《王通》一文中,葉適也談到為何要推崇王通續(xù)經(jīng),他說:

      言仁、義、禮、樂必歸于唐、虞、三代,儒者之功也;言仁、義、禮、樂 ,至唐、虞、三代而止 ,儒者之過也。仁、義、禮、樂,三才之理也,非一人之所能自為;三才未嘗絕于天下,則仁、義、禮、樂何嘗一日不行于天下……仁、義、禮、樂未嘗亡也。儒者之述道,至秦、漢以下則闕焉,其意以為唐、虞、三代之圣人能自為之歟?善哉乎王通氏,其知天下之志乎!其有能為天下之心乎!何以知之?以其能續(xù)經(jīng)知之。[12]742

      在葉適看來,仁義禮樂是三才之理,三才從未中絕,所以仁義禮樂也從未中絕,因此,仁義禮樂并不止于三代。既然如此,那么“言仁義禮樂”就不當僅限于三代而止,秦、漢以下同樣有仁義禮樂值得稱述。而王通之所以續(xù)經(jīng),就是因為他認識到這一點。葉適接著又說:

      孔子之為《書》也至《秦誓》,為《詩》也系魯,為《春秋》也因魯以存義。道之所在,仁、義、禮、樂之所行,不專于一人也,不私于一姓也,豈斷是經(jīng)而遂已乎?作之于前,當時蒙其治;述之于后,萬世垂其道:作者不廢,則述者不息矣。后世之儒者,以為六經(jīng),孔氏之私書而已;仁、義、禮、樂,唐、虞、三代之所獨有而已。訓釋之,參究之,竭其終身之力于此而不能至也,何暇及于當世之治亂乎?……故獨治唐、虞、三代之遺文以折當世,舉當世之不合也固矣。舉當世之不合,又將以遺后世?然則后世其何為也?將遂有盡復之于數(shù)千載之上,使無一不如唐、虞、三代者乎?抑亦順三才之理,因當世之宜,舉而措之而已矣!此王通氏之所以獨得于孔子之意也。[12]742-743

      葉適認為,孔子刪述六經(jīng)是為了保存和彰顯仁義禮樂之道以整理天下,而仁義禮樂之道既然不絕,那么孔子之后的仁義禮樂,仍然需要有人來繼續(xù)記錄和保存,所以,葉適認為王通續(xù)經(jīng)“獨得于孔子之意”。

      陳亮和葉適因不否定漢唐而推崇王通續(xù)經(jīng),這與程頤的看法完全相反,因而遭到程門后學的批判。陳亮和葉適的論說基礎,在于認為“道”常存而不絕,在這一點上,朱熹本無異議,不過,朱熹認為“道”雖未曾消亡,但會不時出現(xiàn)中斷的情況,程頤即已云:“道何嘗息?只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厲不由也?!盵8]176“道”雖然不會消亡,但會因世人是否行之而流行或中斷,朱熹繼承程頤的觀點,他也認為:“道之在天下未嘗亡,而其明晦通塞之不同,則如晝夜寒暑之相反。”[7]251冊,232在與陳亮辯論時,朱熹便以這個思路來反駁陳亮,他致書陳亮說:“夫三才之所以為三才者,固未嘗有二道也。然天地無心,而人有欲,是以天地之運行無窮,而在人者有時而不相似。蓋義理之心頃刻不存,則人道息,人道息則天地之用雖未嘗已,而其在我者,則固即此而不行矣?!彼哉f“道未嘗息而人自息之”[11]305。陳亮和葉適都認為道出于天地人三才,三才不絕,則道亦不絕,而朱熹卻認為道雖不絕,但是人心之中如果義理不存,那么道就會“息”,也就是會中斷,朱熹因而說:“非謂茍有是身,則道自存;必無是身,然后道乃亡也?!彼J為并非有人就一定有“道”,這就徹底否定了陳亮和葉適的立論基礎。朱熹既認為“道”會因人不行之而中斷,又將漢唐作為“道”被中斷的負面典型,他說:“夫人只是這個人,道只是這個道,豈有三代、漢、唐之別!但以儒者之學不傳,而堯、舜、禹、湯、文、武相傳以來轉(zhuǎn)相傳授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漢唐之君雖或不能無暗合之時,而其全體卻只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堯、舜、三代自堯、舜、三代,漢祖唐宗自漢祖唐宗,終不能合而為一也。”[11]306朱熹和程頤一樣否定漢唐,這也是他為何屢屢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的原因所在。朱熹很清楚,對王通續(xù)經(jīng)的不同評價牽涉到他和陳亮學術整體的成立與否,所以他曾說:“陳同父學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談王伯,不說蕭何、張良,只說王猛;不說孔、孟,只說文中子,可畏!可畏!”[9]2966他對學者過分推崇王通非常警惕。

      呂祖謙和陸九淵雖未參與陳亮與朱熹的論戰(zhàn),但在關于王霸義利的態(tài)度上均更接近于朱熹而不是陳亮。陳亮在《類次文中子引》中盛推王通續(xù)經(jīng),呂祖謙致書陳亮說;“續(xù)經(jīng)之意,世誠不足以知之,但仲淹忽得之于久絕之中,自任者不免失之過高,此意亦當說破也。”[11]170委婉地對陳亮提出了批評。陸九淵在《續(xù)書何始于漢》中極力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認為其過在于“理之所當然而時不然”,也就是說記錄和保存仁義禮樂之道是應該的,但是唯有堯、舜、三代才有仁義禮樂之道,而王通續(xù)經(jīng)卻是從漢代開始,所以王通在“時”的選擇上完全錯了,因此,陸九淵甚至說:“《續(xù)書》何始于漢,吾以為不有以治王通之罪,則王道終不可得而明矣?!盵10]383陸九淵批評王通續(xù)經(jīng),其對象是以陳亮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儒家。陸九淵弟子楊簡也極力批評王通之學通向霸道,他在其《論治道》中批評道:

      王通以仁義稱七制之主,所以導后世入于利欲之途,致禍亂于無窮也。房玄齡、杜如晦傳其學,故玄齡首勸太宗用周公之跡以文其利心,而如晦贊之決,又使太宗不自以為恥,欲史氏明書之,以比于周公。烏乎,痛哉!……彼君臣之微情相與為奸利,又相與勤施寬利之政以惠百姓,以干其譽,以欺一世。故人咸以太宗為賢君,房、杜為良相。一君二臣,非無善者,而總名之曰賢曰良,則未可也。以太宗為賢君,是教后世之君為悖為逆,為奸亂,而文以飭之也。以房、杜為良相,是教后世之臣為悖為逆,為奸亂,而文以飾之也。[7]275冊,351-352

      在楊簡看來,兩漢與堯、舜、三代相差遠矣,兩漢不過是以仁義文飾霸道而已,而王通不但不對此有所批評,反而“以仁義稱七制之主”。王通“弟子”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得王通之學以輔佐唐太宗,正是李唐重走兩漢以文飾霸老路的肇端。如此一來,王通續(xù)經(jīng)保存儒道之功和開啟唐治兩點均被否定。

      在經(jīng)過了朱熹和陸九淵等人的批評之后,很少有人再談及王通續(xù)經(jīng)一事。雖然陳亮和葉適將續(xù)經(jīng)看作王通最主要的貢獻,但事實上續(xù)經(jīng)和推崇兩漢并非王通事跡和思想的全部。程頤和朱熹雖否定王通續(xù)經(jīng),但總體上仍頗贊許王通,隨著程朱理學上升為官方正統(tǒng)學說,程頤和朱熹對于王通的肯定也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明朝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改制,波及孔廟,在此次改制中,王通得以進入孔廟從祀[13]。

      [1]尹協(xié)理,魏明.王通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駱建人.文中子研究[M].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

      [3]李小成.文中子考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李小成.文中子研究述論[J].唐都學刊.2009(1).

      [5]王通.文中子集解[M].上海:廣益書局,1936:41.

      [6]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四川大學古籍所.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8]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9]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陸九淵.陸九淵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陳亮.陳亮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葉適.葉適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3]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300.

      猜你喜歡
      葉適陸九淵漢唐
      異錄與祛疑:《象山語錄》考辯
      齊魯學刊(2022年3期)2022-06-01 04:26:52
      葉適政治思想的制度本位及其歷史地位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42
      陸九淵對荀學的理解、接納與贊賞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5:16
      陸九淵儒釋關系論
      陸九淵行書《宋故孫氏夫人墓志銘》
      水心文脈近三臺:葉適之學在南宋臺州的傳播*
      上海漢唐傳動系統(tǒng)有限公司
      紡織機械(2020年1期)2020-05-20 13:29:02
      漢唐書商研究述評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5:13
      論葉適對《詩》的史學解讀
      中州學刊(2016年1期)2016-11-25 05:23:19
      雁棲湖,漢唐風
      子长县| 富宁县| 乌拉特中旗| 宕昌县| 常州市| 科技| 司法| 徐闻县| 乐东| 铜川市| 麻阳| 财经| 连平县| 潜江市| 梨树县| 阿坝县| 祥云县| 义乌市| 渑池县| 大邑县| 扎兰屯市| 灌云县| 新野县| 东阿县| 石棉县| 金平| 崇阳县| 洛扎县| 万宁市| 衡阳市| 黄石市| 西平县| 翁牛特旗| 新郑市| 赤城县| 汶川县| 凌源市| 景宁| 正阳县| 梁平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