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偏激還是學生偏激
北大試點學生學業(yè)會商制度,其中對“思想偏激”學生進行會商,引起不少北大學生的爭議。北大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聞名,會商“思想偏激”的學生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校方禁錮北大學生思想”的理解。是學生思想偏激還是北大反應過敏?北大還是過去“兼容”思想的北大嗎?
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學將在全校推廣對十類“重點學生”進行“學業(yè)會商”的制度。這十類學生是指:學業(yè)困難、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經(jīng)濟貧困、學籍異動、生活獨立、網(wǎng)絡成癮、就業(yè)困難、罹患重大疾病、受到違紀處分的學生。除學業(yè)有困難的學生需要會商,一些學生經(jīng)常夸大學校工作的一些細微漏洞,比如“動不動因為食堂飯菜漲兩毛錢就批評學校”,也要成為會商對象。
——北大學工部副部長査晶
偏激無罪
北大里與季羨林先生并稱為國學大師的張中行,做大學生時就和17歲的北漂楊沫——也就是后來《青春之歌》的作者同居了,并生下女兒。張大師的學問成就,未必與當年的少年不羈有關;但一個不許學生抱怨兩句“食堂又漲價”的大學,鐵定培養(yǎng)不出大師。古詩有云:“斧斤所赦今參天”,今日北大校方的“會商”不知會砍掉多少本該參天的大樹。
——木瓜椰奶
這次北大的“偏激門”,突顯了大學的衙門化。這次的“會商制度”直接管到學生的“思想”上,傷及北大自由辦學的靈魂,卻是校內(nèi)的衙門——學工部提出來的??梢?,教授治校、學術獨立神馬的,都是浮云,學工部才是王道。
——腰果炒蝦仁
為什么中國的大學很難躋身世界名校前列?我想原因很多,但是缺乏個性和思想獨立必定是原因之一。今天北大尚且如此,何論其他。
——孟非
沒有偏激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大學。北大如果真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學府,應該有反思自己的風度的勇氣。
——李毅
思想的火花,真理的嫩芽,由于其超前與獨秀,往往不為流俗所認識,從而成為“偏激”論的受害者。改革開放以來,幾乎許多領域的第一項進步,都是突破思想桎梏與理論禁區(qū)取得的,這在當時,不是都曾冒著比“偏激”更為可怕的風險么?由此可見,將可能孕育著真知灼見的思想火花視為“偏激”而掐滅,這幾乎等同于火燒布魯諾、監(jiān)禁伽利略、驅(qū)逐馬克思。
——安立志
會商有理
現(xiàn)在的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也不罕見,有的甚至發(fā)展到傷害他人、輕生厭世,如果能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或許可以防范校園慘劇的發(fā)生。除此之外,還有經(jīng)濟貧困、就業(yè)困難、罹患大病的學生,也都在學校應該幫助救濟之列。如此看來,會商制度可能確實出于關愛學生的好意,學校一開始也是作為“制度創(chuàng)新”來宣傳的。
——丁永勛
馬加爵、藥家鑫,哪一個不是思想偏激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性格比較偏執(zhí),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些問題,不能與周圍的同學和諧相處,如果學校能夠早日關注到他們的心理情況并給予關懷,恐怕也不會出現(xiàn)后來那些悲劇。北大要會商思想偏激的學生,不正是對社會和大眾,也是對這些學生的負責嗎?
——小小
無論什么時代什么國家,過于偏激都不是什么值得驕傲的事。拿曹禺寫小說的例子做比較,簡直是驢唇不對馬嘴。年輕人如果像這位作者一樣以“偏激”為榮,將來走進社會多半會碰得頭破血流。
——莫過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