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弘
溫情平和的辛亥史
○張 弘
《1911年中國大革命》,馬勇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5月版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的有關辛亥革命的圖書中,如果不算純粹的史料,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偏重于革命史。比如馮天瑜、張篤勤合著的《辛亥首義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該書強調革命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對于革命黨人的部分交代得很清楚,對于清廷和立憲派則缺乏相應的考察,作者的立場也非常鮮明。另一種是通俗歷史,比如張鳴的《辛亥:搖晃的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版)等。作者有自己的價值關切,立足于自己的歷史見識,選擇一個恰當?shù)那腥朦c,將辛亥革命中那些看來有趣、輕松的事經過排比和組合之后,讓讀者輕松進入歷史風景,并在文字中得到閱讀快感。還有一類是正史。作者以細致而周密的史料耙梳為方法,對過去的歷史做出新的解釋,提出新的見解。這類圖書以馬勇《1911年中國大革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5月版),雪餌《辛亥:計劃外革命》(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6月版)為代表。
馮天瑜、張篤勤在武漢,他們占據(jù)地利之便,將武漢革命黨人發(fā)動辛亥革命的歷史細節(jié)和過程交代得非常清楚,書中也加入了他們對辛亥老人的采訪。因此,《辛亥首義史》的優(yōu)點在于對革命黨人組織和發(fā)動武昌起義,與清軍作戰(zhàn)的具體情況有著較為清晰的描述。對于革命黨人內部的矛盾,兩湖革命黨人因權力掌控和地域觀念形成的派別之爭交代得很清楚。比如,共進社的孫武與文學社的蔣翊武之間的沖突,以及孫武被革命黨人追殺的詳細過程。
但是,作者囿于革命史觀,過于強調革命黨人這一面,關于革命黨人與清廷、立憲派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革命進程與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的互動,書中未能形成一個全景式的圖景。因此,該書只是一部“革命黨人的辛亥史”。其缺點在于,在橫向上,作者缺乏一個全面而開闊的視野;在縱向上,作者缺乏以人類共同價值為標準的超越性關懷。雨果在《九三年》中曾說,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無論是《辛亥首義史》,還是之前出版的《辛亥武昌首義史》,馮天瑜先生都缺乏雨果的這種認識,并在研究中形成自覺。諸如章開沅、林增平等人所著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金沖及等人所著的《辛亥革命史稿》莫不如此。
多年來堅持通俗歷史寫作的張鳴具有敏銳的歷史眼光,其史識毋庸置疑。他總是能輕松地將讀者帶入自己的文字之中,展現(xiàn)出歷史有趣的一面。張鳴的歷史寫作,有意與官方史學、權力史學保持距離,并形成了自己獨到的風格。在張鳴那里,現(xiàn)實關照與歷史敘述被融為一爐,讀者從他那里讀到的不僅有過往的人和事,更多則是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啟迪?!缎梁ィ簱u晃的中國》同樣如此。書中將辛亥革命中很多有趣的事,有趣的人都呈現(xiàn)給讀者。但是,張鳴著作的一大缺點是成書草率,對于史料消化吸收的程度不夠,對材料的組合和深入研究遠遠不足,缺乏一個提綱挈領的把握和貫穿,并提出自己的解釋框架。此前的《軍閥與五四》有此缺陷,《辛亥:搖晃的中國》同樣如此。
與前兩類著作相比,《1911年中國大革命》的優(yōu)點一望可知。首先,作者以錢穆先生提倡的態(tài)度——溫情和敬意——看待辛亥革命這一段歷史。清政府、立憲派和袁世凱在以前的辛亥敘事中,都是被當做負面的對象進行處理。而作者卻對這幾派政治勢力平等看待。在作者看來,正是革命黨人十幾年持之以恒的宣傳,才還其了全民族的覺醒,他們是啟蒙者;立憲黨人進行民主訓練,使中國有序實現(xiàn)和平轉變,他們是領導者;袁世凱和南北新軍擁有最強的武力,卻力舉議和,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清王朝十年立憲預備,促進民族資本的發(fā)展,最終和平隱退,贏得敬重。這種看歷史的眼光和角度,遠遠超越了單一歷史眼光和評論標準的束縛,回歸了歷史學的本位。
此前,眾多歷史學家認為,清王朝是搞假立憲,真專制,一涉及實質性的權力轉移和利益分割,就敷衍民意,罔顧大眾。而馬勇在該書中的研究證實,清政府1906年9月1日宣布開始預備立憲, 9月2日就成立了編纂官制館。隨后,清政府對官制進行改革,并新設了資政院和審計院,資政院是為開設議院做準備,審計院是核查經費,為政府的行政開支把關。
清政府宣布立憲受到了立憲派以及社會各界的歡迎。舉國上下,歡聲一片,社會各界自發(fā)的慶祝歡迎,國內立憲派與連流亡海外的?;庶h人內外呼應,成立了很多立憲團體。按照馬勇的說法,慈禧太后、光緒帝獲得空前殊榮,其政治聲望達到頂峰。與之相反,革命黨人的革命事業(yè)卻陷入了低潮,孫文和他的戰(zhàn)友只能在局部發(fā)動的武裝暴動,一直沒有形成氣候,而且影響很小。由此可見,還權于民確實可以避免社會危機,而且被清政府證明有效。據(jù)此,作者認為,清政府有立憲誠意。當然,清政府的誠意是否徹底,達到了什么程度,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除此之外,《1911年中國大革命》具有開闊的研究視野。比如,日俄戰(zhàn)爭的結果,是君主立憲的日本戰(zhàn)勝了君主專政的俄國,這給了立憲黨人充分的理由宣揚自己的主張,各級官員紛紛上奏,敦促清政府開始實施君主立憲,啟動實質性的政治體制改革。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英美日德等國對辛亥革命的態(tài)度等,書中都有較為明晰的論述。該書對于清政府、立憲派以及革命派之間互動的論述很精彩。書中揭示,一旦清政府的改革舉措被立憲派和社會各界所認同,革命黨就陷入了低潮,得到的支持也很少;一旦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被認為缺乏誠意,換湯不換藥,革命的呼聲更為壯大。這一點,在以往的著作中很少提及。
在我看來,該書還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甚至是填補了以往辛亥革命研究的部分空白——這就是清廷內部的復雜情況。作者的研究揭示,在清廷內部,同樣有得到權力好處的既得利益者,也有大權旁落的憤憤不平者。袁世凱作為效忠清廷的大臣,對于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的態(tài)度與皇室貴族又有著明顯的差別?!?911年中國大革命》生動地展現(xiàn)了這些,為我們描繪出了清政府內部的復雜性,讓我們看到權力體系內部的結構與脈絡。這些,對于我們理解清政府最終何以選擇政治和解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不過,我要從四個方面對這本書提出批評。
首先,在這本書中,馬勇對于辛亥革命這段歷史葆有濃郁的溫情。但是,尺度過多的溫情,使得作者對于這段歷史的論述調和有余,分析不足。在作者筆下,辛亥革命過于平和,一團和氣。事實上,清政府雖然有改革誠意,但是對于權力的流失非常警惕,否則也不會讓立憲派和社會各界數(shù)次懷疑其改革誠意,一再錯失良機。而立憲派要求君主立憲,開始的時候既反對暴力革命,又不滿意清政府在政體改革上的彷徨和猶豫。對革命黨而言,是希望用暴力推翻專制,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即以推翻清政府的方式獲得權力。該書對于這幾大陣營的尖銳矛盾表現(xiàn)不足。
其次,作者對于辛亥革命最為關鍵的轉折點,即皇族內閣出臺史料的運用不足,分析過于粗略。該書在保路運動的篇幅較為充分,對于皇族內閣的筆墨卻用力不足甚至過少?;首鍍乳w的出臺以及隨之而來的鐵路國有化,是清政府改革失敗的轉折點。該書對于皇族內閣出臺的論述流于簡單,對于皇族內閣出臺后,在立憲黨人和社會各界引發(fā)的反響,以及皇族集團如何看待這些反響幾乎沒有涉及,這不能不說是寫作上的重大失誤。
此外,對于保路運動中,四川紳商如何勾結哥老會上下其手,革命黨人如何火中取栗、推波助瀾的史實論述亦不充足,而這些更有助于讀者了解社會運動的真實情形。當然,這需要更細致的史料研究。相對而言,雪餌的《辛亥:計劃外革命》對此有更清晰的勾勒。
第三,辛亥革命發(fā)生后,18省相繼獨立。作者指出,一些省宣布獨立,是為了避免革命黨的介入,同時也避免戰(zhàn)火。如果此說成立,那么很明顯,這種行為與此前的“東南互保”有著相似的邏輯。
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1900年,經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余聯(lián)元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guī)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zhàn)后,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zhàn)國達成協(xié)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qū)避免義和團與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
如果按照作者的說法,那么,辛亥革命中18省中有些省的獨立,與此前的“東南互保”有著極其類似的因素。其區(qū)別在于,“東南互?!笔菍ν夂推较嗵?,而辛亥革命時一些省的獨立,是對內維護地方的政治和社會秩序。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在于,地方行政首腦用違抗或表態(tài)的方式,對朝廷或可能擾亂自己區(qū)域的政治勢力表達中立的立場,以求得自保,免遭戰(zhàn)火侵襲和可能產生的動蕩。但是,作者在該書中對于東南互保與后來一些省獨立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絲毫提及。
最后,該書對袁世凱的心態(tài)變化分析不足。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袁世凱此前是被妖魔化的人物。因為這樣的原因,作者在該書中試圖恢復其本來面目。但是,這種調和的意味過濃,而且有美化袁世凱的傾向。作者筆下的袁世凱一直贊成君主立憲,一直想救大清于既倒,稱袁世凱在武昌起義之后的兩個多月中,“確實堅守了做人的原則”。(P324)在作者看來,1912年1月16號袁世凱與內閣大臣向朝廷上了一份密奏,“這大約是袁世凱第一次向朝廷標明自己已經從先前的君憲主義上動搖了,他個人此時已經開始轉向民主共和的立場上了”。1月29日,與袁世凱關系密切的楊度在北京發(fā)起“共和促進會”,“這對一直主張君憲體制的楊度來說是一個重大轉變”,甚至直到清朝宣布退位也堅持這種看法。
可是,作者對袁世凱的描述,忽視了他作為一個政治人對于更大權力的渴求。作為一個附著在政治權力鏈條上的政客,在通常情況下,他們總是希望獲取更高的權力。以當時的情形而論,袁世凱作為當時最有實力的軍事強人和政治強人,在國內外都對其看好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對于最高權力沒有一點覬覦之心。
根據(jù)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的記載,袁世凱對于君主立憲一開始很熱衷,但是隨著辛亥革命的進程,逐漸轉變。
1911年11月16日,袁世凱的機要秘書蔡廷干到莫理循家,兩人長談了好幾個小時。作為袁世凱派到武漢的談判密使,蔡廷干說,孫文沒有得到武漢革命黨人一致的擁護。談完之后莫理循立即意識到,君主立憲已經沒有可能;蔡廷干反對保留滿族人的地位;皇室已經意識到它的處境毫無希望。11月20日下午,莫理循和袁世凱長時間談話,就君主立憲和共和制進行了交流。莫理循認為,君主立憲制不適于當時的中國;袁世凱認為,共和制會導致列強瓜分中國。
1912年1月10號,蔡廷干寫信給莫理循,希望他動員上海商會領頭請愿,要求皇帝退位。莫理循于是給上海工部局卜祿士寫信提出,請上海商會通過英國公使朱爾典爵士向慶親王和皇帝的父親提出請愿書,說皇室妨礙和平,請皇帝退位。如果上海商會這樣做了,其他商會也會這樣做,聯(lián)合起來,力量將會很大。因此,香港、上海的商會都發(fā)出了通電。
作為袁世凱的追隨者,唐紹儀曾經設想,召開國民會議公決政體,這樣可以使袁世凱不用被人指責從孤兒寡婦手中取得天下。但是,孫文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打亂了這一計劃,為了讓袁世凱體面地當選總統(tǒng),莫理循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讓國民會議提名,清廷自己任命袁世凱當總統(tǒng)。并在12月31日將這個辦法告訴了蔡廷干。次年2月5號,蔡廷干告訴莫理循,袁世凱聽到這個建議后喜出望外。因為,由朝廷宣布建立共和體制,既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禮教,也維護了皇上和袁的面子,一個新的共和政權就能合法、正當而有組織地建立起來。(《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343)
總之,袁世凱從贊成君主立憲到擁護共和,從晚清大臣、新軍首領到決定獲取最高權力,顯然存在著一個心態(tài)變化過程。但是,該書沒有把袁的這種心態(tài)變化過程表現(xiàn)出來。
(本文編輯 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