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洙
(延邊人民出版社,吉林 延吉 133000)
南宋初年晁公武編纂的《郡齋讀書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具有解題式的私家藏書目錄,在目錄學(xué)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郡齋讀書志》具有多方面的學(xué)術(shù)價值。第一,它收錄的圖書基本上包括了南宋初年以前的各代重要典籍,尤以搜羅唐代和北宋時期的典籍更為完備。第二,編纂體例嚴(yán)謹(jǐn)周密。全書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四部之下又分45類。書前有總序,部有大序,多數(shù)小類前有小序;每書有解題,從而形成了一個嚴(yán)謹(jǐn)完備的體系。第三,所錄各書均經(jīng)晁公武親自過目與翻檢,解題中介紹的各書書名、卷數(shù)、篇目、篇數(shù)、編次、真?zhèn)?、收藏、校讎、軼聞?wù)乒室约稗栦浀挠嘘P(guān)序跋,全都真實可信,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郡齋讀書志》極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使得它對后世的目錄學(xué)影響很大。陳振孫所作的《直齋書錄解題》,就是效法《郡齋讀書志》撰成的,有不少內(nèi)容直接引用了晁氏的書目提要。南宋末年的著名學(xué)者王應(yīng)麟的《困學(xué)紀(jì)聞》、《玉?!芬泊罅空饕犊S讀書志》。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則主要是撮錄晁、陳二人的書目而成。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所依據(jù)的書目是《郡齋讀書志》與《崇文總目》,……但《崇文總目》在明代已經(jīng)散亡而成殘卷,他們所依據(jù)的主要還是《郡齋讀書志》”。
毋庸置疑,《郡齋讀書志》是晁公武傾注了多年的心血所完成的一部不朽的目錄學(xué)著作,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目錄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但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井度和趙希弁二人對《郡齋讀書志》也做出了極大貢獻,沒有他們,《郡齋讀書志》的成書及流傳就不可能實現(xiàn)。
井度字憲孟,號南陽公,南宋藏書家,史書無傳。主要生活于北宋徽宗、南宋高宗時期。南宋高宗紹興年間,歷知興元府、利州路轉(zhuǎn)運副使、四川轉(zhuǎn)運副使兼川陜宣撫司參議官等職。
井度曾在四川眉山主持刊刻了《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等南北朝七部史書,這就是中國古籍編纂與刊印史上著名的“眉山七史”,又稱《宋蜀刻七史》,是我國古代史籍版刻最為著名的宋版,歷朝文獻皆有著錄,是后世官府及私人藏書家極為珍視的善本,亦是后代重刻的依據(jù)。井度又精通禪學(xué),曾編纂佛典四種,“分別是《蜀三神祠錄》五卷、《分燈集》二十五卷、《禪苑瑤林》一百卷、《會解楞嚴(yán)經(jīng)》十卷”。
除了熱衷于編書刻書之外,井度還喜歡收藏圖書?!犊S讀書志》晁公武自序云:“南陽公天資好書,自知興元府至領(lǐng)四川轉(zhuǎn)運使,常以俸之半傳錄。時巴蜀獨不被兵,人間多有異本,聞之未嘗不力求,必得而后已,歷二十余年,所有甚富?!?/p>
井度任職四川轉(zhuǎn)運使期間,晁公武為其屬官,曾大力協(xié)助他編書、刻書,二人志同道合,關(guān)系密切,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正因為如此,井度臨死前,慨然將自己二十多年間收藏的圖書全部捐贈給晁公武,成就了一段書林佳話。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自序中說:“(井度)宿與公武厚,一日貽書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書,甚秘惜之。顧子孫稚弱,不自樹立。若其心愛名,則為貴者所奪;若其心好利,則為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今舉以付子,他日其間有好學(xué)者而后歸焉。不然,則子自取之。’公武惕然從其命,書凡五十篋,合吾家舊藏,除其復(fù)重,得二萬四千五百卷有奇?!标斯浼易迨来鸀闀汩T第,家中擁有大量藏書。宋喻汝礪為晁公武之父晁沖之所作的詩集序稱:“宋興五十載,至咸平、景德中,儒學(xué)文章之盛,不歸之平棘宋氏,則屬之澶淵晁氏,……自王文獻、李文正、畢文簡、趙文定四三公,富有百氏九流之書,而晁氏尤瑰富閎溢,所藏至二萬卷?!标斯湟沧苑Q:“公武家自文元公來,以翰墨為業(yè)者七世,故家多書,……然自中原無事時,已有火厄,及兵戈之后,尺素不存也。”
晁公武宣稱自家世代積聚圖書 “尺素不存”,自然是因為感激井度的贈書而有夸大其詞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家所藏典籍散佚殆盡當(dāng)屬事實。那么,《郡齋讀書志》所著錄的圖書,大部分就是井度所贈。清代《四庫全書總目》著錄《郡齋讀書志》四卷,《后志》兩卷,并推斷說“蓋原志四卷為井氏書,《后志》二卷為晁氏書,并至南渡而止”??梢姡鹊牟貢菢?gòu)成《郡齋讀書志》這本傳世目錄學(xué)杰作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前提條件。沒有井度悉數(shù)捐贈給晁公武的圖書,《郡齋讀書志》幾乎成了無水之源,無木之本,也就不可能順利成書并流傳后世。在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私有觀念影響下,許多文化士人將書籍作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財產(chǎn)留給子孫后代,由此形成一個致命的弱點,即把自家藏書視作一己之私,秘而不宣,造成了文化流播的自我封閉和保守性質(zhì)。井度的遠見卓識和非凡的達觀氣度以及樂于施人的高尚品德,使得他對《郡齋讀書志》的成書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并因此成全了晁公武在藏書理論方面做出的巨大成就。
趙希弁,字君錫,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南宋藏書家、史學(xué)家,宋宗室后裔,按《宋史·宗室世系表》推算,他當(dāng)為宋太祖九世孫。趙希弁博學(xué)好古,為江西漕貢進士,曾任秘書省???。
趙希弁博學(xué)多才,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通,且精于校讎,從他所撰的《讀書附志》中可以看到,他尤擅史學(xué)。如《讀書附志》卷上,“《補史記》一百三十卷。右唐司馬貞補司馬遷之書也。補《三皇紀(jì)》于《五帝》之前,每篇各注《索隱》之說,以百三十篇贊附於每篇之末。希弁嘗考諸家之說,為《讀史補注》一書,頗加詳焉”?!啊顿Y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序例》一卷。右晦庵先生朱文公所編也。司馬文正既為《資治通鑒》,又別為《目錄》及《舉要歷》。胡文定復(fù)修《舉要補遺》。朱文公因文正、文定兩公四書,別為義例?!娴滦憧天度希惪状T、李方子敘其后。希弁所藏夔本,為板四千二百有奇。吉本兩千八百,而且無陳、李二公之序。希弁又嘗參以泉本,校其去取之不同,并考溫公、文公之書法,為《資治通鑒綱目考異》”。此外,他還撰著有 《續(xù)資治通鑒補注》946卷、《建炎以來中興系年要錄補注》20卷、《續(xù)仰山孚惠廟實錄》5卷,可惜的是,這些史學(xué)著作今皆亡佚不傳。
趙希弁還廣集異本,對家中所藏圖書進行文字??焙脱a輯整理,保證了所錄圖書的質(zhì)量。如《讀書附志》卷上,“《橫渠先生張獻公年譜》一卷。右先生之孫同然所編也。譜先生之出處、歲月、墓表、謚議、封誥及司馬文正謚議之帖、魏文靖公請謚之表,并哀辭之類附焉。希弁又以先生行狀補其闕”。《讀書附志》卷下,“《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三卷,《順宗實錄》五卷,《附錄》三卷。右唐韓愈退之之文也?!蹲x書志》云:《韓愈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希弁所藏合五十一卷。嘗以宜春新、舊本兼饒本參校,又以嘉祐壬寅所刊杭本是正之”?!啊跺ハ壬笕菲呔碛抑茉U字茂叔之文也?!?,道守蕭一致刻先生遺文并附錄七卷,名曰《大成集》。進士易統(tǒng)又刻于萍鄉(xiāng),名曰《大全集》。然兩本俱有差誤,今并參校而藏之”。從上述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趙希弁具有扎實的文獻學(xué)功底,從而保證了他所補撰的《讀書附志》的學(xué)術(shù)水準(zhǔn)。
《郡齋讀書志》最初由晁公武的門人杜鵬舉刊行于世,僅有四卷。這個初刊本比較粗略,刊行后,晁公武對它進行了大量補正,對新搜集的圖書補寫題解;對已有的不完善的題解,加以修訂;對原來著錄的殘本或比較早期的本子,則用后得的足本作了替換。此外,又補撰了不少小序。晁公武去世后,《郡齋讀書志》的最后編輯刊刻工作由他的學(xué)生姚應(yīng)績完成,最終成果為一個二十卷的本子。與杜鵬舉的初刊本相比,這個本子較為完善豐富。趙希弁比照這個二十卷本子,將杜鵬舉四卷本目為《前志》,將失收的部分補充進去,編為《后志》兩卷,又將自家三代所藏圖書,著錄成《附志》一卷。這個七卷本子,在南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由黎安朝在袁州重刻,是即“袁本”。同年,游鈞在衢州重刻了二十卷本,即為“衢本”。對于《郡齋讀書志》的兩種版本,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評價說,“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時有兩本,……兩書卷數(shù)不同,所收書則衢本幾倍之,……馬氏《經(jīng)籍考》①所引晁說,皆據(jù)衢本,不用袁本,當(dāng)時兩本并行而優(yōu)劣自判”。錢氏的這一觀點,也得到當(dāng)今學(xué)術(shù)界的普遍認同。不過,由于袁本有趙希弁據(jù)自家藏書編有《讀書附志》一卷,部分反映了南宋孝宗、光宗、寧宗時期的圖書狀況和學(xué)術(shù)信息,而這一部分內(nèi)容,恰是衢本所沒有的,因此具有重要的目錄學(xué)價值。
綜上所述,趙希弁對《郡齋讀書志》的突出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趙希弁博學(xué)多才,精于讎校之學(xué),文獻學(xué)功底扎實。他所撰著的《讀書附志》的解題記載了各種典籍的篇目、編次、??薄⒄硪约翱虝闆r等,具有較高學(xué)術(shù)水平和重要的目錄學(xué)價值,對于人們了解南宋有關(guān)典籍大有裨益,歷來為學(xué)界所重。
(2)《讀書附志》所錄圖書均系趙希弁親自查閱家中典籍后親筆著錄,保證了所錄圖書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且其家所藏典籍多為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失收的異本善本,因而具有重要的版本學(xué)價值,為當(dāng)代學(xué)術(shù)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獻史料及考證線索。
(3)《讀書附志》共收書469種,除少數(shù)與晁氏書目重見外,大部分為南宋孝宗、光宗、寧宗朝的典籍,可以視之為晁氏書目的續(xù)編,同時也是“袁本”《郡齋讀書志》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4)趙希弁整理的袁州本作為《郡齋讀書志》的一個版本系統(tǒng),自宋至清的數(shù)百年間,流傳和影響范圍較大。袁州本不僅廣泛傳播了目錄學(xué)知識,而且為后人??贬橹荼尽⑷嬲J識《郡齋讀書志》的價值,提供了基本材料。清末著名學(xué)者王先謙以衢本《郡齋讀書志》為基礎(chǔ),將袁本的異同標(biāo)錄其上,是一個二本合璧的綜合本,使用起來很方便。今人孫猛以衢本為主,以袁本參校,整理為《郡齋讀書志校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是目前最好的一個本子。因此可以這樣說,“袁本”《郡齋讀書志》,凝聚著晁公武、趙希弁二人大量的心血,是他們二人共同留給后世的杰出的目錄學(xué)巨著。
[1] 郝潤華,丁俊麗.《四庫全書總目》對《郡齋讀書志》的接受與批評[J].圖書館雜志,2010(8):74.
[2] 任群.南宋藏書家井度考略[J].圖書館雜志,2011 (2):92-93,51.
[3] (宋)晁公武.孫猛校正.郡齋讀書志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
[4] (宋)喻汝礪.《晁具茨先生詩集序》卷首//續(xù)修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3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清)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 1965:729.
[6] (宋)趙希弁.讀書附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第674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7]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