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岳紅 程曙輝
(沭陽仁慈醫(yī)院,江蘇 沭陽223600)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42例,隨機分為3組,分別給予依達拉奉、巴曲酶及依達拉奉聯(lián)合巴曲酶進行治療,對3組臨床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42例,男28例,女14例,均在發(fā)病12h內入院,符合腦血管病在全國第四屆學術會議上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部MRI或CT證實為急性腦梗死的患者,在過去患病或首次患病未有神經功能缺損遺留。排除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栓塞、腦出血的疾病。隨機分為依達拉奉聯(lián)合巴曲酶組、巴曲酶組、依達拉奉組各14例,各組間性別、病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聯(lián)用組基本治愈6例、顯著進步5例、進步2例、無變化1例,有效率為92.8%,優(yōu)于依達拉奉組64.2%及巴曲酶組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
見表1。
表1 3組患者生化指標在治療前后數(shù)值比較 (均數(shù) 平均值)
聯(lián)合組采用30mg依達拉奉(生產:上海第一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20051216)加入100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2次/d,連續(xù)應用10d,同時聯(lián)合10BU巴曲酶(生產:瑞士素高藥廠。批號:361510)加入250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隔天1次,共連續(xù)應用3次;依達拉奉組采用30mg依達拉奉加入100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間隔12h,連用14d;巴曲酶組首次給予劑量為10 BU的巴曲酶,分別用0.9%氯化鈉注射液150mL在每1、2、3d稀釋后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1h。其他治療藥物三組均同。
依據(jù)腦梗死臨床神經功能缺損在2003年第六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上制定的評分標準:基本治愈:0級病殘程度,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呈91%-100%的減少;顯著進步:0級病殘程度,功能缺損評分呈46%~89%的減少;進步:功能缺損評呈18%~45%的減少;無變化:功能缺損或評分增加或減少在17%以下;惡化:患者功能缺損評分呈18%的增加或發(fā)生死亡。有效為基本治療、顯著進步、進步之和。
對3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5d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等變化進行觀察,對3組有效率進行比較。
患者血管在病發(fā)急性腦梗死閉塞后造成腦組織缺氧缺血,形成缺血周邊和中心缺血區(qū)半暗帶形成,血流再通后導致包括酸中毒、能量代謝異常、自由基介導的毒性、興奮性神經介質釋放等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級聯(lián)反應[1,2]。依達拉奉可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清除自由基,從而對血管內皮細胞、神經細胞和腦細胞的氧化損傷起到抑制作用。巴曲酶可溶解血栓、使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水平降低、同時改善微循環(huán)和降低血粘度,單用效果并不理想,將依達拉奉與巴曲酶合用,可使二者的作用得到綜合和互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兩種藥物聯(lián)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臨床有效率優(yōu)于單用組,血中纖維蛋白原國際標準化比值和含量均降低,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表示急性腦梗死采用依達拉奉與巴曲酶聯(lián)合應用,安全有效,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1] 王薇薇,王新德.全國第6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4,37(4):346-348.
[2] 張清,楊志宏,伍建林,等.大面積腦梗死再灌注損傷的磁敏感加權成像與臨床對照研究[J]. 磁共振成像,2010,1(1):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