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磊 胡玲 宋小鴿 唐照亮 何璐 蔡榮林 郝峰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對稱性多關節(jié)炎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異質性、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據報道,中國的RA患病率0.32% ~0.36%左右[1]。歷代中醫(yī)典籍中雖沒有記載類風濕關節(jié)炎這個病名,但依據其疼痛遍歷肢節(jié)等臨床癥狀而言,當屬中醫(yī)學“痹病”、“歷節(jié)”、“痛風”等范疇。局部關節(jié)疼痛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主要癥狀。本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艾灸能顯著改善類風濕關節(jié)炎模型大鼠局部和全身癥狀,減輕關節(jié)腫脹,提高大鼠進食、進水量,并能有效調節(jié)大鼠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TNF)含量,改善神經免疫調節(jié)機制,糾正炎癥時自由基代謝紊亂,誘導滑膜炎癥細胞凋亡、改善局部關節(jié)滑膜細胞超微結構[2-8]。本研究以RA模型大鼠局部跖關節(jié)中細胞因子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揭示艾灸的局部抗炎免疫機制。
Wistar大鼠,由南京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SCXK(蘇)2008-0004],清潔級,雄性,月齡3~4月,體重180~220 g,120只。
大鼠適應性喂養(yǎng)一周后,按照《衛(wèi)生統(tǒng)計學》隨機數(shù)字表[9]隨機抽取20只為正常組,放于室溫18~20℃動物房內常規(guī)喂養(yǎng),正常飲水進食。其余大鼠進行模型復制,模型復制成功后,隨機分為模型組、藥物組、針刺組、艾灸組、CO2激光組,每組20只。模型組不做任何處理,其余各組分別給予相應治療。整個實驗過程均按照實驗動物倫理學的規(guī)定進行。
特制香煙型純艾條(Φ=5 mm,南陽市臥龍漢醫(yī)艾絨廠,061205);漢醫(yī)針灸針(天津杏林書院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040601);雷公藤多甙片(上海復旦復華藥業(yè)有限公司,070402);弗氏完全佐劑(美國SIGMA公司,10 ml,068K8761);IL-1免疫組化試劑盒(北京博奧森,908267W);IL-2免疫組化試劑盒(北京博奧森,906234H);TNF免疫組化試劑盒(北京博奧森,862471K)。
自制鋁合金、玻璃造模箱:1.2 m×1.0 m×0.8 m(1 m×0.6 m×0.5 m);CO2激光治療儀(ML015-CA,上海萬奇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高效熒光顯微鏡(Olympus,BX51);數(shù)碼照相裝置(Olympus,DP70)。
采用風、寒、濕環(huán)境因素加生物因子復合造模方法[4],復制RA模型大鼠。將大鼠放置在可控制溫度、濕度的自制造模箱內,使箱內溫度控制在(6±2)℃,濕度80% ~90%。所有需要造模的大鼠均放入上述造模箱中20天(12小時/天)(20∶00-8∶00)。第21天給大鼠足跖部注射完全弗氏佐劑0.15 ml/只,建立RA大鼠模型。觀察3天,以24小時出現(xiàn)足踝部急性炎癥腫脹,48小時出現(xiàn)繼發(fā)性全身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表現(xiàn)為前肢或對側肢體甚至耳、尾部紅腫或炎性結節(jié)出現(xiàn),示模型復制成功。
參照文獻[2-7],選取“足三里”和“腎俞”穴,根據“大鼠穴位圖譜”,分別作穴區(qū)定位,剪去各穴區(qū)被毛,標記顏色。致炎造模3天后,艾灸組用特制香煙型純艾條距穴2 cm處懸灸;CO2激光組應用10.6 μm CO2激光治療儀進行穴位照射,輸出端距穴2 cm,激光光斑直徑為2 mm;針刺組用1寸毫針(25 mm)于穴區(qū)消毒后快速進針,針刺深度參考《實驗針灸學》。各組治療時,“腎俞”、“足三里”二穴交替使用,每天一穴(雙側),每天1次,每次20分鐘,連續(xù)治療15天;藥物組進行雷公藤溶液灌胃給藥,濃度為 1.6 mg/ml,劑量按 8 mg/(kg·d),即每100 g大鼠灌胃0.5 ml,每天1次,共灌藥15天,平均總量為 24 mg/只,計 15 ml[10]。正常組和模型組大鼠不作任何治療處理。
實驗第39天,用1%戊巴比妥鈉(3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將大鼠仰位固定,取大鼠右足跖關節(jié)。脫鈣固定,待測,檢測方法參照免疫組化試劑盒說明。
正常組大鼠皮毛光澤,色白,精神佳,活動自如,反應靈敏,飲食正常。致炎造模后,可觀察到模型組大鼠皮毛黯淡發(fā)黃、糾結無光澤,尾部出現(xiàn)數(shù)量不一、程度不等的結節(jié),部分大鼠爬行困難,病變累及未注射弗氏完全佐劑(FCA)的足爪,納食減少,大便稀軟,脫毛情況較嚴重。然而,其它各治療組大鼠的毛發(fā)、進食飲水量,活動度等方面均可觀察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模型組大鼠跖關節(jié)中IL-1β、TNF-α的平均光密度和灰度與正常組比較顯著性增高(P<0.01,或P<0.05),IL-2的平均光密度和灰度顯著性降低(P<0.01),說明模型組大鼠局部跖關節(jié)中細胞免疫紊亂,Th1/Th2失去平衡,炎性反應明顯。經15天治療后,艾灸組、針刺組及CO2激光組均能下調類風濕關節(jié)炎大鼠跖關節(jié)中IL-1β、TNF-α的平均光密度和灰度,上調IL-2的平均光密度和灰度,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1或P<0.05),與雷公藤多甙藥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艾灸、針刺及CO2激光穴位照射具有降低局部跖關節(jié)中促炎癥細胞因子IL-1β和TNF-α,提高T細胞生長因子IL-2的效應,良性調整Th1/Th2平衡,糾正細胞免疫紊亂,與雷公藤多甙治療效果相當。見表1和圖1~2。
艾灸療法起源于中國,源遠流長,是針灸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yī)防病治病的一個重要手段。灸法可治寒、熱、虛、實諸證,對百余種病癥有很好的療效,具有廣泛的適應證,其獨特的診療方法、顯著的療效和豐富的文獻資料是人類傳統(tǒng)醫(yī)學的寶貴財富。灸法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特色之一,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千金方》載:“歷節(jié)風痛,但痛處灸二七壯,佳?!薄侗怡o心書》:“于痛處灸五十壯自愈?!闭n題組前期研究已證實,艾灸對RA大鼠有明顯的鎮(zhèn)痛、抗炎、消腫作用,灸治“腎俞”、“足三里”穴不僅能抑制血清中 TNF、IL-1等炎癥因子的釋放,改善與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糾正炎癥時自由基代謝的紊亂,而且亦存在誘導滑膜炎癥細胞的凋亡、改善滑膜細胞超微結構等多方面作用[2-8]。
細胞因子是一類由免疫細胞和相關細胞經刺激而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質的統(tǒng)稱。在很多情況下,多種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細胞因子介導的,細胞因子通過作用于靶細胞的特異受體而表現(xiàn)其活性[11]。根據細胞因子的傳統(tǒng)名稱和生物學特性可以分為:白細胞介素(IL)、干擾素(IFN)、腫瘤壞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長因子(GF)、趨化性細胞因子等。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足三里、腎俞、關元穴能明顯升高血清中IL-2的水平,降低血清IL-1、IL-6、TNF、一氧化氮(NO)的水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和改善機體的免疫機能,糾正機體免疫紊亂[12,13]。
表1 不同組別大鼠IL-1、IL-2、TNF-α 比較(±s,n=20)
表1 不同組別大鼠IL-1、IL-2、TNF-α 比較(±s,n=20)
注:與模型組比較,aP <0.05,bP <0.01;與正常組比較,cP <0.05,dP <0.01;與艾灸組比較,eP<0.05。
?
通過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在探討艾灸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作用機制過程中,多數(shù)集中在對模型大鼠血清中細胞因子的觀察,較少見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局部病變影響的報道。本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模型組大鼠跖關節(jié)中促炎癥細胞因子IL-1、TNF含量顯著增高,生長因子IL-2水平顯著降低,與正常組比較差異較大;而且各治療組均能不同程度的下調跖關節(jié)中的IL-1、TNF含量,上調IL-2含量。這一結果與大鼠行為學的改善相類似。表明艾灸對局部關節(jié)組織中細胞因子的紊亂具有良性調節(jié)作用。結合前期基礎發(fā)現(xiàn),艾灸不僅能夠調節(jié)全身血清中細胞因子紊亂,而且對局部關節(jié)組織中的細胞因子亦存在調整作用。這一結果表明,艾灸對局部關節(jié)組織中細胞因子的調節(jié)亦是其抗炎免疫機制之一。然而大多數(shù)研究主要集中在促炎因子如IL-1、TNF等細胞因子的研究上,其他細胞因子也可能參與了艾灸免疫調節(jié)作用,如IL-4、IL-10、IL-13等抑炎因子的參與。因此,從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兩個方面,即從Th1/Th2平衡調節(jié)方面,并以全身血液和局部關節(jié)為研究載體觀察艾灸抗炎免疫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通過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艾灸組、針刺組與藥物雷公藤多甙組具有相似的效應,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局部關節(jié)中細胞因子的紊亂,提示艾灸療法與針刺療法同樣存在抗炎免疫的作用,其對IL-1、IL-2、TNF的影響可能是共同的抗炎免疫機制,至于艾灸與針刺間是否存在特異性抗炎免疫機制,仍待進一步探討。
本實驗所采用的ML015-CA型10.6 μm CO2激光治療儀為模擬艾灸效應的新型激光治療儀。而波長為10.6 μm的CO2激光,能在表皮0.2 mm內被吸收,使皮膚表面溫度明顯提高,其熱效應較為持久[14],且具有模擬艾灸的效應[15,16]。同時,本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波長為10.6 μm的CO2激光亦存在下調IL-1、TNF水平,上調IL-2水平的作用,與艾灸抗炎免疫效應相似。因此,艾灸在治療RA過程中所產生的紅外光譜可能是艾灸發(fā)揮抗炎免疫效應的機制之一。但是CO2激光穴位照射的效應是否可與艾灸的效應等同;其他波長的CO2激光或其他激光照射是否具有類似的作用;艾灸治療過程中的溫熱刺激是否存在一定作用;艾葉本身的有效成分——艾油等作用于局部穴位后是否亦存在類似的效應,仍需進一步深入探討,為探明艾灸發(fā)揮治療效應的作用原理及其內在機制提供準確而全面的依據。
[1]陸在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848.
[2]唐照亮,宋小鴿,章復清,等.艾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抗炎免疫作用機理的研究[J].針刺研究,2003,28(4):292-298.
[3]唐照亮,宋小鴿,王寧新,等.艾灸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滑膜細胞凋亡及病理組織的觀察[J].中醫(yī)藥學刊,2004,22(2):226-227.
[4]胡玲,Dirckinck-Holmfeld Lars,宋小鴿,等 .Effect of Moxibustion on IL-1β and IL-2 in rat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0,8(3):149-153.
[5]唐照亮,宋小鴿,侯正明,等.艾灸抗炎與免疫作用的基礎實驗研究[J]. 針刺研究,1997,22(3):168.
[6]唐照亮,宋小鴿,章復清,等.艾灸對關節(jié)炎大鼠抗炎消腫作用及細胞因子、自由基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20(5):34-36.
[7]宋小鴿,唐照亮,侯正明,等.艾灸對實驗性炎癥大鼠抗炎作用和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1999,6(12):31.
[8]羅磊,胡玲,宋小鴿,等.艾灸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大鼠關節(jié)滑膜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1,4(2):105-109.
[9]倪宗瓚.衛(wèi)生統(tǒng)計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67.
[10]范祖森,曹容華,張慶殷,等.雷公藤多甙對大鼠佐劑性關節(jié)炎治療作用和免疫機制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6,12(6):527-529.
[11]吳敏毓,劉恭植.醫(yī)學免疫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2]謝甦,李麗紅.艾灸關元、足三里對衰老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25(2):44.
[13]王光義,鐘小蓓,賀志光.穴位埋線加艾灸對佐劑型關節(jié)炎大鼠P物質含量的影響及其對細胞因子的免疫調控作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7):51-52.
[14]Makihara E,Makihara M,Masumi S,et al.Evaluation of facial thermographic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low-level laser irradiation[J].Photomedicine and Laser Surgery,2005,23(2):191-195.
[15]Zhao L,Shen XY,Gao JP,et al.Effect of Different LLLT on Pituitrin Induced Bradycardia in the Rabbit[J].Lasers Med Sci,2006,21(2):61-66.
[16]席明健,趙玲,沈雪勇,等.犢鼻穴復合激光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有效性和特異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26):5075-5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