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小娟
[關鍵詞]虛假新聞;原因;治理辦法
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是客觀、全面、公正,而在實際工作中,能否堅持做到這一點,從小處說,既涉及媒體的形象,也關乎編輯、記者的形象。從長遠講,它直接關系到一個媒體的生命力,關系到整個新聞事業(yè)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由于種種原因,近年來,各種媒體上的虛假新聞屢見不鮮,給媒體和黨的新聞事業(yè)造成了負面影響。據(jù)有關資料顯示,近十年來全國發(fā)生的近一千件有關官司中,有相當部分是由事實不準確引起的,有的是完全失實,有的是部分失實,還有的是因為細節(jié)問題的失實,就讓被批評者糾纏不休,甚至被告上法庭。在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因為采訪作風不實,工作不細,造成人名、職務、數(shù)字、時間、地點等方面的錯誤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這也是形成虛假新聞的一個主要因素。有的記者采訪或?qū)懽鲿r不認真,把副職說成正職,村東說成村西,去年說成今年,有的以點帶面,任意夸大,把某村一戶農(nóng)民水稻河蟹雙豐收換成了某村農(nóng)民這個集體概念,把一個車間的工作說成是全廠的工作,把一個廠的一兩項工作好說成是各項工作都好。還有的編輯任意拔高,在原稿“受災農(nóng)民王成接過救濟款,感動得熱淚盈眶”后面,加上了“他緊緊地握著鄉(xiāng)長的手說,感謝黨,感謝政府”。知情者看到稿件后大笑,因為這個王成是個啞巴。這樣的一些失實報道都會給人造成新聞虛假的印象,長此以往,就會使人對所有的新聞產(chǎn)生疑問,對媒體的客觀、全面、公正產(chǎn)生疑問。
新聞是反映客觀事實的,它既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發(fā)生的經(jīng)過和細節(jié),引用的各種資料、背景、數(shù)字、史實等有形的事實,還包括無形的事實,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對事實所作的評價等等。新聞要做到客觀地反映事實,就是要求所有這些都必須做到符合實際,準確無誤。
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要求我們,在搞批評報道時,記者不能帶有任何偏見,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意圖夾雜在報道當中,否則就難以做到公正。要堅持把報道事實同評價事實嚴格區(qū)分開來,讓受眾通過記者客觀、全面、公正的報道去辨明是非,因為受眾本身是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的,而你的評價卻不一定具有百分之百的正確性。如果報道中需要對事實進行評價,則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進行評價,絕不能帶有感情色彩,夸大其詞,著意渲染,更不能為吸引眼球而片面地追求轟動效應。
分析一下近年來一些虛假新聞產(chǎn)生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憑空想象、張冠李戴、道聽途說、嘩眾取寵、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捕風捉影、偏聽偏信。這其中既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原因,有些是因為作者的工作作風、水平等原因造成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作者動機不純,人為制造的。因此,筆者認為,要杜絕虛假新聞的產(chǎn)生,主要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下工夫:
第一,提高素質(zhì),嚴格把關。造就一支政治過硬、業(yè)務精通、作風優(yōu)良、紀律嚴明的新聞編采隊伍,是杜絕虛假新聞的根本保證。無論是記者,還是編輯,都應該增強防止虛假新聞的責任意識,使每一道環(huán)節(jié)都成為杜絕虛假新聞的“防火墻”。記者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務必真實準確,客觀公正。在寫作的過程中,務必反映原貌,絕不可隨意想象、編造事實或任意扭曲角度。稿件完成后,要對容易出錯的人名、職務、數(shù)字等進行核實,對每一個疑問都不可以放過。從編輯到稿件終審者,都要成為真正的“把關人”,都應該有一雙“火眼金睛”,發(fā)現(xiàn)疑點,提出疑問,對把握不準的地方絕不能輕易放過。在編輯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傷害稿件的真實性,不能改變稿件的事實部分,不能添加未經(jīng)核實的內(nèi)容,也不能制作文題不符的新聞標題。這些要求看似瑣碎,卻實屬必要,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虛假,惹來麻煩。
第二,利益追究,嚴管嚴罰。一些人敢憑空想象地制造虛假新聞,無非是為了追逐名和利。對付這些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應該建立起一個媒體監(jiān)督體系,建立和完善虛假新聞舉報獎勵制度??梢栽O立“虛假新聞舉報電話”,也可以聘請社會監(jiān)督員,定期不定期地召開信息反饋會,使虛假新聞始終處于廣大受眾的監(jiān)督之下。對于虛假新聞,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要及時處理,在打擊造假者的同時保護好舉報者的積極性。要毫不手軟地對造假者嚴肅處理。對因為工作失誤,無意中造成虛假新聞的作者,要進行批評教育,給予一定的經(jīng)濟處罰,并令其向被報道單位道歉,以起到黃牌警告的作用;對有意造假者,則必須讓其吃紅牌,是內(nèi)部記者的,應該調(diào)離編采崗位,數(shù)年或永久不再聘用;是外單位作者的,則應通過組織途徑,建議其上級給予黨紀或政紀處分,并永不再采用其稿件。要通過一個個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社會造成一個對虛假新聞人人喊打的氛圍,進一步維護新聞的真實性?!?/p>
(編輯/丹桔)