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農戶技術需求的優(yōu)先序及影響因素分析

      2011-04-27 03:39:54楊傳喜張俊飚徐衛(wèi)濤
      關鍵詞:菌種食用菌新品種

      楊傳喜 張俊飚 徐衛(wèi)濤

      摘要:基于河南、山東等11個省的調查數據,統(tǒng)計分析了食用菌種植戶的微觀技術需求的優(yōu)先序,結果顯示:在搭架環(huán)節(jié),農戶最需要輕巧耐用棚架技術;在選種環(huán)節(jié),農戶最需要品質好、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新品種技術;在食用茵生產中,農戶最需要的是輕簡化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因子分析及Logistic回歸分析,本文進一步得出結論:食用菌農戶的文化程度、專業(yè)技能和農業(yè)技術推廣人員的推廣活動對農戶采納新技術的行為有正的影響,而食用茵銷售難易程度與技術采納負相關。該調研結果可以為政府部門制定產業(yè)技術體系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戶技術需求;食用茵;因子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1--0041--07

      引言

      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2008年食用菌產量達到1800多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70%以上,食用菌產業(yè)已成為我國繼糧、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種植產業(yè),我國也已成為國際食用菌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但我國并非食用菌生產強國。食用菌不僅是高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同時也是科技密集型產業(yè)。食用菌生產從菌種、栽培、貯藏保鮮到加工,整個產業(yè)鏈需要現代生物、環(huán)境工程和食品加工等諸多新技術。而我國食用菌生產中科技含量不高,仍采用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模式,以手工操作為主,家庭分散經營,產品附加值低;食用菌制種技術嚴重落后,整體性、綜合性、開放性的食用菌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體系還不完善,優(yōu)質安全生產技術體系尚未形成;食用菌菌種的選育和保藏手段不夠規(guī)范,食用菌包裝和保鮮技術落后,這嚴重地制約了食用菌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因此,必須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提升食用菌產業(yè)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食用菌產業(yè)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型。在此背景下,研究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及食用菌種植戶對食用菌技術的實際需求偏好優(yōu)先序和菇農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農戶特征

      本課題組于2009年4—6月進行了一次全國范圍內的產業(yè)調查,其中入戶訪談問卷用于對菇農的技術需求進行了解,產業(yè)體系累計投放問卷616份,基于自己研究的目的,筆者對問卷進行了信息篩選和可靠性評估,最終獲得有效問卷601份,覆蓋河南、山東等11個省的食用菌主產縣,樣本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將食用菌生產分為搭架、購種、生產等環(huán)節(jié),主要分析食用菌種植戶的技術需求偏好的優(yōu)先序并對影響食用菌種植戶選擇新技術的因素進行分析。

      被調查農戶戶主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占樣本總數的70%,這與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基本一致。調查農戶男女比例約為6:4,農村戶口的農戶占90%以上。戶主全年在家務農的多達97%,說明戶主主要以務農為主沒有外出從事其他勞動以獲得額外家庭收入。戶主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9年之間,受過大學教育的只有14人,整體來看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農民文化素質還較低。具有干部身份的戶主只有92人,占16%。在戶主的專業(yè)技能方面,具有特定技能的有138人,占23%,說明廣大的農戶沒有專業(yè)技能特長,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農戶種植食用菌的效果。

      二、食用菌種植戶對食用菌技術的需求優(yōu)先序

      (一)搭架環(huán)節(jié)的技術需求優(yōu)先序

      就調查數據的總體分析來看,輕巧耐用棚架技術是農戶在搭架環(huán)節(jié)最需要的,選擇該項的農戶占總調查農戶的比例為65.91%;其次排在第二位的需求技術是菇棚覆蓋新材料技術,37.29%的農戶選擇該選項。24個農戶(占4.52%)希望在搭架環(huán)節(jié)

      (二)農戶品種需求偏好和購種意愿的優(yōu)先序

      農戶選擇食用菌品種是非常重要的生產環(huán)節(jié)之一,它決定了新品種技術的推廣力度及食用菌的產量及質量,但由于農戶自身素質、外部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使每個新品種并非都能得到充分了解并被采納運用到生產中。下面就農戶對食用菌新品種的認知進行分析:

      1.農戶了解食用菌新品種的途徑。調查數據顯示,整體而言,農戶了解新品種的途徑最多的是通過農技推廣站的技術人員,比例達57.69%;其次是通過親戚或鄰居等熟人,比例為27.63%,而通過電視或廣播、報紙或書籍等傳媒途徑了解新品種的比例分別為11.74%和13.64%,因為絕大部分農民接觸不到報紙、書籍、專業(yè)雜志,電視和廣播是他們接收獲得其他技術,分別為減少勞動用工的搭棚技術、大棚降溫設施技術、保濕棚架、鋼架大棚、耐用材料、標準化菇棚等技術,并希望專家講授節(jié)約搭架成本等方面的技巧。從食用菌種植戶的年齡、文化、身份及專業(yè)技能的擁有情況細分來看,在搭架環(huán)節(jié)的技術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年齡低于30歲的農戶比較傾向于菇棚覆蓋新材料技術;年齡在30至40歲的農戶顯得更加自信,表示不需要任何技術或樂意采用其他技術的在六成以上(占63.1%),而對輕巧耐用棚架技術和菇棚覆蓋新材料技術的需求基本持平;40歲以上的農戶傾向于輕巧耐用棚架技術或其他技術,對菇棚覆蓋新材料技術也有一定需求,整體來看,農戶更急需其他新技術,以便使棚架更耐用實惠。文化程度越高越傾向使用輕巧耐用棚架技術和菇棚覆蓋新材料技術。具有專業(yè)技能或干部身份的農戶愿意采用其他更新的技術,而非干部農戶和沒有技能的農戶對輕巧剛剛棚架技術和菇棚覆蓋新材料技術有較大的偏好。

      外界信息的主要媒介,但是,由于農活繁忙,農民沒有很多時間收看電視、收聽廣播,因此,從電視和廣播中得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而我國農民的聚居傳統(tǒng)和農戶房屋的開放式結構使得農戶之間的交往非常頻繁,社會網絡密度很高,信息在網絡中的傳播非常迅速有效。農民種植何種作物、種植什么品種、采用何種技術,諸如此類的信息都是通過彼此交談而決定的,一定程度上說明社會網絡是傳遞農業(yè)技術信息的快捷高效渠道之一。有10.54%的農戶通過食用菌協(xié)會了解新品種,因此加大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尤為必要,大力發(fā)展食用菌協(xié)會等農民組織也是時勢所需。所調查的農戶中有32人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食用菌新品種信息的,比例達5.53%;其他途徑主要通過計算機網絡或網站、合作社、食用菌研究所、菌種公司、當地食用菌能人或種植大戶、菌種研制人員、商販或自己親自外出參觀等。

      2.食用菌新品種的推廣方式。從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食用菌種植戶喜歡最直觀、易懂的新品種推廣方式,“現場示范”和“培訓”兩種新品種推廣方式最受農戶推崇。被調查對象中選擇“現場示范”和“培訓”選項的人數分別占總樣本的74.61%和32.22%。因為這兩種方式最易于被農戶理解也最容易獲得預期效果,農民對其生長、產量、質量等都有深刻的感性認識,有利于農戶積極主動地采用新品種。向專業(yè)人員進行定期咨詢也是比較靈活且針對性強的的

      方式,農戶對電視廣播等媒體傳播方式不感興趣。有9人(占1.58%)認為還有其他比較好的食用菌推廣方式,比如公司推薦并供種、建立標準化基地或網絡方式等。

      3.農戶希望新品種改進的方面。食用菌新品種的改進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拓寬市場銷路,提升產品競爭力,因此菇農對改進新品種倍加重視。調查結果顯示:食用菌種植戶對菌種品質最為關注,選擇“菌種品質”的農戶占總樣本的83.81%,因為食用菌消費者在購買菌類時最關注的是食用菌的品質。其次是產量,尤其希望食用菌新品種能提高產量,選擇“產量”的農戶占總樣本的75.44%,這與其購種優(yōu)先考慮因素的結果是大體一致的,因為收購單位收購時大多只計重交易。相比菌種品質和產量而言,農戶對食用菌的營養(yǎng)成分和味道重視不夠。選擇“營養(yǎng)成分”和“味道”兩個選項的農戶比例較“菌種品質”和“產量”分別少了近65和58個百分點,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對食用菌的營養(yǎng)成分和味道會更加看重,所以改進新品種時有必要適當重視營養(yǎng)成分和味道方面的研發(fā)?!翱共∠x”的獲選率也較高,有53.20%的農民選擇。考慮到種植成本,改進新品種時盡量減輕農戶負擔,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農的經濟理性考慮。不同年齡的菌農對品種改進的期待差異不大。因此,食用菌新品種的研發(fā)及選育應集中在如何提高食用菌品質,特別是產量的提高,當然病蟲害防治研究也尤為重要。也有農戶希望在食用菌生產周期方面有所改進,以便縮短生產周期增加復種指數。

      4.購買新品種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在菇農的購種行為中,72.60%的農民優(yōu)先考慮的是產量,同時品質也被關注較多,而菌種價格和購買此菌種的人數不列在主要的考慮因素中,分別只有12.81%和4.63%的農戶重視(表5)。這主要因為購種成本在整個生產成本中所占份額不大,農民基本能夠承受目前的菌種價格,價格的輕微浮動不會對農民購種行為造成影響。很多人都愿適當增加投資以換取更優(yōu)質的品種。菌農的購買行為體現了現實的利益考慮,因為產量、品質及銷售價格直接關系著種植新品種的預期收益。當然,抗病蟲能力也是關系菌農付出勞動的重要方面。而單獨從菌農的年齡、身份及性別角度考慮,卻把品質作為最看重方面。而只有4.63%的菌農具有從眾心理,會受周圍購種人選擇的影響。還有些農戶相對比較保守,購種時最優(yōu)先考慮的是害怕種植失敗收不回成本。

      (三)食用菌生產中農戶的技術需求優(yōu)先序

      1.希望獲得的技術類型。關于食用菌種植戶在生產過程中的各類技術需求的調查顯示,農戶最希望在輕簡化栽培方面獲得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占選項比重的58.89%,因為食用菌栽培需要耗費較大的勞動量。其次是病蟲害防治技術,占選項比重的38.52%,通過此項調查發(fā)現,農戶存種植食用菌中缺乏病蟲害防治的相關技術。一般的生產環(huán)節(jié)農戶能夠根據經驗來完成,但農戶往往缺乏科學的控制方法來應對突發(fā)性病害,且大多農戶普遍重視“治”而忽視了“防”,在實際生產中,必須“防”與“治”相結合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從表6可見,“抗雜”、“保濕”獲選率相對較高,分別為23.33%和21.67%。同時農戶在遲播促早發(fā)技術和通風技術方面也有一定的技術需求。少量農戶希望獲得其他類型的技術,比如生產管理技術、大棚通風技術、制種栽培技術、高產栽培技術等,并希望政府給予更多的補貼。

      2.生產中最擔心的問題。菌種品質是菇農種植過程中最擔心的問題,因為“質量就是生命”。在所有的菇農選項中,認為菌種品質差的選項占總數的67.26%,位居第一。其次是擔心病蟲害,因為蟲害是菌農種植中比較難預防和處理的,所以,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需求尤為強烈。相對而言,菇農并不相心菌包原料不足的問題。40—50歲的菌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戶對病蟲害更為關注。有10%的農戶擔心銷售、產量及價格波動問題,因為這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原料質量、自然災害、雜菌污染和氣候環(huán)境異常變化也是農戶擔心的方面。

      說明:1.菌種品質差,2.菌包原料不足,3.病蟲害,4.其他

      3.對食用菌生產技術改進頻率的認知。調查樣本數據顯示,有189個農戶認為食用菌生產技術改進的頻率較高且能經常采用一些新技術,占總調查人數比重35%;同時,有208人認為食用菌生產技術更新的頻率一般且較關注新技術新品種的采用,所占調查人數比重的38.52%;這兩項加總共有397人·占比73.52%,充分說明農戶對食用菌生產技術改進的頻率還是比較滿意的,也樂于采用新的食用菌技術。因此,相關技術部門應該加大科研力度,不斷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研發(fā)新品種或改良品種。30—40歲的青年農戶、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戶和那些沒有專業(yè)技能的農戶認為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更新或改進頻率較低,這與他們渴望獲得更優(yōu)良的品種或更先進的生產技術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戶更渴望通過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更新來增強自己種植食用菌的能力以便獲得更可觀的收入。

      三、食用菌農戶選擇新技術行為的因素分析

      (一)食用菌種植戶技術行為影響因素設定

      本文選取農戶戶主年齡,文化程度,有無其他技能(如種養(yǎng)技術、泥瓦木工等建筑技術),家庭總收入,食用菌銷售收入,食用菌種植面積,住地與銷售市場的距離,銷售難易程度,播種前有無農業(yè)技術人員推廣新品種或建議,購種有無技術人員指導和風險預期11個變量為分析指標。

      (二)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

      首先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方差極大正交旋轉,方法對以上11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轉軸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明:第一個因子包含了食用菌銷售收入、食用菌種植面積和家庭總收入這三個影響變量,這是影響農戶采用食用菌新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的主要因素,可稱其為“食用菌與收入因子”;第二個因素包括了農戶的年齡、文化程度和有無其他專業(yè)技能等變量,均屬于農戶的“個人稟賦”;第三個因素風險預期,可以稱為風險因子;第四個因素包括了住地與銷售市場的距離和銷售難易程度,該變量反映農戶所處空間位置和地理環(huán)境,并且與技術獲得的便利程度及獲得信息量大小有關,所以可將其稱為“地理位置”;最后一個因素包括農戶播種前專業(yè)技術人員推廣或建議情況及購種時是否需要專業(yè)人員指導兩個變量,這反映了技術信息獲得情況,因此可以命名為“技術服務”;對影響因子進行分析,“食用菌與收入因子”因素的特征值為2.44,累計方差貢獻率為20.37%;“個人稟賦”的特征值為2.07,累計方差貢獻率為37.64%;“風險因子”特征值為1.51,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0.26%;“地理位置”特征值為1.26,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0.81%;最后一個因素“地理位置”的特征值為1.02,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9.31%,具體見表9。

      基于各種原因,農村集體經濟尤其是一些新型

      的集體經濟組織在我國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和廣泛運用。通過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形式發(fā)展現狀的分析,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集體經濟形式發(fā)展和演變特點進行規(guī)律性總結,結合近年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形式發(fā)展的新形勢和新特點,探討未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形式的發(fā)展趨勢:那些超越了村級范圍、具有較大包容性與開放性的集體經濟形式或發(fā)展模式,最有可能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

      (三)影響因子的Iogistic回歸分析

      根據調查的截面數據,以“是否采納食用菌新技術”為二分因變量,選擇文化程度、專業(yè)技能、食用菌種植面積、住地距市場距離、銷售難易程度、播種前是否有專業(yè)技術人員推薦新品種、購種時有無專業(yè)人員指導為自變量,采用向前選擇變量法進行二項Iogis—tic模型回歸,得到以下統(tǒng)計結果(見表10)。

      從計量模型的估計結果可知,被選擇的影響因素的wald檢驗值有5個在10%的水平上顯著;文化程度、專業(yè)技能、住地與市場距離、銷售難易程度4個影響因素分別存5%水平上顯著;而專業(yè)技能、住地與市場距離、銷售難易程度三者則在1%的水平上顯著。在Iogistic回歸中,自變量系數反應了變化的方向。本文對模型各因素的系數做如下解釋:

      1.農戶的文化程度和專業(yè)技能與技術采納正相關。從模型估計結果可知,文化程度與新技術采納行為正相關。學術界關于教育程度與技術需求的關系存在爭議,劉華周、林毅夫等學者認為農戶的教育程度與技術采納具有正向關系,但宋軍、胡瑞法和黃季煜等認為教育水平并不一定與技術采納程度成正相關。在本研究中,文化程度對技術采納行為有正的影響,即文化程度高的農民比文化程度低的更有采納食用菌新技術的傾向。

      具有種養(yǎng)植技術、泥瓦工等建筑技術的食用菌農戶更樂于采納新技術。因為具有特定技能的農戶搭建食用菌柵架、維修農具器械等相對比較容易,也愿意積極動手嘗試新鮮技術,相對而言,這部分農戶思維也更加活躍,對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也更加好奇而易于接受。

      2.家庭住地與銷售市場的距離對技術采納有正相關,食用菌銷售難易程度與農戶技術采納負相關。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我們發(fā)現農戶家庭住地與批發(fā)銷售市場的距離這一變量的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距離越遠農戶采用新技術的概率越大,因為所處位置靠市場越近越容易把所生產的食用菌運往市場進行出售,從而獲得現金收入也越容易,于是,農戶就容易滿足現狀而不去更新技術;農戶住地離市場遠的農戶,更樂意嘗試新的食用菌技術以便獲得更高收入。

      食用菌銷路越好,農戶越不容易采納新技術,反而越滯銷越希望采用更新的技術來提高食用菌品質從而拓寬銷路。由此可見,食用菌的市場價格、供求行情、技術信息等對農戶來說尤為重要,農戶可以根據獲得的外界市場信息調整生產、更新品種或技術,以便有針對性地種植適銷對路、高產優(yōu)質的食用菌。

      3.技術服務與農戶技術需求的特殊關系。播種前有專業(yè)技術人員推廣新品種或建議對農戶技術采納有正向影響,說明農民和專業(yè)技術人員接觸的頻率與技術采納概率正相關。即專業(yè)技術人員推廣新品種越頻繁或向農戶提供新技術的信息或建議越多,農戶采用新技術的概率越大。而購種前是否需要專業(yè)人員指導與技術采納卻是負相關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民購買品種對技術人員的指導是不熱情的,農戶對種子的選購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標準,同時種子選購的決策行為相對來說技術性不強,這也與農戶大多是去食崩菌企業(yè)或公司購買菌種有關。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食用菌種植戶的調查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食用菌種植戶的基本需求意愿:(1)農戶在搭架環(huán)節(jié)對輕巧耐用棚架技術有強烈的需求,對菇棚覆蓋新材料有較大的需求。(2)在購種環(huán)節(jié),農戶大多是通過農技推廣站的技術人員了解新品種,現場示范和培訓的技術推廣方式得到認可,農戶在選購品種時非常關注食用菌的菌種品質和產量并期待不斷改進新品種。(3)在生產環(huán)節(jié),食用菌農戶最希望獲得輕簡化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擔心菌種品質差和病蟲害,認為種植食用菌存在較高的風險并密切關注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改進。

      調查數據一定程度反映了食用菌種植戶的技術需求意愿,可為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和技術推廣工作提供一定的現實依據,從中得到諸多啟示:

      首先,在搭架、購種和生產環(huán)節(jié),應有針對性地給予食用菌種植戶相關指導,滿足他們不同階段的信息、技術需求。優(yōu)良品種的推廣應以最直觀最有事實依據的方式向農戶宣傳,盡量使優(yōu)良品種得以普及。技術服務部門應該重視對農戶進行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技術指導,加大專業(yè)技術人員與農戶交流溝通的頻率,切實為農戶服務。

      其次,隨著部分地區(qū)食用菌農戶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食用菌的市場需求旺盛,農戶從種植食用菌中獲得更多收益,種植的積極性比較高,對新技術的采用也更積極主動。但食用菌自身的抗病、抗蟲能力、菌種的產量等因素對農戶的影響尤為關鍵,所以相關科技部門應該努力研究更優(yōu)良的食用菌品種,滿足農戶對優(yōu)質食用菌品種的需求。

      第三,從農戶了解食用菌新品種的途徑和播種前對專業(yè)技術人員推廣或建議的期待可以充分說明農業(yè)科技服務工作對農戶的技術需求偏好具有重要影響。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國家農業(yè)技術推廣部門是農民獲得農業(yè)技術的主體部門,既是國家相關農業(yè)生產政策貫徹執(zhí)行的主體,也是廣大農民農業(yè)生產最堅實的生產指導和利益保障部門。雖然農業(yè)技術推廣方面有許多問題特別是管理體制、人員編制、事業(yè)經費等問題需要解決,但其在農業(yè)生產上發(fā)揮的積極作用不可替代,不容忽視,是廣大農民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授主體,是農業(yè)生產先進技術的推廣主體。

      最后,努力提高農民素質。在食用菌技術的需求方面,農民自身的稟賦在一定程度上有重要影響。農民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農民能否有效使用現代農業(yè)生產要素及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農民較低的文化水平影響了其技術需求的主動性和技術需求的明晰化,其結果是,在多數情況下,政府代替農民成為技術需求的決策者,農業(yè)技術推廣成為政府導向而非農民需求導向。農民素質與消極心理影響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直接影響其各種技能的具備和運用,進而對自己在農業(yè)生產中掌握和應用科學技術的能力缺乏信心。

      參考文獻:

      [1]張金霞,黃晨陽,高巍,等,中同食用菌產業(yè)的多功能性與展望lJ],浙江食用菌,2009(1):8-11。

      [2]郭靜利,郭燕枝,我國食用菌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同際貿易[J],中同科技論壇,2008(6):109—111.

      [3]劉士旺,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與研究動態(tài)[J],中國食用菌,2009(1):60--61.

      [4]李玉,中國食用菌產業(yè)現狀及前瞻[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4):446—450.

      [5]汪紅梅,余振華,提高我國農業(yè)技術需求的有效途徑一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分析[J],農村經濟,2009(10):86—89

      猜你喜歡
      菌種食用菌新品種
      青菜新品種介紹
      螞蟻琥珀中發(fā)現新蘑菇菌種
      軍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04
      抗BmNPV家蠶新品種“川抗1號”的育成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上)
      幾個杏新品種介紹
      河北果樹(2020年2期)2020-05-25 06:58:32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下)
      手外傷感染的菌種構成及耐藥性分析
      食用菌液體菌種栽培技術的探討
      山西農經(2015年7期)2015-07-10 15:00:57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與菌種選育研究進展
      通辽市| 刚察县| 常熟市| 济南市| 图们市| 金华市| 辛集市| 南丹县| 广安市| 岳普湖县| 祁门县| 茌平县| 张家口市| 辉南县| 马山县| 龙陵县| 佳木斯市| 临猗县| 迁西县| 南通市| 称多县| 湘乡市| 巫溪县| 太保市| 二连浩特市| 巫溪县| 桂阳县| 福海县| 藁城市| 泉州市| 张家港市| 吉首市| 公主岭市| 玛纳斯县| 资兴市| 如皋市| 阿拉尔市| 苍梧县| 南投县| 葫芦岛市| 和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