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紅濤 趙 芳 馬建華 張艷芳
近年來,隨著細胞分子生物學、細胞免疫學及遺傳學的深入研究以及大劑量合理的聯(lián)合化療、早期強化治療、新藥物的不斷發(fā)現(xiàn),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lymphoblastic acute leukemia,ALL)的療效有了明顯提高,但成人ALL誘導緩解治療療效遠不如兒童ALL,我院應用VMCLD方案誘導治療初治成人ALL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26例均來自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住院的初治成人ALL患者,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齡19~47歲,平均30歲。形態(tài)學分型L1:8例、L2:17例、L3:1例;免疫學分型:普通 B-ALL為12例,前B-ALL為3例,早前B -ALL為4例,成熟B-ALL為1例,T-ALL為6例。隨機選取2001年5月~2005年5月在我院接受VDLP方案化療的22例初治成人ALL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齡18~53歲,平均33.8歲。形態(tài)學分型L1型6例、L2型15例、L3型1例;免疫學分型其中6例為普通B-ALL,2例為早前B-ALL,5例為T-ALL,余未獲得相關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標準[1],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組成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
治療組給予VMCLD方案治療:VCR 2 mg第1、8、15、22天;MTZ 10 mg第1~3天,5~10 mg第15~17天(依據(jù)患者外周血象及骨髓而定);CTX 600 mg/m2第1、15天;L-Asp 10 000 u第19~28天;Dxm 10 mg第1~7、15~21天,5 mg第8~14、22~28天。對照組給予VDLP方案治療:VCR 2 mg第1、8、15、22天;DNR 40 mg/m2第1~3、15~17天; L-Asp 10 000 u第19~28天;Pred 40 mg/m2第1~21天,以后逐漸減量。兩組患者治療1療程后完全緩解者用原方案及大劑量MTX、VDCP、EA等方案鞏固強化治療,若治療2療程后未獲完全緩解者換用其他方案治療。
所有患者均進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CNSL)的預防,有CNSL的患者用氨甲蝶呤、阿糖胞苷及地塞米松鞘內(nèi)注射隔日1次,直至腦脊液正常后作預防治療?;熎陂g常規(guī)水化、堿化尿液。感染時行血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同時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重癥感染伴粒細胞缺乏時入住無菌層流病房,并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血小板低于10×109/L且有出血傾向者給予血小板懸液輸注。
按張之南主編《血液病診斷及療效判斷》評價[1],分為完全緩解(CR)和部分緩解(PR),總有效率為CR+PR。
應用χ2及t檢驗。
治療組26例患者中CR 20例(76.9%),PR 2例(7.7%)。CR的20例中L1型6例、L2型14例;18例1個療程達CR,2例2個療程達到CR。PR的2例中L1型1例,L2型1例。治療組總有效率84.6%。
對照組22例患者中16例獲得CR(72.7%),2例達PR(9.1%),CR的16例中L1型5例、L2型11例;14例1個療程達CR,2例2個療程達到CR。PR的2例中L1型1例,L2型1例。對照組總有效率81.8%。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及完全緩解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位完全緩解時間為21.1天,對照組中位完全緩解時間為30.2天,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中最主要的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導致的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治療組與對照組白細胞最低值平均分別為0.45×109/L和0.62×109/L,白細胞<1.0×109/L持續(xù)時間平均分別為10.5天和9.0天,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4例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經(jīng)保肝治療后恢復。治療期間未出現(xiàn)心肌損害、出血性膀胱炎、胰腺損害及腎功能異常等嚴重藥物不良反應。
ALL是由于幼稚淋巴細胞惡性克隆性增生而導致的1種血液系統(tǒng)腫瘤,目前臨床多應用多藥聯(lián)合的方法誘導ALL緩解。傳統(tǒng)的誘導緩解多選用VP、VDP、VDCP、VDLP等方案,緩解率為50%~80%[2,3]。但腫瘤細胞對常規(guī)化療藥物易產(chǎn)生耐藥性,從而導致疾病復發(fā)或難治。因此,探索具有不同作用機制且無交叉耐藥的化療藥物的新組合,是提高ALL療效所必須的。米托蒽醌是1種帶有氨基的新型蒽環(huán)類抗腫瘤藥物,其分子中的平面芳香環(huán)可嵌入腫瘤細胞的DNA分子中而引起DNA鏈的斷裂,達到抑制DNA合成的目的,屬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與其他化療藥無交叉耐藥,近年來已廣泛用于難治性白血病的治療。而地塞米松由于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更強的滲透性及較長的半衰期,在ALL的誘導緩解和其后的治療中有逐漸取代潑尼松的趨勢[4]。
基于上述藥物的不同作用機制,本研究選用VMCLD方案誘導治療初治成人ALL患者共26例,CR率76.9%,總有效率84.6%,雖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但明顯縮短了患者達CR時間,這對患者長期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同時VMCLD方案誘導治療成人ALL,未發(fā)現(xiàn)嚴重的不可逆的藥物不良反應,盡管所有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但經(jīng)過積極抗感染、輸注成分血及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支持治療,均可在持續(xù)1~3周后恢復。因此,我們認為VMCLD方案可作為成人初治ALL誘導治療的首選方案之一。
[1]張之南,沈 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16~132.
[2]鄧家棟,楊崇禮,楊天盈,等.鄧家棟臨床血液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1:983~996.
[3]Beutler E,Lichtman MA,Barry S,et al.威廉姆斯血液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199~1220.
[4]秘營昌.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2007,30(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