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慈圣皇太后出巨資,在廣源閘西邊興建萬壽寺,同時(shí)也在廣源閘東、南長河南岸興建廟宇,將其并入萬壽寺,成為萬壽寺下院,即紫竹院的前身。
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萬壽寺下院得以大規(guī)模修整,成為皇家苑囿。其時(shí),河灘上遍植蘆葦,秋末冬初經(jīng)霜后呈紫黑色,遠(yuǎn)望如一片紫竹林。相傳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南海紫竹林,而萬壽寺下院中正好供奉觀世音菩薩,遂改廟名為“紫竹禪院”,此為“紫竹院”得名之始。
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紫竹禪院”更名為“福蔭紫竹道院”,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由水路往返頤和園時(shí)多在此落腳小憩,遂成為“行宮”,官民習(xí)慣地稱之為“紫竹院行宮”或“行宮院”。
紫竹院公園自1953建園,公園占地面積46 hm2,歷經(jīng)50余年的發(fā)展,成為一座以竹造景、以竹取勝的自然式山水園林。公園突出植物造景,并以竹造景為特色,為華北地區(qū)最大的以竹為特色的公園。
建園初期,園內(nèi)僅有極少量竹子栽培,自1970年開始至今,公園先后從河南、陜西、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引種竹子,目前,公園保存竹子10屬60余種,80余萬株,栽植面積達(dá)8萬余m2,主要有早園竹、紫竹、斑竹、金鑲玉竹、巴山木竹、筠竹、善變箬竹等。近幾年,公園加強(qiáng)了對地被竹的引種馴化工作,引種的地被竹有菲白竹、鋪地竹、翠竹等12種,種植地被竹近6000 m2,公園已初步形成大竹成林,小竹覆蓋的景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