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雨
(1.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上海 2 00433;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現代性中的市民社會
白春雨1,2
(1.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上海 2 00433;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市民社會的完善是一個社會成熟的標志,而公民社會的確立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是人之行動的結果,而非人之設計的結果?,F代性不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本質,它是一種朝向人類理性的敞開狀態(tài)。我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性的本質就是在人本原則的基礎上推動市民社會的成熟,從而實現社會和諧。中國的中間階層承擔著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建設的主體地位。
現代性;市民社會;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人本原則
在馬克思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有兩個概念構成了其內在的邏輯起點。其一是現實的個人,表明人不是抽象的原子式的個人,而是朝向現實生活、創(chuàng)建社會關系、具有感性意識的能動的個人。其二是市民社會,是人類共同體的深化方式,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建立起來的社會組織及其體系,“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1](P583),生產是商品社會的最基本要素,交換、商業(yè)、銀行、貨幣、資本原則都是以此為前提的;而交往是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的社會關系,自我意識、意志自由、獨立人格在其中得以呈現。由于我們長期把市民社會看作是滿足欲望體系的資產階級社會,在計劃與市場嚴重對峙的歷史情境下,市民社會成為隱藏在歷史背后的匿名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改革開放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體特征的商品經濟,“市民社會”這個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一度隱退和消失的概念,便帶著感性的光輝走向了歷史的前臺,可以說,市民社會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轉型的必然要求。人們希冀借助這一概念的中國式重建,能夠破解在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出現的國家與個人、專制與民主、必然與自由等二律背反式的矛盾,為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找到一個理性的支撐點。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fā)展與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在歐洲工業(yè)化進程中所遭遇到的矛盾及所受到的批判同樣也影響到中國的現代化歷史進程。由于現代化起源于歐洲,一些學者便把現代化的核心概括為西方文明,或者是一種自由、理性的價值觀,這一點是有待于商榷的。中國的現代化轉換,更多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不是西方文明,而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情智的發(fā)展。由于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和非直線性,現代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呈現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人們對它的理解同樣也是多樣的。正如一名表演變臉的演員一樣,人們只能看到關于現代化的一副副表象,有積極的一面,亦有消極的一面。至于我們國家,把現代化建設看作是一個各個片斷緊密相連的發(fā)展戰(zhàn)略,為人們展示的是現代化的積極的實踐方面。而西方學者看到的卻多是現代化的消極方面,多從理論上對之予以批判。二者之間并不存在不可溝通的界限。
在哈貝馬斯看來,“新的時代”就是“現代”,其開端是“1500年前后發(fā)生的三件大事,即新大陸的發(fā)現,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則構成了現代與中世紀之間的時代分水嶺”[2](P6)?,F代的原則體現為主體性,這是一種統治的力量。根據主體性,現代世界是進步與異化共存的自我意識。理性的力量不僅能夠分裂世界,也能將之統一起來。既有統治,就有壓迫。這就形成了時代的困境,人要么作為客體遭到壓迫,要么作為主體壓迫自然?!袄硇缘倪@種壓迫特征普遍存在于自我關系的結構中。所謂自我關系,就是將自身作為客體的主體關系。”[2](P33)這種自我的結構,仍是現代流動的空氣,黑格爾稱之為主體性,其外觀是“自由”和“反思”,包含著個人主義、批判的權利、行為自由和哲學自身等四種內涵,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都可以看作貫徹主體性原則的主要歷史事件,現代文化形態(tài)也是依此得以確立的。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樣是貫徹主體性的歷史事件,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以人為本。
現代性話語首要的特征在于對以主體為中心的理性的批判。勾連于自我關系結構的主體性所獲得的自我意識把內部自然與外部自然客體化,存在著將自我神圣化和魔幻化的趨勢。以主體性原則為基礎的理性——目的在于建立合理化的統治,這就必然強化工具理性的權威,把自由的意識看作對象化和可控制的工具。這樣,工具理性獲得了閃光的外觀。如何擊破這個內在化的理性的外觀?馬克思以實踐和革命為武器對抗工具理性。在我們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工具理性也成了一個需要克服的社會化問題。20世紀初,我們相信,科學的發(fā)展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經歷了一個世紀后,我們發(fā)現,思想上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不僅如此,工具理性借助于大眾傳媒,形成了唯技術論、唯資本論的意識形態(tài),卻沒有想到,這里面已經潛伏著人性的衰退和德性的失落。中國式的現代化力圖解決這一問題,在進行生產力的積累時,注重于精神文明的建設,然而這是一個充滿著來自生活的變數的現代化過程,只能通過歷史的進步來獲得自足的呈現。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從日常經驗的層面對現代性進行了描述:“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元素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保?](P34-35)從哈貝馬斯的角度看,這句話包含著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歷史的指導意義確定了經驗的基礎?!耙坏┥铌P系的變動和革命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增速,那么,現代化就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保?](P69)一個顯而易見的歷史事實是18世紀以來西方成了現代世界的中心,這使馬克思能夠從非共時條件來認知共時性,如1843年德國的狀況不如1789年的法國,處在歷史水平之下,其政治現實表現為“現代國家歷史當中一個布滿灰塵的角落”。二是現代社會變成一種變動不居的動力系統。實證的東西不再穩(wěn)定,自發(fā)的東西也將發(fā)生改變。19世紀以來的社會解放運動把現代戰(zhàn)爭的根源暴露出來。三是生產力獲得解放??茖W技術的發(fā)展提升了生產工具的歷史地位,人們在工業(yè)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市民社會的資質,人性工具化的現實突破了對公民主權的體悟。
從19世紀開始的中華民族救亡運動,沖擊了“祖宗之法”,祛除傳統觀念的神圣性和不可懷疑性,西方思想開始大量涌入中國,經過論戰(zhàn)、比較、甑別,中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民族救亡的指導思想,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這同時也是完善主體性的過程。
對現代性的考察,離不開對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認識,市民社會是西方學者用來研究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概念。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一些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所進行的非暴力的改革,借助于“市民社會”的概念獲得了自我解釋。這樣,市民社會在西方社會就獲得了現代話語權,成為第三條道路選擇的重要理論支柱之一。“在不同的哲學家那里,在不同民族的語言中,‘市民社會’一詞有不同的含義:它在不同情況下可以分別被理解成‘公民社會’、‘文明社會’、‘資產階級社會’和‘民間社會’”[4](P85)。
黑格爾生活的時代,正處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他適時地把國家與“市民社會”區(qū)別開來,以家庭、市民社會、國家三分法來考察人類生活的世界。國家建立在現代自然法基礎上。對于市民社會來說,每個人都以自身需要的滿足為目的,對他人漠不關心,這是市民社會的特殊性原則;但同時又將他人當作實現目的的手段,在滿足他人的同時滿足自己,這是市民社會的普遍性原則。這就是說,基于功利原則的私人利益在市場流通中形成和建立了普遍聯系、相互依賴的需要體系,這是市民社會的核心所在。
“在黑格爾的描述當中,市民社會一方面表現為‘丟失了極端性的倫理生活’,是‘毀滅的王國’。另一方面,市民社會——這個‘現代世界的創(chuàng)造物’,又在使個體達到形式自由中獲得其合法性:把需求和勞動的專斷意志釋放出來,也是‘塑造特殊主體性’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保?](P44-45)這里體現了黑格爾否定性的辯證法思想。市民社會不僅被當作倫理淪落的領域,同時,在其否定性中,又是一種恢復倫理的力量,是倫理實現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說得明白一點,其中包含著一種解放的力量,得到揭示的是現代與古典的對立。當市民社會的原則體現為市場的社會化原則時,現代國家才表現出獨特的發(fā)展道路。
哈貝馬斯認為,“黑格爾所做的,不過是闡明了以下兩點:在需求系統和勞動系統當中。(為何)會發(fā)生對立,這種對立(為何)又不能由市民社會的自我調節(jié)來加以解決。黑格爾完全站在時代的高度解釋了這一點:大多數人陷入了貧困,……相反,它所導致的后果卻是:財富越來越容易集中到少數人手里”[2](P49)。貧窮的普遍化與富裕的特殊性是我們這個時代面對的感性問題。沖突的社會呈現在倫理領域中,為了遏止自我的分裂,黑格爾把解決問題的途徑放在國家的理念上,用君主立憲制揚棄社會。這就產生了如下一個邏輯結果:國家主體性優(yōu)先于個體的主觀自由。當黑格爾面對理性與歷史現實之間的矛盾時,干脆退到晦澀的語言游戲中,站在“復辟派”一邊。由此,“現代性的自我理解問題在理性的嘲笑聲中迷失了方向?!保?](P49)當黑格爾只能在主體哲學范圍內批判主體性時,實踐卻毫不留情地將其理性的迷夢驚醒,任何人,一旦毀滅自己對時代的興趣,拒絕批判的天職,時代也將毀滅他。因此,盡管黑格爾提出了現代性問題,卻無力解決現代性的自我確證問題。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上,揚棄了市民社會這一概念,說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基礎,“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fā)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保?](P544)可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有關市民社會的現代性話語,市民社會不是和國家處在簡單的對立相對,而是國家活動的基礎。在這里,市民社會指的是人類歷史基礎性要素——經濟基礎,“受到迄今為止一切歷史階段的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反來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保?](P540)“市民社會包括各個人在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保?](P582)只要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化聯系,就存在著市民社會,它與民族國家是相始終的?!罢嬲氖忻裆鐣请S同資產階級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保?](P583)市民社會除了作為與上層建筑相對應的經濟基礎外,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以雇傭勞動力和資本原則為核心的資產階級社會,它意味著社會組織的合理化、形式化和抽象化的強化,同樣意味著人性肯定與否定的組合,其肯定方面在于人能夠平等地交換產品,自我意識得到確證;其否定方面在于市民社會成就了一個異化的和物象化的社會,物質產品的豐富是以人性的剝奪作為前提的。于是,市民社會就從其中分裂出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因此,自馬克思之后,市民社會的首要含義就是資產階級社會,即建立在對私人利益追求的基礎上的資本社會。社會的演進將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吞噬掉,公權力以其絕對的優(yōu)勢壓縮了私人領域存在的空間。在政治共同體中,社會性的人閃耀著天國的光芒;在市民社會中,工具化的人圍繞著私人利益旋轉,異化、資本主體性、權力分離等各種因素造就了復雜的社會有機體。即便在迷霧一般的生活狀況下,人們依然保持著對完美人性的理想主義的向往。因此,國家權力與社會權力交織構成了實踐哲學對現代性闡釋的一個方向。
當中國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時,特別是199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之際,同時開始了“市民社會”的驛動——先有了價值觀上的籌劃,其后才是事實上的建設,至于它會在多大范圍內發(fā)生作用,還得看改革開放的力度有多大。由于自古以來家國一體的傳統,沒有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私域和公域的分野,這就使中國社會的市民社會的建設充滿了極其艱難的特殊性,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由國家扶持的社會團體和自下而上的群眾性團體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市場經濟中的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以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鄧小平同志所提的小康社會的現代化建設,使國民收入達到小康水平,即是中國市民社會建設的平臺,它不僅和中間階層的培育緊密相關,也關系到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建設的成敗,其實質是以人為本在社會領域的建構,也是讓人活得有尊嚴的基礎性條件。
1.現代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的現代性是與中國社會轉型相聯系的,社會轉型就是中國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從廣義的含義上說,自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了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甚至到“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追溯這么長的歷史時限,中國人一直行進在文化苦旅之中,面對傳統與現代,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體與用的爭論持續(xù)了一個世紀之久。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完善,我們深刻覺悟到:現代性是人之行動的結果,而非人之設計的結果。今天提上日程的社會轉型,即狹義方面的所指,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推行的以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制社會、科學技術為社會內容的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金耀基教授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從根本的意義上說,絕不止是富強之追求,也不止是爭國族之獨立與自由,而實在是中國現代性的建構。中國的現代性建構,千言萬語,則不外乎是一個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塑造?!保?](P6)
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主題的場景下,中國展開了自己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間不僅要有實踐上的關懷,還要有理論上對話的展開。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不是貧窮,更不是回到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去,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代化,即實現小康水平,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從其實質與核心來講,更多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根本不是西方文明;也不是理性的啟蒙,而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情智的發(fā)展,是中國獨立自主地探索科學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其內容包括實現中華民族的歷史主體性,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
2.現代性中的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
現代性中的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既把物質欲望的描繪與國家現代化構想聯系在一起,也向人民作出個人幸福的承諾,把欲望放到人的存在狀態(tài)之中,物質滿足是人的欲求,理性也是人的根本性的欲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社會的理性化來有效實現人的欲望與需求,社會的理性化表現為:教育的普及與影響、市場經濟、科學技術、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為內容,其最終目的是塑造具有成熟社會情感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使人成為人群中對公共福利有用的人。在這種意義上,個人的最高義務就是成為國家公民。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完善的是以公民社會為最終目標,以市民社會的充分發(fā)展為漸進手段的和諧社會。因此在社會生活中防止資本原則向政治、社會、道德領域的侵犯,必須為人本原則重新定位,使人本原則成為社會和諧的最高指導原則,完善和諧社會的三個形態(tài)即市民社會、公民社會和民間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不僅為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現實的加速器,也為市民社會的萌發(fā)提供了基礎性條件。今日中國的市民社會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機制的培育與完善必然要求政企分離,減少指令性的計劃經濟對市場的導向與作用,政企分離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為培育市民社會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市民社會的產生又會促進政企分離??梢哉f,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不是與國家處在片面的對立當中,更不是對國家權力的削弱,而是與國家相互促進的??梢哉J為,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是具有相同旨趣的個人依據契約規(guī)則自愿結社以促進社會生活的發(fā)生,并在其中實現對個體利益的維護,對國家政策的整合與反饋的非官方組織,其表現形式有行業(yè)協會、社團組織及企事業(yè)團體。改革開放的一些負面影響,如貧富兩極分化、官員腐敗、政府職能部門流于形式,必然引起老百姓的普遍不滿,形成對政府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觸情緒,這無疑會使社會上的各種暴力事件、違法犯罪的行為增多,而政府的能力卻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市民社會的各級組織形式進行有效的溝通,使自身成為社會矛盾和沖突的一個緩沖帶。因此,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性條件,這就要求政府和民眾對社會力量予以關注,擺脫精英(專家)治國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是民主實現的結構性基礎,在中國,民主政治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也不是喊幾句口號的事情,需要有其賴以建立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的市民社會的完善。
3.中國中間階層在中國特色市民社會建設中的歷史擔當
中間階層是完成中國社會轉型的主導力量。陸學藝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是這樣界定中國社會的中間階層的:所謂中間階層,是指以從事腦力勞動為主,靠工資和薪金謀生,具有謀取一份較高收入、較好工作環(huán)境及條件的職業(yè)就業(yè)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具有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yǎng)的社會地位分層群體。[6](P252)
中間階層的培育一方面有利于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推進和培養(yǎng)。凡言市場經濟,其所寄附的社會,依羅爾斯的說法,卻總是“一個促進相互利益的事業(yè)”。穆勒在《功用主義》一書中認為功利就是培育對公私兩方面都有情感的人,尤其倡導對公共利益有同情的人。另一方面現代性導致的生活表面化也加劇了中間階層的矛盾心理?,F代社會,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人與人之間只達成一種表面的接觸,人無心、無暇也無力加以真實地面對世界和自己的心靈。當代生活的表面化使我們對生活本身的理解缺乏內在性。人陷入到物化的意識中。人不能按照人的標準生活,而是按照物的標準,嚴格來說是無機物的標準來生活。因為創(chuàng)造性是循著崗位的需求,崗位是按著無機物的標準設定的,一旦你脫離此標準,就不會被社會接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民社會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為核心,中間階層不同于西方社會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屬于享有一定財產權的等級,它與無產階級一樣都屬于遭遇資本強制的階級,但在資產階級社會加注于其上的社會意識又仿佛使它贏得了資本的主體地位,它因此而為自己獲得主人地位沾沾自喜,放棄了解放自己的責任。中國中間階層作為中國特色市民社會的主體,它與中國工人階級不可分離,或者說與中國工人階級聯系在一起。因此它是既生活于市民社會,又超出市民社會之外的主體。它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為一個階級,通過能力智慧與道德完成馬克思讓“工人階級成為階級的道路”,這樣一種道路是史前史向人類歷史的跨越,而這樣一條使命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民社會建設的責任與歷史使命。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中央編譯局,2009.
[2][德]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wèi)東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中央編譯局,2009.
[4]童世駿.中西對話中的現代性問題[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5]秦 曉.追問中國的現代性方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Abstract:This paper writing hide a subconscious,namely the improvement of civil society is a symbol of mature society,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izens of the Community is a symbol of national civilization.Thesis advocate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society is one of the results of the action,but rather the result of non-human design.Modernity is not the nature of capitalist culture,it is opening towards humanity's reason.Through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modernity and socialis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know human principle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ity push our society to mature.On the basis of maturity,thereby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Chinese middle class as a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has a responsible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society
Keywords:modernization;modernity;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uman principles
(責任編校:文 心)
The Civil Society In Modernity
BAI Chun-yu1,2
(1.Mobil Station Marxist Theor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2.College of Humannitie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East China),Qingdao,Shangdong 266555,China)
F299.23
A
1000-2529(2011)02-0080-04
2010-11-20
教育部專項課題資助“會通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10JDJNJD289);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社會科學基地建設項目“功利與社會和諧”
白春雨(1970-),女,遼寧阜新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